免费小说推介大梦武朝by布袋买猫完结版阅读
时间: 2025-04-26 16:36:16
宁河跑完步,回到苏宅。
苏宅很大,他的院落里有两栋楼,一栋是他的,一栋是苏月兰的。
夫妻俩并没有同房。
他回到了自己的院落,打水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就准备出门工作了。
本来苏月兰打算给宁河一个丫鬟照顾生活,但是他拒绝了。
因为读过书,认识字,苏孟于安排宁河去鹿山书院当教书先生。
实际上就是给一班小孩做启蒙教育。
商人在这个时代地位不高,有钱了之后,就想着家中后人能多出几个文人,将来能够步入官场。
毕竟商人财富再多,也是无根浮萍,只有走仕途,才是正道。
鹿山书院就是苏家出资办的家族书院,请了五六位学识渊博的先生坐镇,听说其中还有几位曾经当过官的。
在书院中读书的,大多都是家族中的后辈。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为家族立下大功的功臣后代,或者家族心腹的后代,还有和苏家关系不错的世交后代。
这年代是一夫多妻制,有钱人家一般都会娶几房妾室,子嗣比较多。
苏月兰的爷爷,苏大年有三子一女,算是少的,苏大年还有兄弟姐妹。
这样算下来,能够跟苏月兰称得上兄弟姐妹关系的,起码有三西十人。
俨然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了。
所以鹿山书院虽然学生来源不广,但学生数量却不少。
宁河教的是一个启蒙班,年龄阶段在六岁到十一岁的孩子,一共二十几个人。
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教孩子识字,摇头读论语。
宁河有时候还能对这些论语做些扩展的讲解,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古代的字和现代的字是有些区别的,他刚来的时候,也有很多字不认识,不过对于宁河来说,学认字这种事,实在是太简单了。
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儒家那一套“天地君亲师”,孩子对老师非常尊敬。
他们不调皮,不偷懒,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
先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就跟吃饭一样的常见。
教书先生就算把学生的屁股打肿,手掌打肿了,学生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家长还会觉得是先生看中自己的孩子,才会打他的屁股,多半心里对先生充满了感激。
这简首就是教书先生的天堂。
宁河从不体罚学生,即使学生笨的要命,他也只是一笑而过。
因此,获得了不少学生的好感。
但让他受到孩子疯狂爱戴的,是他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这个年代的孩子不像现代,有手机有互联网,想听什么看什么,只要一搜就有。
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娱乐活动也少得可怜,没听过几个故事。
宁河可是能给世界名校的博士开讲座的人物,要把一个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
何况还是对付这么一群小孩子。
每次当宁河讲故事的时候,下面的一群学生就兴奋不己,听的非常认真。
宁河每次看着他们这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心里也会产生小小的满足感。
“先生,先生,是不是到了该讲故事的时候了?”
讲台下一个男生红着脸,小声提醒道。
旁边的学生听到他这句话,都停下了念书的声音,满脸期待的小眼神看着宁河。
“哦?
时间到了?
叫你们的论语都会背了吗。”
宁河笑问道。
“先生,我能背了!”
一个小男孩高声道。
“先生我也能背了!”
另一人道。
“我也能背了,先生抽查我就知道了!”
……“都能背了?
你们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
宁河有些意外道。
前段时间这些孩子还是笨笨的,今天背书的效率大大增加了,看来是好事。
“先生,我们昨天晚上就背了。”
一个孩子答道。
“就为了听故事?”
宁河问道。
“对!!!”
所有孩子一起答道。
“好好好,既然你们这么热情,那我就满足你们,上堂课我们讲到哪了?”
“火烧赤壁!”
宁河给他们讲的是《三国演义》版本的三国故事。
趣味性比起陈寿的《三国志》强了许多,真实性就……,若是有学问的大儒见了,说不定会指着他的鼻子骂上几句:你小子这是在误人子弟!
但是鹿山书院里,还没有人有这样的水平。
“好,火烧赤壁开始,曹操携百万大军南下,……”宁河从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到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再到连环船,草船借箭。
一群孩子屏气凝神,一言不发,生怕错过一个字。
每当宁河停下来喝水的时候,就有孩子忍不住追问道:“先生,先生,接下来呢,怎么样了……别急,别急,先生喝水的时间都不给了?”
宁河喝完水,继续开讲,孩子们才安静下来。
说到最后,宁河感觉也来了,大手一挥,抽出一张宣纸,挥笔写下了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怪古》上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哇!
先生,你还会写词啊!”
一个小女孩笑道。
“先生当然会写词了,先生什么都懂。”
另一个孩子说道。
“但是,先生,这是什么意思啊?
我有点不懂。”
“管它什么意思呢,反正很厉害就是了。”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议论,宁河也不管他们,诗词对于他们这个年纪来说,是有些超纲了。
他突然写下这首,只是因为气氛到这了,文采压不住了,词自然就要蹦出来了,并不是想跟他们解释什么诗词。
今天的课己经讲完了,该下班了。
“先生的课上完了,要回去了。”
“恭送先生!
先生慢走!”
