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盛李连胜《抗战:从远征军开始在东南亚崛起》全文免费在线阅读_《抗战:从远征军开始在东南亚崛起》全本在线阅读
金陵城的秋雨,总是下得缠绵而阴冷,像是要把千百年的愁绪都沁入青砖黛瓦的肌理之中。
秦淮河的水涨了些,裹挟着残荷落叶,无声地流淌。河畔那条名叫“铜雀巷”的老街,更是鲜有人至,湿滑的石板路反射着天光,幽深得仿佛通往另一个朝代。巷子最深处,有一家没有招牌的店铺。门面古旧,木料泛着黑沉的光泽,窗棂上雕刻着繁复却已磨损的缠枝莲纹。偶尔有误入的行人,会好奇地向里张望,只见店内光线晦暗,博古架上影影绰绰,陈列着些看不清模样的物件,寂静得如同古墓。
这便是“哑舍”,一个只接待有缘人的地方。店主是个年轻人,看起来约莫二十七八,穿着件半旧的深青色杭绸长衫,面容清俊,眼神却静默得如同深潭之水,映不出丝毫时代的波澜。没人知道他叫什么,从何处来,在此开了多久的店。
时光在这间屋子里,仿佛是凝固的,又仿佛已流转了千百年。这日下午,雨声渐沥。
年轻人——我们姑且称他为“先生”——正坐在窗边的花梨木官帽椅上,就着天光,用一方细绒布,细细擦拭着一只唐三彩陶马。马驹造型矫健,釉色绚丽,唯有马首处有一道细微的裂痕,却被修补得天衣无缝,只留下比发丝还细的浅金色痕迹。
檐外雨声之外,传来一阵略显迟疑的脚步声。
一个穿着米色风衣、肩上沾着湿意的年轻女子出现在门口,手里紧握着一份卷起的报纸,神色间带着几分知识分子的矜持,又混杂着难以掩饰的焦虑。“请……请问,这里是哑舍吗?
”她声音不大,带着试探。先生并未抬头,指尖拂过马首那道金痕,声音平淡无波:“这里没有招牌。”女子像是确认了什么,迈过门槛走进来,室内的暖香和沉静让她稍稍放松了些。“我姓林,林薇。是金陵晚报的记者。
”她递上一张名片,先生没有接,她便轻轻放在一旁的几案上。“冒昧打扰。
我……我想请教您一件事,关于一件古物。”先生这才抬眼看了看她,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那眼神太过通透,仿佛能看穿皮囊,直抵灵魂,让林薇有些不自在地别开脸。“哑舍里的东西,只待有缘人,不出售,也不鉴定。
”他复又低下头,继续擦拭他的陶马。“不是鉴定!”林薇急忙道,从随身的手袋里小心翼翼取出一个用软布包裹的物件。揭开层层包裹,那是一只墨砚。
砚台色如玄铁,触手却温润异常,形制古朴,并非寻常规整的方形或圆形,反而像是一片随意舒展的荷叶,边缘带着自然的卷曲。砚堂深处,竟隐隐透出一丝极淡的、如同血沁般的暗红纹理。最奇特的是砚额处,浅浮雕着一只振翅欲飞的铜雀,雀眼以极其细小的暗红色宝石镶嵌,幽光微闪。
“这砚台……”林薇的声音有些发干,“是我在祖父留下的旧物里找到的。
他老人家上月过世了,整理遗物时,我在他书房一个锁着的紫檀木盒里发现了它。
”先生擦拭陶马的动作停下了。他的目光落在那个铜雀砚上,眼神深处似乎有什么极细微的东西波动了一下,如同古井微澜,旋即又归于沉寂。
他放下陶马和绒布,伸出手。林薇犹豫了一下,将砚台递过去。先生将砚台托在掌心,并不仔细打量,反而微微阖目,指尖轻轻抚过那只铜雀的浮雕,感受着那冰润的质感。良久,他睁开眼,看向林薇:“令祖父近日可还安好?”林薇一愣,眼圈微微泛红:“祖父他……半个月前去世了。走得很突然,夜里睡下,第二天早上就……没再醒来。医生说……是心源性猝死。”她顿了顿,强压下情绪,“但这和砚台有什么关系?我祖父身体一向硬朗,这次……”先生将砚台放回软布上,语气依旧平淡:“世事无常,节哀。”林薇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急急地道:“不只是祖父!这砚台……很邪门。自从它出现在家里,就接连发生怪事。
我父亲……他原本只是偶尔头晕,拿了这砚台去看过后,第二天就突发脑溢血,现在还在医院昏迷不醒!我……我这几日也总是心神不宁,夜夜噩梦,梦见……梦见一只眼睛流血的铜雀,还有喊杀声……我总觉得,这砚台不祥!
