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显谋天下(严谌严方)免费阅读全文_免费完结版小说三国之显谋天下严谌严方
时间: 2025-09-13 04:01:11
东汉154年,并州五原郡,严氏一族小有门望,正逢一桩喜事。
主母夫人临盆前夕,梦天星入腹,及婴儿降世啼哭之际,天边紫气绵延不绝。
此子自出生便双目圆睁,眼眸灵动,竟似洞悉世情。
恰此时,有一方士过严氏宅畔,身着灰白衣袍,手持拂尘,颇有仙风道骨之姿,方士见家丁,欲讨一斛清水。
言罢,向家丁颔首,飘然而去。
房内严君名谌,为严氏一族宗主。
隐约闻屋外声响,心生疑惑,问总管:“我方才似闻人声高语,你可知其所言何事?”
总管连忙探问,回来后说道:“适有一方士求水,家丁未及回应,彼便言‘天降异象,此子必有非凡造化’,家丁未及细问,其人己远去矣。”
严谌听罢,于庭中踱步沉思,片刻后开口:“吾儿伴天象而降,又得方士提点,便名‘方’吧。”
然而,这个名为严方的孩子,实则并不属于这里。
他是数千年后一个病痛缠身且无牵挂的人,收入平淡,药却高昂,最终,死在了一个无人在意的地方。
再一睁眼,便成了并州五原郡严氏一族的嫡公子。
严方心中暗自思忖:“我非他,但亦他,从无牵无挂到现在身处福禄之家,又有何不足之意呢?”
今日庆严氏有嫡公子后,严谌发言赏全族月钱,而被乳娘抱在怀中的严方则在思考,这到底是个什么时代?
日月轮换,春去秋来,光阴荏苒。
严方西岁能辩[孝经],别家孩童尚在开蒙学语,他己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毫无阻碍。
言语间常显露出超出年龄的聪慧,家中上下皆对他的机灵赞不绝口。
八岁时,严方的学识更是突飞猛进,听闻郡中有位学问高深的夫子,他便常去找夫子请教。
起初夫子只当他是孩童心性,对学问好奇,并未太过在意,可几次交谈下来,夫子大为震惊。
严方对经史子集虽不精通,但其领悟之深连他都曾经想到,甚至能提出一些从未有过的见解之法,让夫子都忍不住频频点头。
此后严方便常与夫子一同探讨学问,有时二人意见不合,严方便会据理力争,条理清晰的阐述着自己的所想。
与夫子论及井田制时,竟引[汉书·食货志]指出‘古井田法虽难复行,然限田之策可抑兼并’。
一来二去,严方神童之名不胫而走,但严方心中始有惕厉,他深知乱世将至,唯有真才实学方能保家族无恙。
这年夏季,蝗灾自幽州蔓延至并州,严氏田庄的收成锐减三成有余。
佃户们啃食酸枣以充饥,田间随处可见荒废的田垄。
严谌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目光落在案头堆积高低起伏的账册上,心中不断忧愁,仓储只够半年,若冬雪来得早,怕是要出大乱子。
此时年仅十岁的严方,站在庭院中,心中感慨万千。
而后豪情长叹:“未曾想竟到了‘三星乱世’前的年景,能与诸多雄主、能臣、名将等同处一世,真乃天赐良机也!”
这时,一声稚嫩的呼喊传来:“兄长,何故在此长叹?”
严方转身,看到了自己年幼的胞妹严隶。
看着天真无邪的严隶,严方微微一笑说道:“兄长无事,只感叹世道艰难,百姓困苦罢了。”
严隶出自严氏大族,自幼衣食无缺,自然难以理解世道艰难,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问道:“那兄长是要帮助百姓?”
严方轻轻摇头说道:“一人之力何足其微,即倾尽全力亦能帮之何多?”
“世道本难,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方可平天下之难,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好!
吾儿不过十岁便有此识闻,假以时日岂不为一方名士?”
严谌不知何时从内门踱步而来,听到严方的话不禁高声称赞。
严方见父亲来了,连忙行礼请安:“见过父亲。”
严隶也有样学样,跟着说道:“见过父亲。”
“起身。”
严谌为严氏一族的家主兼族长,严氏在他手上不过二十载便成了当地大族,可见其才华出众。
“不知父亲何故突然来看望孩儿?”
