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海学霸:我举报我自己(林微陈阳)最新好看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京海学霸:我举报我自己林微陈阳
时间: 2025-09-12 14:48:33
九月的京海总裹着一层黏腻的热意,即使是清晨七点,阳光落在京海一中教学楼的瓷砖上,也能反射出晃眼的光。
高三(1)班的窗户开着,挂在窗沿的绿萝被风吹得晃了晃,叶尖的水珠滴在窗台上,洇出一小片湿痕——那是陈阳早上来的时候浇的,他说“绿萝跟林微一样,得多透透气”,话没说完,就被周围起哄的声音盖了过去。
林微坐在靠窗的第三排,桌面干净得只有一本摊开的数学练习册,笔帽没拔,指尖却无意识地抵着书页边缘,把那页纸揉出了一道浅浅的折痕。
她没听清陈阳后面又说了什么,耳朵里嗡嗡的,还残留着早上第三次拨打母亲电话时,那道冰冷的“您所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的提示音。
陈阳把一个还热乎的肉包放在她桌角,塑料袋摩擦的声音拉回了林微的注意力,“阿姨出差还没回来啊?
这都第十天了吧。”
林微抬眼,看见陈阳戴着的黑框眼镜滑到了鼻尖,他正用手指往上推,眼神里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
她扯了扯嘴角,把练习册合上,盖住那道被揉皱的折痕:“嗯,说是省教育厅那边的事多,走得急,没带充电器。”
这话她己经跟自己说了十遍,跟别人说的时候,还是觉得喉咙发紧。
苏岚是省高考命题组的核心成员,每年这个时候确实忙,但再忙也不会十天不回一个消息——更何况,她走的那天早上,还特意给林微煮了碗馄饨,说“等妈回来给你带省厅门口那家你爱吃的桂花糕”,怎么会忘了带充电器?
“哦,那阿姨肯定也想你了。”
陈阳没再多问,他知道林微的脾气,不愿意说的事,再追问也没用。
他转身坐回自己的座位,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旧旧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林微的错题集(高三下)”——这是他偷偷抄的林微的错题,想跟着补补数学,却总在看到那些整齐的解题步骤时,忍不住走神。
教室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喧闹声像潮水一样漫上来。
有人拿着昨晚的物理卷子围过来问林微最后一道大题的解法,有人在讨论周末要不要去“启航教育”报冲刺班,还有人凑在一起小声嘀咕,说这次模考林微肯定又是年级第一,“毕竟都保送清北了,随便考考都能甩我们一大截”。
林微应付着问问题的同学,手指却在课桌下摸出手机,屏幕暗着,没有新消息。
她把手机按灭,放回校服口袋里,指尖触到了口袋里那张被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那是苏岚走之前留给她的,上面只有一串数字,是省教育厅的值班电话,苏岚说“要是有急事,打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可林微打了西次,每次接电话的人都说“苏老师这几天没在单位,可能去外地调研了”,问具体去哪,又说“不清楚,涉密”。
“林微,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门口传来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他手里拿着一叠印着“京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准考证”的纸张,目光落在林微身上时,带着一种近乎刻意的温和。
林微起身,跟着王老师走出教室。
走廊里很安静,只有隔壁班传来的早读声。
王老师走在前面,西装外套的扣子扣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从那叠准考证里抽出一张,递给林微:“这次模考很重要,省教育厅那边会盯着成绩,清北招生办也会看——你是咱们学校的招牌,可得考出个标杆成绩,别让人说闲话。”
林微接过准考证,上面的照片是她高二拍的,扎着马尾,嘴角带着浅浅的笑。
她捏着准考证的边缘,指尖有些发凉:“王老师,我知道了。”
“知道就好。”
王老师点点头,眼神扫过她的脸,像是在确认什么,“最近状态还行吧?
没什么事影响你吧?
比如……家里的事?”
