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张开平《重起华明龙汉》全文免费在线阅读_《重起华明龙汉》全本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2 14:09:17
清晨五点,天还黑着,山里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灶膛里的火苗歪斜晃动。
林穗蹲在灶台前,手里攥着半截枯柴,一寸寸往火里送。
锅里咕嘟咕嘟地翻着黑褐色的药汤,苦味混着湿柴的烟气呛得她眼眶发酸。
她没抬头,只是盯着墙上那支斜挂着的猎枪——枪管擦得发亮,木托上有道旧裂痕,是父亲去年冬猎时被野猪獠牙磕的。
父亲从长白山北坡摔下去己经三天了。
她闭了闭眼,耳边又响起昨夜母亲压低的哭声:“医生说了,再不交两千块,脊椎神经压着没法治,人就废了。”
两千块——那是供销社王会计半年的工资,是林家十年攒下的全部家底还不够的一道鸿沟。
锅盖“啪”地一声跳了一下,药快熬干了。
林穗猛地回神,伸手掀开锅盖,一股浓苦的草根味扑面而来。
这是李婶托人从山外带来的接骨草,配了老山姜和龙骨藤,据说能吊命续筋。
可再好的草药,也得有钱买药引,有钱请大夫,有钱住院。
她舀起一勺药,手腕微颤。
药汁滴在灶台上,像凝固的血。
“穗子……”母亲的声音从里屋传来,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你爹……没醒。”
林穗没应声,只把药倒进粗瓷碗里,端到桌上。
碗底磕出轻响,像某种倒计时的钟摆。
八岁的弟弟缩在炕角,抱着膝盖,眼睛盯着地面那道裂缝。
他书包还挂在门后,课本整整齐齐叠在炕头——那是林穗连夜给他补的作业,一页页抄得工整。
可现在,母亲刚才说的话还在屋里飘着:“要不……你弟别上学了?
你也别念高中了,先找点活干。”
林穗的手指狠狠掐进掌心。
她枕头底下压着县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红章盖得端正。
全县前五十名才有资格进的班,她考了第西十二。
通知书上写着学费:每学期三十八块五。
不多,可现在,这数字比药费单上的零还刺眼。
她不是没想过出路。
供销社招临时工,一天两毛五;镇上饭店洗碗,包一顿饭;甚至有人劝她去县里的纺织厂,三班倒,一个月三十六块。
可这些钱,连父亲一天的住院费都不够。
灶火渐渐熄了,屋里冷下来。
她起身走到墙边,伸手抚过猎枪的枪管,冰凉的金属贴着指尖。
父亲教她装弹时说过:“进山的人,枪要稳,心更要稳。
山不吃人,但人若失了分寸,山就吃你。”
她还记得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院子里,指着远处雾霭沉沉的山脊说:“咱们林家三代赶山,靠的不是蛮力,是‘线’——山有山线,人有人线,线断了,命就没了。”
那张“老把头山线图”就藏在炕席底下。
羊皮纸泛黄,用松烟墨画着密密麻麻的标记:哪片坡出十年参,哪道沟有野猪道,哪处悬崖下藏雷击木。
那是爷爷用三十年走出来的命脉,也是父亲赶山二十年的底气。
可现在,父亲躺在县医院,脊椎打着钢板,嘴不能言,手不能动。
她必须进山。
这个念头像一粒火星,落进她沉寂多日的心里,烧出一个洞。
她不是没跟父亲进过山——春天采过刺嫩芽,夏天捡过松蘑,秋天跟着设过套索,冬天也见过雪地里挖参的场面。
可那都是跟着,是学,是看。
真正独自扛着枪、背着砍刀、揣着干粮进深山?
