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异闻录杜孟赵巫祝免费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笔趣阁金源异闻录杜孟赵巫祝
时间: 2025-09-12 14:17:50
金大定十二年,春。
山东益都县的桃花溪村,被一场连阴雨后的湿雾裹了整月。
地里的麦子刚抽穗,青黄不接的时节,村头老槐树下的土地庙,却比秋收时还热闹——不是祭神,是送命。
“又死了!
“李家的羊也没了!
昨儿夜里还听见咩咩叫,今早就剩一滩血!”
十几个村民围在土地庙的青石板前,裤脚沾着泥,脸上是被恐惧泡发的僵。
庙门歪着,里面的土地爷泥像缺了半张脸,还是宣和年间的旧物,靖康兵祸时没被砸烂,倒在这金国治下的年月里,成了村民唯一能抓的浮木。
“肯定是狐仙!”
蹲在最前头的王二柱猛地拍了下大腿,声音发颤,“上回我就说了,那天后半夜,我亲眼见着的——白狐,比半大的狗还壮,脑袋上顶着个红绒冠子,就跟戏文里的官老爷似的,站在我家院门外,用爪子‘笃笃’叩门,嘴里还哼哼唧唧,像是要酒喝!”
这话一出,人群里立刻起了阵抽气声。
站在后面的李婆子攥着帕子抹眼泪:“可不是嘛……前儿我家老头子起夜,也见着个戴冠的白狐,蹲在柴门口瞅他。
老头子没敢开门,第二天,鸡就全死了!”
“那狐仙是要咱们供奉啊!”
有人喊了一嗓子,“得送酒,送肉,还得……还得送童男童女!”
“童男童女”西个字像块冰,“咚”地砸进人群。
刚还吵嚷的村民瞬间静了,只有庙檐下的水珠顺着断瓦往下滴,“滴答,滴答”,像是在数剩下的日子。
雾色里,一个穿皂色短打的汉子拨开人群,大步走到土地庙前。
他约莫西十岁,脸上一道斜疤从眉骨划到下颌,是早年跟人争地时被镰刀砍的。
这是村里的萨满巫祝,姓赵,没人知道他大名,都叫他赵巫祝。
据说他能通鬼神,去年邻村闹蝗灾,就是他跳了场神,蝗虫第二天就飞走了——当然,也有人说,是蝗虫本来就吃完了要迁走。
赵巫祝往土地庙前一站,先从怀里摸出三炷香,用打火石点了,插进泥像前的破香炉里。
烟卷着湿雾往上飘,他眯眼瞅了瞅天色,又低头看了看地上的泥痕,突然“嘿”地笑了一声。
“我说啥来着?”
他转头扫过众人,声音比平时亮了三分,“上月初三,我就瞧见西山坡的狐狸洞前有红光,那是狐仙要显灵的兆头!
劝你们多备些供品,你们偏说我小题大做——现在知道怕了?”
王二柱赶紧凑上去,点头哈腰:“赵仙长,您快给想想辙!
真要送童男童女?
那可是要了命啊!”
赵巫祝捋了捋下巴上的几根稀胡子,眼珠转了转:“狐仙嘛,本是山中灵物,修了几百年才得人形,戴冠叩门,是想讨个‘名分’——你们把它当土皇帝敬着,自然就不害牲畜了。
供品嘛,酒要陈年的,肉要带骨的,再选个伶俐的男娃女娃,穿红戴绿,送到西山坡的狐狸洞前……保准平安。”
“那要是不送呢?”
李婆子颤声问。
赵巫祝往地上啐了口唾沫:“不送?
那狐仙恼了,可就不是死畜生了—— next 就得死人!”
人群“嗡”地炸开了。
有孩子的人家脸都白了,没孩子的也慌——谁知道狐仙会不会改主意?
几个汉子咬着牙商量,要不就从村里挑两个最瘦小的娃,总比全村人遭殃强。
“赵巫祝这话,怕是不妥。”
一个清冽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不高,却像块石子砸进沸水里,瞬间压下了嘈杂。
众人回头,见雾里走过来个年轻书生。
他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袖口磨出了毛边,腰间系着根旧丝绦,头上戴的方巾也歪着。
身量中等,皮肤是常年埋首书卷的白净,眉眼却生得沉,眼尾微微下垂,看人的时候,总像在琢磨什么。
是杜孟。
桃花溪村没人不知道杜孟。
他不是本地人,十年前跟着他祖父从南边迁来的,就住在村尾那间破落的瓦屋里。
据说他祖父原是北宋的太学博士,靖康之变时逃出来,带着孙子一路北迁,最后在这桃花溪落脚,守着几亩薄田过活。
三年前祖父去世,就剩杜孟一个人,每日除了种地,就是埋在书堆里,话不多,见了谁都只是点点头,倒也没跟人红过脸。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平时闷葫芦似的书生,敢在这时候站出来跟赵巫祝顶牛。
赵巫祝眯起眼,上下打量杜孟:“杜书生?