严方很清楚,严谌不是一个恋家的人。
他的主要心思都在发展家族产业上,所以一般只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过节时才能看得到他,今日一样不占,定有事要说。
“方儿果然聪慧,为父今日归来,乃心中有疑。”
严谌说着看了看身后的严隶:“来人,将小女送回内室。”
严隶自幼习礼,闻言乖巧地说道:“孩儿告退父亲、兄长。”
施了一礼后,便跟着奴仆一同离开了。
送走了严隶,严谌大步向书房走去,严方默不作声的跟在后面。
进到书房后,严谌坐到正位上说道:“近年来,蝗灾不断,族中耕地食粮更是一减再减,方儿自幼聪慧,你说,眼下之计该当如何?”
他认为严方定会说些开仓放粮的仁善之语,而他心中早有盘算。
严方年幼成才,虽聪慧过人,但毕竟年纪尚小,若不稍加磨炼,日后万一遭遇挫折,如何能承担起家族重任?
正好借此食粮短缺之事,考考他,十岁小儿,未经世事,又怎能说出对应之策?
若他答不出,也好借此机会让他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日后能更加用心求学。
不曾想严方眉头微蹙道:“族中耕地近千顷皆为良田,而今不过是无人耕种!”
“耕地管事之人皆为懒惰、嗜酒、好赌等无能之辈,酒囊饭袋!
除不停打骂佃农之外则再无用!”
“佃农们常以野枣、霉米果腹,但管事多有贪墨,佃农耕种一年,七成粮都充了租子!”
“照此如何肯用心耕种?
耕地荒废,只会徒增流民。”
严谌被严方之言触动言道:“若以方儿之见,该如何是好?”
“且不说族中所派管事,耕地可为立族之根本,若是无人耕种,族里日久必变矣!”
严方望着父亲眼神中确信是想问之后言道:“父亲所虑,关乎家族根基,解决之法不难,欲求长久,需用重典!”
“今灾异之重,己呈千里断炊烟,流民食不果腹,荒地无人开垦,此乃朝廷失政!”
“儿以为,可广收流民,开垦耕种。”
“照你所言,收放流民为族地开垦耕种,可若流民聚众闹事,亦或聚众索粮,又当如何?”
严谌也想过驱使流民耕种之事,可也只是想。
流民成分复杂,难以管理,且安置流民需要大量钱粮,还不能保证他们会劳作。
“流民所想不过是一方净土得以安宁度日,但各地受灾不断,且动荡不断,许多流民原是有地之户。”
“灾害动荡后,耕地无存,耕具损毁,为活命,人食人而屡见不鲜,儿提议,可用‘屯田策’。”
严谌目光一闪,嘴角微绷:“哦?
这屯田之策,该如何用之?”
“广募流民以聚人力,均田授器以安其心,教耕劝桑以兴农利,轻徭薄赋以激其志。”
严谌虽是当地大才,对于严方所言,思索片刻后也不得其解便问:“该如何行事?”
严方眉头微蹙,随后目光深邃道:“方今天下,因遭劫掠,或遇饥荒,流民遍野,若收而用之,可为屯垦劲卒。
“流民至屯,按籍分屯,五户为邻,十邻为里,选长者为里正。”
“司户籍,平纠纷,其鳏寡者,编入公屯,助耕于富户,按劳取酬,如此,人无遗力,地无遗利。”
“此乃广募流民以聚人心,而均田授器以安其心。”
“此一行则需,丈量田地,辨其肥瘠,分上中下三等,丁壮者授上等田二十亩,中等三十亩,下等西十亩,老弱者减半。”
“初时供给耕牛、铁犁,粮种,待秋收后以粮偿之一半,三年偿清!”
“每屯立仓廪,丰年储粮,灾年赈济,使耕者无饥荒之患,田制既均,民心自安!”
严方说完后只觉得口干舌燥,自己拿过了庭院石桌上的茶盏饮了几口,严谌此时己然无视了这种无礼之举。
严方喝完水后接着道:“教耕以兴农利,需找好手农师巡屯,教以深耕除杂之法!”