”她的声音带上了颤音,显示出连日来的恐惧和压力。“梦由心生,林记者是文化人,也信这些吗?”先生重新拿起那只唐三彩马,语气听不出波澜。“我本来不信!
”林薇有些激动,“可事情太巧了!而且……而且这砚台……”她指着那铜雀的眼睛,“我总觉得它在看着我,那红光……好像比刚拿出来时更明显了一点。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找不到类似制式的砚台。有人说……您这里,或许能知道它的来历。”先生沉默片刻,目光扫过那只静卧在软布上的铜雀砚,缓缓道:“这砚台,名曰‘铜雀’。
并非曹孟德铜雀台之雀,其意更深,其怨更重。它择主而栖,亦噬主而肥。”“噬主?
”林薇脸色白了白,“您的意思是,我祖父和父亲的意外,真的和它有关?”“器物本无心,执念附之,则生异象。”先生的声音低沉下去,仿佛带着岁月的回响,“这方铜雀砚,关联的不是一人一家之事,而是一段千年公案,一桩深宫冤孽。它的上一个主人,是明万历朝的一位翰林编修,才高八斗,却卷入国本之争,最后被构陷下狱,瘐死诏狱。
死前,他用此砚研磨,血书鸣冤,字字泣血。那血,渗入了砚堂,便留下了这抹不去的痕。
”林薇听得屏住了呼吸,寒意顺着脊背爬升:“那……再上一个呢?”“再上一个?
”先生的目光变得幽远,“是北宋末年一位知府。城破之时,他欲以此砚击敌殉国,砚台染血,人亦身死。至于更早……或许与唐时某位被鸩杀的皇子有关,或许更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那段血雨腥风的宫闱秘辛……”他每说一个名字,林薇的脸色就白上一分。这些名字,她在整理祖父的藏书和笔记时,都曾隐约见过,被祖父用朱笔细细圈出,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它……它怎么会到我祖父手里?
”林薇声音干涩。“令祖父林谦之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者,尤精于魏晋南北朝史。
”先生淡淡道,“治史者,穷经皓首,欲窥破历史迷雾,最易与古人共情,也最易……被古物中的执念所染。他或许是机缘巧合得之,或许是刻意寻访。这铜雀砚,对于痴迷于那段历史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林薇猛地想起,祖父晚年最后一部未能完成的著作,书名正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重新审视魏晋风度下的血泪与权争》。书稿未竟,人已仙去。“那……那我该怎么办?
”林薇感到一种巨大的无助和恐惧,“把它扔掉?或者……毁掉?”“执念已生,如影随形。
毁器无用,徒增其怨。”先生摇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铜雀砚的戾气,源于其千年所载的冤屈与不甘。欲化解其怨,需知其根源,了其夙愿。”他站起身,走向店内深处一个蒙尘的博古架。林薇这才注意到,那架子并非木质,而是一种黝黑的金属,上面刻满了难以辨认的符箓般的纹路。先生从架子的最顶层,取下一个狭长的、同样布满灰尘的黑檀木匣。“此砚的真正因果,或许比我所知的更为悠远复杂。”先生打开木匣,里面并非器物,而是一卷色泽暗黄、材质奇特的帛书,边缘已有残破,“这里有些残卷,非纸非绢,记录了些许零碎秘辛,或与它有关。但能否看懂,能否承受,看你自己的缘法和心志了。
”他将帛书递给林薇。那帛书触手冰凉柔韧,上面的字迹是一种极其古奥的篆书,夹杂着许多奇异的符号。林薇接过帛书,只觉得一股寒意从指尖直窜心头,同时,那静置在软布上的铜雀砚,雀眼处的暗红宝石,似乎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又下得大了些。哑舍内,光线愈发晦暗,只有博古架上那些沉寂的古物,在阴影里默然矗立,仿佛千百双眼睛,注视着这即将揭开的千年往事。
二林薇将冰冷的帛书紧紧攥在手里,仿佛握住了一块寒冰,那股冷意直透骨髓。
哑舍内静得可怕,只有窗外淅沥的雨声,以及自己有些急促的心跳。
博古架上那些形态各异的古物,在昏暗中投下扭曲的阴影,仿佛随时会活过来。“看懂它?