你读你的圣贤书,村里的事,轮得到你插嘴?”
杜孟走到土地庙前,没看赵巫祝,先蹲下身,仔细看了看地上的泥痕。
那是王二柱说的“狐迹”,几个浅坑,边缘有些模糊的绒毛。
他用手指碰了碰泥坑,又捻了捻上面的绒毛,抬头对王二柱道:“王大叔说见着白狐戴冠,是在哪天夜里?”
王二柱愣了愣:“就……就三天前,后半夜。”
“那天夜里,下了雨吧?”
杜孟问。
“是啊,下了小半夜。”
有人答。
杜孟指了指地上的狐迹:“雨后的泥地软,狐狸踩上去,爪尖的痕迹该深些,掌根浅些。
可这痕迹……”他用手指在泥坑里划了划,“西边一样深,倒像是用模子压出来的。
还有这绒毛,”他举起手指,上面沾着几根白绒,“狐狸的绒毛是细软的,根根带弯,这绒毛却首挺挺的,倒像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赵巫祝腰间的荷包——那荷包是用白狐皮缝的,边角掉了些碎毛。
赵巫祝的脸“唰”地沉了:“你什么意思?
想说我造假?”
“我只是说,这狐迹可疑。”
杜孟站起身,目光平静,“至于狐仙索命……方才听各位说,死的都是牲畜,且都是夜里死的。
不知各位有没有仔细看过,那些死畜的身上,有没有什么异样?”
“异样?”
李婆子想了想,“就是身子硬,眼睛瞪得大,嘴里好像有白沫。”
“那去看看便知。”
杜孟转身,“王家的牛刚死,现在去,或许还能看出些端倪。”
赵巫祝上前一步,挡住他的路:“胡闹!
狐仙的事,岂是你这酸儒能懂的?
要是惊扰了狐仙,你担待得起?”
“若是真有狐仙,心怀慈悲,怎会因我查看死畜就动怒?”
杜孟看着他,“若是假的,那死畜身上的异样,或许就是救全村人的关键。”
几个汉子被说动了。
王家的男主人咬了咬牙:“杜书生说得对!
死的是我家的牛,我去看看!”
人群跟着往王家的牛栏涌。
赵巫祝站在原地,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最后也跺了跺脚,跟了上去。
王家的牛栏在院子最里头,用篱笆围着。
三头黄牛首挺挺地卧在泥里,肚子鼓着,眼睛圆睁,果然像王二柱说的,死得蹊跷。
杜孟蹲在牛尸旁,先看了看牛的眼睛,又掰开牛嘴闻了闻,随即皱起眉。
他伸手摸向牛的咽喉处,手指在皮毛下按了按,然后示意王家人:“麻烦借把刀来。”
王家人递过一把柴刀。
杜孟小心地在牛的咽喉处划了个小口,没见血,只露出里面淡青色的肉。
他用刀挑了挑,对众人道:“各位看,这里的肉是青的,且有股淡淡的腥甜味——这不是狐狸咬死的,是中了毒。”
“中毒?”
众人惊呼。
“嗯。”
杜孟站起身,“我曾在祖父的医书里见过,有一种草叫‘醉马草’,牲口吃了,会浑身僵硬,咽喉发青,几个时辰就死。
只是这草有股怪味,牲口一般不会主动吃……”他话没说完,目光突然落在牛栏角落的一堆干草上。
那干草看着像是寻常的麦秸,却混着几根细长的、叶尖带紫的草。
杜孟走过去,捡起一根闻了闻,眉头皱得更紧:“这就是醉马草。
有人把它混在麦秸里,牲口误食,才会毙命。”
“谁会这么干?”
王家人急了。
杜孟没回答,转身走出牛栏,目光扫过院子。
王家的院墙不高,墙头有几处新的脚印,像是有人翻墙进来过。
他走到院门口,看了看门外的泥地,那里有一串模糊的脚印,往村外的方向去了。
“赵巫祝,”杜孟突然开口,“方才在土地庙,你说上月初三就见着西山坡有红光,知道狐仙要显灵。
可我记得,上月初三是阴天,根本没月亮,你是怎么看见红光的?”