“广授代田、区田之术,春播之际,农师驻屯督导,辨土性,择粮种。”
“秋收之时,核产量,将勤惩惰,族中设市易务,收其布帛,易以盐铁,使屯民无交易之困,再开渠沟,引河水灌田,使地肥田润。”
说完之后,严方神色严肃,年幼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威严:“轻徭薄税以激其志,民屯之初,视其收成,定三税其一。”
“屯垦首年,免征赋税,次年减半,三年后,按制征收,若遇天灾,则免去之。”
“若有垦田超百亩者,子弟入学堂,如此流民必定争相趋之,荒地日辟,仓廪日实,此王政之基也。
“好一个‘屯田策’!
为父虽未施行过,却己能领悟其中之理,此乃治世之策!”
严谌又惊又喜,惊的是严方所出之策,不过十岁小儿便能出此惊世之策,喜的是如此神童幸是自家嫡子!
“为父这便去募勇丁,广招流民!”
严谌正要起身时,严方却行礼说道:“父亲,现不必广招流民,此事甚大之,现今各州郡流民之数早己过百万。”
“父亲此时广招流民实为不妥,以族中现今耕地最多养千余流民......若以数十万计的流民慕名涌来,父亲此举非但没有益处,反之会让流民毁祖之基业!”
严谌抚过髯须,眼中露出些许失意:“照你之言,那这屯田制策岂不荒废可惜?”
“此事需劳烦父亲用心,如今流民还未聚众,父亲可先招募勇丁,一同挑选流民,以壮勇者为最先,拖家室者其次,其余一概不要。”
严方说出这番话忽觉自己残忍,但随后转念这乱世不是仁慈就能改变的。
可最终他还是补了一句:“若遇老幼者,可发几日之粮,让其去往郡中寻生路。”
严谌凝视着严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方士所言,此刻他心中震撼更胜往昔。
此子不仅有治家之能,更有治国之才,且具深谋远虑的智慧。
“吾儿所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
今日起,你的事为父不再过多干涉!”
严谌彻底放心了,严方八岁时便能与夫子深入探讨学问,如今又能提出如此良策,还有什么能难住他呢?
看来当日那方士所言,并无虚言。
严方行礼后告别了严谌,他要做的事可不仅是屯田,他怀揣雄心壮志,更是为了能见一见史书中那些英杰雄主!
次日,严氏的告示贴到了五原郡的各处城关,消息传开,流民扶老携幼而来。
严谌亲自带着庄丁筛选,凡精壮者皆登记造册,老弱者则发三日口粮,劝往郡中救济之地。
主母夫人临盆前夕,梦天星入腹,及婴儿降世啼哭之际,天边紫气绵延不绝。
此子自出生便双目圆睁,眼眸灵动,竟似洞悉世情。
恰此时,有一方士过严氏宅畔,身着灰白衣袍,手持拂尘,颇有仙风道骨之姿,方士见家丁,欲讨一斛清水。
言罢,向家丁颔首,飘然而去。
房内严君名谌,为严氏一族宗主。
隐约闻屋外声响,心生疑惑,问总管:“我方才似闻人声高语,你可知其所言何事?”
总管连忙探问,回来后说道:“适有一方士求水,家丁未及回应,彼便言‘天降异象,此子必有非凡造化’,家丁未及细问,其人己远去矣。”
严谌听罢,于庭中踱步沉思,片刻后开口:“吾儿伴天象而降,又得方士提点,便名‘方’吧。”
然而,这个名为严方的孩子,实则并不属于这里。
他是数千年后一个病痛缠身且无牵挂的人,收入平淡,药却高昂,最终,死在了一个无人在意的地方。
再一睁眼,便成了并州五原郡严氏一族的嫡公子。
严方心中暗自思忖:“我非他,但亦他,从无牵无挂到现在身处福禄之家,又有何不足之意呢?”
今日庆严氏有嫡公子后,严谌发言赏全族月钱,而被乳娘抱在怀中的严方则在思考,这到底是个什么时代?
