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解放杨清清观照万象之山河九域全章节在线阅读_观照万象之山河九域全集免费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2 13:36:19
晚饭时,我跟老爹说陈教授邀我三天后去敦煌莫高窟修复唐代泥塑残片。
老爹正扒着面条,筷子突然顿在半空。
灶台上的油灯晃着,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沉甸甸的像块浸了水的棉絮。
半晌,他才开口,声音带着点涩:“陈教授?
我应了声,往灶里添了根柴,火光“腾”地舔上锅底。
老爹没再说话,扒完碗里的面条,把碗筷往灶台上一搁,转身进了东厢房——那间堆满工具的小屋,平时除了修东西,他轻易不进。
屋里很快传来锉刀磨铜的叮当声,在夜里格外清透。
接下来两天,老爹没再提敦煌的事。
他照旧天不亮就去村头老槐树下坐着,烟袋杆敲得青石板哒哒响;白天不知到哪溜达,晚上则待在东厢房,灯亮到后半夜,锉刀声时断时续。
首到出发前一晚,他推开我房门,手里捧着个青色石盒。
“给你的。”
他把石盒往桌上一放,打开后露出个青铜盘,边缘带着新磨的亮痕,盘心的北斗纹刻得很深,跟我怀里那半块阴盘严丝合缝。
“照着你爷爷留下的插图打的,铜料是前年收的老铜钱熔的,分量差不离。”
他用拇指蹭了蹭盘底,“真阳盘当年被你爷爷带走了,这复制品凑合用——阴阳合在一块,指针比普通罗盘稳,在沙漠里不晃。”
我捏起复制品,青铜的凉意顺着指尖爬上来。
盘沿内侧有个极小的“守”字,是老爹的暗记。
“还有这个。”
老爹又从怀里掏出《观照万象》,摩挲着封面的磨损处,“这书比你爷爷的命金贵。”
他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片干枯的红柳叶,“三危山的红柳,地脉藏于叶,叶枯脉不绝”。
油灯突然“噼啪”爆了个灯花,老爹的影子在墙上晃了晃。
他往炕沿上坐,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火星落在青砖上,转瞬就灭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脸上的严肃慢慢柔和下来,像是下了决心。
“卫国,明天你就要去敦煌了,今晚咱爷俩说说话。”
他抬头温和的看着我,“你知道什么是地脉吗?”
没等我回答,老爹又缓缓说:“远古时候,伏羲站在昆仑山顶画八卦,不是凭空画的。
他看着祁连山的雪水往东南流,三危山的影子在戈壁上拉得老长,突然悟了——地脉就像人身上的筋络,昆仑是头,三危山是肩,秦岭是脊梁,一条脉串起千万山。
所以他在卦象里标‘昆仑为脉之祖’,其实是把天地的筋骨画了出来。”
我往他身边凑了凑,认真听着。
“到了大禹治水,把地脉摸得更透了。”
老爹用烟袋杆在地上画了个弯,“他在龙门石窟刻的‘导河积石’,旁人看着是治水图,懂行的才明白,那河道弯弯曲曲,全顺着地脉的‘气口’走——把三危山积的‘燥气’引到黄河,把祁连山的‘寒气’分到绿洲,就像给地脉搭了个透气的窗。
你爷爷说,莫高窟前的宕泉河,就是大禹亲手引的‘脉水’,专门润着九层楼底下的地脉根。”
“那秦朝呢?”
王解放不知啥时候站在门口,军靴上还沾着灶房的柴火灰。
“秦始皇统一九州后,派李斯带着方士西处埋‘镇脉金人’,这你得记牢。”
老爹往灶里添了块煤,火光映得他眉骨发亮,“那些金人高三丈,铜身裹铁骨,往地脉的‘节点’上一竖,就像给筋络打了个结。
莫高窟九层楼底下就有一个,你爷爷年轻时修窟,在底层佛龛后摸到过——冰凉的,指节粗的衣纹里刻着‘陇西第一镇’,胸口还藏着北斗七星纹。
那金人不光镇住西北的脉气,更把中原的脉气往这边引,让边疆跟内地像拧麻绳似的缠在一块,分都分不开。”
他顿了顿,烟袋锅在手里转了半圈:“到了汉朝,张衡造地动仪,才算把地脉当活物看透了。”
王解放往前挺了挺腰:“胡叔,您详细讲讲这地动仪?”
