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为给自己买块墓地,总裁女友疯狂报复我!(苏晚顾凌霄)热门小说大全_推荐完本小说为给自己买块墓地,总裁女友疯狂报复我!苏晚顾凌霄

时间: 2025-09-12 12:58:59 

巷尾那家“默言旧书店”的木招牌早被淋透了,漆皮剥落的“默”字边缘洇出一圈深褐色水痕,像谁用毛笔蘸了墨,在木头上来回晕染了好几遍。陈默蹲在柜台后的小凳上,膝盖上搭着块洗得发白的粗布巾,正用软布细细擦拭一本1998年版的《小王子》。书是精装本,深蓝色封皮被岁月磨出了毛边,边角处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压痕——那是当年阿哲把书塞进书包时,被铁皮文具盒硌出来的。

他指尖摩挲过书脊内侧,钢笔写的“阿栀”两个小楷字娟秀得很,墨色淡得快融进米黄的纸里,却仍能看出落笔时的轻缓,像是怕把纸戳破似的。

软布擦到第32页,指尖忽然触到一点硬邦邦的东西。陈默顿了顿,小心翼翼地掀开书页,半片干枯的银杏叶滑了出来,落在他手背上。叶子早没了当年的金黄,变成了深褐色,边缘卷得像朵小浪花,叶脉却依旧清晰,根根分明地印在纸上,像极了十年前阿哲躺在病床上,枯瘦的手指攥着他手腕时,凸起的骨节。“阿哲总说,银杏叶是最能藏时间的东西。”陈默对着叶子低声呢喃,指腹轻轻按了按叶脉,“你看,都十年了,它还没碎呢。”“老板!麻烦问一下,您这儿有没有1998年版的《小王子》?

”突然响起的女声带着气喘,像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打断了陈默的动作。他抬头时,看见个穿明黄色雨衣的姑娘站在店门口,雨衣帽子上印着只褪了色的小狐狸,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滴,在脚边积成一小滩水,还泡着半片被风吹落的槐树叶。

姑娘把帽檐往下压了压,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眼尾有点红,像是刚哭过,手里攥着张被雨打湿一角的纸条,纸条边缘卷着,上面还能看见几缕银灰色的头发——是老人的发丝。

为给自己买块墓地,总裁女友疯狂报复我!(苏晚顾凌霄)热门小说大全_推荐完本小说为给自己买块墓地,总裁女友疯狂报复我!苏晚顾凌霄

“就是……书脊里面写着‘阿栀’两个字的那种?”姑娘说话时带着点颤音,指尖把纸条攥得更紧了,湿痕顺着纸条边缘往下洇,快漫到“阿栀”那两个铅笔字上。

陈默擦书的手顿在半空,指腹下意识地捏紧了那片银杏叶,叶缘的碎渣硌得指腹发疼。

“阿栀”这两个字,像一根生锈的针,猝不及防扎进他心里最软的地方十年前深秋,市一院的病房里总飘着消毒水的味道,阿哲躺在白被子里,脸白得像张宣纸,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却还攥着他的手腕不放,枯瘦的手指把他的袖子捏出几道褶子。

“陈默,帮我把书给阿栀……”阿哲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咳嗽了两声,眼里漫上一层水汽,“那本《小王子》,深蓝色封皮的,里面有信……你一定要找到她,告诉她我没忘……”那天之后没半个月,阿哲就走了。陈默从他枕头下翻出那本《小王子》,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阿栀,当年插队去了苏北槐河公社”——这是阿哲留下的仅有的线索。接下来的三年,陈默几乎跑遍了苏北所有叫“槐河”的地方。第一次去的是淮安的槐河公社,他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蹲了三天,问遍了下棋的老人,都说没听过“阿栀”这个姑娘;第二次去盐城,槐河边上的供销社老板说,八十年代末是有个扎麻花辫的姑娘来插队,可人家姓王,不是“阿栀”;第三次去连云港,遇到个中风的老人,含糊地说“见过带槐花的姑娘”,可没等陈默问清姓氏,老人就被子女接走了。后来他盘下了这家旧书店,把那本《小王子》放进阿哲亲手做的木盒里,藏在书架最深处。

木盒上刻着只歪歪扭扭的狐狸,是阿哲当年学刻木头时的作品,刻到狐狸尾巴时手被刀划了道口子,至今还留着道浅疤。陈默总觉得,把书藏在这里,就像把没完成的托付、满心的愧疚,还有阿哲没说出口的话,一起锁进了这满是霉味的时光里。“没印象。”陈默把书合上,手指在封皮上蹭了蹭,像是要把阿栀的字迹藏得更严实些。他把书放进柜台下的木盒,盖盖子时故意放慢了动作,眼角的余光瞥见姑娘眼里的光瞬间暗了下去,像被雨水浇灭的烛火。姑娘的嘴唇抿了抿,嘴角往下压了压,像是还想说什么,可最终只是攥了攥手里的纸条,点了点头,转身冲进了雨里。明黄色的雨衣在灰濛濛的雨幕里缩成一个小小的点,跑过巷口老槐树时,还被风吹得晃了晃,很快就消失在巷子尽头。陈默盯着柜台下的木盒,手指在盒盖上的狐狸尾巴疤上敲了敲,笃笃的声音混着雨声,在小店里飘着。

