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衣柜连通古代,我靠倒卖成了世界首富(瓦剌赵恒)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我的衣柜连通古代,我靠倒卖成了世界首富)完整版免费在线阅读
林琳最早的记忆,是四岁那年踮着脚尖在水池边洗碗。那只碗是弟弟林耀的辅食碗,印着小熊图案,边缘镶着一圈淡蓝色的边。她的小手拿不稳,碗滑了出去,在水泥地上碎裂成几片,几块胡萝卜泥溅到了墙上。母亲冲进来,甚至没有看一眼地上的碎片,直接揪住她的耳朵:“死丫头!弟弟的碗你也敢摔!
”那天晚上,林琳被罚不准吃饭。她蜷缩在厨房的角落里,看着父母和弟弟围坐在桌旁,桌上摆着三菜一汤。弟弟的勺子敲着新碗的边缘,发出清脆的声响。“妈妈,姐姐为什么不吃饭?”三岁的林耀问。“姐姐做错事了,要受罚。”母亲温柔地回答,夹了一块肉放到儿子碗里。父亲瞥了一眼角落里的林琳,什么都没说。从那天起,林琳明白了自己在这个家的位置——她是多余的,是错的,是需要不断赎罪的存在。
五岁那年,林琳不小心打翻了弟弟的牛奶杯。白色的液体在旧木桌上蜿蜒成一条悲伤的河。
母亲直接从针线盒里抽出一根绣花针,抓住她稚嫩的小手。“让你不长眼!
弟弟的营养奶你也敢碰!”针尖刺进指尖的瞬间,林琳没有哭。她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滴鲜红的血珠从指尖冒出,像一颗悲壮的宝石。而弟弟坐在椅子上咯咯地笑,手里拿着父亲刚买的新玩具。从那以后,针成了她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具”。
打破碗要扎手指,成绩不到满分要扎手臂,弟弟哭了不管什么原因都要扎大腿。
最可怕的是每晚睡前,母亲会检查她当天有没有“做错事”,如果有尚未惩罚过的过错,就会随意选一处地方下针。“这样你才能长记性。”母亲总是这么说,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严肃。父亲偶尔会瞥见这一切,但他总是转身离开,最多嘟囔一句:“别扎太明显,让人看见了不好。”林琳学会了隐藏伤痕,学会了在炎热的夏天穿长袖衣服,学会了在剧痛中保持微笑。
她像一株在岩石缝隙中求生的野草,顽强而沉默地生长。弟弟林耀则像温室里的花朵,被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他吃鸡蛋时,林琳喝米汤;他穿新衣时,林琳补旧衣;他玩玩具时,林琳做家务。家里有限的资源像经过精确计算般流向儿子,而女儿只是维持生命的最低保障。
七岁那年,林琳上了小学。她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但父母从不表扬她,反而会说:“女孩子读书好有什么用?迟早要嫁人。”三年级时,林琳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数学竞赛,拿了一等奖。
当她兴高采烈地把奖状和奖品——一套精美的文具带回家时,母亲一把夺过奖品。
“正好给你弟弟用,你用这么好的东西浪费了。”林耀那时刚上一年级,成绩平平,却理所当然地拿走了姐姐的奖品。第二天,林琳看到那套精美的文具被弟弟拆得七零八落,铅笔被削得只剩半截,橡皮被切成碎块。“我不喜欢这个颜色。”弟弟撅着嘴说。
母亲连忙安慰:“宝贝不喜欢,妈妈再给你买新的。”林琳默默走开,心里有什么东西一点点冷下去。小学毕业,林琳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开学前,父母把她叫到面前。“家里条件你也知道,”父亲抽着烟,不看她的眼睛,“你弟弟也要上学了,我们供不起两个。女孩子读个初中够用了,毕业后去打工吧。
”林琳第一次反抗:“我可以自己挣学费!我会好好学习,将来赚很多钱孝敬你们!
”母亲冷笑:“就你?能赚什么钱?不如早点出去工作,帮衬家里。”最终,在班主任的再三劝说下,父母勉强同意林琳继续上学,但条件是必须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
那年暑假,十二岁的林琳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她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到附近的早餐店帮忙包饺子、蒸包子,换取一天中最饱的一顿饭和五元钱。中午放学后,她跑去小餐馆洗碗,直到晚上八点才回家。周末,她同时打三份工:发传单、捡废品、帮邻居看孩子。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每月准时向她索要“生活费”。“吃家里的住家里的,不该给钱吗?
