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烟火:破浪姐姐的创业逆袭(林姝林姐)热门网络小说推荐_最新章节列表翻身烟火:破浪姐姐的创业逆袭(林姝林姐)
时间: 2025-09-12 15:27:19
第三章 短视频意外爆红陈锋的效率让林姝恍如置身梦境。
在她点头同意的西十八小时内,一家名为“姝记食品”的公司完成注册,陈锋持股51%,林姝持股49%。
“暂时由我代持,等您熟悉流程后再调整股权结构。”
他边说边在平板电脑上滑动着复杂的图表。
页面设计简洁有力:没有卖惨的图片,只有林姝专注包包子的特写、那双布满烫疤的手的特写,以及“传统手艺的价值重生”和女性创业互助”的醒目标语。
目标金额设定为五十万——恰好是林姝债务的总和。
“能成功吗?”
林姝盯着屏幕上那个令人心惊的数字,手心沁出细汗。
陈锋唇角微扬:“看看实时数据。”
上线一小时,金额突破五万;三小时,二十万;第二天破晓时分,数字最终定格在五十三万七千六百元。
林姝对着屏幕反复数了三遍,仍觉得不可思议:“真的...全部还清了?”
“不止还清,还有三万七千六百元的盈余。”
陈锋敲击键盘,“现在,我们要迈出第二步了。”
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却让林姝倍感压力。
陈锋请来的食品工程师小李,拿着量杯和天平不断提出要求:“林姐,馅料的盐分必须精确到克,和面水温要控制在25度,发酵时间必须严格计时...可是我向来都是凭手感...”林姝试图解释。
“手感无法量化复制。”
陈锋介入对话,“我们要做的是让任何经过培训的员工,都能做出与林姐手艺相媲美的包子。”
磨合过程充满摩擦。
林姝习惯了“少许”、“适量”的随心所欲,现在却要对着刻度线精细操作;她熟悉听面团发酵声音的判断方式,现在却要依赖计时器的冰冷提示。
“不对,这样不对。”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将量勺一扔,“妈妈的味道不是这样做出来的!”
陈锋示意其他人暂退,自己挽起袖子:“那请您教我,什么是妈妈的味道?”
林姝怔住了。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
那个下午,他们留在厨房里,林姝一点点讲解每个步骤的窍门:如何根据气温调整酵母用量,怎样从肉馅的颜色判断肥瘦比例,什么程度的揉面才算“到位”...陈锋认真记录,不时提问。
最后他总结:“所以,‘妈妈的味道’其实是无数个细微判断的集合。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判断标准化。”
思路转换后,进展显著加快。
他们共同设计出一套独特的标准化流程:不是僵化的数字,而是带有区间范围的灵活标准,配以详细的操作图示和要点解说。
“这才是真正的技艺传承。”
陈锋颇为满意,“既保持特色,又可复制推广。”
与此同时,“姝记包子”的短视频账号粉丝数突破百万。
陈锋建议林姝亲自运营:“真实性是最好的传播策略。”
林姝学着他拗口的英文发音,开始笨拙地拍摄日常视频。
她展示如何挑选优质肉类、如何发酵面团、如何捏出完美的十八个褶子...最火爆的一条是她教小月包包子,孩子小手笨拙地模仿,面粉蹭得满脸都是。
“太治愈了”、“想起我奶奶”、“想去学手艺”...评论区洋溢着温暖的氛围。
但也有一条刺眼的评论:“作秀吧?
真这么惨还有时间拍视频?”
林姝盯着那条评论看了许久。
当晚,她罕见地没有研读经营资料,而是坐在窗前出神。
“妈妈?”
小月蹭过来,“你今天不开心?”
林姝搂住女儿:“有人说妈妈在作秀。”
小月似懂非懂:“什么是作秀?”
“就是...表演和假装。”
小月偏头想了想:“可妈妈每天都在认真地包包子,还需要假装吗?”
童言无忌,却让林姝豁然开朗。
次日,她特意拍摄了一条视频,真实展示手上的烫疤和冻疮,以及记账本上密密麻麻的还款记录。
“是真的经历过困境,也是真的在努力变好。”
她对着镜头微笑,“谢谢大家关心,今天的包子馅里加了冬笋,是食谱第27页的传统做法...”这条视频点赞量突破百万。
陈锋看到数据时,眼中流露出赞许:“您比我更懂得如何与受众沟通。”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三的上午。
林姝正在新租的店面监督装修,接到赵阿婆紧急来电:“姝儿,快回来!
小月发高烧了!”