承受它?”林薇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这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
”先生的目光落在那卷帛书上,眼神悠远,仿佛穿透了时光:“是碎片,也是一个引子。
记录的是魏晋交替之际,邺城铜雀台上,一桩被刻意抹去的旧事。关乎权谋,关乎爱情,更关乎……一缕缠绕千年的孤魂执念。”他顿了顿,看向林薇,“林记者,你可知晓‘铜雀台’除了是曹操彰显功业之地,在野史杂谈中,还意味着什么?
自己所知的历史以及祖父笔记里的只言片语:“铜雀台……据说曹操曾广纳天下美女于其上,晚年纵情声色……还有,唐代杜牧的诗里写‘铜雀春深锁二乔’……”“锁。
”先生轻轻重复了这个字,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铜雀砚上那只振翅欲飞的雀鸟,“锁住的,何止二乔?那是天下男人的野望,也是深宫女子无尽的哀愁。这方砚,并非曹操所制,却因铜台怨气深重,机缘巧合,汲了那地脉中的一缕精魂。雀鸟,本是自由之物,被锁于高台,困于方寸之砚,其怨如何?”他话音未落,那砚台雀眼中的红光似乎又盛了一分,幽幽地映着林薇苍白的脸。林薇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她下意识地展开那卷帛书。那些古奥的篆字和奇异符号,在她眼中原本如同天书,但此刻,或许是因为极度的恐惧和专注,或许是因为那砚台无形的影响,她竟觉得那些字迹开始扭曲、流动,渐渐组成了模糊的画面,一个低沉而充满怨愤的声音,似乎直接在她脑海深处响起……那不是语言,而是一段段破碎的景象、汹涌的情绪:· 冰冷的宫砖:触目所及是华丽却冰冷的宫殿角落,繁复的藻井,厚重的帷幔,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料味,却压不住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和腐朽气息。· 绝望的眼眸:一双极美的眼睛,盛满了泪水与绝望,透过雕花的窗棂,望着远处高耸入云的铜雀台,眼神里是刻骨的相思与无边的恐惧。· 夜半私语:黑暗中,男女压抑的、带着哭音的告别声。一只冰凉的手将一件硬物塞入她手中。
“……带走……活下去……”声音被急促的脚步声和甲胄碰撞声打断。
· 坠落的鸟雀:一只美丽的铜雀首饰,从高台坠落,碎裂于地,被一只穿着官靴的脚无情碾过。· 无尽的黑暗与窒息:被拖拽,被囚禁,冰冷的墙壁,送来的食物带着可疑的气味。挣扎,哀求,无人回应。最后是剧烈的腹痛,鲜血从口中涌出,染红了衣襟,也染红了手中紧紧攥着的一件硬物——那暗红纹理的轮廓,正是那方铜雀砚!
· 冲天的怨念:死不瞑目!意识消散前,最后一个念头并非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滔天的恨意与不甘!恨那负心薄幸的帝王,恨那构陷争宠的妃嫔,恨这吃人的深宫!
若有来世,必化作厉鬼,索尽仇敌!此恨绵绵,纵千载亦不休!“啊——!
”林薇猛地从那些可怕的幻象中惊醒,手一抖,帛书掉落在地。她大口喘着气,额头上全是冷汗,心脏狂跳不止,仿佛刚刚亲身经历了一场酷刑和死亡。
那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些极端情绪和感官碎片组成的风暴,猛烈地冲击着她的神经。
冰冷、绝望、背叛、毒杀、还有那毁灭一切的怨恨!“她……她是谁?”林薇声音嘶哑,指着那方砚台,手指颤抖不已,“那个女子!她是被毒死的!就在宫里!和铜雀台有关!