”母亲理直气壮地说,完全无视女儿已经自己负担所有费用的事实。初中三年,林琳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没有吃过一顿零食,没有参加过一次需要花钱的集体活动。
她的手指因长期泡在洗碗水中而开裂,她的肩膀因搬运重物而时常酸痛,她的眼下总有消不去的黑眼圈。但她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唯一的出路。
中考前三个月,林琳的班主任找到她:“林琳,以你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上省重点高中,将来上名牌大学。你一定要坚持下去。”那天回家,林琳鼓起勇气对父母说:“老师说我可能考上省重点,我想上高中,考大学。
”母亲正在给弟弟削苹果,头也不抬:“上大学?你知道大学学费多贵吗?家里哪来的钱?
”“我可以贷款,可以自己打工—”林琳急切地说。“别做梦了!”父亲打断她,“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赶紧初中毕业去工厂打工,早点嫁人是正经。
”弟弟林耀在一旁起哄:“姐姐笨!姐姐考不上!”林琳咬紧嘴唇,不再说话。
但她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高中,一定要继续读书。中考那天,林琳发着高烧。前一天,她洗了整整十二个小时的碗,因为餐馆老板接了个婚宴订单。回家后,她发现弟弟把她的复习资料撕了折纸飞机,她忍不住说了弟弟几句,母亲罚她跪了两个小时。
考场上,林琳头晕目眩,但还是坚持答完了所有题目。成绩出来后,她以全区前十的成绩被省重点高中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母第一次正眼看了她。
“学费我们一分不会出,”父亲斩钉截铁,“而且每月你必须寄钱回来,你弟弟马上要上初中了,花费大。”林琳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收拾了自己少得可怜的行李。
那个夏天,她打了四份工,攒下了去省城的路费和第一个月的生活费。离家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走进她的小房间,扔给她一个旧布包:“这是你祖母留下的,反正也不值钱,你拿去用吧。”林琳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件手绣的肚兜,针脚细密,图案精美,虽然已经泛黄,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这是她第一次从母亲那里收到礼物,即使是不要了的旧物。高中生活比初中更加艰难。学费可以贷款,但生活费必须自己赚。
林琳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凌晨三点就起床去批发市场帮人搬货,然后赶去上学。
放学后去做家教、餐馆打工,周末全天在超市做收银。即使这样,父母的要求从未停止。
“你弟弟要买新球鞋,打三百块钱回来。”“家里冰箱坏了,寄两千。”“你爸腰疼,买点药寄回来。”“你弟成绩不好,请家教要钱,每月多寄五百。”林琳一次次汇钱,内心却越来越冰冷。她发现无论给多少,父母从来不会说一句感谢,只会提更多要求。
而弟弟甚至懒得亲自打电话,总是通过父母传达索求。高二那年冬天,林琳同时打着三份工,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课堂上。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是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
学校通知了家长,母亲在电话里说:“装什么娇气?不想打工就直说。
”最后是班主任和同学们凑钱帮她付了医药费,还轮流给她送营养餐。林琳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林琳,你是我教过最坚强的孩子,”班主任说,“你一定要考出去,永远别再回来。”林琳哭了,这是记忆中第一次有人肯定她、关心她。高三那年,林琳以全省前十的成绩被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得知消息的那天,父母的态度有所缓和。
“听说大学有奖学金,还能贷款?”父亲问。林琳点点头。“那你就贷款上学吧,记得每月还是要寄钱回家,你弟弟高中花费大。”母亲补充道:“听说大学生可以做家教,赚钱多。你多打几份工,别饿死就行。”林琳默默地听着,什么也没说。
她已经习惯了这种要求,内心不再起波澜。大学四年,林琳每天依然只睡五小时。
她学习、打工、参加竞赛,用奖学金和兼职收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同时还要每月给家里寄钱。她吃最便宜的饭菜,穿别人捐赠的衣服,住最简陋的出租屋。
而弟弟林耀高中辍学,整天游手好闲,泡网吧打游戏,父母却觉得儿子只是“还没找到方向”,每月拿出大半工资供养他,甚至不惜借钱满足他的各种要求。大二那年,林琳开发的一款软件获得了创新大赛一等奖,有一家公司出价五万元想买断她的专利。她兴奋地打电话回家,想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电话是母亲接的,听完后第一句话是:“正好,你弟弟想买摩托车,还差三万,你把这钱打过来吧。”林琳的心一下子沉到谷底:“妈,这是我辛辛苦苦...”“辛辛苦苦什么?”母亲打断她,“没有我们养你,你能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