林微的心猛地一跳,手指攥紧了准考证,纸角硌得掌心发疼。
她知道王老师肯定听谁说了什么——学校里的老师都知道苏岚的身份,她十天没露面,难免有人会猜。
但她不能说,至少现在不能说——她还没找到母亲,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要是让学校知道苏岚失踪了,说不定会惊动更多人,到时候……她不敢想。
“家里没事,我妈就是出差,忙。”
林微抬起头,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我状态挺好的,模考会认真考。”
王老师盯着她看了几秒,没再追问,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那就好,有什么事随时跟我说。
快上课了,回去吧。”
林微点点头,转身往教室走。
走廊的窗户对着学校的操场,几个高一的学生正在跑操,口号声响亮,却没让她觉得热闹,反而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她走到教室门口,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又拨了一次苏岚的电话。
还是无法接通。
她把手机塞回口袋,深吸了一口气,推开教室门。
刚走进去,就听见有人喊:“微姐,启航教育的老师刚才来班上发传单了,说这次模考的预测题特别准,要不要看看?”
林微顺着声音看过去,是坐在后排的男生,手里拿着一张印着“启航教育VIP冲刺班”的传单,上面印着几个加粗的字:“押题命中率95%,助力冲刺清北”。
她的目光在传单上扫过,突然停住了——传单右下角印着一道数学题,说是“模考重点预测题”,题型跟她昨天在学校发的模考热身题里的压轴题,几乎一模一样。
她皱了皱眉,走过去拿起那张传单。
题目是一道导数与不等式结合的压轴题,步骤繁琐,但林微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第三问的不等式证明里,有一个逻辑漏洞,按照题目给的条件,根本无法推出最后的结论。
这不是苏岚的风格。
苏岚教了林微十几年数学,从小学到高中,每次给她讲压轴题,都要反复强调“严谨性是数学的命”,尤其是这种涉及不等式证明的题,每一步推导都不能有半点马虎。
这次学校发的热身题,她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现在看了启航教育的传单,心里的疑惑更重了——为什么学校的热身题,会跟培训机构的预测题重合?
而且还存在逻辑漏洞?
“微姐,怎么了?
这题有问题吗?”
后排的男生见她盯着传单不放,好奇地问。
林微把传单还给男生,摇了摇头:“没什么,可能是我看错了。”
她走回自己的座位,坐下时,手指又碰到了口袋里的手机。
她掏出手机,点开微信,找到苏岚的对话框,往上翻,最后一条消息是苏岚十天前发的:“微微,妈到省厅了,别担心,好好吃饭。”
她盯着那条消息看了很久,突然想起苏岚走之前的那天晚上,她路过母亲的书房,听见苏岚在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只隐约听见“试题不对劲不能妥协”几个词。
当时她没在意,以为是母亲在跟命题组的人讨论工作,现在想来,那些话里,是不是藏着什么她不知道的事?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数学老师抱着一摞卷子走进教室,笑着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讲这次模考的热身题,尤其是最后一道压轴题,大家昨天都做了吧?
有什么不懂的,现在可以问。”
林微翻开热身题的卷子,目光落在最后一道题上。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卷子上,把那些打印的字迹照得有些模糊。
她的指尖划过题目里那个有漏洞的步骤,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母亲真的出了什么事,会不会跟这道题有关?
跟这次模考有关?
她抬起头,看向讲台。
数学老师正在黑板上写解题步骤,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刺耳。
教室里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讲,陈阳在旁边奋笔疾书,偶尔抬头看她一眼,眼神里带着担忧。
林微低下头,把手机拿出来,屏幕暗着。
她又拨了一次苏岚的电话,还是无法接通。
这一次,她没有立刻挂掉,而是听着那道冰冷的提示音,首到自动挂断。
手机屏幕重新暗下来,映出她的脸。
她看着屏幕里自己的倒影,眼神渐渐变了——不再是之前的迷茫和焦虑,而是多了一丝坚定。
她知道,按照正常的途径,她可能永远找不到母亲,也永远不知道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或许,她需要做点不一样的事。
比如,在即将到来的模考里,制造一点“意外”。
她把手机放回口袋,翻开数学练习册,笔尖终于落在了纸上。
只是这一次,她写的不是解题步骤,而是在练习册的空白处,轻轻画了一个小小的符号——那是苏岚教她的,用来标记“有问题的题目”的符号,一个圆圈里加一道斜杠。
窗外的绿萝又被风吹得晃了晃,叶尖的水珠滴落在窗台上,洇开的湿痕慢慢变大,像是在纸上晕开的墨点,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高三(1)班的窗户开着,挂在窗沿的绿萝被风吹得晃了晃,叶尖的水珠滴在窗台上,洇出一小片湿痕——那是陈阳早上来的时候浇的,他说“绿萝跟林微一样,得多透透气”,话没说完,就被周围起哄的声音盖了过去。
林微坐在靠窗的第三排,桌面干净得只有一本摊开的数学练习册,笔帽没拔,指尖却无意识地抵着书页边缘,把那页纸揉出了一道浅浅的折痕。
她没听清陈阳后面又说了什么,耳朵里嗡嗡的,还残留着早上第三次拨打母亲电话时,那道冰冷的“您所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的提示音。
陈阳把一个还热乎的肉包放在她桌角,塑料袋摩擦的声音拉回了林微的注意力,“阿姨出差还没回来啊?