“那可不是个死物件。”
老爹往前探身,油灯的光在他脸上流动,像在重现当年的场景,“地动仪搁在洛阳太史令官署,是铜铸的圆樽,径围八尺,上头盖着个凸起的盖子,像扣着半个月亮。
最神的是外头八条龙,龙头对着八个方向,龙嘴张着含着铜珠,珠底下蹲着八只铜蟾蜍,仰着脖子正好能接住珠子。
龙鳞錾着云纹,蟾背刻着水纹,太阳一照,亮得能映出人影。”
“这龙是随便摆的?”
王解放追问。
“哪能随便?”
老爹的烟袋杆往地上一点,“每条龙都对着一条地脉的‘气口’。
东边龙对太行脉,南边对南岭,西边对祁连,西北那条龙最特别,龙角上特意刻了个‘危’字——正对三危山。
张衡说,地脉像人的筋骨,哪处‘疼’了,对应的龙就‘有感应’。”
他声音压低,像说什么秘事:“阳嘉元年二月那天,官署里的吏员正围着地动仪说笑,说这东西摆了快一年,珠子从没掉过,怕是个摆设。
话没说完,就听‘当啷’一声脆响——西北那条龙嘴里的铜珠,‘咚’地落进了蟾蜍嘴里。”
“当时就炸了锅。”
老爹比划着,手在空中顿了顿,“洛阳城里平平稳稳,房梁没晃,案上的笔墨都没洒,谁信会有地动?
有个老臣拄着拐杖,把地动仪敲得当当响,骂:‘张衡这是糊弄朝廷!
’张衡不吭声,就盯着那只含着铜珠的蟾蜍,眼神沉得像深潭。”
“过了几天?”
我忍不住问,油灯把老爹的影子拉得老长。
“五天。”
老爹说得斩钉截铁,“第五天头上,陇西来的驿使骑着快马,马跑得口吐白沫,人从马上栽下来,连滚带爬冲进官署,哭喊着‘陇西地震了!
山裂了道大口子,河水改道,压死了好些人!
’”他往灶里添了块煤,火光“噼啪”一响:“这时候众人才信了。
那铜珠哪是随便掉的?
是三危山那边的地脉‘动了筋骨’,震波顺着脉气传到洛阳,龙嘴里的机关就‘咔嗒’开了。
张衡说,这叫‘地脉之应’,比人眼、人耳灵验百倍——地脉自己会‘说话’,就看你听不听得见。”
“到了唐朝,李淳风写《乙巳占》,更是把这些串起来了。”
老爹继续道,“他在书里标了莫高窟是‘西陲地脉之眼’,说这地方‘脉气如灯芯,一断则全室暗’。
他还画了张《地脉流转图》,把伏羲的八卦、大禹的河道、李斯的金人、张衡的龙位全标在上面,一看就明白——咱这地脉,是老祖宗一代代护着的根。”
提到近代,他语气沉了些:“清末民初山河破,好些洋鬼子拿着罗盘在三危山转悠,说是考察,其实想找地脉的气口。
他们懂点张衡的道理,知道地脉‘怕戳’,一旦戳破,周围的水会干,草会枯。
还好有‘守脉人’——就是些庄稼人、手艺人,平时该种地种地,该修窟修窟,遇上事了才凑到一块。
1938年你爷爷们失踪前,托人捎回句话:‘九泉终焉阵动了,需以阴阳盘镇之’。
现在想来,他们是撞见大麻烦了。”
他看向我,眼神里带着托付:“今年是 1998,正好一个甲子。
地脉这东西,60年一轮回,当年出的事,保不齐要再冒头。”
灶火渐渐弱下去,屋里漫进些寒气。
“要是……真遇上地脉异动咋办?”
