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雪之春林晓军林晓棠新热门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暮雪之春(林晓军林晓棠)
时间: 2025-09-13 04:08:23
天刚蒙蒙亮,林晓军就揣着用红布包好的户口本出了门。
雪还没停,脚下的积雪没到脚踝,每走一步都要费些力气,雪粒子钻进裤脚,冻得小腿发麻,可他却觉得浑身的血都在烧,脚步比任何时候都要快。
从林家村到乡里有八里地,平时要走一个多时辰,这天他愣是半个多时辰就到了。
还没进乡口,就听见一阵喧闹——征兵点设在乡卫生院的院子里,院子门口的老槐树上挂着两条红绸子,上面用黄漆写着“保家卫国,参军光荣”八个大字,在白雪的映衬下,红得格外耀眼。
林晓军赶紧找了个队尾的位置站好,左右打量着身边的人:有和他一样穿着打补丁棉袄的庄稼汉,手里还攥着刚放下的锄头;有穿着中山装的青年,胸前别着钢笔,一看就是读过书的;还有几个半大的小子,个子没枪高,却把胸脯挺得笔首,眼睛里满是急切。
“兄弟,也是来参军的?”
旁边一个络腮胡的汉子拍了拍他的肩膀,汉子脸上冻得通红,手里拎着个布包,“俺叫王大柱,隔壁王家村的,家里五亩地,本来寻思着今年好好种,可听说美国人要打过来,俺这心里就不踏实——地要是没了,种啥都白搭!”
林晓军点点头,刚要开口,就听见前面传来争吵声。
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子被征兵的同志拦在登记桌前,小子急得脸通红:“俺能行!
俺会打枪,会骑马,你们就让俺参军吧!”
登记的同志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军帽,胸前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他耐心地劝道:“同志,征兵有规定,年满十八岁才能报名,你还小,再等两年,有的是机会保家卫国。”
“可俺等不及了!”
小子急得快哭了,“俺爹是八路军,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现在美国人来了,俺要替俺爹报仇!”
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看着那小子,眼里满是心疼。
登记的同志沉默了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个苹果递给小子:“拿着,先回家好好读书,好好长身体,等你够岁数了,我们一定欢迎你。
记住,保护好自己,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小子接过苹果,咬了咬嘴唇,抹了把眼泪,转身跑了。
看着他的背影,林晓军想起了林晓国,心里微微一紧——还好小国没跟来,不然以他的性子,怕是也得闹这么一场。
队伍慢慢往前挪,太阳渐渐升起来,雪停了,可风更冷了。
林晓军把手揣在怀里,紧紧攥着户口本,指尖都有些发麻。
终于轮到他时,己经是中午了。
登记桌后坐着两个同志,一个负责登记,一个负责体检。
负责登记的同志抬头看了他一眼,声音洪亮:“姓名?”
“林晓军。”
“年龄?”
“二十三。”
“籍贯?”
“林家村,就在鸭绿江边。”
“为啥参军?”
林晓军深吸一口气,想起了爹的嘱托,想起了家门口的鸭绿江,想起了弟弟妹妹期待的眼神,他攥紧拳头,指节发白,一字一句地说:“俺家在这江边住了三代,爷爷在这打鱼,爹在这种地,俺从小就看着这江水流过。
现在美国人的飞机都快飞到江上空了,他们的炸弹要是落在俺家门口,俺的家就没了,俺的弟弟妹妹就没了,俺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俺要去朝鲜,把美国人赶回去,守住俺的家,守住咱们的国!”
登记的同志停下笔,抬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里有赞许,有敬佩。
他在表格上重重地画了个勾,然后把表格递给旁边体检的同志:“下一个,体检。”
体检很简单,量身高、测视力、听心肺。
林晓军常年干农活,身子骨结实,体检很快就过了。
负责体检的同志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小伙子,身体不错,到了部队好好干!”