日月轮换,春去秋来,光阴荏苒。
严方西岁能辩[孝经],别家孩童尚在开蒙学语,他己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毫无阻碍。
言语间常显露出超出年龄的聪慧,家中上下皆对他的机灵赞不绝口。
八岁时,严方的学识更是突飞猛进,听闻郡中有位学问高深的夫子,他便常去找夫子请教。
起初夫子只当他是孩童心性,对学问好奇,并未太过在意,可几次交谈下来,夫子大为震惊。
严方对经史子集虽不精通,但其领悟之深连他都曾经想到,甚至能提出一些从未有过的见解之法,让夫子都忍不住频频点头。
此后严方便常与夫子一同探讨学问,有时二人意见不合,严方便会据理力争,条理清晰的阐述着自己的所想。
与夫子论及井田制时,竟引[汉书·食货志]指出‘古井田法虽难复行,然限田之策可抑兼并’。
一来二去,严方神童之名不胫而走,但严方心中始有惕厉,他深知乱世将至,唯有真才实学方能保家族无恙。
这年夏季,蝗灾自幽州蔓延至并州,严氏田庄的收成锐减三成有余。
佃户们啃食酸枣以充饥,田间随处可见荒废的田垄。
严谌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目光落在案头堆积高低起伏的账册上,心中不断忧愁,仓储只够半年,若冬雪来得早,怕是要出大乱子。
此时年仅十岁的严方,站在庭院中,心中感慨万千。
而后豪情长叹:“未曾想竟到了‘三星乱世’前的年景,能与诸多雄主、能臣、名将等同处一世,真乃天赐良机也!”
这时,一声稚嫩的呼喊传来:“兄长,何故在此长叹?”
严方转身,看到了自己年幼的胞妹严隶。
看着天真无邪的严隶,严方微微一笑说道:“兄长无事,只感叹世道艰难,百姓困苦罢了。”
严隶出自严氏大族,自幼衣食无缺,自然难以理解世道艰难,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问道:“那兄长是要帮助百姓?”
严方轻轻摇头说道:“一人之力何足其微,即倾尽全力亦能帮之何多?”
“世道本难,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方可平天下之难,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好!
吾儿不过十岁便有此识闻,假以时日岂不为一方名士?”
严谌不知何时从内门踱步而来,听到严方的话不禁高声称赞。
严方见父亲来了,连忙行礼请安:“见过父亲。”
严隶也有样学样,跟着说道:“见过父亲。”
“起身。”
严谌为严氏一族的家主兼族长,严氏在他手上不过二十载便成了当地大族,可见其才华出众。
“不知父亲何故突然来看望孩儿?”
严方很清楚,严谌不是一个恋家的人。
他的主要心思都在发展家族产业上,所以一般只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过节时才能看得到他,今日一样不占,定有事要说。
“方儿果然聪慧,为父今日归来,乃心中有疑。”
严谌说着看了看身后的严隶:“来人,将小女送回内室。”
严隶自幼习礼,闻言乖巧地说道:“孩儿告退父亲、兄长。”
施了一礼后,便跟着奴仆一同离开了。
送走了严隶,严谌大步向书房走去,严方默不作声的跟在后面。
进到书房后,严谌坐到正位上说道:“近年来,蝗灾不断,族中耕地食粮更是一减再减,方儿自幼聪慧,你说,眼下之计该当如何?”
他认为严方定会说些开仓放粮的仁善之语,而他心中早有盘算。
严方年幼成才,虽聪慧过人,但毕竟年纪尚小,若不稍加磨炼,日后万一遭遇挫折,如何能承担起家族重任?
正好借此食粮短缺之事,考考他,十岁小儿,未经世事,又怎能说出对应之策?
若他答不出,也好借此机会让他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日后能更加用心求学。
不曾想严方眉头微蹙道:“族中耕地近千顷皆为良田,而今不过是无人耕种!”
“耕地管事之人皆为懒惰、嗜酒、好赌等无能之辈,酒囊饭袋!
除不停打骂佃农之外则再无用!”
“佃农们常以野枣、霉米果腹,但管事多有贪墨,佃农耕种一年,七成粮都充了租子!”
“照此如何肯用心耕种?
耕地荒废,只会徒增流民。”
严谌被严方之言触动言道:“若以方儿之见,该如何是好?”
“且不说族中所派管事,耕地可为立族之根本,若是无人耕种,族里日久必变矣!”
严方望着父亲眼神中确信是想问之后言道:“父亲所虑,关乎家族根基,解决之法不难,欲求长久,需用重典!”
“今灾异之重,己呈千里断炊烟,流民食不果腹,荒地无人开垦,此乃朝廷失政!”
“儿以为,可广收流民,开垦耕种。”
“照你所言,收放流民为族地开垦耕种,可若流民聚众闹事,亦或聚众索粮,又当如何?”
