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刺骨寒苏晚意萧玦推荐完结小说_免费阅读梅香刺骨寒(苏晚意萧玦)
时间: 2025-09-13 04:15:42
第三章 霜痕暗生从正院回来时,日头己偏西。
苏晚意把艾草、姜黄、当归、川芎一股脑倒进石臼,指尖触到药材干燥的纹理,才惊觉手心竟还在发颤。
春桃端着铜盆进来换水,见她对着石臼发怔,好奇道:“苏姑娘,这是要调什么?
闻着倒像药味。”
苏晚意低头碾着药材,艾草的辛辣混着当归的微苦漫开来,呛得她鼻尖发酸,“他旧伤疼得厉害。”
春桃“哦”了一声,蹲在地上擦架子,声音压得更低:“前儿听侍卫说,北境那边又不太平了,敌寇在边境烧了两个寨子,兵部递了折子来,侯爷这几日都在书房看军报,怕是急的。”
苏晚意碾药材的手顿了顿。
北境。
萧玦的军功从哪里来,可苏家的冤案,会不会也和北境有关?
当年抄家时,官兵喊的“通敌”罪名,说苏家给北境敌寇送过特制的迷魂香——那是无稽之谈,苏家的香只供文人雅士,从未沾过军务。
可若不是北境,又为何会扣这样的罪名?
她把杂念压下去,加快手上的动作。
药材要碾得极细,才能混进蜂蜡里,敷着才不硌。
她碾了足足半个时辰,首到石臼里的粉末细得像雾,才取了蜂蜡放在小铜锅里熔。
炭火明明灭灭,映得她侧脸泛着浅红。
她想起刚才在正院,萧玦攥着手腕时,鬓角的碎发被汗濡湿,平日里冷硬的轮廓柔和了些,竟显出几分脆弱。
那样的人,也会疼,也会急,和传闻里那个“战神”判若两人。
“姑娘,这膏子要加香料吗?”
春桃凑过来看,“药味这么重,侯爷怕是不爱闻。”
苏晚意想了想,从油纸包里捻出少许梅蕊,混进药粉里。
梅蕊的清苦能压下药材的燥气,也……是她唯一敢放的、属于苏家的痕迹。
她不敢放多,只挑了三两颗,碾成细屑拌进去。
把药粉和熔好的蜂蜡搅匀时,天色己经黑透了。
香房里点了盏油灯,昏黄的光落在青瓷盒上,盒里的香膏呈浅褐色,表面泛着柔润的光,梅香混着药香,竟不冲突。
“我送去吧。”
苏晚意拿起香膏,外面的风刮得紧,她拢了拢衣襟,快步往正院走。
刚到院门口,就见两个侍卫站在廊下说话,声音压得极低,却还是飘进了她耳朵里。
“……侯爷刚才砸了茶盏,说兵部的人都是废物,北境的军粮拖了三日还没送到。”
“可不是么,昨儿夜里侯爷还翻了旧卷宗,就是五年前苏家那案子,翻到后半夜,灯都没灭。”
苏晚意的脚步猛地钉在原地,血液好像瞬间冻住了。
苏家的卷宗?
他在翻苏家的案子?
是怀疑了什么,还是……只是例行查看旧案?
她攥紧手里的青瓷盒,指节泛白。
心口跳得厉害,既想冲进去问个清楚,又怕撞破了什么,打草惊蛇。
“谁在那里?”
廊下的侍卫忽然回头,厉声喝问。
苏晚意定了定神,走上前:“我是调香的苏晚意,给侯爷送止痛香膏。”
侍卫认出了她,脸色缓和了些:“侯爷在书房,你自己进去吧,轻着点,别惹侯爷生气。”
苏晚意点点头,绕过正屋往书房走。
书房在偏院,离得不远,远远就看见窗纸上映着个高大的身影,背着手来回踱步,步子沉得很,像是压着千斤重负。
她站在书房门口,犹豫了片刻,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里面的声音带着怒意,比白日里更沉。
苏晚意推门进去,一股浓重的墨味混着酒气扑面而来。
书房里乱糟糟的,案上堆着高高的卷宗,地上碎了个茶盏,茶水溅得满地都是。
萧玦背对着她站在窗前,玄色常服的下摆沾了点茶渍,侧脸冷硬,下颌线绷得紧紧的。
“侯爷,香膏调好了。”
她把青瓷盒放在案边的小几上,声音放得很轻。
萧玦没回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转过身。
他的眼底布满红血丝,显然是许久没睡了。
目光落在她身上时,那点怒意淡了些,却多了几分复杂。
“放下吧。”
他走到案前,随手翻起一本卷宗,指尖却在卷宗封面上顿了顿——苏晚意看清了,那卷宗的封皮上,写着“江南苏家案”五个字。
她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
他果然在看苏家的案子!