林晓军接过盖了章的表格,心里像揣了只兔子,又紧张又激动。
他走出卫生院,刚要往家走,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清亮的声音。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乡口的大槐树下围了一圈人,一个穿着蓝色干部服的姑娘正站在石头上讲话。
姑娘约莫二十岁,梳着齐耳短发,发梢上沾着未化的雪粒,却浑然不觉。
她手里拿着一张纸,声音响亮,穿透了寒风,传到每个人耳朵里:“乡亲们,大家都知道,现在朝鲜战场打得很激烈。
美军的飞机每天都在轰炸朝鲜的村庄,无数朝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大家想想,朝鲜和我们只隔了一条鸭绿江,要是朝鲜被占领了,美军的炮弹下一步就会落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的家乡就会变成战场,我们的亲人就会像朝鲜百姓一样,无家可归!”
姑娘的声音里带着悲愤,也带着力量。
她举起手里的纸:“这是前线传来的消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和敌人战斗,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没有足够的粮食,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后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亲人!
现在,部队需要人,国家需要人,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参军入伍,支援前线,和我们的战士一起,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祖国!”
人群里响起一阵掌声,有人大声喊:“俺报名!”
“俺也去!”
姑娘笑了,眼睛亮晶晶的,像冬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寒意。
林晓军站在人群后,看得入了神。
他认识这个姑娘——前几天乡里开动员大会,她也来讲话,叫沈青禾,是县里派来的宣传干事。
上次他没太注意,这次离得近,他看清了姑娘的模样:眉眼清秀,嘴角带着笑,虽然穿着朴素的干部服,却难掩身上的书卷气。
可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柔弱,反而满是坚定,像一株在寒风里挺立的青松。
沈青禾讲完话,开始给大家分发宣传册。
林晓军走过去,伸手接过一本。
宣传册上印着志愿军战士在雪地里战斗的画面,还有几行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同志,你也是来报名的?”
沈青禾抬头看见他,笑着问。
她的声音比刚才讲话时温柔些,像山泉水,清清凉凉的。
林晓军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俺刚报完名,等着通知。”
“那太好了!”
沈青禾眼睛一亮,“我们的队伍又多了一位勇敢的同志。
到了部队,要好好训练,好好战斗,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俺会的。”
林晓军看着她,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想起刚才她讲话的样子,想起她眼里的坚定,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有这样的人一起并肩作战,再苦再难,也一定能挺过去。
沈青禾又和他聊了几句,问了他的名字和家乡,然后忙着给其他人分发宣传册。
林晓军站在原地,看着她忙碌的身影,首到她被人群围住,才转身往家走。
路上的雪开始融化,脚下有些泥泞。
林晓军揣着宣传册,心里却格外踏实。
他知道,从报名的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就换了一条路。
这条路或许充满危险,或许布满荆棘,可他不后悔。
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有王大柱那样的庄稼汉,有沈青禾那样的青年,还有无数和他们一样的人,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走——那就是保家卫国的方向,那就是和平的方向。
快到村口时,他看见林晓棠和林晓国正站在路口张望。
看见他回来,两人赶紧跑过来。
“哥,你去哪了?
我们找了你一上午!”
林晓棠拉着他的胳膊,一脸着急。
林晓军笑了笑,从怀里掏出盖了章的表格,递到他们面前:“俺去乡里了,报名参军了。”
林晓国眼睛一亮,刚要说话,就被林晓棠拉了一下。
林晓棠看着表格上的红章,眼圈一下子红了:“哥,你真的要去?”
“嗯。”
林晓军摸了摸她的头,“美国人要打过来了,哥得去把他们赶回去,这样你们才能好好在家过日子。
放心,哥命硬,等打完仗,就回来给你们盖新房子。”
林晓国攥紧拳头,看着他:“哥,你等着,等俺够岁数了,俺也去参军,和你一起战斗!”
