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有故乡的味道陆沉林晓楠全文阅读免费全集_最新全本小说风中有故乡的味道(陆沉林晓楠)
时间: 2025-09-13 04:20:26
城市是一座巨大的、永不落幕的剧场,而火车站,则是这座剧场后台最混乱的换场通道。
高亢的广播声、列车进站时与铁轨摩擦发出的刺耳尖啸、孩子们不受控制的哭闹、情侣间难分难舍的低语、小贩们声嘶力竭的叫卖……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而无形的声网,将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牢牢罩住。
这里没有个体,只有群体。
陆沉感到一种奇异的、近乎麻木的平静。
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他。
他不是那个需要戴着微笑面具、说着言不由衷话语的房地产策划陆沉,他只是东奔西走的人潮中,一个最不起眼的剪影。
他那张英俊又疲惫的脸,淹没在无数张同样被生活磨砺得或麻木、或焦灼、或期盼的脸庞中。
他想起离开那间出租屋时的情景。
发出了那条诀别的信息。
没有收到回复。
或许,她看到了,只是不屑于回复。
无论如何,都结束了。
五年,一段足以让树苗长成小树的时光,最终还是一拍两散。
他没有感到剧烈的心痛,只有一种被掏空后的、巨大的虚无。
这座城市,他曾爱过,也曾恨过。
它曾像一个慷慨的情人,给予他梦想和希望;如今,它更像一个冷酷的债主,收走了他的青春、健康和爱情,只留下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他选择了一张K字头绿皮火车的硬座票,全程二十个小时。
这是一种近乎自虐的仪式感。
他需要用这种最原始的旅途,来完成一场自我放逐。
他需要用身体的疲惫和环境的嘈杂,来对抗内心的空洞与死寂。
检票口那盏绿色的信号灯亮起,人群像开闸的洪水,瞬间向前涌动。
车厢里的景象,一如他记忆中那般混乱而生动。
行李架上塞满了五颜六色的编织袋和行李箱,过道里站满了没有座位的旅客。
空气中,方便面的香气与汗味、烟味、脚臭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只有在长途硬座车厢里才能闻到的、独一无二的“旅行的味道”。
他的座位在靠窗的位置,对面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妇,怀里抱着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
旁边则是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年轻人,看打扮像是附近工地的工人,他一坐下就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硕大的充电宝,专心致志地玩起了手机游戏。
火车缓缓开动,窗外那片由摩天大楼构成的、璀璨而冰冷的城市天际线,开始缓慢地向后退去。
那些曾经让他心潮澎湃、也曾让他倍感压抑的建筑,此刻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几何体。
再见了。
他在心里默念。
列车驶出市区,进入郊区,窗外的景物开始发生变化。
高楼大厦渐渐被低矮的厂房取代,然后是连绵的丘陵和零星的农田。
天色渐暗,车厢里的灯亮了起来,白炽灯管发出昏黄的光,照在每个人疲惫的脸上。
对面的婴儿开始哭闹,年轻的母亲笨拙地哄着。
邻座的工人青年,手机游戏里传来一阵阵激烈的打斗声和胜利的欢呼声。
斜后方,几个中年男人己经打开了啤酒划起了拳。
陆沉任由自己被这片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嘈杂所包围。
他像一个人类学家,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车厢里的众生百态。
他看到那个年轻的父亲,笨拙地给孩子换着尿布,脸上满是初为人父的温柔。
他看到斜对面的一个中年妇女,正捧着手机,和视频那头的家人聊着家常。
他看到过道里一个站着的大叔,正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只鸡爪。
这些鲜活的、未经修饰的生命场景,让陆沉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忽然想起林晓楠。
她永远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
她会觉得这里肮脏、吵闹、粗俗。
她属于那种喜欢窗明几净、有轻音乐和现磨咖啡的、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
而他自己呢?
