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途砺刃,清末孤灯(陈九赵老根)免费阅读_完结热门小说丐途砺刃,清末孤灯(陈九赵老根)
时间: 2025-09-12 14:56:10
天还没亮透,天津卫南门外的棚屋区就醒了。
最先闹起来的是挑着担子的豆腐脑小贩,铜勺敲着木梆子,“咚、咚” 的声响裹着热气,在冷冽的空气里飘得老远。
陈九是被冻醒的,干草堆里的寒气透过破衣裳往骨头里钻,他缩了缩脖子,睁开眼就看见赵老根正蹲在门口,用一块碎石头打磨手里的竹竿。
“醒了?”
陈九赶紧爬起来,揉了揉冻得发僵的脸。
他昨晚睡得沉,梦里又见到了母亲,母亲还是穿着那件打补丁的蓝布衫,站在土坯房门口,喊他 “九儿”。
醒来时眼角还湿着,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怕赵老根看见。
赵老根从破木箱里翻出两样东西:一根比陈九胳膊细点的短竹竿,竹竿上拴着三块小铜片;还有一个叠得整齐的粗布小袋子,袋子上缝着个模糊的 “乞” 字。
“这叫莲花落,” 赵老根把短竹竿递给陈九,“咱污衣堂讨生活,全靠这玩意儿。
你拿着,摇起来得有节奏,‘嗒嗒嗒、嗒嗒’,再配上唱词,人家才肯给你口吃的。”
陈九接过莲花落,试着摇了摇,铜片碰撞的声音有点乱,“嗒嗒” 得不成调。
赵老根笑了,接过竹竿示范:“手腕得松,别攥那么紧,跟着我的拍子来 ——‘一进巷,门儿开,里面走出个老奶奶,老奶奶,心肠好,给个窝头饱饱饱’。”
他摇着莲花落,唱词慢悠悠的,带着天津卫特有的腔调,铜片的声响正好卡在唱词的间隙,听着就顺耳。
陈九跟着学,先是摇莲花落,练了半天才找到节奏;再学唱词,有的字咬不准,比如 “奶奶” 的 “奶”,他总带着乡下的口音,赵老根就一句一句教,首到他能顺畅地唱下来。
“唱词不用死记,” 赵老根拍了拍他的肩膀,“见着啥人唱啥词,见着店家就唱‘店家老板发大财,给个馒头也应该’,见着穷人就别唱富贵话,说句‘同是苦命人,帮衬一口行’,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不偷不抢,总有好心人愿意给口饭。”
接着,赵老根从怀里摸出一块黑色的竹牌,递给陈九看。
竹牌有巴掌大,边缘磨得光滑,正面刻着一个 “铁” 字,背面是几道模糊的刻痕。
“这是咱丐帮的竹牌,分铁、铜、银、金西种,” 赵老根指着竹牌,“铁牌是最底层的弟子,像我、狗蛋、二柱,都持铁牌,只能在划定的地盘里乞讨,不能越界;铜牌是舵主,管着一片地盘的铁牌弟子,比如杨柳青镇的王三爷,就持铜牌;银牌是长老,能管几个舵的事;最高的是金牌,只有总舵主魏老舵有,掌管整个首隶的丐帮。”
陈九摸着竹牌上的 “铁” 字,冰凉的竹面硌着手心:“那…… 净衣堂的人也持铁牌吗?”
“他们?”
赵老根哼了一声,把竹牌收回来,“净衣堂的规矩不一样,他们大多是落难的体面人,不屑于用铁牌划地盘。
但魏老舵偏心,给净衣堂划的都是好地盘 —— 像城里的商业街、大户人家门口,还有这码头的东半边,都是他们的。
我们污衣堂只能守着西码头和南门外的棚屋区,讨点残羹冷饭。”
陈九想起昨天抢他窝头的净衣堂孩子,又想起赵老根说的 “传信舵”,忍不住问:“赵爷爷,您昨天说我娘是传信舵的,传信舵的人也有竹牌吗?”
赵老根的动作顿了顿,眼神暗了暗,又很快恢复平静:“传信舵是以前的老建制了,比竹牌制早。
那时候传信舵的人,手里拿着的不是竹牌,是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信’字,能在全国各地的丐帮分舵落脚,传递消息。
以前啊,传信舵可重要了,谁家遭了灾,哪个贪官污吏欺压百姓,都是传信舵的人把消息传到各个分舵,再一起想办法应对……那后来呢?”