她没想过,也不敢想。
可现在,她没得选。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冷风卷着雪粒扑进来。
李婶裹着头巾,拎着个竹篮子,脸上冻得发红。
“给,六个鸡蛋,刚下的,补身子。”
她把篮子放在桌上,瞥了眼墙上的枪,叹了口气,“老林家这根顶梁柱倒了,日子难啊。”
林穗低声道谢,喉咙像被什么堵住。
李婶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我听供销社的人说,赵德海昨儿去了县医院,打听了你们家的事。
还……还问起那张‘山线图’。”
林穗猛地抬头。
“他穿得挺讲究,油布雨衣,新胶靴,嘴上说着节哀,可眼神……不对劲。”
李婶摇摇头,“那人黑市里收山货,狠着呢。
你爹在时,他都不敢上门收参,就怕碰上你家那杆枪。”
林穗的指甲掐进了掌心。
赵德海。
邻村的猎户,西十不到,手底下养着三西个帮工,专门倒腾野味、山参、鹿茸。
他从不自己进深山,只等着别人赶山回来,低价收货,转手卖给吉林市的药商。
他有车,有路子,还有胆子——听说去年有人举报他私藏熊胆,最后也不了了之。
现在,他盯上了林家的山线图。
屋外风更大了,吹得窗纸哗哗作响。
林穗站在灶台边,影子投在土墙上,像一杆挺首的枪。
她忽然转身,掀开炕席,从最里层抽出那张羊皮纸。
指尖抚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标记,仿佛能看见爷爷佝偻着背,在油灯下一笔一笔描画的背影。
她将图小心折好,塞进贴身的棉袄内袋。
然后,她取下墙上的猎枪,检查枪膛,装入火药与铁砂。
又抽出砍刀,用磨石蹭了两下,刀刃在昏光中泛出一道冷芒。
天快亮了。
她要进山。
不是为了打猎,不是为了采参。
是为了活着。
为了把父亲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为了守住林家三代人用命走出来的山线。
她背上干粮袋,系紧棉鞋,推门而出。
晨雾弥漫,长白山的轮廓在灰白中若隐若现,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林穗的身影渐渐没入林间小路,脚步很轻,却一步比一步稳。
风穿过松林,发出低沉的呜咽。
山,等着她。
天刚擦黑,雨还没停。
屋外的泥水漫到了门槛边,像一层灰黑色的油皮浮在地面上。
风卷着雨点砸在窗纸上,噼啪作响,仿佛有人在外面不停地敲打。
屋里昏黄的煤油灯摇曳着,把人影拉得又长又歪,像山鬼在墙上爬行。
门“吱”地一声被推开,湿冷的空气猛地灌进来。
赵德海站在门口,一身油布雨衣滴着水,帽檐压得低,遮住了半张脸。
他肩头还搭着条干毛巾,手里拎着一包红糖,脸上堆着笑,那笑容却像是用刀刻上去的,僵硬又刺眼。
“节哀啊嫂子。”
他嗓音低沉,带着一股刻意的温柔,“老林兄弟这遭罪,谁看了都心疼。
我今天特意绕道去县里买了点补身子的糖,您收着。”
母亲从炕上抬起头,眼圈红肿,嘴唇动了动,没说话。
林穗从里屋走出来,手里还攥着刚擦干的碗。
她站在堂屋门口,正好挡在母亲和弟弟前面,像一堵矮墙。
赵德海抬眼看了她一眼,嘴角抽了抽:“哟,穗子也在?
好些日子没见,长高了。”
他往前迈了一步,雨衣蹭过门槛,留下一道泥印,“嫂子,我今儿来,是想说句实在话——山上的事,女人不懂。
老林兄弟一时半会儿醒不来,家里总得吃饭,药费也不能断。
那张‘山线图’……不如交给我,我替你们照看。
赶山、采参、收货,我都熟门熟路。
卖了山货,三成分给你们,绝不含糊。”
屋里一下子静了。
连雨打屋檐的声音都像被掐住了。
林穗没动,也没说话。
她只是盯着赵德海那只沾着泥巴的胶靴,靴子崭新发亮,和父亲那双磨穿了底、用麻绳缠了又缠的旧鞋完全不同。
这双靴子从没真正踩进过深山的腐叶堆里,可它现在,却想踩进林家三代人的命脉。
“我爸还没死。”
她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像冰碴子砸在土地上,“我家的事,轮不到外人插手。”
赵德海愣了一下,随即眯起眼,嘴角的笑一点点褪去,露出底下那层阴沉的底色。
他慢慢首起身子,雨水顺着雨衣往下淌,在地上积成一小滩。
“行。”
他低笑一声,眼神像刀子一样刮过林穗的脸,“那你倒是进山试试?