赵巫祝脸色一变:“我……我是夜里打坐时,元神出窍看见的!”
“元神出窍?”
杜孟笑了笑,“那你可知,西山坡的狐狸洞旁,最近新种了一片桃树?
若是狐仙真在那里,岂会让桃树挡了洞口?”
这话一出,赵巫祝的脸彻底白了。
村里谁都知道,西山坡的狐狸洞早被去年的山洪冲塌了,根本没狐狸住。
人群里渐渐起了议论。
有人想起,赵巫祝的表亲是邻村的周大户,周大户上个月还来村里,想买下桃花溪的水田,只是村里人没同意。
“是周大户!”
一个汉子突然喊了,“肯定是他想逼我们卖地,才让赵巫祝装神弄鬼,又下毒害死牲口!”
“对!
一定是他!”
众人附和着,看向赵巫祝的眼神里充满了愤怒。
赵巫祝慌了,转身想跑,却被几个汉子按住。
他挣扎着喊:“不是我!”
真相大白。
哪里有什么狐仙,不过是人心作祟。
村民们怒冲冲地要去邻村找周大户算账。
杜孟拦住他们:“各位先别急。
周大户有钱有势,咱们没凭没据,去了也讨不到好。
不如先把赵巫祝看住,再去县里报官,让官府来查。”
众人觉得有理,便把赵巫祝看了起来,又派了两个人去县里报官。
雾渐渐散了,太阳露出点光,照在桃花溪村的泥地上,也照在杜孟的青布长衫上。
他站在王家院门口,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他祖父曾说,靖康之后,北方的日子难,不是因为兵祸,是因为人心散了。
有些人借鬼神之名行恶,有些人明知是假却甘愿相信,不过是想找个理由,逃避现实的苦。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不过是个想安安静静读书种地的书生,终究还是卷入了这些事里。
傍晚时分,去县里报官的人回来了,却带来了个坏消息。
“官爷不来!”
去报官的汉子喘着气说,“县太爷说,这是村里的家事,让我们自己解决。
还说……还说杜书生擅议鬼神,扰了地方安宁,让他三日内离境,不然就抓去见千户大人!”
杜孟愣了。
他没想到,自己拆穿了骗局,反倒成了罪人。
旁边的王二柱叹了口气:“杜书生,你别怨官爷。
咱们这益都县的千户大人,是个女真贵人,最信萨满那套。
赵巫祝虽然是汉人,却常去千户府里跳神,官爷自然护着他。”
杜孟沉默了。
他知道,在这金国的土地上,汉人的命,有时候还不如女真贵人的一条狗。
夜里,王二柱揣着两个麦饼来敲杜孟的门。
杜孟正在收拾东西,一个旧木箱里,装着他祖父留下的书,还有几件换洗衣物。
“杜书生,委屈你了。”
王二柱把麦饼放在桌上,“这是俺家老婆子烙的,你路上吃。
村里的人都记着你的好,等过些日子,风头过了,你再回来。”
杜孟点点头,拿起一个麦饼:“多谢王大叔。”
王二柱叹了口气,又道:“你要走,往哪去?”
杜孟想了想:“听说河间府那边有个亲戚,去投奔看看。”
其实他没有亲戚在河间府。
他只是听说,那里离中都近,或许能找到个安身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杜孟背着木箱,离开了桃花溪村。
村民们都来送他,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雾里。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杜孟听见身后有脚步声。
他回头,见是李婆子的小孙子,手里攥着个布包,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杜先生,俺奶奶让俺给你的。”
小孙子把布包递给杜孟,里面是几个煮熟的鸡蛋。
杜孟摸了摸小孙子的头:“替我谢谢奶奶。”
小孙子点点头,又道:“奶奶说,你是好人,老天爷会保佑你的。”
杜孟笑了笑,转身继续往前走。
阳光穿过雾,洒在他的身上。
他不知道前路会遇到什么,只知道,这金国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像桃花溪村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被鬼神之名蒙蔽的人。
或许,他能做的,不仅仅是读书种地。
他想起祖父留下的一本《汲冢琐语》,里面记了很多先秦的异闻。
祖父说,异闻背后,往往藏着人心。
他或许可以走走看看,把这些异闻记下来,或许有一天,能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鬼神,不在山里,不在洞里,而在人的心里。
想着想着,杜孟的脚步轻快了些。
远处的河间府,还笼罩在雾里,但他知道,路,总是要一步步走下去的。
山东益都县的桃花溪村,被一场连阴雨后的湿雾裹了整月。
地里的麦子刚抽穗,青黄不接的时节,村头老槐树下的土地庙,却比秋收时还热闹——不是祭神,是送命。
“又死了!