老收音机就放在柜台边,正断断续续地飘出《橄榄树》的旋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调子慢悠悠的,却把心里的某个角落泡得发疼。他起身走到书架前,踩着木梯抽出最上层那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是阿哲上大学时用的书,书页里还夹着当年的课程表。陈默翻开词典第382页,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二十岁的阿哲穿着洗得发白的白衬衫,领口系着个歪歪扭扭的领结,手里抱着本崭新的《小王子》,嘴角翘得老高;身边站着个扎麻花辫的姑娘,辫梢系着浅粉色的布条,眉眼弯弯的,手里攥着一枝刚摘的槐花,花瓣还沾着点露水。照片的边角已经卷了,右下角还有个小小的墨点,是当年阿哲拿钢笔时不小心蹭上的。“这是我和阿栀唯一的合照,”阿哲当年把照片硬塞给他时,眼睛亮得像星星,“你帮我收着,等我找到她,就把照片拿回来,到时候我们一起贴在书店的墙上。”陈默用指腹擦了擦照片上的灰尘,指尖划过阿哲的白衬衫,又落在姑娘的麻花辫上。如今照片还在,书还在,可那个要找阿栀的人,却没了。三天后的下午,雨终于停了。阳光透过积着灰尘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细小的灰尘在光柱里打着转,像撒了把碎金子。

陈默正踩着木梯整理书架顶层的旧书,手里拿着本1985年版的《红楼梦》,书页太脆,他翻得格外小心。突然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哒哒的,停在店门口时还顿了顿。

他低头往下看,就看见那个穿明黄色雨衣的姑娘站在门口。这次没下雨,她把雨衣叠得整整齐齐,抱在怀里,里面穿了件洗得发白的白色T恤,胸前印着所大学的校徽;背着个帆布包,包带都快磨破了,上面还别着个小小的槐花徽章;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信封边角有点卷,上面用铅笔写着“默言旧书店 陈默老板收”,字迹娟秀,和阿栀书脊上的字有几分像。

“老板,我又来了。”姑娘走到柜台前,把信封轻轻放在桌上,指尖还在信封上按了按,像是怕里面的东西掉出来,“我知道突然来问可能有点打扰,但我真的很想找到那本书。

这是我奶奶的照片,还有点她的东西,您看看,是不是见过她?”陈默拆开信封,首先掉出来的是一张彩色照片。照片有点褪色,却能清楚地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身上盖着条浅灰色的羊毛毯。老人手里抱着一本深蓝色封皮的书,正是那本《小王子》,书脊内侧的“阿栀”两个字虽然淡,却能隐约看清。老人的眉眼间,依稀能看出当年照片里那个扎麻花辫姑娘的影子,尤其是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和照片里的姑娘一模一样。信封里还掉出一块浅粉色的手帕,手帕边角已经磨破了,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槐花,针脚有点歪,却绣得很认真;还有一张泛黄的车票,是1998年6月13日从本市到苏北槐河公社的,车票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了,却还能看清“林栀”两个字。“这是你奶奶?”陈默的声音有点发涩,他拿起那块手帕,指腹蹭过上面的槐花,忽然想起照片里姑娘辫梢的粉布条——原来那布条是手帕上拆下来的。

“嗯,她叫林栀,大家都叫她阿栀。”姑娘点点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像重新被点燃的烛火,“我叫林晓,是她的孙女。奶奶上周走的,走之前躺在病床上,还一直念叨着一本《小王子》,说里面夹着她年轻时写给一个人的信。

”林晓伸手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木盒子,打开来里面放着个旧怀表,表盖是铜制的,上面刻着只小狐狸。“奶奶说,这个怀表是阿哲送她的,1998年她生日那天,阿哲把怀表和《小王子》一起送给她,说怀表走一圈,就代表他想她一次。

”林晓的手指在怀表上摸了摸,“奶奶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这个怀表,表针停在凌晨四点半——她说当年她就是这个时间走的,没来得及和阿哲说再见。

”陈默的心猛地一沉,像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阿栀,林栀,原来当年他找的“阿栀”,姓林。当年阿哲只说“阿栀”,没说全名,他在苏北问起“阿栀”,没人知道;可要是问“林栀”,说不定那些老人就能想起点什么——淮安槐河公社的老人说过“姓王的姑娘”,说不定是口音记错了,把“林”说成了“王”;连云港那个中风的老人说“带槐花的姑娘”,说不定就是攥着槐花的林栀。“你奶奶说,那本书是1998年的?

”陈默把照片推回给林晓,指尖有点发凉,他想起当年在苏北槐河公社看到的槐树林,要是那时候多问一句姓氏,是不是就不会让阿哲等这么久?“对,奶奶说那是阿哲送给她的。

”林晓的声音低了下去,她拿起那张旧车票,指尖轻轻碰了碰“林栀”两个字,“1998年夏天,奶奶的弟弟在苏北插队时出了意外,我太姥姥让她必须去照顾。

奶奶没办法,只能先离开,走之前把写给阿哲的信夹在《小王子》里,托邻居转交给阿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