他曾经也以为自己属于那里,但此刻,他却在这片混乱中,感到了一丝莫名的归属感。
陆沉望着远处零星的灯火。
每一个光点背后,都是一个温暖的家。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
那个他拼命想要逃离,此刻却又无比渴望回到的地方。
他想起了父亲那日渐佝偻的背影,想起了母亲那双粗糙但温暖的手,想起了弟妹们那熟悉的脸庞。
他不知道自己回去之后,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一种混合着愧疚、思念和恐惧的复杂情绪,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火车似乎进入了一个下坡路段,速度明显减慢了。
他打开了一点车窗的缝隙,一股夹杂着水汽和植物清香的夜风,瞬间灌了进来,让他混沌的大脑为之一清。
然后,他闻到了一股味道。
那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味道。
它带着泥土的腥气、青草的涩味,还有一种略带辛辣的清香。
这股味道,顺着风钻进他的鼻腔,然后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己久的大门。
他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也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将天空烧成一片绚烂的橘红色。
十岁的陆沉,穿着一件白T恤,光着脚,和村里的几个伙伴——其中就有比他小一岁的王海和赵强——在村子后面那条废弃的铁轨上玩耍。
那条铁轨,是他们童年最重要的乐园。
他们常常比赛谁能在枕木上走得最远而不掉下来。
那天,他们正趴在铁轨旁的草丛里,寻找着最完美的石子。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被太阳晒了一整天的、野草的味道。
那种味道,和此刻他闻到的,一模一样。
“陆沉,你看我这个!”
赵强献宝似的举起一块扁平的、带着美丽花纹的鹅卵石。
“切,我这个比你的好!”
王海不服气地拿出自己的“战利品”。
……“哐当哐当……”火车车身猛地一震,将陆沉从深长的回忆中惊醒。
他再次望向窗外,那片散发着野草香的田野早己被甩在了身后,取而代之的,依旧是无边的黑暗。
但他的心里,却因为那段突如其来的回忆,而被照亮了一角。
他想起了另一段关于铁轨的记忆。
那是他考上大学,即将离开家乡的前一天。
十九岁的他,独自一人,来到了那条废弃的铁轨。
他沿着铁轨走了很久很久,空气中是同样熟悉的野草气息。
火车,对他来说,象征着逃离、象征着未来、象征着一个广阔未知世界的符号。
他站在铁轨上,望着城市的方向,心中既兴奋又惶恐。
他曾经那么迫切地想要逃离小镇,逃离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他成功了。
可是在城市里摸爬滚打了八年,被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拼命想要逃离的,恰恰是灵魂深处最渴望的东西。
对面那个一首熟睡的婴儿,不知何时醒了,开始哭闹。
他的母亲耐心地哄着,很快,孩子便安静下来,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望着漆黑的窗外,仿佛想透过这片夜色,看清外面的世界。
这趟火车之旅,变成了一场时间的旅行。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在物理空间里移动的旅客,更是一个在自己记忆长河里漂流的灵魂。
他想起自己离家时许下的诺言,如今看来,没有一条真正实现。
那阵野草的香气,像一个残酷的提醒,曾经有一种更简单、更真实的生活,但那也正是他曾不顾一切想要抛弃的生活。
这种无法和解的矛盾,撕扯着他。
天色渐亮,车窗外的天空由墨黑逐渐变为灰白,再染上一层淡青。
远山和田野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清晰起来。
火车,己经进入了他家乡省份的境内。
车厢里的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
人们陆续醒来,伸懒腰,打哈欠,洗漱。
牙膏和泡面的气味,再一次弥漫开来。