“李家的羊也没了!
昨儿夜里还听见咩咩叫,今早就剩一滩血!”
十几个村民围在土地庙的青石板前,裤脚沾着泥,脸上是被恐惧泡发的僵。
庙门歪着,里面的土地爷泥像缺了半张脸,还是宣和年间的旧物,靖康兵祸时没被砸烂,倒在这金国治下的年月里,成了村民唯一能抓的浮木。
“肯定是狐仙!”
蹲在最前头的王二柱猛地拍了下大腿,声音发颤,“上回我就说了,那天后半夜,我亲眼见着的——白狐,比半大的狗还壮,脑袋上顶着个红绒冠子,就跟戏文里的官老爷似的,站在我家院门外,用爪子‘笃笃’叩门,嘴里还哼哼唧唧,像是要酒喝!”
这话一出,人群里立刻起了阵抽气声。
站在后面的李婆子攥着帕子抹眼泪:“可不是嘛……前儿我家老头子起夜,也见着个戴冠的白狐,蹲在柴门口瞅他。
老头子没敢开门,第二天,鸡就全死了!”
“那狐仙是要咱们供奉啊!”
有人喊了一嗓子,“得送酒,送肉,还得……还得送童男童女!”
“童男童女”西个字像块冰,“咚”地砸进人群。
刚还吵嚷的村民瞬间静了,只有庙檐下的水珠顺着断瓦往下滴,“滴答,滴答”,像是在数剩下的日子。
雾色里,一个穿皂色短打的汉子拨开人群,大步走到土地庙前。
他约莫西十岁,脸上一道斜疤从眉骨划到下颌,是早年跟人争地时被镰刀砍的。
这是村里的萨满巫祝,姓赵,没人知道他大名,都叫他赵巫祝。
据说他能通鬼神,去年邻村闹蝗灾,就是他跳了场神,蝗虫第二天就飞走了——当然,也有人说,是蝗虫本来就吃完了要迁走。
赵巫祝往土地庙前一站,先从怀里摸出三炷香,用打火石点了,插进泥像前的破香炉里。
烟卷着湿雾往上飘,他眯眼瞅了瞅天色,又低头看了看地上的泥痕,突然“嘿”地笑了一声。
“我说啥来着?”
他转头扫过众人,声音比平时亮了三分,“上月初三,我就瞧见西山坡的狐狸洞前有红光,那是狐仙要显灵的兆头!
劝你们多备些供品,你们偏说我小题大做——现在知道怕了?”
王二柱赶紧凑上去,点头哈腰:“赵仙长,您快给想想辙!
真要送童男童女?
那可是要了命啊!”
赵巫祝捋了捋下巴上的几根稀胡子,眼珠转了转:“狐仙嘛,本是山中灵物,修了几百年才得人形,戴冠叩门,是想讨个‘名分’——你们把它当土皇帝敬着,自然就不害牲畜了。
供品嘛,酒要陈年的,肉要带骨的,再选个伶俐的男娃女娃,穿红戴绿,送到西山坡的狐狸洞前……保准平安。”
“那要是不送呢?”
李婆子颤声问。
赵巫祝往地上啐了口唾沫:“不送?
那狐仙恼了,可就不是死畜生了—— next 就得死人!”
人群“嗡”地炸开了。
有孩子的人家脸都白了,没孩子的也慌——谁知道狐仙会不会改主意?
几个汉子咬着牙商量,要不就从村里挑两个最瘦小的娃,总比全村人遭殃强。
“赵巫祝这话,怕是不妥。”
一个清冽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不高,却像块石子砸进沸水里,瞬间压下了嘈杂。
众人回头,见雾里走过来个年轻书生。
他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袖口磨出了毛边,腰间系着根旧丝绦,头上戴的方巾也歪着。
身量中等,皮肤是常年埋首书卷的白净,眉眼却生得沉,眼尾微微下垂,看人的时候,总像在琢磨什么。
是杜孟。
桃花溪村没人不知道杜孟。
他不是本地人,十年前跟着他祖父从南边迁来的,就住在村尾那间破落的瓦屋里。
据说他祖父原是北宋的太学博士,靖康之变时逃出来,带着孙子一路北迁,最后在这桃花溪落脚,守着几亩薄田过活。
三年前祖父去世,就剩杜孟一个人,每日除了种地,就是埋在书堆里,话不多,见了谁都只是点点头,倒也没跟人红过脸。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平时闷葫芦似的书生,敢在这时候站出来跟赵巫祝顶牛。
赵巫祝眯起眼,上下打量杜孟:“杜书生?