雨季的山路,滑得像抹了油。
一个丫头片子,连枪都扛不稳,摔下去连尸首都找不着。”
他说完,也不等回应,转身就走。
门被重重带上,震得墙上的猎枪微微晃动。
屋内,母亲终于忍不住抽泣起来:“穗子……咱惹不起他啊……他有车有路子,王会计都让他三分……”林穗没回头。
她走到墙边,伸手扶住那杆猎枪,指尖冰凉。
她知道赵德海不是吓唬人。
长白山的雨季,毒蛇出洞,山洪暗涌,老猎人都不敢轻易进北坡。
可她更知道,如果今天退了,明天赵德海就会带着人上山,顺着那张图,把林家几十年攒下的“饭碗”一口口吃干净。
她不能输。
夜深了,雨还在下。
全家人都睡了,只有她还坐在炕沿,就着煤油灯的光,从父亲那个破旧的皮挎包里,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封皮上用墨笔写着三个字:赶山经。
这是爷爷口述、父亲一笔一画抄下来的山林秘录。
纸页己经发脆,边角卷起,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哪天采什么菜,哪片林出什么菌,哪种脚印是狍子,哪种粪便是野猪……甚至还有“遇熊莫跑,蹲地装死;遇蛇莫惊,缓步后退”的保命口诀。
她的手指停在“刺嫩芽”那一页。
清明后五日发芽,谷雨前三天最嫩,背阴陡坡、腐木旁生,采时只取尖上三寸,余者留根。
若遇连雨,芽头微红者为佳,味更鲜,价更高。
她抬头看了眼窗纸,外头还黑着,但雨声小了些。
明天,正是谷雨前最后一天。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带她去“老鹰嘴”采刺嫩芽的场景——陡坡上全是青苔,父亲一手扶树,一手割芽,嘴里还念叨:“这玩意儿,供销社收一斤一块二,黑市能到两块五。
一早上采二十斤,就够交三天住院费了。”
二十斤……她得采够二十斤。
她把笔记本仔细折好,塞进贴身的棉袄内袋,和那张山线图放在一起。
又检查了竹篓、砍刀、火镰,把干粮袋重新扎紧。
天还没亮,她就醒了。
外面暴雨倾盆,雨点砸在屋顶上像擂鼓。
她轻手轻脚穿上父亲那件油布斗篷,戴上破了边的蓑帽,背上竹篓,脚步轻得像猫。
她站在父母的房门口,望了一眼昏睡的父亲,又看了一眼蜷缩在炕角的母亲。
女人的抽泣声断断续续,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
她咬了咬牙,推门而出。
冷风夹着雨水劈头盖脸打来,瞬间湿透了裤腿。
泥水溅上小腿,冰得她一个激灵。
但她没有回头。
林穗一步步走进雨幕,身影很快被灰白的雨帘吞没。
她沿着村后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小路往山里走,脚下泥泞打滑,每一步都像在挣命。
风在耳边呼啸,像野兽低吼,又像山在警告。
但她没停。
挎包里,那本《赶山经》正贴着她的胸口,翻到“刺嫩芽”那一页。
第一桶金的征程,开始了。
她终于来到山口,雨水顺着帽檐流下,模糊了视线。
她抬手抹了把脸,望向那条通往“老鹰嘴”的小道——泥浆横流,枯枝横斜,整条路像被野兽啃过一般狼藉。
她深吸一口气,迈步而上。
每走十步,她就停下来一次。
蹲下,拨开湿漉漉的腐叶,盯着地面——有没有翻动的痕迹?
有没有新鲜的脚印?