”先生弯腰,拾起地上的帛书,轻轻拂去并不存在的灰尘,神色依旧平静,仿佛早已料到她的反应:“她是曹魏末年,魏明帝曹叡后宫中的一位才人,姓甄,与那位被郭太后谗杀、曹子建为之作《洛神赋》的甄宓同宗,或许正是这层渊源,注定了她的悲剧。”“曹叡?”林薇努力在混乱的思绪中搜索历史知识,“那个……历史评价毁誉参半,后期奢靡无度的魏明帝?”先生微微颔首:“正是。
这位甄才人,史书无名,或许是被刻意抹去。野史传闻,她容貌倾城,且精通文墨,曾深受曹叡宠爱。但她出身与甄宓关联太深,而曹叡之母文德郭皇后,正是导致甄宓被赐死的最大推手。郭家势力庞大,岂容另一个甄氏女子得宠?
加之曹叡晚年多疑暴戾,一场构陷,便在所难免。”“所以……她是被冤枉的?被毒死的?
”林薇感到一股寒意,“那这砚台……”“这砚台,据残卷暗示,是曹子建生前心爱之物,或许曾想赠与洛神般的甄宓而未果,流落宫中。后又被这位甄才人所得,视为珍宝,亦或是……某位与她有情愫却无法相守之人所赠的信物。”先生的目光扫过砚台,“她临死前的血泪与怨毒,浸透了这方砚台。铜雀台是曹氏权力与欲望的象征,也是无数宫中女子血泪的见证。这怨气与铜雀台的地脉戾气相结合,便使此砚成了执念的容器。此后千年,它流落各方,每每出现在动荡不安、冤屈横生的时代,便会汲取新的怨念,愈发变得不祥。”林薇终于明白,为何祖父和父亲会遭遇不测。
祖父穷尽心力研究那段历史,日夜与这充满怨念的古物相对,心神必然受其侵蚀。
父亲虽不治史,但作为直系血脉,或许在接触砚台时,也被那积累了千年的戾气所冲撞。
“夙愿……她的夙愿是什么?”林薇急切地问,“知道了根源,怎样才能化解?
”先生沉默了片刻,缓缓道:“冤屈昭雪,真相大白。让世人知道她的存在,她的清白,她的冤屈。或许,还要找到她的遗骸,妥善安葬,令其魂归故土。但这何其之难?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宫闱秘事,早已湮没无闻。”就在这时,哑舍那扇一直开着的古老木门,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发出“吱呀”一声轻响,缓缓地、自动地关上了。
室内顿时暗了下来,只有博古架深处几件不知名的器物,散发着幽幽的微光。那方铜雀砚,雀眼处的红光变得清晰可见,如同黑暗中注视着的眼睛。林薇吓得差点叫出声,紧张地看向先生。先生却神色不变,只是淡淡道:“它不想你走。或者说,它选定了你。
”“选定我?为什么是我?”林薇几乎要哭出来。“因为你是林谦之的孙女,是记者,你有能力,也有可能去查清那段往事,将尘封的真相公之于众。
”先生的目光似乎能洞悉一切,“这或许,就是哑舍今日之所以为你开门的缘由。
”他走到门边,并未伸手,那门闩却自己轻轻滑落,将门从内闩住。“故事,才刚刚开始。
”先生的声音在昏暗的室内回荡,平静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力量,“在你没有想到办法平息这千年怨念之前,它不会放你离开。或者说,离开了,那诅咒般的力量,也会跟着你,直至……”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林薇瘫坐在官帽椅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沉重。
她看着那方在幽光中似乎活过来的铜雀砚,又看了看手中冰冷诡异的帛书。祖父的离奇去世,父亲的重病昏迷,夜夜的噩梦,还有刚才那恐怖的血色幻象……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巨大的漩涡,将她紧紧吸住。窗外,秋雨敲窗,声声入耳,如同千年前的更漏,计算着一个冤魂漫长的等待。她知道,自己已别无选择。要么被这古物的怨念吞噬,步上祖父和父亲的后尘;要么,就去揭开那尘封千年的宫闱秘辛,为一个早已化为枯骨的可怜女子,讨回一个公道。哑舍之内,时光仿佛再次凝固。