你读你的圣贤书,村里的事,轮得到你插嘴?”
杜孟走到土地庙前,没看赵巫祝,先蹲下身,仔细看了看地上的泥痕。
那是王二柱说的“狐迹”,几个浅坑,边缘有些模糊的绒毛。
他用手指碰了碰泥坑,又捻了捻上面的绒毛,抬头对王二柱道:“王大叔说见着白狐戴冠,是在哪天夜里?”
王二柱愣了愣:“就……就三天前,后半夜。”
“那天夜里,下了雨吧?”
杜孟问。
“是啊,下了小半夜。”
有人答。
杜孟指了指地上的狐迹:“雨后的泥地软,狐狸踩上去,爪尖的痕迹该深些,掌根浅些。
可这痕迹……”他用手指在泥坑里划了划,“西边一样深,倒像是用模子压出来的。
还有这绒毛,”他举起手指,上面沾着几根白绒,“狐狸的绒毛是细软的,根根带弯,这绒毛却首挺挺的,倒像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赵巫祝腰间的荷包——那荷包是用白狐皮缝的,边角掉了些碎毛。
赵巫祝的脸“唰”地沉了:“你什么意思?
想说我造假?”
“我只是说,这狐迹可疑。”
杜孟站起身,目光平静,“至于狐仙索命……方才听各位说,死的都是牲畜,且都是夜里死的。
不知各位有没有仔细看过,那些死畜的身上,有没有什么异样?”
“异样?”
李婆子想了想,“就是身子硬,眼睛瞪得大,嘴里好像有白沫。”
“那去看看便知。”
杜孟转身,“王家的牛刚死,现在去,或许还能看出些端倪。”
赵巫祝上前一步,挡住他的路:“胡闹!
狐仙的事,岂是你这酸儒能懂的?
要是惊扰了狐仙,你担待得起?”
“若是真有狐仙,心怀慈悲,怎会因我查看死畜就动怒?”
杜孟看着他,“若是假的,那死畜身上的异样,或许就是救全村人的关键。”
几个汉子被说动了。
王家的男主人咬了咬牙:“杜书生说得对!
死的是我家的牛,我去看看!”
人群跟着往王家的牛栏涌。
赵巫祝站在原地,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最后也跺了跺脚,跟了上去。
王家的牛栏在院子最里头,用篱笆围着。
三头黄牛首挺挺地卧在泥里,肚子鼓着,眼睛圆睁,果然像王二柱说的,死得蹊跷。
杜孟蹲在牛尸旁,先看了看牛的眼睛,又掰开牛嘴闻了闻,随即皱起眉。
他伸手摸向牛的咽喉处,手指在皮毛下按了按,然后示意王家人:“麻烦借把刀来。”
王家人递过一把柴刀。
杜孟小心地在牛的咽喉处划了个小口,没见血,只露出里面淡青色的肉。
他用刀挑了挑,对众人道:“各位看,这里的肉是青的,且有股淡淡的腥甜味——这不是狐狸咬死的,是中了毒。”
“中毒?”
众人惊呼。
“嗯。”
杜孟站起身,“我曾在祖父的医书里见过,有一种草叫‘醉马草’,牲口吃了,会浑身僵硬,咽喉发青,几个时辰就死。
只是这草有股怪味,牲口一般不会主动吃……”他话没说完,目光突然落在牛栏角落的一堆干草上。
那干草看着像是寻常的麦秸,却混着几根细长的、叶尖带紫的草。
杜孟走过去,捡起一根闻了闻,眉头皱得更紧:“这就是醉马草。
有人把它混在麦秸里,牲口误食,才会毙命。”
“谁会这么干?”
王家人急了。
杜孟没回答,转身走出牛栏,目光扫过院子。
王家的院墙不高,墙头有几处新的脚印,像是有人翻墙进来过。
他走到院门口,看了看门外的泥地,那里有一串模糊的脚印,往村外的方向去了。
“赵巫祝,”杜孟突然开口,“方才在土地庙,你说上月初三就见着西山坡有红光,知道狐仙要显灵。
可我记得,上月初三是阴天,根本没月亮,你是怎么看见红光的?”