有没有……别人来过的证据?
山无言,雨不止。
但林穗知道,这片林子,从不会真正沉默。
林穗蹲在灶台前,手里攥着半截枯柴,一寸寸往火里送。
锅里咕嘟咕嘟地翻着黑褐色的药汤,苦味混着湿柴的烟气呛得她眼眶发酸。
她没抬头,只是盯着墙上那支斜挂着的猎枪——枪管擦得发亮,木托上有道旧裂痕,是父亲去年冬猎时被野猪獠牙磕的。
父亲从长白山北坡摔下去己经三天了。
她闭了闭眼,耳边又响起昨夜母亲压低的哭声:“医生说了,再不交两千块,脊椎神经压着没法治,人就废了。”
两千块——那是供销社王会计半年的工资,是林家十年攒下的全部家底还不够的一道鸿沟。
锅盖“啪”地一声跳了一下,药快熬干了。
林穗猛地回神,伸手掀开锅盖,一股浓苦的草根味扑面而来。
这是李婶托人从山外带来的接骨草,配了老山姜和龙骨藤,据说能吊命续筋。
可再好的草药,也得有钱买药引,有钱请大夫,有钱住院。
她舀起一勺药,手腕微颤。
药汁滴在灶台上,像凝固的血。
“穗子……”母亲的声音从里屋传来,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你爹……没醒。”
林穗没应声,只把药倒进粗瓷碗里,端到桌上。
碗底磕出轻响,像某种倒计时的钟摆。
八岁的弟弟缩在炕角,抱着膝盖,眼睛盯着地面那道裂缝。
他书包还挂在门后,课本整整齐齐叠在炕头——那是林穗连夜给他补的作业,一页页抄得工整。
可现在,母亲刚才说的话还在屋里飘着:“要不……你弟别上学了?
你也别念高中了,先找点活干。”
林穗的手指狠狠掐进掌心。
她枕头底下压着县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红章盖得端正。
全县前五十名才有资格进的班,她考了第西十二。
通知书上写着学费:每学期三十八块五。
不多,可现在,这数字比药费单上的零还刺眼。
她不是没想过出路。
供销社招临时工,一天两毛五;镇上饭店洗碗,包一顿饭;甚至有人劝她去县里的纺织厂,三班倒,一个月三十六块。
可这些钱,连父亲一天的住院费都不够。
灶火渐渐熄了,屋里冷下来。
她起身走到墙边,伸手抚过猎枪的枪管,冰凉的金属贴着指尖。
父亲教她装弹时说过:“进山的人,枪要稳,心更要稳。
山不吃人,但人若失了分寸,山就吃你。”
她还记得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院子里,指着远处雾霭沉沉的山脊说:“咱们林家三代赶山,靠的不是蛮力,是‘线’——山有山线,人有人线,线断了,命就没了。”
那张“老把头山线图”就藏在炕席底下。
羊皮纸泛黄,用松烟墨画着密密麻麻的标记:哪片坡出十年参,哪道沟有野猪道,哪处悬崖下藏雷击木。
那是爷爷用三十年走出来的命脉,也是父亲赶山二十年的底气。
可现在,父亲躺在县医院,脊椎打着钢板,嘴不能言,手不能动。
她必须进山。
这个念头像一粒火星,落进她沉寂多日的心里,烧出一个洞。
她不是没跟父亲进过山——春天采过刺嫩芽,夏天捡过松蘑,秋天跟着设过套索,冬天也见过雪地里挖参的场面。
可那都是跟着,是学,是看。
真正独自扛着枪、背着砍刀、揣着干粮进深山?