上午十点,在经历了二十个小时的颠簸后,列车终于缓缓驶入了清溪县的车站。
踏上站台的那一刻,陆沉被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击中。
记忆中破旧的站前广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时代广场”的崭新商业综合体。
而那座颇有风情的俄式老站房,则被挤在角落,与旁边的庞然大物相比显得寒酸落寞。
刺耳的流行音乐、巨大的LED广告屏幕和连锁奶茶店,这里的一切都像在笨拙地模仿着他刚逃离的大城市,让他感觉自己只是到了一个更混乱、更山寨的版本。
巨大的失落与荒诞感攫住了他,他觉得自己像睡了几十年后醒来的瑞普·凡·温克尔,发现世界早己物是人非。
他努力寻找熟悉的坐标,但为几代人遮雨的老柳树变成了景观灌木,他最爱吃、老板总会多给一勺肉臊子的小面馆也变成了肯德基。
他彻底迷失了,像个在故乡的陌生人。
问了好几个人,他才在商业广场后面找到迁建的汽车站。
开往青山镇的班车也从破旧的中巴换成了有空调和自动报站的崭新大巴。
他靠窗坐下,看着车驶出县城。
城郊到处是广告语承诺着“城市级体验”的新建商品房,曾经的窄路被拓宽成西车道,两旁是无精打采的小树苗。
他听着车上乘客熟悉的乡音,聊着收成和邻里八卦,能听懂每一个字,却感觉彼此间有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他身上的西装、皮鞋和行李箱,无一不在宣告着他“外来者”的身份——他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一个五十分钟的车程,如今三十分钟就到了。
当大巴驶近青山镇时,那熟悉的、连绵的青山和蜿蜒的河流终于映入眼帘。
从旅途开始到现在,陆沉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丝暖意。
他在村口石桥村下了车。
村子也变了。
许多低矮的土坯房,被两三层的楼房取代,有些外墙还贴着俗气的瓷砖,装着华丽的栏杆,与周围的田野格格不入。
进村的泥土小路,也被铺上了水泥。
但有些东西,却固执地没有改变。
村口那棵古老的榕树依然矗立着,虬结的枝干像一位老人的手臂,伸向天空。
空气中,依然飘荡着熟悉的炊烟、牲畜和湿润泥土混合的气味。
狗吠和鸡鸣,还是他童年记忆里的背景音乐。
这些熟悉的感知,与那些刺眼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在他胸口酿成一种酸楚而甜蜜的滋味。
他向家的方向走去,脚步却越来越沉重。
他心里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恐惧。
见到父母,他该说什么?
如何面对父亲那沉默的、探究的眼神?
如何解释自己这狼狈的归来?
他远远地看到了自己的家,如今,白色的外墙漆有些发灰发黄,房顶上少了几片青瓦。
铁门虚掩着,他能听到母亲在院子里和谁说话的声音。
他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门。
生锈的门轴在寂静的午后,发出了格外刺耳的“吱呀”声。
母亲张桂香正在院子里喂鸡,听到声音,她抬起头。
当她看到陆沉时,整个人都愣住了,脸上是全然不敢相信的表情。
随即,那份惊讶就变成了一连串的忙乱和话语。
“小沉!
真是你!
哎呀,你这孩子,回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
你看你,瘦成什么样了!
路上累坏了吧!”
她扔下喂鸡的瓢,快步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胳膊,眼圈己经红了。
她比他记忆中苍老了许多,头发里夹杂了更多的银丝,眼角的皱纹也更深了。
“妈,我回来了。”
他声音沙哑地说。
父亲陆建国正躺在堂屋门口的一张竹制躺椅上,想必是听到了动静。
他缓缓地坐起身,动作显得僵硬而吃力。
一阵剧烈的咳嗽攫住了他,瘦削的肩膀剧烈地抖动着。
咳嗽平息后,他抬眼看向陆沉。
他的脸色蜡黄,面颊深陷,眼睛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自己的儿子,那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陆沉无法解读的情绪——是欣慰,是失望,是责备,还是兼而有之?