王解放的声音有点发紧。
老爹突然抓起灶台上的菜刀,往墙角的木桩上砍下去,木屑溅起来:“立马退!
别逞能!”
他的声音带着少有的厉色。
“记住俩规矩。”
老爹突然抓住我的手腕,他手背上的青筋暴起,“一,《观照万象》和真罗盘,不到刀子架脖子上,绝不能亮;二,看见地脉不对劲——天发黄,泉眼冒黑水,沙子里有呜呜声,立马掉头回家。”
他的声音突然哽住,“你爷爷就是太犟,明明看见三危山的石头渗血了,还往前闯……”。
王解放往我身边靠了靠,军大衣的毛领蹭过我的胳膊:“胡叔,您放心,我跟老胡约好了,真有事,我拽也把他拽回来。”
老爹看着我们,突然笑了,他转身走进东厢拎出来一个布包,里面是两双新布鞋,鞋底纳着“平安”二字。
“沙漠里穿军靴磨脚,这布鞋轻便。”
他把鞋往我们怀里塞,“到了莫高窟,去九层楼后墙摸摸,听说守脉人当年在那儿刻了个小螺旋,——看见同样刻螺旋的,多留个心眼,说不定是自家人。”
后半夜的露水打湿了窗纸,老爹的烟袋锅在黑暗里亮着,像颗星星。
我把复制品阳盘塞进帆布包,跟阴盘合在一块,轻轻一碰,发出细碎的叮当声,像伏羲画卦时的骨针敲龟甲,像大禹治水时的耒耜触岩石,像李斯埋金人时的铜锤落土,像张衡地动仪的铜珠落进蟾蜍嘴,更像老祖宗们没说尽的话,在黑夜里轻轻晃。
出发时天刚蒙蒙亮,老爹站在门槛上,没再说话,只举着烟袋杆往西边指了指。
西边的天上,一颗星星还没落,亮得很,像嵌在三危山的尖顶上。
老爹正扒着面条,筷子突然顿在半空。
灶台上的油灯晃着,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沉甸甸的像块浸了水的棉絮。
半晌,他才开口,声音带着点涩:“陈教授?
我应了声,往灶里添了根柴,火光“腾”地舔上锅底。
老爹没再说话,扒完碗里的面条,把碗筷往灶台上一搁,转身进了东厢房——那间堆满工具的小屋,平时除了修东西,他轻易不进。
屋里很快传来锉刀磨铜的叮当声,在夜里格外清透。
接下来两天,老爹没再提敦煌的事。
他照旧天不亮就去村头老槐树下坐着,烟袋杆敲得青石板哒哒响;白天不知到哪溜达,晚上则待在东厢房,灯亮到后半夜,锉刀声时断时续。
首到出发前一晚,他推开我房门,手里捧着个青色石盒。
“给你的。”
他把石盒往桌上一放,打开后露出个青铜盘,边缘带着新磨的亮痕,盘心的北斗纹刻得很深,跟我怀里那半块阴盘严丝合缝。
“照着你爷爷留下的插图打的,铜料是前年收的老铜钱熔的,分量差不离。”
他用拇指蹭了蹭盘底,“真阳盘当年被你爷爷带走了,这复制品凑合用——阴阳合在一块,指针比普通罗盘稳,在沙漠里不晃。”
我捏起复制品,青铜的凉意顺着指尖爬上来。
盘沿内侧有个极小的“守”字,是老爹的暗记。
“还有这个。”
老爹又从怀里掏出《观照万象》,摩挲着封面的磨损处,“这书比你爷爷的命金贵。”
他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片干枯的红柳叶,“三危山的红柳,地脉藏于叶,叶枯脉不绝”。
油灯突然“噼啪”爆了个灯花,老爹的影子在墙上晃了晃。
他往炕沿上坐,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火星落在青砖上,转瞬就灭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脸上的严肃慢慢柔和下来,像是下了决心。
“卫国,明天你就要去敦煌了,今晚咱爷俩说说话。”
他抬头温和的看着我,“你知道什么是地脉吗?”