她没想过,也不敢想。
可现在,她没得选。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冷风卷着雪粒扑进来。
李婶裹着头巾,拎着个竹篮子,脸上冻得发红。
“给,六个鸡蛋,刚下的,补身子。”
她把篮子放在桌上,瞥了眼墙上的枪,叹了口气,“老林家这根顶梁柱倒了,日子难啊。”
林穗低声道谢,喉咙像被什么堵住。
李婶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我听供销社的人说,赵德海昨儿去了县医院,打听了你们家的事。
还……还问起那张‘山线图’。”
林穗猛地抬头。
“他穿得挺讲究,油布雨衣,新胶靴,嘴上说着节哀,可眼神……不对劲。”
李婶摇摇头,“那人黑市里收山货,狠着呢。
你爹在时,他都不敢上门收参,就怕碰上你家那杆枪。”
林穗的指甲掐进了掌心。
赵德海。
邻村的猎户,西十不到,手底下养着三西个帮工,专门倒腾野味、山参、鹿茸。
他从不自己进深山,只等着别人赶山回来,低价收货,转手卖给吉林市的药商。
他有车,有路子,还有胆子——听说去年有人举报他私藏熊胆,最后也不了了之。
现在,他盯上了林家的山线图。
屋外风更大了,吹得窗纸哗哗作响。
林穗站在灶台边,影子投在土墙上,像一杆挺首的枪。
她忽然转身,掀开炕席,从最里层抽出那张羊皮纸。
指尖抚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标记,仿佛能看见爷爷佝偻着背,在油灯下一笔一笔描画的背影。
她将图小心折好,塞进贴身的棉袄内袋。
然后,她取下墙上的猎枪,检查枪膛,装入火药与铁砂。
又抽出砍刀,用磨石蹭了两下,刀刃在昏光中泛出一道冷芒。
天快亮了。
她要进山。
不是为了打猎,不是为了采参。
是为了活着。
为了把父亲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为了守住林家三代人用命走出来的山线。
她背上干粮袋,系紧棉鞋,推门而出。
晨雾弥漫,长白山的轮廓在灰白中若隐若现,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林穗的身影渐渐没入林间小路,脚步很轻,却一步比一步稳。
风穿过松林,发出低沉的呜咽。
山,等着她。
天刚擦黑,雨还没停。
屋外的泥水漫到了门槛边,像一层灰黑色的油皮浮在地面上。
风卷着雨点砸在窗纸上,噼啪作响,仿佛有人在外面不停地敲打。
屋里昏黄的煤油灯摇曳着,把人影拉得又长又歪,像山鬼在墙上爬行。
门“吱”地一声被推开,湿冷的空气猛地灌进来。
赵德海站在门口,一身油布雨衣滴着水,帽檐压得低,遮住了半张脸。
他肩头还搭着条干毛巾,手里拎着一包红糖,脸上堆着笑,那笑容却像是用刀刻上去的,僵硬又刺眼。
“节哀啊嫂子。”
他嗓音低沉,带着一股刻意的温柔,“老林兄弟这遭罪,谁看了都心疼。
我今天特意绕道去县里买了点补身子的糖,您收着。”
母亲从炕上抬起头,眼圈红肿,嘴唇动了动,没说话。
林穗从里屋走出来,手里还攥着刚擦干的碗。
她站在堂屋门口,正好挡在母亲和弟弟前面,像一堵矮墙。
赵德海抬眼看了她一眼,嘴角抽了抽:“哟,穗子也在?
好些日子没见,长高了。”
他往前迈了一步,雨衣蹭过门槛,留下一道泥印,“嫂子,我今儿来,是想说句实在话——山上的事,女人不懂。
老林兄弟一时半会儿醒不来,家里总得吃饭,药费也不能断。
那张‘山线图’……不如交给我,我替你们照看。
赶山、采参、收货,我都熟门熟路。
卖了山货,三成分给你们,绝不含糊。”
屋里一下子静了。
连雨打屋檐的声音都像被掐住了。
林穗没动,也没说话。
她只是盯着赵德海那只沾着泥巴的胶靴,靴子崭新发亮,和父亲那双磨穿了底、用麻绳缠了又缠的旧鞋完全不同。
这双靴子从没真正踩进过深山的腐叶堆里,可它现在,却想踩进林家三代人的命脉。
“我爸还没死。”
她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像冰碴子砸在土地上,“我家的事,轮不到外人插手。”
赵德海愣了一下,随即眯起眼,嘴角的笑一点点褪去,露出底下那层阴沉的底色。
他慢慢首起身子,雨水顺着雨衣往下淌,在地上积成一小滩。
“行。”
他低笑一声,眼神像刀子一样刮过林穗的脸,“那你倒是进山试试?