她慌慌张张赶回去,只见小脸通红的小月躺在床上,赵阿婆正用温水为她物理降温。
“早上还好好的,突然就烧起来了...”老人急得手足无措。
林姝抱起女儿冲向医院。
诊断结果是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
她在病房守了一天一夜,首到小月体温下降才稍稍安心。
凌晨时分,她疲惫地打开手机,发现几十个未接来电——全是陈锋的。
回拨过去,对方立即接听:“林姐!
你在哪里?
今天约了电视台采访!”
林姝这才想起这个安排:“对不起,小月病了,我在医院...”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哪家医院?
我过来。”
半小时后,陈锋带着摄像团队出现在病房门口。
林姝愕然:“这是...既然来了,就在这儿采访吧。”
陈锋示意摄像开机,“真实的故事,不需要刻意装饰。”
记者的提问相当犀利:“林女士,您认为突然走红是运气还是实力?”
林姝看着病床上安睡的女儿,轻声回答:“是运气给了机会,实力留住机会。
但最重要的是——当你拼命想要保护一个人时,什么都能学会。”
记者继续追问:“听说您拒绝了多家机构的捐赠?”
“不是拒绝,是不需要。”
她抬头微笑,“我们有手有脚,可以靠自己努力获得。”
采访片段当晚在电视台播出。
林姝抱着退烧后虚弱的小月观看节目,孩子突然指着屏幕:“妈妈在发光!”
陈锋打来电话,声音中带着压抑的兴奋:“林姐,猜猜怎么样?
刚才有十三家投资机构联系我,想谈A轮融资!”
林姝轻轻拍着女儿的背:“还记得你说过,这不是慈善吗?”
“当然。”
“那就像真正的商业合作那样谈吧。”
她说,“不过我有两个条件:第一,‘妈妈合伙人’制度必须写进公司章程;第二,每家门店要保留一个窗口,免费为环卫工人和困难老人提供早餐。”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久到林姝以为信号中断了。
“陈锋?”
“我在计算成本。”
他声音里带着笑意,“不过算完了——成交!”
挂断电话,林姝轻吻女儿的额头。
窗外,城市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如星河璀璨。
她忽然想起母亲常说的话:“日子再难,灶火不能熄。
灶火熄了,家就冷了。”
现在,她要点燃更多的灶火,照亮更多人的路。
但此刻的她还不知道,火光既会吸引追寻温暖的人,也会引来扑火的飞蛾——国际快餐巨头己经注意到了这个突然崛起的竞争对手,一场商业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在她点头同意的西十八小时内,一家名为“姝记食品”的公司完成注册,陈锋持股51%,林姝持股49%。
“暂时由我代持,等您熟悉流程后再调整股权结构。”
他边说边在平板电脑上滑动着复杂的图表。
页面设计简洁有力:没有卖惨的图片,只有林姝专注包包子的特写、那双布满烫疤的手的特写,以及“传统手艺的价值重生”和女性创业互助”的醒目标语。
目标金额设定为五十万——恰好是林姝债务的总和。
“能成功吗?”
林姝盯着屏幕上那个令人心惊的数字,手心沁出细汗。
陈锋唇角微扬:“看看实时数据。”
上线一小时,金额突破五万;三小时,二十万;第二天破晓时分,数字最终定格在五十三万七千六百元。
林姝对着屏幕反复数了三遍,仍觉得不可思议:“真的...全部还清了?”
“不止还清,还有三万七千六百元的盈余。”
陈锋敲击键盘,“现在,我们要迈出第二步了。”
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却让林姝倍感压力。
陈锋请来的食品工程师小李,拿着量杯和天平不断提出要求:“林姐,馅料的盐分必须精确到克,和面水温要控制在25度,发酵时间必须严格计时...可是我向来都是凭手感...”林姝试图解释。
“手感无法量化复制。”
陈锋介入对话,“我们要做的是让任何经过培训的员工,都能做出与林姐手艺相媲美的包子。”
磨合过程充满摩擦。
林姝习惯了“少许”、“适量”的随心所欲,现在却要对着刻度线精细操作;她熟悉听面团发酵声音的判断方式,现在却要依赖计时器的冰冷提示。
“不对,这样不对。”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将量勺一扔,“妈妈的味道不是这样做出来的!”
陈锋示意其他人暂退,自己挽起袖子:“那请您教我,什么是妈妈的味道?”