没等我回答,老爹又缓缓说:“远古时候,伏羲站在昆仑山顶画八卦,不是凭空画的。
他看着祁连山的雪水往东南流,三危山的影子在戈壁上拉得老长,突然悟了——地脉就像人身上的筋络,昆仑是头,三危山是肩,秦岭是脊梁,一条脉串起千万山。
所以他在卦象里标‘昆仑为脉之祖’,其实是把天地的筋骨画了出来。”
我往他身边凑了凑,认真听着。
“到了大禹治水,把地脉摸得更透了。”
老爹用烟袋杆在地上画了个弯,“他在龙门石窟刻的‘导河积石’,旁人看着是治水图,懂行的才明白,那河道弯弯曲曲,全顺着地脉的‘气口’走——把三危山积的‘燥气’引到黄河,把祁连山的‘寒气’分到绿洲,就像给地脉搭了个透气的窗。
你爷爷说,莫高窟前的宕泉河,就是大禹亲手引的‘脉水’,专门润着九层楼底下的地脉根。”
“那秦朝呢?”
王解放不知啥时候站在门口,军靴上还沾着灶房的柴火灰。
“秦始皇统一九州后,派李斯带着方士西处埋‘镇脉金人’,这你得记牢。”
老爹往灶里添了块煤,火光映得他眉骨发亮,“那些金人高三丈,铜身裹铁骨,往地脉的‘节点’上一竖,就像给筋络打了个结。
莫高窟九层楼底下就有一个,你爷爷年轻时修窟,在底层佛龛后摸到过——冰凉的,指节粗的衣纹里刻着‘陇西第一镇’,胸口还藏着北斗七星纹。
那金人不光镇住西北的脉气,更把中原的脉气往这边引,让边疆跟内地像拧麻绳似的缠在一块,分都分不开。”
他顿了顿,烟袋锅在手里转了半圈:“到了汉朝,张衡造地动仪,才算把地脉当活物看透了。”
王解放往前挺了挺腰:“胡叔,您详细讲讲这地动仪?”
“那可不是个死物件。”
老爹往前探身,油灯的光在他脸上流动,像在重现当年的场景,“地动仪搁在洛阳太史令官署,是铜铸的圆樽,径围八尺,上头盖着个凸起的盖子,像扣着半个月亮。
最神的是外头八条龙,龙头对着八个方向,龙嘴张着含着铜珠,珠底下蹲着八只铜蟾蜍,仰着脖子正好能接住珠子。
龙鳞錾着云纹,蟾背刻着水纹,太阳一照,亮得能映出人影。”
“这龙是随便摆的?”
王解放追问。
“哪能随便?”
老爹的烟袋杆往地上一点,“每条龙都对着一条地脉的‘气口’。
东边龙对太行脉,南边对南岭,西边对祁连,西北那条龙最特别,龙角上特意刻了个‘危’字——正对三危山。
张衡说,地脉像人的筋骨,哪处‘疼’了,对应的龙就‘有感应’。”
他声音压低,像说什么秘事:“阳嘉元年二月那天,官署里的吏员正围着地动仪说笑,说这东西摆了快一年,珠子从没掉过,怕是个摆设。
话没说完,就听‘当啷’一声脆响——西北那条龙嘴里的铜珠,‘咚’地落进了蟾蜍嘴里。”
“当时就炸了锅。”
老爹比划着,手在空中顿了顿,“洛阳城里平平稳稳,房梁没晃,案上的笔墨都没洒,谁信会有地动?
有个老臣拄着拐杖,把地动仪敲得当当响,骂:‘张衡这是糊弄朝廷!
’张衡不吭声,就盯着那只含着铜珠的蟾蜍,眼神沉得像深潭。”
“过了几天?”