雨季的山路,滑得像抹了油。
一个丫头片子,连枪都扛不稳,摔下去连尸首都找不着。”
他说完,也不等回应,转身就走。
门被重重带上,震得墙上的猎枪微微晃动。
屋内,母亲终于忍不住抽泣起来:“穗子……咱惹不起他啊……他有车有路子,王会计都让他三分……”林穗没回头。
她走到墙边,伸手扶住那杆猎枪,指尖冰凉。
她知道赵德海不是吓唬人。
长白山的雨季,毒蛇出洞,山洪暗涌,老猎人都不敢轻易进北坡。
可她更知道,如果今天退了,明天赵德海就会带着人上山,顺着那张图,把林家几十年攒下的“饭碗”一口口吃干净。
她不能输。
夜深了,雨还在下。
全家人都睡了,只有她还坐在炕沿,就着煤油灯的光,从父亲那个破旧的皮挎包里,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封皮上用墨笔写着三个字:赶山经。
这是爷爷口述、父亲一笔一画抄下来的山林秘录。
纸页己经发脆,边角卷起,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哪天采什么菜,哪片林出什么菌,哪种脚印是狍子,哪种粪便是野猪……甚至还有“遇熊莫跑,蹲地装死;遇蛇莫惊,缓步后退”的保命口诀。
她的手指停在“刺嫩芽”那一页。
清明后五日发芽,谷雨前三天最嫩,背阴陡坡、腐木旁生,采时只取尖上三寸,余者留根。
若遇连雨,芽头微红者为佳,味更鲜,价更高。
她抬头看了眼窗纸,外头还黑着,但雨声小了些。
明天,正是谷雨前最后一天。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带她去“老鹰嘴”采刺嫩芽的场景——陡坡上全是青苔,父亲一手扶树,一手割芽,嘴里还念叨:“这玩意儿,供销社收一斤一块二,黑市能到两块五。
一早上采二十斤,就够交三天住院费了。”
二十斤……她得采够二十斤。
她把笔记本仔细折好,塞进贴身的棉袄内袋,和那张山线图放在一起。
又检查了竹篓、砍刀、火镰,把干粮袋重新扎紧。
天还没亮,她就醒了。
外面暴雨倾盆,雨点砸在屋顶上像擂鼓。
她轻手轻脚穿上父亲那件油布斗篷,戴上破了边的蓑帽,背上竹篓,脚步轻得像猫。
她站在父母的房门口,望了一眼昏睡的父亲,又看了一眼蜷缩在炕角的母亲。
女人的抽泣声断断续续,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
她咬了咬牙,推门而出。
冷风夹着雨水劈头盖脸打来,瞬间湿透了裤腿。
泥水溅上小腿,冰得她一个激灵。
但她没有回头。
林穗一步步走进雨幕,身影很快被灰白的雨帘吞没。
她沿着村后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小路往山里走,脚下泥泞打滑,每一步都像在挣命。
风在耳边呼啸,像野兽低吼,又像山在警告。
但她没停。
挎包里,那本《赶山经》正贴着她的胸口,翻到“刺嫩芽”那一页。
第一桶金的征程,开始了。
她终于来到山口,雨水顺着帽檐流下,模糊了视线。
她抬手抹了把脸,望向那条通往“老鹰嘴”的小道——泥浆横流,枯枝横斜,整条路像被野兽啃过一般狼藉。
她深吸一口气,迈步而上。
每走十步,她就停下来一次。
蹲下,拨开湿漉漉的腐叶,盯着地面——有没有翻动的痕迹?
有没有新鲜的脚印?
有没有……别人来过的证据?
山无言,雨不止。
但林穗知道,这片林子,从不会真正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