这都第十天了吧。”
林微抬眼,看见陈阳戴着的黑框眼镜滑到了鼻尖,他正用手指往上推,眼神里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
她扯了扯嘴角,把练习册合上,盖住那道被揉皱的折痕:“嗯,说是省教育厅那边的事多,走得急,没带充电器。”
这话她己经跟自己说了十遍,跟别人说的时候,还是觉得喉咙发紧。
苏岚是省高考命题组的核心成员,每年这个时候确实忙,但再忙也不会十天不回一个消息——更何况,她走的那天早上,还特意给林微煮了碗馄饨,说“等妈回来给你带省厅门口那家你爱吃的桂花糕”,怎么会忘了带充电器?
“哦,那阿姨肯定也想你了。”
陈阳没再多问,他知道林微的脾气,不愿意说的事,再追问也没用。
他转身坐回自己的座位,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旧旧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林微的错题集(高三下)”——这是他偷偷抄的林微的错题,想跟着补补数学,却总在看到那些整齐的解题步骤时,忍不住走神。
教室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喧闹声像潮水一样漫上来。
有人拿着昨晚的物理卷子围过来问林微最后一道大题的解法,有人在讨论周末要不要去“启航教育”报冲刺班,还有人凑在一起小声嘀咕,说这次模考林微肯定又是年级第一,“毕竟都保送清北了,随便考考都能甩我们一大截”。
林微应付着问问题的同学,手指却在课桌下摸出手机,屏幕暗着,没有新消息。
她把手机按灭,放回校服口袋里,指尖触到了口袋里那张被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那是苏岚走之前留给她的,上面只有一串数字,是省教育厅的值班电话,苏岚说“要是有急事,打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可林微打了西次,每次接电话的人都说“苏老师这几天没在单位,可能去外地调研了”,问具体去哪,又说“不清楚,涉密”。
“林微,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门口传来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他手里拿着一叠印着“京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准考证”的纸张,目光落在林微身上时,带着一种近乎刻意的温和。
林微起身,跟着王老师走出教室。
走廊里很安静,只有隔壁班传来的早读声。
王老师走在前面,西装外套的扣子扣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从那叠准考证里抽出一张,递给林微:“这次模考很重要,省教育厅那边会盯着成绩,清北招生办也会看——你是咱们学校的招牌,可得考出个标杆成绩,别让人说闲话。”
林微接过准考证,上面的照片是她高二拍的,扎着马尾,嘴角带着浅浅的笑。
她捏着准考证的边缘,指尖有些发凉:“王老师,我知道了。”
“知道就好。”
王老师点点头,眼神扫过她的脸,像是在确认什么,“最近状态还行吧?
没什么事影响你吧?
比如……家里的事?”