弟弟陆明和妹妹陆雪也从各自的房间里走了出来,显然是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赶回来的。
“哥,你回来了。”
陆明打了个招呼,语气客套,却缺乏温度。
他上下打量着陆沉,目光在他疲惫的脸和简单的行李上停留了片刻。
“哥。”
陆雪轻声叫道,眼神里是关切和一丝好奇。
一家五口,就这么站在院子里。
母亲絮絮叨叨的问话,父亲沉重的沉默与咳嗽,弟妹疏离的问候,构成了一幅奇异而令人窒息的画面。
风吹过院子里的柿子树,叶子沙沙作响。
还是童年记忆里的那阵风,但风中带来的,不再只是青草和泥土的单纯芬芳,而是夹杂了时间、距离、病痛和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现实的复杂味道。
陆沉提着行李箱,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像一个不合时宜到访的客人。
他终于回到了家,却感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和无所适从。
高亢的广播声、列车进站时与铁轨摩擦发出的刺耳尖啸、孩子们不受控制的哭闹、情侣间难分难舍的低语、小贩们声嘶力竭的叫卖……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而无形的声网,将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牢牢罩住。
这里没有个体,只有群体。
陆沉感到一种奇异的、近乎麻木的平静。
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他。
他不是那个需要戴着微笑面具、说着言不由衷话语的房地产策划陆沉,他只是东奔西走的人潮中,一个最不起眼的剪影。
他那张英俊又疲惫的脸,淹没在无数张同样被生活磨砺得或麻木、或焦灼、或期盼的脸庞中。
他想起离开那间出租屋时的情景。
发出了那条诀别的信息。
没有收到回复。
或许,她看到了,只是不屑于回复。
无论如何,都结束了。
五年,一段足以让树苗长成小树的时光,最终还是一拍两散。
他没有感到剧烈的心痛,只有一种被掏空后的、巨大的虚无。
这座城市,他曾爱过,也曾恨过。
它曾像一个慷慨的情人,给予他梦想和希望;如今,它更像一个冷酷的债主,收走了他的青春、健康和爱情,只留下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他选择了一张K字头绿皮火车的硬座票,全程二十个小时。
这是一种近乎自虐的仪式感。
他需要用这种最原始的旅途,来完成一场自我放逐。
他需要用身体的疲惫和环境的嘈杂,来对抗内心的空洞与死寂。
检票口那盏绿色的信号灯亮起,人群像开闸的洪水,瞬间向前涌动。
车厢里的景象,一如他记忆中那般混乱而生动。
行李架上塞满了五颜六色的编织袋和行李箱,过道里站满了没有座位的旅客。
空气中,方便面的香气与汗味、烟味、脚臭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只有在长途硬座车厢里才能闻到的、独一无二的“旅行的味道”。
他的座位在靠窗的位置,对面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妇,怀里抱着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
旁边则是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年轻人,看打扮像是附近工地的工人,他一坐下就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硕大的充电宝,专心致志地玩起了手机游戏。
火车缓缓开动,窗外那片由摩天大楼构成的、璀璨而冰冷的城市天际线,开始缓慢地向后退去。
那些曾经让他心潮澎湃、也曾让他倍感压抑的建筑,此刻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几何体。
再见了。
他在心里默念。
列车驶出市区,进入郊区,窗外的景物开始发生变化。
高楼大厦渐渐被低矮的厂房取代,然后是连绵的丘陵和零星的农田。
天色渐暗,车厢里的灯亮了起来,白炽灯管发出昏黄的光,照在每个人疲惫的脸上。
对面的婴儿开始哭闹,年轻的母亲笨拙地哄着。
邻座的工人青年,手机游戏里传来一阵阵激烈的打斗声和胜利的欢呼声。
斜后方,几个中年男人己经打开了啤酒划起了拳。
陆沉任由自己被这片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嘈杂所包围。
他像一个人类学家,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车厢里的众生百态。
他看到那个年轻的父亲,笨拙地给孩子换着尿布,脸上满是初为人父的温柔。
他看到斜对面的一个中年妇女,正捧着手机,和视频那头的家人聊着家常。
他看到过道里一个站着的大叔,正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只鸡爪。
这些鲜活的、未经修饰的生命场景,让陆沉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忽然想起林晓楠。
她永远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
她会觉得这里肮脏、吵闹、粗俗。
她属于那种喜欢窗明几净、有轻音乐和现磨咖啡的、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
而他自己呢?