一群孩子恭敬行礼道。
在宁河回苏宅的时候,一个丫鬟模样的年轻女子走进教室,拿起了他留在教室的那张宣纸。
她看着宣纸上的那首词。
字都认得,意思嘛,似懂非懂。
没关系,收起来再说。
苏宅很大,他的院落里有两栋楼,一栋是他的,一栋是苏月兰的。
夫妻俩并没有同房。
他回到了自己的院落,打水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就准备出门工作了。
本来苏月兰打算给宁河一个丫鬟照顾生活,但是他拒绝了。
因为读过书,认识字,苏孟于安排宁河去鹿山书院当教书先生。
实际上就是给一班小孩做启蒙教育。
商人在这个时代地位不高,有钱了之后,就想着家中后人能多出几个文人,将来能够步入官场。
毕竟商人财富再多,也是无根浮萍,只有走仕途,才是正道。
鹿山书院就是苏家出资办的家族书院,请了五六位学识渊博的先生坐镇,听说其中还有几位曾经当过官的。
在书院中读书的,大多都是家族中的后辈。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为家族立下大功的功臣后代,或者家族心腹的后代,还有和苏家关系不错的世交后代。
这年代是一夫多妻制,有钱人家一般都会娶几房妾室,子嗣比较多。
苏月兰的爷爷,苏大年有三子一女,算是少的,苏大年还有兄弟姐妹。
这样算下来,能够跟苏月兰称得上兄弟姐妹关系的,起码有三西十人。
俨然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了。
所以鹿山书院虽然学生来源不广,但学生数量却不少。
宁河教的是一个启蒙班,年龄阶段在六岁到十一岁的孩子,一共二十几个人。
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教孩子识字,摇头读论语。
宁河有时候还能对这些论语做些扩展的讲解,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古代的字和现代的字是有些区别的,他刚来的时候,也有很多字不认识,不过对于宁河来说,学认字这种事,实在是太简单了。
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儒家那一套“天地君亲师”,孩子对老师非常尊敬。
他们不调皮,不偷懒,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
先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就跟吃饭一样的常见。
教书先生就算把学生的屁股打肿,手掌打肿了,学生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家长还会觉得是先生看中自己的孩子,才会打他的屁股,多半心里对先生充满了感激。
这简首就是教书先生的天堂。
宁河从不体罚学生,即使学生笨的要命,他也只是一笑而过。
因此,获得了不少学生的好感。
但让他受到孩子疯狂爱戴的,是他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这个年代的孩子不像现代,有手机有互联网,想听什么看什么,只要一搜就有。
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娱乐活动也少得可怜,没听过几个故事。
宁河可是能给世界名校的博士开讲座的人物,要把一个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
何况还是对付这么一群小孩子。
每次当宁河讲故事的时候,下面的一群学生就兴奋不己,听的非常认真。
宁河每次看着他们这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心里也会产生小小的满足感。
“先生,先生,是不是到了该讲故事的时候了?”
讲台下一个男生红着脸,小声提醒道。
旁边的学生听到他这句话,都停下了念书的声音,满脸期待的小眼神看着宁河。
“哦?
时间到了?
叫你们的论语都会背了吗。”
宁河笑问道。
“先生,我能背了!”
一个小男孩高声道。
“先生我也能背了!”
另一人道。
“我也能背了,先生抽查我就知道了!”
……“都能背了?
你们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
宁河有些意外道。
前段时间这些孩子还是笨笨的,今天背书的效率大大增加了,看来是好事。
“先生,我们昨天晚上就背了。”
一个孩子答道。
“就为了听故事?”
宁河问道。
“对!!!”
所有孩子一起答道。
“好好好,既然你们这么热情,那我就满足你们,上堂课我们讲到哪了?”
“火烧赤壁!”
宁河给他们讲的是《三国演义》版本的三国故事。
趣味性比起陈寿的《三国志》强了许多,真实性就……,若是有学问的大儒见了,说不定会指着他的鼻子骂上几句:你小子这是在误人子弟!
但是鹿山书院里,还没有人有这样的水平。
“好,火烧赤壁开始,曹操携百万大军南下,……”宁河从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到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再到连环船,草船借箭。
一群孩子屏气凝神,一言不发,生怕错过一个字。
每当宁河停下来喝水的时候,就有孩子忍不住追问道:“先生,先生,接下来呢,怎么样了……别急,别急,先生喝水的时间都不给了?”
宁河喝完水,继续开讲,孩子们才安静下来。
说到最后,宁河感觉也来了,大手一挥,抽出一张宣纸,挥笔写下了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怪古》上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哇!
先生,你还会写词啊!”
一个小女孩笑道。
“先生当然会写词了,先生什么都懂。”
另一个孩子说道。
“但是,先生,这是什么意思啊?
我有点不懂。”
“管它什么意思呢,反正很厉害就是了。”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的议论,宁河也不管他们,诗词对于他们这个年纪来说,是有些超纲了。
他突然写下这首,只是因为气氛到这了,文采压不住了,词自然就要蹦出来了,并不是想跟他们解释什么诗词。
今天的课己经讲完了,该下班了。
“先生的课上完了,要回去了。”
“恭送先生!
先生慢走!”
一群孩子恭敬行礼道。
在宁河回苏宅的时候,一个丫鬟模样的年轻女子走进教室,拿起了他留在教室的那张宣纸。
她看着宣纸上的那首词。
字都认得,意思嘛,似懂非懂。
没关系,收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