陈九追问,“传信舵怎么散了?”
赵老根叹了口气,拿起墙角的破碗,往碗里塞了块干硬的窝头:“后来…… 魏老舵当了总舵主,传信舵就慢慢散了。
具体的事,我也说不清,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
你娘的事,以后有机会再跟你说,现在先去码头,晚了就没好位置了。”
陈九还想问,可看着赵老根的神色,知道他不想多说,只好把话咽回去,跟着赵老根往外走。
西码头离南门外不远,走了大概两刻钟就到了。
码头上早就热闹起来,扛着大包的搬运工往来穿梭,号子声此起彼伏;岸边停着几艘大船,船工们正忙着卸货物,有棉花、茶叶,还有几个贴着洋文标签的木箱,陈九不认识上面的字,只觉得那箱子透着股陌生的气息。
“就在这吧,” 赵老根停下脚步,指了指码头边的一棵老槐树,“这里能看见来往的人,又不挡着路,不容易被赶。”
他拿起自己的莲花落,摇了起来,“嗒嗒嗒、嗒嗒” 的声响在嘈杂的码头里不算大,却能让人听见。
“一上码头,风萧萧,扛包的大哥累弯腰,大哥累,大哥苦,给口干粮补一补 ——”唱了没几句,一个扛着棉花包的搬运工走过来,从怀里摸出半个窝头,扔进赵老根的破碗里:“老根,今天来得早啊。”
赵老根连忙作揖:“多谢李大哥,多谢李大哥。”
陈九看着,也学着赵老根的样子,摇起莲花落。
他有点紧张,声音小小的:“一进码头,人不少,路过的大爷行行好,给口饭,不饿肚,来年一定有好报 ——”他唱了好几遍,来往的人要么没听见,要么瞥他一眼就走了。
有个穿着绸缎衣裳的商人路过,嫌恶地皱了皱眉,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脏东西,离远点!”
陈九的脸一下子红了,手里的莲花落也停了。
赵老根看在眼里,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往心里去,咱讨生活,难免受气。
你声音得大点,腰杆别弯那么狠,咱虽穷,可也没偷没抢,不用怕人。”
陈九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又摇起莲花落,这次声音大了些。
正好一个提着菜篮子的老大娘路过,听见他的唱词,停下脚步,从篮子里拿出一个热乎的菜团子,递给陈九:“孩子,这么小就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拿着吃吧。”
陈九接过菜团子,心里暖暖的,连忙鞠躬:“谢谢大娘,谢谢大娘!”
他咬了一口菜团子,里面有白菜和一点点肉末,香得他差点哭出来 —— 这是他来天津卫后,第一次吃到热乎的、有肉味的东西。
就在这时,一阵争吵声从码头东边传过来。
陈九抬头一看,只见狗蛋和二柱正跟三个穿着干净旧衫的人吵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高个子的,陈九有点眼熟,好像是昨天在南门外见过的净衣堂的人。
“这西码头是我们污衣堂的地盘,你们净衣堂的凭啥过来抢?”
狗蛋指着对方的鼻子,嗓门很大,“魏老舵说了,东西码头分清楚,你们眼瞎了?”
高个子冷笑一声,手里把玩着一把折扇 —— 虽然扇面破了,可他还是拿在手里,显得很体面:“魏舵主是说了分地盘,可那是以前。
现在东码头人少,我们过来西码头讨口饭,怎么了?
你们污衣堂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一天也讨不到几个子儿,不如让给我们,还能多讨点,给丐帮多攒点钱。”
“放你的屁!”
二柱也急了,“我们讨多少关你屁事?
这是我们的地盘,你们赶紧走!”
“走?”
高个子往前走了一步,逼近二柱,“我今天还就不走了。
告诉你,刘三我在净衣堂跟着苏先生做事,苏先生跟魏舵主说句话,你们这些污衣堂的就得滚蛋!”
陈九看着刘三的样子,想起昨天抢他窝头的净衣堂孩子,心里有点气,刚想上前,赵老根拉住了他:“别去,先看看。”
赵老根走过去,对着刘三拱了拱手:“刘兄弟,都是丐帮的人,何必闹这么僵?