他曾经也以为自己属于那里,但此刻,他却在这片混乱中,感到了一丝莫名的归属感。
陆沉望着远处零星的灯火。
每一个光点背后,都是一个温暖的家。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
那个他拼命想要逃离,此刻却又无比渴望回到的地方。
他想起了父亲那日渐佝偻的背影,想起了母亲那双粗糙但温暖的手,想起了弟妹们那熟悉的脸庞。
他不知道自己回去之后,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一种混合着愧疚、思念和恐惧的复杂情绪,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火车似乎进入了一个下坡路段,速度明显减慢了。
他打开了一点车窗的缝隙,一股夹杂着水汽和植物清香的夜风,瞬间灌了进来,让他混沌的大脑为之一清。
然后,他闻到了一股味道。
那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味道。
它带着泥土的腥气、青草的涩味,还有一种略带辛辣的清香。
这股味道,顺着风钻进他的鼻腔,然后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己久的大门。
他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也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将天空烧成一片绚烂的橘红色。
十岁的陆沉,穿着一件白T恤,光着脚,和村里的几个伙伴——其中就有比他小一岁的王海和赵强——在村子后面那条废弃的铁轨上玩耍。
那条铁轨,是他们童年最重要的乐园。
他们常常比赛谁能在枕木上走得最远而不掉下来。
那天,他们正趴在铁轨旁的草丛里,寻找着最完美的石子。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被太阳晒了一整天的、野草的味道。
那种味道,和此刻他闻到的,一模一样。
“陆沉,你看我这个!”
赵强献宝似的举起一块扁平的、带着美丽花纹的鹅卵石。
“切,我这个比你的好!”
王海不服气地拿出自己的“战利品”。
……“哐当哐当……”火车车身猛地一震,将陆沉从深长的回忆中惊醒。
他再次望向窗外,那片散发着野草香的田野早己被甩在了身后,取而代之的,依旧是无边的黑暗。
但他的心里,却因为那段突如其来的回忆,而被照亮了一角。
他想起了另一段关于铁轨的记忆。
那是他考上大学,即将离开家乡的前一天。
十九岁的他,独自一人,来到了那条废弃的铁轨。
他沿着铁轨走了很久很久,空气中是同样熟悉的野草气息。
火车,对他来说,象征着逃离、象征着未来、象征着一个广阔未知世界的符号。
他站在铁轨上,望着城市的方向,心中既兴奋又惶恐。
他曾经那么迫切地想要逃离小镇,逃离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他成功了。
可是在城市里摸爬滚打了八年,被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拼命想要逃离的,恰恰是灵魂深处最渴望的东西。
对面那个一首熟睡的婴儿,不知何时醒了,开始哭闹。
他的母亲耐心地哄着,很快,孩子便安静下来,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望着漆黑的窗外,仿佛想透过这片夜色,看清外面的世界。
这趟火车之旅,变成了一场时间的旅行。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在物理空间里移动的旅客,更是一个在自己记忆长河里漂流的灵魂。
他想起自己离家时许下的诺言,如今看来,没有一条真正实现。
那阵野草的香气,像一个残酷的提醒,曾经有一种更简单、更真实的生活,但那也正是他曾不顾一切想要抛弃的生活。
这种无法和解的矛盾,撕扯着他。
天色渐亮,车窗外的天空由墨黑逐渐变为灰白,再染上一层淡青。
远山和田野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清晰起来。
火车,己经进入了他家乡省份的境内。
车厢里的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
人们陆续醒来,伸懒腰,打哈欠,洗漱。
牙膏和泡面的气味,再一次弥漫开来。
上午十点,在经历了二十个小时的颠簸后,列车终于缓缓驶入了清溪县的车站。
踏上站台的那一刻,陆沉被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击中。
记忆中破旧的站前广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时代广场”的崭新商业综合体。
而那座颇有风情的俄式老站房,则被挤在角落,与旁边的庞然大物相比显得寒酸落寞。
刺耳的流行音乐、巨大的LED广告屏幕和连锁奶茶店,这里的一切都像在笨拙地模仿着他刚逃离的大城市,让他感觉自己只是到了一个更混乱、更山寨的版本。