林晓军看着弟弟坚定的眼神,心里微微一动,点了点头:“好,哥等你。”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地上,泛着温暖的光。
林晓军牵着弟弟妹妹的手,慢慢往家走。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很难,离别会很痛,可他更知道,只要他们一家人的心在一起,只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的心在一起,就没有打不赢的仗,就没有守不住的家。
雪还没停,脚下的积雪没到脚踝,每走一步都要费些力气,雪粒子钻进裤脚,冻得小腿发麻,可他却觉得浑身的血都在烧,脚步比任何时候都要快。
从林家村到乡里有八里地,平时要走一个多时辰,这天他愣是半个多时辰就到了。
还没进乡口,就听见一阵喧闹——征兵点设在乡卫生院的院子里,院子门口的老槐树上挂着两条红绸子,上面用黄漆写着“保家卫国,参军光荣”八个大字,在白雪的映衬下,红得格外耀眼。
林晓军赶紧找了个队尾的位置站好,左右打量着身边的人:有和他一样穿着打补丁棉袄的庄稼汉,手里还攥着刚放下的锄头;有穿着中山装的青年,胸前别着钢笔,一看就是读过书的;还有几个半大的小子,个子没枪高,却把胸脯挺得笔首,眼睛里满是急切。
“兄弟,也是来参军的?”
旁边一个络腮胡的汉子拍了拍他的肩膀,汉子脸上冻得通红,手里拎着个布包,“俺叫王大柱,隔壁王家村的,家里五亩地,本来寻思着今年好好种,可听说美国人要打过来,俺这心里就不踏实——地要是没了,种啥都白搭!”
林晓军点点头,刚要开口,就听见前面传来争吵声。
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子被征兵的同志拦在登记桌前,小子急得脸通红:“俺能行!
俺会打枪,会骑马,你们就让俺参军吧!”
登记的同志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军帽,胸前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他耐心地劝道:“同志,征兵有规定,年满十八岁才能报名,你还小,再等两年,有的是机会保家卫国。”
“可俺等不及了!”
小子急得快哭了,“俺爹是八路军,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现在美国人来了,俺要替俺爹报仇!”
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看着那小子,眼里满是心疼。
登记的同志沉默了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个苹果递给小子:“拿着,先回家好好读书,好好长身体,等你够岁数了,我们一定欢迎你。
记住,保护好自己,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小子接过苹果,咬了咬嘴唇,抹了把眼泪,转身跑了。
看着他的背影,林晓军想起了林晓国,心里微微一紧——还好小国没跟来,不然以他的性子,怕是也得闹这么一场。
队伍慢慢往前挪,太阳渐渐升起来,雪停了,可风更冷了。
林晓军把手揣在怀里,紧紧攥着户口本,指尖都有些发麻。
终于轮到他时,己经是中午了。
登记桌后坐着两个同志,一个负责登记,一个负责体检。
负责登记的同志抬头看了他一眼,声音洪亮:“姓名?”
“林晓军。”
“年龄?”
“二十三。”
“籍贯?”
“林家村,就在鸭绿江边。”
“为啥参军?”
林晓军深吸一口气,想起了爹的嘱托,想起了家门口的鸭绿江,想起了弟弟妹妹期待的眼神,他攥紧拳头,指节发白,一字一句地说:“俺家在这江边住了三代,爷爷在这打鱼,爹在这种地,俺从小就看着这江水流过。
现在美国人的飞机都快飞到江上空了,他们的炸弹要是落在俺家门口,俺的家就没了,俺的弟弟妹妹就没了,俺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俺要去朝鲜,把美国人赶回去,守住俺的家,守住咱们的国!”
登记的同志停下笔,抬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里有赞许,有敬佩。
他在表格上重重地画了个勾,然后把表格递给旁边体检的同志:“下一个,体检。”
体检很简单,量身高、测视力、听心肺。
林晓军常年干农活,身子骨结实,体检很快就过了。
负责体检的同志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小伙子,身体不错,到了部队好好干!”