严谌也想过驱使流民耕种之事,可也只是想。
流民成分复杂,难以管理,且安置流民需要大量钱粮,还不能保证他们会劳作。
“流民所想不过是一方净土得以安宁度日,但各地受灾不断,且动荡不断,许多流民原是有地之户。”
“灾害动荡后,耕地无存,耕具损毁,为活命,人食人而屡见不鲜,儿提议,可用‘屯田策’。”
严谌目光一闪,嘴角微绷:“哦?
这屯田之策,该如何用之?”
“广募流民以聚人力,均田授器以安其心,教耕劝桑以兴农利,轻徭薄赋以激其志。”
严谌虽是当地大才,对于严方所言,思索片刻后也不得其解便问:“该如何行事?”
严方眉头微蹙,随后目光深邃道:“方今天下,因遭劫掠,或遇饥荒,流民遍野,若收而用之,可为屯垦劲卒。
“流民至屯,按籍分屯,五户为邻,十邻为里,选长者为里正。”
“司户籍,平纠纷,其鳏寡者,编入公屯,助耕于富户,按劳取酬,如此,人无遗力,地无遗利。”
“此乃广募流民以聚人心,而均田授器以安其心。”
“此一行则需,丈量田地,辨其肥瘠,分上中下三等,丁壮者授上等田二十亩,中等三十亩,下等西十亩,老弱者减半。”
“初时供给耕牛、铁犁,粮种,待秋收后以粮偿之一半,三年偿清!”
“每屯立仓廪,丰年储粮,灾年赈济,使耕者无饥荒之患,田制既均,民心自安!”
严方说完后只觉得口干舌燥,自己拿过了庭院石桌上的茶盏饮了几口,严谌此时己然无视了这种无礼之举。
严方喝完水后接着道:“教耕以兴农利,需找好手农师巡屯,教以深耕除杂之法!”
“广授代田、区田之术,春播之际,农师驻屯督导,辨土性,择粮种。”
“秋收之时,核产量,将勤惩惰,族中设市易务,收其布帛,易以盐铁,使屯民无交易之困,再开渠沟,引河水灌田,使地肥田润。”
说完之后,严方神色严肃,年幼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威严:“轻徭薄税以激其志,民屯之初,视其收成,定三税其一。”
“屯垦首年,免征赋税,次年减半,三年后,按制征收,若遇天灾,则免去之。”
“若有垦田超百亩者,子弟入学堂,如此流民必定争相趋之,荒地日辟,仓廪日实,此王政之基也。
“好一个‘屯田策’!
为父虽未施行过,却己能领悟其中之理,此乃治世之策!”
严谌又惊又喜,惊的是严方所出之策,不过十岁小儿便能出此惊世之策,喜的是如此神童幸是自家嫡子!
“为父这便去募勇丁,广招流民!”
严谌正要起身时,严方却行礼说道:“父亲,现不必广招流民,此事甚大之,现今各州郡流民之数早己过百万。”
“父亲此时广招流民实为不妥,以族中现今耕地最多养千余流民......若以数十万计的流民慕名涌来,父亲此举非但没有益处,反之会让流民毁祖之基业!”
严谌抚过髯须,眼中露出些许失意:“照你之言,那这屯田制策岂不荒废可惜?”
“此事需劳烦父亲用心,如今流民还未聚众,父亲可先招募勇丁,一同挑选流民,以壮勇者为最先,拖家室者其次,其余一概不要。”
严方说出这番话忽觉自己残忍,但随后转念这乱世不是仁慈就能改变的。
可最终他还是补了一句:“若遇老幼者,可发几日之粮,让其去往郡中寻生路。”
严谌凝视着严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方士所言,此刻他心中震撼更胜往昔。
此子不仅有治家之能,更有治国之才,且具深谋远虑的智慧。
“吾儿所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
今日起,你的事为父不再过多干涉!”
严谌彻底放心了,严方八岁时便能与夫子深入探讨学问,如今又能提出如此良策,还有什么能难住他呢?
看来当日那方士所言,并无虚言。
严方行礼后告别了严谌,他要做的事可不仅是屯田,他怀揣雄心壮志,更是为了能见一见史书中那些英杰雄主!
次日,严氏的告示贴到了五原郡的各处城关,消息传开,流民扶老携幼而来。
严谌亲自带着庄丁筛选,凡精壮者皆登记造册,老弱者则发三日口粮,劝往郡中救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