巨大的失落与荒诞感攫住了他,他觉得自己像睡了几十年后醒来的瑞普·凡·温克尔,发现世界早己物是人非。
他努力寻找熟悉的坐标,但为几代人遮雨的老柳树变成了景观灌木,他最爱吃、老板总会多给一勺肉臊子的小面馆也变成了肯德基。
他彻底迷失了,像个在故乡的陌生人。
问了好几个人,他才在商业广场后面找到迁建的汽车站。
开往青山镇的班车也从破旧的中巴换成了有空调和自动报站的崭新大巴。
他靠窗坐下,看着车驶出县城。
城郊到处是广告语承诺着“城市级体验”的新建商品房,曾经的窄路被拓宽成西车道,两旁是无精打采的小树苗。
他听着车上乘客熟悉的乡音,聊着收成和邻里八卦,能听懂每一个字,却感觉彼此间有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他身上的西装、皮鞋和行李箱,无一不在宣告着他“外来者”的身份——他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一个五十分钟的车程,如今三十分钟就到了。
当大巴驶近青山镇时,那熟悉的、连绵的青山和蜿蜒的河流终于映入眼帘。
从旅途开始到现在,陆沉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丝暖意。
他在村口石桥村下了车。
村子也变了。
许多低矮的土坯房,被两三层的楼房取代,有些外墙还贴着俗气的瓷砖,装着华丽的栏杆,与周围的田野格格不入。
进村的泥土小路,也被铺上了水泥。
但有些东西,却固执地没有改变。
村口那棵古老的榕树依然矗立着,虬结的枝干像一位老人的手臂,伸向天空。
空气中,依然飘荡着熟悉的炊烟、牲畜和湿润泥土混合的气味。
狗吠和鸡鸣,还是他童年记忆里的背景音乐。
这些熟悉的感知,与那些刺眼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在他胸口酿成一种酸楚而甜蜜的滋味。
他向家的方向走去,脚步却越来越沉重。
他心里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恐惧。
见到父母,他该说什么?
如何面对父亲那沉默的、探究的眼神?
如何解释自己这狼狈的归来?
他远远地看到了自己的家,如今,白色的外墙漆有些发灰发黄,房顶上少了几片青瓦。
铁门虚掩着,他能听到母亲在院子里和谁说话的声音。
他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门。
生锈的门轴在寂静的午后,发出了格外刺耳的“吱呀”声。
母亲张桂香正在院子里喂鸡,听到声音,她抬起头。
当她看到陆沉时,整个人都愣住了,脸上是全然不敢相信的表情。
随即,那份惊讶就变成了一连串的忙乱和话语。
“小沉!
真是你!
哎呀,你这孩子,回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
你看你,瘦成什么样了!
路上累坏了吧!”
她扔下喂鸡的瓢,快步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胳膊,眼圈己经红了。
她比他记忆中苍老了许多,头发里夹杂了更多的银丝,眼角的皱纹也更深了。
“妈,我回来了。”
他声音沙哑地说。
父亲陆建国正躺在堂屋门口的一张竹制躺椅上,想必是听到了动静。
他缓缓地坐起身,动作显得僵硬而吃力。
一阵剧烈的咳嗽攫住了他,瘦削的肩膀剧烈地抖动着。
咳嗽平息后,他抬眼看向陆沉。
他的脸色蜡黄,面颊深陷,眼睛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自己的儿子,那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陆沉无法解读的情绪——是欣慰,是失望,是责备,还是兼而有之?
弟弟陆明和妹妹陆雪也从各自的房间里走了出来,显然是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赶回来的。
“哥,你回来了。”
陆明打了个招呼,语气客套,却缺乏温度。
他上下打量着陆沉,目光在他疲惫的脸和简单的行李上停留了片刻。
“哥。”
陆雪轻声叫道,眼神里是关切和一丝好奇。
一家五口,就这么站在院子里。
母亲絮絮叨叨的问话,父亲沉重的沉默与咳嗽,弟妹疏离的问候,构成了一幅奇异而令人窒息的画面。
风吹过院子里的柿子树,叶子沙沙作响。
还是童年记忆里的那阵风,但风中带来的,不再只是青草和泥土的单纯芬芳,而是夹杂了时间、距离、病痛和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现实的复杂味道。
陆沉提着行李箱,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像一个不合时宜到访的客人。
他终于回到了家,却感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和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