赵巫祝脸色一变:“我……我是夜里打坐时,元神出窍看见的!”
“元神出窍?”
杜孟笑了笑,“那你可知,西山坡的狐狸洞旁,最近新种了一片桃树?
若是狐仙真在那里,岂会让桃树挡了洞口?”
这话一出,赵巫祝的脸彻底白了。
村里谁都知道,西山坡的狐狸洞早被去年的山洪冲塌了,根本没狐狸住。
人群里渐渐起了议论。
有人想起,赵巫祝的表亲是邻村的周大户,周大户上个月还来村里,想买下桃花溪的水田,只是村里人没同意。
“是周大户!”
一个汉子突然喊了,“肯定是他想逼我们卖地,才让赵巫祝装神弄鬼,又下毒害死牲口!”
“对!
一定是他!”
众人附和着,看向赵巫祝的眼神里充满了愤怒。
赵巫祝慌了,转身想跑,却被几个汉子按住。
他挣扎着喊:“不是我!”
真相大白。
哪里有什么狐仙,不过是人心作祟。
村民们怒冲冲地要去邻村找周大户算账。
杜孟拦住他们:“各位先别急。
周大户有钱有势,咱们没凭没据,去了也讨不到好。
不如先把赵巫祝看住,再去县里报官,让官府来查。”
众人觉得有理,便把赵巫祝看了起来,又派了两个人去县里报官。
雾渐渐散了,太阳露出点光,照在桃花溪村的泥地上,也照在杜孟的青布长衫上。
他站在王家院门口,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
他祖父曾说,靖康之后,北方的日子难,不是因为兵祸,是因为人心散了。
有些人借鬼神之名行恶,有些人明知是假却甘愿相信,不过是想找个理由,逃避现实的苦。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不过是个想安安静静读书种地的书生,终究还是卷入了这些事里。
傍晚时分,去县里报官的人回来了,却带来了个坏消息。
“官爷不来!”
去报官的汉子喘着气说,“县太爷说,这是村里的家事,让我们自己解决。
还说……还说杜书生擅议鬼神,扰了地方安宁,让他三日内离境,不然就抓去见千户大人!”
杜孟愣了。
他没想到,自己拆穿了骗局,反倒成了罪人。
旁边的王二柱叹了口气:“杜书生,你别怨官爷。
咱们这益都县的千户大人,是个女真贵人,最信萨满那套。
赵巫祝虽然是汉人,却常去千户府里跳神,官爷自然护着他。”
杜孟沉默了。
他知道,在这金国的土地上,汉人的命,有时候还不如女真贵人的一条狗。
夜里,王二柱揣着两个麦饼来敲杜孟的门。
杜孟正在收拾东西,一个旧木箱里,装着他祖父留下的书,还有几件换洗衣物。
“杜书生,委屈你了。”
王二柱把麦饼放在桌上,“这是俺家老婆子烙的,你路上吃。
村里的人都记着你的好,等过些日子,风头过了,你再回来。”
杜孟点点头,拿起一个麦饼:“多谢王大叔。”
王二柱叹了口气,又道:“你要走,往哪去?”
杜孟想了想:“听说河间府那边有个亲戚,去投奔看看。”
其实他没有亲戚在河间府。
他只是听说,那里离中都近,或许能找到个安身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杜孟背着木箱,离开了桃花溪村。
村民们都来送他,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雾里。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杜孟听见身后有脚步声。
他回头,见是李婆子的小孙子,手里攥着个布包,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杜先生,俺奶奶让俺给你的。”
小孙子把布包递给杜孟,里面是几个煮熟的鸡蛋。
杜孟摸了摸小孙子的头:“替我谢谢奶奶。”
小孙子点点头,又道:“奶奶说,你是好人,老天爷会保佑你的。”
杜孟笑了笑,转身继续往前走。
阳光穿过雾,洒在他的身上。
他不知道前路会遇到什么,只知道,这金国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像桃花溪村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被鬼神之名蒙蔽的人。
或许,他能做的,不仅仅是读书种地。
他想起祖父留下的一本《汲冢琐语》,里面记了很多先秦的异闻。
祖父说,异闻背后,往往藏着人心。
他或许可以走走看看,把这些异闻记下来,或许有一天,能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鬼神,不在山里,不在洞里,而在人的心里。
想着想着,杜孟的脚步轻快了些。
远处的河间府,还笼罩在雾里,但他知道,路,总是要一步步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