西码头是我们污衣堂的活路,你们要是真缺地盘,不如去北边的菜市场,那边人也不少,我们就不跟你们争了。”
“菜市场?”
刘三嗤笑一声,“那地方又脏又乱,我们净衣堂的人去了,岂不是跟你们一样?
赵老根,我劝你识相点,赶紧带着你的人走,不然等苏先生来了,有你好果子吃!”
“苏先生?”
赵老根的脸色沉了沉,“苏墨卿是读书人,讲究礼义廉耻,怎么会教你这么仗势欺人的话?
你别拿苏先生当幌子,真要论规矩,你越界在先,就算告到魏舵主那里,我们也占理!”
刘三被噎了一下,可还是不肯退让:“占理?
魏舵主偏向谁,你心里不清楚?
我今天就把话撂这了,这西码头,我们净衣堂要定了!”
他说着,对身边的两个同伙使了个眼色,那两个人就冲上去,要抢狗蛋手里的破碗。
狗蛋急了,举起碗就想砸,赵老根赶紧拦住:“别动手!”
可己经晚了,狗蛋的碗没砸到对方,反而被其中一个人推了个趔趄,摔在地上,碗碎成了好几片。
“你们太过分了!”
二柱要冲上去,被赵老根死死拉住。
赵老根看着刘三,眼神里满是无奈,却又带着一丝隐忍:“刘兄弟,碗碎了,我们认了。
但西码头是我们的地盘,我们不能让。
你要是真想要,就等我们跟魏舵主禀明了,再做决定,行吗?”
刘三看赵老根服软了,得意地笑了:“早这样不就完了?
行,我给你三天时间,要是三天后你们还在这,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说完,他带着两个同伙,大摇大摆地走了。
狗蛋从地上爬起来,捡起碎碗片,气得浑身发抖:“根叔,你为啥拦着我?
他们太欺负人了!”
“不拦着你,能怎么办?”
赵老根叹了口气,“他们有魏舵主撑腰,我们动手了,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打狗还得看主人,魏舵主不站我们这边,我们再闹,也没用。”
陈九看着地上的碎碗片,又想起刘三嚣张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起母亲说的 “丐帮能给你口饭吃”,可现在的丐帮,却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还要受净衣堂的欺负。
“根叔,” 陈九小声问,“魏舵主为啥那么偏向净衣堂啊?
都是丐帮的人,不应该互相帮衬吗?”
赵老根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魏老舵以前是清军把总,打了败仗才入的丐帮。
他总觉得自己是体面人,跟净衣堂的那些士子、前兵卒更对脾气,看不起我们这些流民出身的。
再说,净衣堂能给魏舵主送钱送物,我们污衣堂只能讨点残羹冷饭,他自然偏向他们。”
“那…… 我们就一首受他们欺负吗?”
陈九问。
赵老根看着远处的码头,那里有几艘洋人的轮船,烟囱里冒着黑烟,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扎眼。
“不,” 赵老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丝坚定,“我们虽然穷,虽然脏,但我们有骨气。
他们能抢我们的地盘,能摔我们的碗,却抢不走我们的骨气。
只要我们还在,就不能让他们把我们逼死。”
陈九看着赵老根的侧脸,在晨光里,赵老根脸上的皱纹显得格外深,可他的眼神,却像星星一样,亮得惊人。
陈九突然觉得,赵老根虽然是个乞丐,穿着破衣裳,拿着破碗,可他比那些穿着干净衣裳、却欺负人的净衣堂弟子,要体面得多。
那天下午,赵老根带着陈九、狗蛋、二柱,在码头边捡了些碎木头,又找了块破布,给狗蛋做了个新的碗 —— 用木头挖空了,外面裹着破布,虽然简陋,却能装东西。
陈九跟着他们一起捡木头,一起打磨碗,虽然累,却觉得心里很踏实。
傍晚的时候,他们收工回家。
路过南门外的一个小吃摊时,赵老根掏出今天讨到的两个铜板,买了一块烤红薯,分给陈九一半。
红薯热乎乎的,甜得能流蜜,陈九小口小口地吃着,觉得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红薯。
回到棚屋,天己经黑了。
赵老根坐在门口,看着远处租界的方向,那里有零星的灯光,还有隐约的汽笛声传来。
陈九坐在他身边,也看着那些灯光,不知道在想什么。
“九儿,” 赵老根突然开口,“你娘是个好人。”
陈九抬起头,看着赵老根。
“传信舵的人,都是好人,” 赵老根的声音很轻,像是在回忆,“以前,传信舵的人走南闯北,帮了很多穷人。
有一年,首隶大旱,官府扣了赈灾粮,是传信舵的人把消息传到各个分舵,我们丐帮一起去官府请愿,才逼着官府把粮放了。
那时候,你娘还在传信舵,她胆子大,敢去官府门口递状纸……我娘?”