我忍不住问,油灯把老爹的影子拉得老长。
“五天。”
老爹说得斩钉截铁,“第五天头上,陇西来的驿使骑着快马,马跑得口吐白沫,人从马上栽下来,连滚带爬冲进官署,哭喊着‘陇西地震了!
山裂了道大口子,河水改道,压死了好些人!
’”他往灶里添了块煤,火光“噼啪”一响:“这时候众人才信了。
那铜珠哪是随便掉的?
是三危山那边的地脉‘动了筋骨’,震波顺着脉气传到洛阳,龙嘴里的机关就‘咔嗒’开了。
张衡说,这叫‘地脉之应’,比人眼、人耳灵验百倍——地脉自己会‘说话’,就看你听不听得见。”
“到了唐朝,李淳风写《乙巳占》,更是把这些串起来了。”
老爹继续道,“他在书里标了莫高窟是‘西陲地脉之眼’,说这地方‘脉气如灯芯,一断则全室暗’。
他还画了张《地脉流转图》,把伏羲的八卦、大禹的河道、李斯的金人、张衡的龙位全标在上面,一看就明白——咱这地脉,是老祖宗一代代护着的根。”
提到近代,他语气沉了些:“清末民初山河破,好些洋鬼子拿着罗盘在三危山转悠,说是考察,其实想找地脉的气口。
他们懂点张衡的道理,知道地脉‘怕戳’,一旦戳破,周围的水会干,草会枯。
还好有‘守脉人’——就是些庄稼人、手艺人,平时该种地种地,该修窟修窟,遇上事了才凑到一块。
1938年你爷爷们失踪前,托人捎回句话:‘九泉终焉阵动了,需以阴阳盘镇之’。
现在想来,他们是撞见大麻烦了。”
他看向我,眼神里带着托付:“今年是 1998,正好一个甲子。
地脉这东西,60年一轮回,当年出的事,保不齐要再冒头。”
灶火渐渐弱下去,屋里漫进些寒气。
“要是……真遇上地脉异动咋办?”
王解放的声音有点发紧。
老爹突然抓起灶台上的菜刀,往墙角的木桩上砍下去,木屑溅起来:“立马退!
别逞能!”
他的声音带着少有的厉色。
“记住俩规矩。”
老爹突然抓住我的手腕,他手背上的青筋暴起,“一,《观照万象》和真罗盘,不到刀子架脖子上,绝不能亮;二,看见地脉不对劲——天发黄,泉眼冒黑水,沙子里有呜呜声,立马掉头回家。”
他的声音突然哽住,“你爷爷就是太犟,明明看见三危山的石头渗血了,还往前闯……”。
王解放往我身边靠了靠,军大衣的毛领蹭过我的胳膊:“胡叔,您放心,我跟老胡约好了,真有事,我拽也把他拽回来。”
老爹看着我们,突然笑了,他转身走进东厢拎出来一个布包,里面是两双新布鞋,鞋底纳着“平安”二字。
“沙漠里穿军靴磨脚,这布鞋轻便。”
他把鞋往我们怀里塞,“到了莫高窟,去九层楼后墙摸摸,听说守脉人当年在那儿刻了个小螺旋,——看见同样刻螺旋的,多留个心眼,说不定是自家人。”
后半夜的露水打湿了窗纸,老爹的烟袋锅在黑暗里亮着,像颗星星。
我把复制品阳盘塞进帆布包,跟阴盘合在一块,轻轻一碰,发出细碎的叮当声,像伏羲画卦时的骨针敲龟甲,像大禹治水时的耒耜触岩石,像李斯埋金人时的铜锤落土,像张衡地动仪的铜珠落进蟾蜍嘴,更像老祖宗们没说尽的话,在黑夜里轻轻晃。
出发时天刚蒙蒙亮,老爹站在门槛上,没再说话,只举着烟袋杆往西边指了指。
西边的天上,一颗星星还没落,亮得很,像嵌在三危山的尖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