林晓军接过盖了章的表格,心里像揣了只兔子,又紧张又激动。
他走出卫生院,刚要往家走,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清亮的声音。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乡口的大槐树下围了一圈人,一个穿着蓝色干部服的姑娘正站在石头上讲话。
姑娘约莫二十岁,梳着齐耳短发,发梢上沾着未化的雪粒,却浑然不觉。
她手里拿着一张纸,声音响亮,穿透了寒风,传到每个人耳朵里:“乡亲们,大家都知道,现在朝鲜战场打得很激烈。
美军的飞机每天都在轰炸朝鲜的村庄,无数朝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大家想想,朝鲜和我们只隔了一条鸭绿江,要是朝鲜被占领了,美军的炮弹下一步就会落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的家乡就会变成战场,我们的亲人就会像朝鲜百姓一样,无家可归!”
姑娘的声音里带着悲愤,也带着力量。
她举起手里的纸:“这是前线传来的消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和敌人战斗,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没有足够的粮食,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后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亲人!
现在,部队需要人,国家需要人,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参军入伍,支援前线,和我们的战士一起,保卫我们的家乡,保卫我们的祖国!”
人群里响起一阵掌声,有人大声喊:“俺报名!”
“俺也去!”
姑娘笑了,眼睛亮晶晶的,像冬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寒意。
林晓军站在人群后,看得入了神。
他认识这个姑娘——前几天乡里开动员大会,她也来讲话,叫沈青禾,是县里派来的宣传干事。
上次他没太注意,这次离得近,他看清了姑娘的模样:眉眼清秀,嘴角带着笑,虽然穿着朴素的干部服,却难掩身上的书卷气。
可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柔弱,反而满是坚定,像一株在寒风里挺立的青松。
沈青禾讲完话,开始给大家分发宣传册。
林晓军走过去,伸手接过一本。
宣传册上印着志愿军战士在雪地里战斗的画面,还有几行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同志,你也是来报名的?”
沈青禾抬头看见他,笑着问。
她的声音比刚才讲话时温柔些,像山泉水,清清凉凉的。
林晓军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俺刚报完名,等着通知。”
“那太好了!”
沈青禾眼睛一亮,“我们的队伍又多了一位勇敢的同志。
到了部队,要好好训练,好好战斗,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俺会的。”
林晓军看着她,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想起刚才她讲话的样子,想起她眼里的坚定,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有这样的人一起并肩作战,再苦再难,也一定能挺过去。
沈青禾又和他聊了几句,问了他的名字和家乡,然后忙着给其他人分发宣传册。
林晓军站在原地,看着她忙碌的身影,首到她被人群围住,才转身往家走。
路上的雪开始融化,脚下有些泥泞。
林晓军揣着宣传册,心里却格外踏实。
他知道,从报名的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就换了一条路。
这条路或许充满危险,或许布满荆棘,可他不后悔。
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有王大柱那样的庄稼汉,有沈青禾那样的青年,还有无数和他们一样的人,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走——那就是保家卫国的方向,那就是和平的方向。
快到村口时,他看见林晓棠和林晓国正站在路口张望。
看见他回来,两人赶紧跑过来。
“哥,你去哪了?
我们找了你一上午!”
林晓棠拉着他的胳膊,一脸着急。
林晓军笑了笑,从怀里掏出盖了章的表格,递到他们面前:“俺去乡里了,报名参军了。”
林晓国眼睛一亮,刚要说话,就被林晓棠拉了一下。
林晓棠看着表格上的红章,眼圈一下子红了:“哥,你真的要去?”
“嗯。”
林晓军摸了摸她的头,“美国人要打过来了,哥得去把他们赶回去,这样你们才能好好在家过日子。
放心,哥命硬,等打完仗,就回来给你们盖新房子。”
林晓国攥紧拳头,看着他:“哥,你等着,等俺够岁数了,俺也去参军,和你一起战斗!”
林晓军看着弟弟坚定的眼神,心里微微一动,点了点头:“好,哥等你。”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地上,泛着温暖的光。
林晓军牵着弟弟妹妹的手,慢慢往家走。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很难,离别会很痛,可他更知道,只要他们一家人的心在一起,只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的心在一起,就没有打不赢的仗,就没有守不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