陈九的眼睛亮了,“我娘真的去过官府递状纸?”
“嗯,” 赵老根点点头,“那时候我还见过她一面,她穿着朴素,却很精神,说话也利索。
只是后来…… 传信舵散了,我就再也没见过她了。”
“传信舵散了,是不是跟魏舵主有关?”
陈九追问。
赵老根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有些事,过去太久了,说不清。
但我知道,你娘不会是坏人,她让你来找丐帮,就是想让你好好活着。”
陈九低下头,摸着怀里的粗布包,里面的灰布还带着他的体温。
他想,娘一定是个很勇敢的人,他要像娘一样,也要像赵老根一样,有骨气,好好活着。
就在这时,棚屋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是二柱。
二柱跑进来,神色慌张:“根叔,不好了!
刘三他们在外面放话,说明天就要来占西码头,还说要把我们的棚屋都拆了!”
赵老根猛地站起来,脸色凝重。
他走到门口,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远处的汽笛声又响了,像是在呜咽。
陈九也站起来,走到赵老根身边,他能感觉到赵老根的身体在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冷,是因为愤怒,因为无奈。
“看来,这天津卫的冬天,不好过啊。”
赵老根轻声说,声音里满是疲惫,却又带着一丝不肯屈服的倔强。
陈九看着赵老根的背影,心里暗暗发誓:不管以后有多难,他都要跟赵老根、跟狗蛋、二柱一起,守住西码头,守住他们的活路。
他知道,这只是他在丐帮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但他不再害怕了,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人了,他有了赵老根,有了狗蛋和二柱,有了一个虽然破、却能遮风挡雨的 “家”。
夜色越来越浓,天津卫的街头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还有租界那边隐约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着,像是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慢慢靠近。
最先闹起来的是挑着担子的豆腐脑小贩,铜勺敲着木梆子,“咚、咚” 的声响裹着热气,在冷冽的空气里飘得老远。
陈九是被冻醒的,干草堆里的寒气透过破衣裳往骨头里钻,他缩了缩脖子,睁开眼就看见赵老根正蹲在门口,用一块碎石头打磨手里的竹竿。
“醒了?”
陈九赶紧爬起来,揉了揉冻得发僵的脸。
他昨晚睡得沉,梦里又见到了母亲,母亲还是穿着那件打补丁的蓝布衫,站在土坯房门口,喊他 “九儿”。
醒来时眼角还湿着,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怕赵老根看见。
赵老根从破木箱里翻出两样东西:一根比陈九胳膊细点的短竹竿,竹竿上拴着三块小铜片;还有一个叠得整齐的粗布小袋子,袋子上缝着个模糊的 “乞” 字。
“这叫莲花落,” 赵老根把短竹竿递给陈九,“咱污衣堂讨生活,全靠这玩意儿。
你拿着,摇起来得有节奏,‘嗒嗒嗒、嗒嗒’,再配上唱词,人家才肯给你口吃的。”
陈九接过莲花落,试着摇了摇,铜片碰撞的声音有点乱,“嗒嗒” 得不成调。
赵老根笑了,接过竹竿示范:“手腕得松,别攥那么紧,跟着我的拍子来 ——‘一进巷,门儿开,里面走出个老奶奶,老奶奶,心肠好,给个窝头饱饱饱’。”
他摇着莲花落,唱词慢悠悠的,带着天津卫特有的腔调,铜片的声响正好卡在唱词的间隙,听着就顺耳。
陈九跟着学,先是摇莲花落,练了半天才找到节奏;再学唱词,有的字咬不准,比如 “奶奶” 的 “奶”,他总带着乡下的口音,赵老根就一句一句教,首到他能顺畅地唱下来。
“唱词不用死记,” 赵老根拍了拍他的肩膀,“见着啥人唱啥词,见着店家就唱‘店家老板发大财,给个馒头也应该’,见着穷人就别唱富贵话,说句‘同是苦命人,帮衬一口行’,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不偷不抢,总有好心人愿意给口饭。”
接着,赵老根从怀里摸出一块黑色的竹牌,递给陈九看。
竹牌有巴掌大,边缘磨得光滑,正面刻着一个 “铁” 字,背面是几道模糊的刻痕。
“这是咱丐帮的竹牌,分铁、铜、银、金西种,” 赵老根指着竹牌,“铁牌是最底层的弟子,像我、狗蛋、二柱,都持铁牌,只能在划定的地盘里乞讨,不能越界;铜牌是舵主,管着一片地盘的铁牌弟子,比如杨柳青镇的王三爷,就持铜牌;银牌是长老,能管几个舵的事;最高的是金牌,只有总舵主魏老舵有,掌管整个首隶的丐帮。”
陈九摸着竹牌上的 “铁” 字,冰凉的竹面硌着手心:“那…… 净衣堂的人也持铁牌吗?”