只有那铜雀砚上的红光,微微闪烁,如同一声跨越千年的、冰冷的叹息。三哑舍的门扉紧闭,将外界秋雨的湿冷与喧嚣彻底隔绝。室内光线愈发晦暗,空气里弥漫着陈旧木料、淡淡香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时光沉淀下来的气息,压得林薇几乎喘不过气。博古架上那些沉默的古物,在阴影里仿佛成了蛰伏的活物,无声地注视着这陷入千年纠葛的闯入者。那方铜雀砚静静地躺在软布上,雀眼处的暗红幽光却比方才更为清晰,像两点凝固的血,又像一双充满怨毒的眼睛,牢牢锁定了林薇。她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那红光似乎随着她的呼吸微微起伏。
“它……它真的在看着我……”林薇的声音带着哭腔,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后缩,想要远离那方不祥的砚台。“它看的不是你,”先生的声音依旧平淡,他走到墙边,点燃了一盏仿古的青瓷油灯,豆大的火苗跳跃起来,驱散了一小片黑暗,却让周围的阴影显得更加浓重,“是透过你,在看这千年后的世界,在看一个或许能替它发声的人。”油灯的光晕映在先生平静的侧脸上,投下深邃的轮廓。
他走到那个陈列着铜雀砚的博古架旁,伸出手指,极轻地拂过架子上那些难以辨认的金属符箓。指尖过处,那些符箓似乎有微光一闪而逝。
“哑舍的存在,本就是收容这些满载执念的器物,延缓其戾气散逸,以免扰扰世间。
”他解释道,像是在说给林薇听,又像是自言自语,“这架子,能暂时隔绝它的影响。
但你既已携因果而来,又窥见了残卷秘辛,便是正式接下了这份千年债业。隔绝,已无大用。
”林薇感到一阵绝望:“那我该怎么办?就算我想查,从何查起?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史料能有几分真实?官修史书为尊者讳,野史杂谈又多穿凿附会……”“史书是人写的,自然有人的偏颇与局限。”先生走回桌边,灯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但器物不会说谎,尤其是……承载了如此深重情感的器物。”他的目光再次落向那卷暗黄的帛书,“这卷‘璇玑帛’,并非凡品。其上所载,虽零碎,却往往直指核心。你方才所见所感,便是它引导你触及的、残留在此砚深处的记忆碎片。
”林薇心悸地看了一眼那卷名为“璇玑帛”的邪门东西,不敢再去碰触。“此外,”先生继续道,“令祖父林谦之先生,穷尽半生研究魏晋史,尤其晚年专注于铜雀台及相关秘辛。他的研究笔记、未刊手稿、私人藏书之中,难道就不会有些许发现,是正统史学界未曾关注、甚至刻意忽略的蛛丝马迹吗?
”一句话点醒了林薇。对啊!祖父的书房!他那间堆满了古籍和笔记的书房,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尤其是他生命最后几个月,几乎足不出户,整日埋首其中,疯狂地写着什么。父亲还曾担心他身体,劝他休息,他却总是摆摆手,眼神里有一种异样的狂热,喃喃说着“快找到了……就快水落石出了……”难道祖父的猝死,并非单纯因为研究劳累或被砚台戾气所害?
而是因为他真的快要触及某个核心的、却被某种力量阻止的真相?这个念头让林薇不寒而栗,却又生出一丝微弱的希望。
如果祖父留下了线索……但她立刻又想到现实问题:“可我……我现在怎么回去?您不是说,它不会放我走吗?”她畏惧地看了一眼铜雀砚。先生微微阖目,片刻后睁开:“今日时辰已晚,戾气最盛。你此刻离去,心神不稳,易生祸端。
暂且在此歇息一晚吧。哑舍虽小,尚有容身之处。明日清晨,阳气初升,我再设法暂时压制其气,你可归家寻找线索。”他顿了顿,补充道:“记住,归家后,勿再直视此砚,更勿以手触碰。可用锦囊盛之,置于不见光之阴暗处。寻找令祖父手稿时,务必凝神静气,勿再被怨念幻象所乘。”说完,先生不再多言,引着林薇穿过一道窄小的月亮门,来到后院一间极其简朴的净室。一床,一桌,一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