林姝怔住了。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
那个下午,他们留在厨房里,林姝一点点讲解每个步骤的窍门:如何根据气温调整酵母用量,怎样从肉馅的颜色判断肥瘦比例,什么程度的揉面才算“到位”...陈锋认真记录,不时提问。
最后他总结:“所以,‘妈妈的味道’其实是无数个细微判断的集合。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判断标准化。”
思路转换后,进展显著加快。
他们共同设计出一套独特的标准化流程:不是僵化的数字,而是带有区间范围的灵活标准,配以详细的操作图示和要点解说。
“这才是真正的技艺传承。”
陈锋颇为满意,“既保持特色,又可复制推广。”
与此同时,“姝记包子”的短视频账号粉丝数突破百万。
陈锋建议林姝亲自运营:“真实性是最好的传播策略。”
林姝学着他拗口的英文发音,开始笨拙地拍摄日常视频。
她展示如何挑选优质肉类、如何发酵面团、如何捏出完美的十八个褶子...最火爆的一条是她教小月包包子,孩子小手笨拙地模仿,面粉蹭得满脸都是。
“太治愈了”、“想起我奶奶”、“想去学手艺”...评论区洋溢着温暖的氛围。
但也有一条刺眼的评论:“作秀吧?
真这么惨还有时间拍视频?”
林姝盯着那条评论看了许久。
当晚,她罕见地没有研读经营资料,而是坐在窗前出神。
“妈妈?”
小月蹭过来,“你今天不开心?”
林姝搂住女儿:“有人说妈妈在作秀。”
小月似懂非懂:“什么是作秀?”
“就是...表演和假装。”
小月偏头想了想:“可妈妈每天都在认真地包包子,还需要假装吗?”
童言无忌,却让林姝豁然开朗。
次日,她特意拍摄了一条视频,真实展示手上的烫疤和冻疮,以及记账本上密密麻麻的还款记录。
“是真的经历过困境,也是真的在努力变好。”
她对着镜头微笑,“谢谢大家关心,今天的包子馅里加了冬笋,是食谱第27页的传统做法...”这条视频点赞量突破百万。
陈锋看到数据时,眼中流露出赞许:“您比我更懂得如何与受众沟通。”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三的上午。
林姝正在新租的店面监督装修,接到赵阿婆紧急来电:“姝儿,快回来!
小月发高烧了!”
她慌慌张张赶回去,只见小脸通红的小月躺在床上,赵阿婆正用温水为她物理降温。
“早上还好好的,突然就烧起来了...”老人急得手足无措。
林姝抱起女儿冲向医院。
诊断结果是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
她在病房守了一天一夜,首到小月体温下降才稍稍安心。
凌晨时分,她疲惫地打开手机,发现几十个未接来电——全是陈锋的。
回拨过去,对方立即接听:“林姐!
你在哪里?
今天约了电视台采访!”
林姝这才想起这个安排:“对不起,小月病了,我在医院...”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哪家医院?
我过来。”
半小时后,陈锋带着摄像团队出现在病房门口。
林姝愕然:“这是...既然来了,就在这儿采访吧。”
陈锋示意摄像开机,“真实的故事,不需要刻意装饰。”
记者的提问相当犀利:“林女士,您认为突然走红是运气还是实力?”
林姝看着病床上安睡的女儿,轻声回答:“是运气给了机会,实力留住机会。
但最重要的是——当你拼命想要保护一个人时,什么都能学会。”
记者继续追问:“听说您拒绝了多家机构的捐赠?”
“不是拒绝,是不需要。”
她抬头微笑,“我们有手有脚,可以靠自己努力获得。”
采访片段当晚在电视台播出。
林姝抱着退烧后虚弱的小月观看节目,孩子突然指着屏幕:“妈妈在发光!”
陈锋打来电话,声音中带着压抑的兴奋:“林姐,猜猜怎么样?
刚才有十三家投资机构联系我,想谈A轮融资!”
林姝轻轻拍着女儿的背:“还记得你说过,这不是慈善吗?”
“当然。”
“那就像真正的商业合作那样谈吧。”
她说,“不过我有两个条件:第一,‘妈妈合伙人’制度必须写进公司章程;第二,每家门店要保留一个窗口,免费为环卫工人和困难老人提供早餐。”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久到林姝以为信号中断了。
“陈锋?”
“我在计算成本。”
他声音里带着笑意,“不过算完了——成交!”
挂断电话,林姝轻吻女儿的额头。
窗外,城市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如星河璀璨。
她忽然想起母亲常说的话:“日子再难,灶火不能熄。
灶火熄了,家就冷了。”
现在,她要点燃更多的灶火,照亮更多人的路。
但此刻的她还不知道,火光既会吸引追寻温暖的人,也会引来扑火的飞蛾——国际快餐巨头己经注意到了这个突然崛起的竞争对手,一场商业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