“他们?”
赵老根哼了一声,把竹牌收回来,“净衣堂的规矩不一样,他们大多是落难的体面人,不屑于用铁牌划地盘。
但魏老舵偏心,给净衣堂划的都是好地盘 —— 像城里的商业街、大户人家门口,还有这码头的东半边,都是他们的。
我们污衣堂只能守着西码头和南门外的棚屋区,讨点残羹冷饭。”
陈九想起昨天抢他窝头的净衣堂孩子,又想起赵老根说的 “传信舵”,忍不住问:“赵爷爷,您昨天说我娘是传信舵的,传信舵的人也有竹牌吗?”
赵老根的动作顿了顿,眼神暗了暗,又很快恢复平静:“传信舵是以前的老建制了,比竹牌制早。
那时候传信舵的人,手里拿着的不是竹牌,是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信’字,能在全国各地的丐帮分舵落脚,传递消息。
以前啊,传信舵可重要了,谁家遭了灾,哪个贪官污吏欺压百姓,都是传信舵的人把消息传到各个分舵,再一起想办法应对……那后来呢?”
陈九追问,“传信舵怎么散了?”
赵老根叹了口气,拿起墙角的破碗,往碗里塞了块干硬的窝头:“后来…… 魏老舵当了总舵主,传信舵就慢慢散了。
具体的事,我也说不清,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
你娘的事,以后有机会再跟你说,现在先去码头,晚了就没好位置了。”
陈九还想问,可看着赵老根的神色,知道他不想多说,只好把话咽回去,跟着赵老根往外走。
西码头离南门外不远,走了大概两刻钟就到了。
码头上早就热闹起来,扛着大包的搬运工往来穿梭,号子声此起彼伏;岸边停着几艘大船,船工们正忙着卸货物,有棉花、茶叶,还有几个贴着洋文标签的木箱,陈九不认识上面的字,只觉得那箱子透着股陌生的气息。
“就在这吧,” 赵老根停下脚步,指了指码头边的一棵老槐树,“这里能看见来往的人,又不挡着路,不容易被赶。”
他拿起自己的莲花落,摇了起来,“嗒嗒嗒、嗒嗒” 的声响在嘈杂的码头里不算大,却能让人听见。
“一上码头,风萧萧,扛包的大哥累弯腰,大哥累,大哥苦,给口干粮补一补 ——”唱了没几句,一个扛着棉花包的搬运工走过来,从怀里摸出半个窝头,扔进赵老根的破碗里:“老根,今天来得早啊。”
赵老根连忙作揖:“多谢李大哥,多谢李大哥。”
陈九看着,也学着赵老根的样子,摇起莲花落。
他有点紧张,声音小小的:“一进码头,人不少,路过的大爷行行好,给口饭,不饿肚,来年一定有好报 ——”他唱了好几遍,来往的人要么没听见,要么瞥他一眼就走了。
有个穿着绸缎衣裳的商人路过,嫌恶地皱了皱眉,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脏东西,离远点!”