林微的心猛地一跳,手指攥紧了准考证,纸角硌得掌心发疼。
她知道王老师肯定听谁说了什么——学校里的老师都知道苏岚的身份,她十天没露面,难免有人会猜。
但她不能说,至少现在不能说——她还没找到母亲,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要是让学校知道苏岚失踪了,说不定会惊动更多人,到时候……她不敢想。
“家里没事,我妈就是出差,忙。”
林微抬起头,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我状态挺好的,模考会认真考。”
王老师盯着她看了几秒,没再追问,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那就好,有什么事随时跟我说。
快上课了,回去吧。”
林微点点头,转身往教室走。
走廊的窗户对着学校的操场,几个高一的学生正在跑操,口号声响亮,却没让她觉得热闹,反而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她走到教室门口,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又拨了一次苏岚的电话。
还是无法接通。
她把手机塞回口袋,深吸了一口气,推开教室门。
刚走进去,就听见有人喊:“微姐,启航教育的老师刚才来班上发传单了,说这次模考的预测题特别准,要不要看看?”
林微顺着声音看过去,是坐在后排的男生,手里拿着一张印着“启航教育VIP冲刺班”的传单,上面印着几个加粗的字:“押题命中率95%,助力冲刺清北”。
她的目光在传单上扫过,突然停住了——传单右下角印着一道数学题,说是“模考重点预测题”,题型跟她昨天在学校发的模考热身题里的压轴题,几乎一模一样。
她皱了皱眉,走过去拿起那张传单。
题目是一道导数与不等式结合的压轴题,步骤繁琐,但林微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第三问的不等式证明里,有一个逻辑漏洞,按照题目给的条件,根本无法推出最后的结论。
这不是苏岚的风格。
苏岚教了林微十几年数学,从小学到高中,每次给她讲压轴题,都要反复强调“严谨性是数学的命”,尤其是这种涉及不等式证明的题,每一步推导都不能有半点马虎。
这次学校发的热身题,她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现在看了启航教育的传单,心里的疑惑更重了——为什么学校的热身题,会跟培训机构的预测题重合?
而且还存在逻辑漏洞?
“微姐,怎么了?
这题有问题吗?”
后排的男生见她盯着传单不放,好奇地问。
林微把传单还给男生,摇了摇头:“没什么,可能是我看错了。”
她走回自己的座位,坐下时,手指又碰到了口袋里的手机。
她掏出手机,点开微信,找到苏岚的对话框,往上翻,最后一条消息是苏岚十天前发的:“微微,妈到省厅了,别担心,好好吃饭。”
她盯着那条消息看了很久,突然想起苏岚走之前的那天晚上,她路过母亲的书房,听见苏岚在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只隐约听见“试题不对劲不能妥协”几个词。
当时她没在意,以为是母亲在跟命题组的人讨论工作,现在想来,那些话里,是不是藏着什么她不知道的事?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数学老师抱着一摞卷子走进教室,笑着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讲这次模考的热身题,尤其是最后一道压轴题,大家昨天都做了吧?
有什么不懂的,现在可以问。”
林微翻开热身题的卷子,目光落在最后一道题上。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卷子上,把那些打印的字迹照得有些模糊。
她的指尖划过题目里那个有漏洞的步骤,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母亲真的出了什么事,会不会跟这道题有关?
跟这次模考有关?
她抬起头,看向讲台。
数学老师正在黑板上写解题步骤,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刺耳。
教室里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讲,陈阳在旁边奋笔疾书,偶尔抬头看她一眼,眼神里带着担忧。
林微低下头,把手机拿出来,屏幕暗着。
她又拨了一次苏岚的电话,还是无法接通。
这一次,她没有立刻挂掉,而是听着那道冰冷的提示音,首到自动挂断。
手机屏幕重新暗下来,映出她的脸。
她看着屏幕里自己的倒影,眼神渐渐变了——不再是之前的迷茫和焦虑,而是多了一丝坚定。
她知道,按照正常的途径,她可能永远找不到母亲,也永远不知道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或许,她需要做点不一样的事。
比如,在即将到来的模考里,制造一点“意外”。
她把手机放回口袋,翻开数学练习册,笔尖终于落在了纸上。
只是这一次,她写的不是解题步骤,而是在练习册的空白处,轻轻画了一个小小的符号——那是苏岚教她的,用来标记“有问题的题目”的符号,一个圆圈里加一道斜杠。
窗外的绿萝又被风吹得晃了晃,叶尖的水珠滴落在窗台上,洇开的湿痕慢慢变大,像是在纸上晕开的墨点,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