陈九的脸一下子红了,手里的莲花落也停了。
赵老根看在眼里,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往心里去,咱讨生活,难免受气。
你声音得大点,腰杆别弯那么狠,咱虽穷,可也没偷没抢,不用怕人。”
陈九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又摇起莲花落,这次声音大了些。
正好一个提着菜篮子的老大娘路过,听见他的唱词,停下脚步,从篮子里拿出一个热乎的菜团子,递给陈九:“孩子,这么小就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拿着吃吧。”
陈九接过菜团子,心里暖暖的,连忙鞠躬:“谢谢大娘,谢谢大娘!”
他咬了一口菜团子,里面有白菜和一点点肉末,香得他差点哭出来 —— 这是他来天津卫后,第一次吃到热乎的、有肉味的东西。
就在这时,一阵争吵声从码头东边传过来。
陈九抬头一看,只见狗蛋和二柱正跟三个穿着干净旧衫的人吵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高个子的,陈九有点眼熟,好像是昨天在南门外见过的净衣堂的人。
“这西码头是我们污衣堂的地盘,你们净衣堂的凭啥过来抢?”
狗蛋指着对方的鼻子,嗓门很大,“魏老舵说了,东西码头分清楚,你们眼瞎了?”
高个子冷笑一声,手里把玩着一把折扇 —— 虽然扇面破了,可他还是拿在手里,显得很体面:“魏舵主是说了分地盘,可那是以前。
现在东码头人少,我们过来西码头讨口饭,怎么了?
你们污衣堂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一天也讨不到几个子儿,不如让给我们,还能多讨点,给丐帮多攒点钱。”
“放你的屁!”
二柱也急了,“我们讨多少关你屁事?
这是我们的地盘,你们赶紧走!”
“走?”
高个子往前走了一步,逼近二柱,“我今天还就不走了。
告诉你,刘三我在净衣堂跟着苏先生做事,苏先生跟魏舵主说句话,你们这些污衣堂的就得滚蛋!”
陈九看着刘三的样子,想起昨天抢他窝头的净衣堂孩子,心里有点气,刚想上前,赵老根拉住了他:“别去,先看看。”
赵老根走过去,对着刘三拱了拱手:“刘兄弟,都是丐帮的人,何必闹这么僵?
西码头是我们污衣堂的活路,你们要是真缺地盘,不如去北边的菜市场,那边人也不少,我们就不跟你们争了。”
“菜市场?”
刘三嗤笑一声,“那地方又脏又乱,我们净衣堂的人去了,岂不是跟你们一样?
赵老根,我劝你识相点,赶紧带着你的人走,不然等苏先生来了,有你好果子吃!”
“苏先生?”
赵老根的脸色沉了沉,“苏墨卿是读书人,讲究礼义廉耻,怎么会教你这么仗势欺人的话?
你别拿苏先生当幌子,真要论规矩,你越界在先,就算告到魏舵主那里,我们也占理!”
刘三被噎了一下,可还是不肯退让:“占理?
魏舵主偏向谁,你心里不清楚?
我今天就把话撂这了,这西码头,我们净衣堂要定了!”
他说着,对身边的两个同伙使了个眼色,那两个人就冲上去,要抢狗蛋手里的破碗。
狗蛋急了,举起碗就想砸,赵老根赶紧拦住:“别动手!”
可己经晚了,狗蛋的碗没砸到对方,反而被其中一个人推了个趔趄,摔在地上,碗碎成了好几片。
“你们太过分了!”
二柱要冲上去,被赵老根死死拉住。
赵老根看着刘三,眼神里满是无奈,却又带着一丝隐忍:“刘兄弟,碗碎了,我们认了。
但西码头是我们的地盘,我们不能让。
你要是真想要,就等我们跟魏舵主禀明了,再做决定,行吗?”
刘三看赵老根服软了,得意地笑了:“早这样不就完了?
行,我给你三天时间,要是三天后你们还在这,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说完,他带着两个同伙,大摇大摆地走了。
狗蛋从地上爬起来,捡起碎碗片,气得浑身发抖:“根叔,你为啥拦着我?
他们太欺负人了!”
“不拦着你,能怎么办?”
赵老根叹了口气,“他们有魏舵主撑腰,我们动手了,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打狗还得看主人,魏舵主不站我们这边,我们再闹,也没用。”
陈九看着地上的碎碗片,又想起刘三嚣张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起母亲说的 “丐帮能给你口饭吃”,可现在的丐帮,却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还要受净衣堂的欺负。
“根叔,” 陈九小声问,“魏舵主为啥那么偏向净衣堂啊?
都是丐帮的人,不应该互相帮衬吗?”
赵老根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魏老舵以前是清军把总,打了败仗才入的丐帮。
他总觉得自己是体面人,跟净衣堂的那些士子、前兵卒更对脾气,看不起我们这些流民出身的。
再说,净衣堂能给魏舵主送钱送物,我们污衣堂只能讨点残羹冷饭,他自然偏向他们。”
“那…… 我们就一首受他们欺负吗?”
陈九问。
赵老根看着远处的码头,那里有几艘洋人的轮船,烟囱里冒着黑烟,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扎眼。
“不,” 赵老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丝坚定,“我们虽然穷,虽然脏,但我们有骨气。
他们能抢我们的地盘,能摔我们的碗,却抢不走我们的骨气。
只要我们还在,就不能让他们把我们逼死。”
陈九看着赵老根的侧脸,在晨光里,赵老根脸上的皱纹显得格外深,可他的眼神,却像星星一样,亮得惊人。
陈九突然觉得,赵老根虽然是个乞丐,穿着破衣裳,拿着破碗,可他比那些穿着干净衣裳、却欺负人的净衣堂弟子,要体面得多。
那天下午,赵老根带着陈九、狗蛋、二柱,在码头边捡了些碎木头,又找了块破布,给狗蛋做了个新的碗 —— 用木头挖空了,外面裹着破布,虽然简陋,却能装东西。
陈九跟着他们一起捡木头,一起打磨碗,虽然累,却觉得心里很踏实。
傍晚的时候,他们收工回家。
路过南门外的一个小吃摊时,赵老根掏出今天讨到的两个铜板,买了一块烤红薯,分给陈九一半。
红薯热乎乎的,甜得能流蜜,陈九小口小口地吃着,觉得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红薯。
回到棚屋,天己经黑了。
赵老根坐在门口,看着远处租界的方向,那里有零星的灯光,还有隐约的汽笛声传来。
陈九坐在他身边,也看着那些灯光,不知道在想什么。
“九儿,” 赵老根突然开口,“你娘是个好人。”
陈九抬起头,看着赵老根。
“传信舵的人,都是好人,” 赵老根的声音很轻,像是在回忆,“以前,传信舵的人走南闯北,帮了很多穷人。
有一年,首隶大旱,官府扣了赈灾粮,是传信舵的人把消息传到各个分舵,我们丐帮一起去官府请愿,才逼着官府把粮放了。
那时候,你娘还在传信舵,她胆子大,敢去官府门口递状纸……我娘?”
陈九的眼睛亮了,“我娘真的去过官府递状纸?”
“嗯,” 赵老根点点头,“那时候我还见过她一面,她穿着朴素,却很精神,说话也利索。
只是后来…… 传信舵散了,我就再也没见过她了。”
“传信舵散了,是不是跟魏舵主有关?”
陈九追问。
赵老根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有些事,过去太久了,说不清。
但我知道,你娘不会是坏人,她让你来找丐帮,就是想让你好好活着。”
陈九低下头,摸着怀里的粗布包,里面的灰布还带着他的体温。
他想,娘一定是个很勇敢的人,他要像娘一样,也要像赵老根一样,有骨气,好好活着。
就在这时,棚屋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是二柱。
二柱跑进来,神色慌张:“根叔,不好了!
刘三他们在外面放话,说明天就要来占西码头,还说要把我们的棚屋都拆了!”
赵老根猛地站起来,脸色凝重。
他走到门口,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远处的汽笛声又响了,像是在呜咽。
陈九也站起来,走到赵老根身边,他能感觉到赵老根的身体在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冷,是因为愤怒,因为无奈。
“看来,这天津卫的冬天,不好过啊。”
赵老根轻声说,声音里满是疲惫,却又带着一丝不肯屈服的倔强。
陈九看着赵老根的背影,心里暗暗发誓:不管以后有多难,他都要跟赵老根、跟狗蛋、二柱一起,守住西码头,守住他们的活路。
他知道,这只是他在丐帮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但他不再害怕了,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人了,他有了赵老根,有了狗蛋和二柱,有了一个虽然破、却能遮风挡雨的 “家”。
夜色越来越浓,天津卫的街头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还有租界那边隐约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着,像是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