萧玦像是没察觉她的异样,拿起青瓷盒打开,放在鼻尖闻了闻。
“加了梅蕊?”
“是,”她低低应着,眼睛却不敢离开那本卷宗,“梅蕊能压药味。”
他没说话,用指尖挑了点香膏,敷在左手手腕上。
香膏刚敷上去是凉的,片刻后就慢慢发热,他紧绷的眉头微微松了松,眼底的红血丝似乎也淡了些。
“你在苏州,住哪个巷口?”
他忽然开口,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审视。
苏晚意的心猛地一沉。
他果然在试探她。
她攥紧衣角,低声说:“记不清了,那年逃难时年纪小,只跟着流民跑,哪里还记得巷口的名字。”
萧玦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书房里静得能听见烛火跳动的声音。
她的后背都汗湿了,怕他不信,怕他再追问。
就在这时,他忽然拿起那本“江南苏家案”的卷宗,递到她面前:“你看看这个。”
苏晚意吓得差点后退,指尖冰凉。
他是故意的?
还是……她迟疑着伸出手,接过卷宗。
卷宗很旧,纸页泛黄,边角都磨破了。
她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苏家的罪名——“通敌叛国,私制迷魂香赠予北境敌寇”,下面附着苏家满门的名字,祖父、父亲、母亲、哥哥……一个个名字刺得她眼睛生疼。
她的指尖微微发颤,翻到后面,是抄家时的记录,写着“查抄香料三百余罐,无迷魂香,然搜出苏家与北境商户往来书信三封,疑为通敌证据”。
书信?
苏家从未和北境商户有过往来!
这一定是伪造的!
“看出什么了吗?”
萧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不易察觉的紧绷。
苏晚意猛地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看得太入神,眼泪都差点掉下来。
她慌忙合上册卷,递还给他,低着头说:“我……我不认字,看不懂。”
萧玦接过卷宗的手顿了顿,目光落在她发红的眼角,没说话。
书房里又静了下来。
苏晚意站在原地,进退两难。
她知道自己刚才的反应太反常,他一定起了疑心。
“下去吧。”
他忽然说,语气又恢复了冷淡,转身走到窗前,背对着她。
苏晚意如蒙大赦,连忙福了福身,转身往外走。
走到门口时,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他还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本卷宗,肩膀绷得很紧,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香炉里的梅香缓缓散开,清苦的味道漫在墨香和酒气里,竟有种说不出的沉闷。
她轻轻带上门,站在廊下,冷风一吹,才发现手心全是汗。
他在查苏家的案子,他一定是发现了什么疑点!
可他是萧玦,是当年督办此案之人的儿子,他查案,是为了翻案,还是为了掩盖什么?
她不敢深想,快步往回走。
路过西跨院时,见柳夫人院里还亮着灯,锦儿正站在院门口张望,见她过来,连忙招手:“苏姑娘,你可回来了!
夫人等你半天了。”
苏晚意愣了愣:“夫人找我?”
“是呀,”锦儿拉着她往院里走,“夫人说你调的香膏好用,想让你再调些桂花膏,说是重阳节快到了,要给府里的丫鬟婆子分些。”
柳夫人住在东跨院的正房,院里种着两株桂树,此时开得正盛,甜香飘得满院都是。
柳夫人坐在廊下的竹椅上,穿着件月白袄子,手里拿着针线,见她进来,笑着招手:“苏姑娘来了,快坐。”
苏晚意福了福身,在旁边的小凳上坐下。
柳夫人生得极美,眉眼温柔,笑起来时眼角有浅浅的梨涡,不像侯府的主子,倒像江南水乡的大家闺秀。
“白天让锦儿去取香膏,倒忘了问你名字,”柳夫人放下针线,给她倒了杯热茶,“你叫晚意?
苏晚意,这名字真好听,像江南的诗。”
“夫人谬赞了。”
苏晚意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的慌乱才稍缓了些。
“我听锦儿说,你会调冷梅香?”
柳夫人忽然问,眼睛亮晶晶的,“我娘家在江南,小时候在苏州住过几年,最喜欢西山的白梅,雪后去赏梅,那香味清苦得很,后来再也没闻过那样的香了。”
苏晚意的心又是一紧。
柳夫人也住过苏州?
还去过西山?
“只是略懂些,”她低声说,“现在不是时节,调不出那样的味道。”
柳夫人叹了口气:“也是,等来年冬天,你若还在府里,帮我调一盒吧?
就当是圆了我个念想。”
“……好。”
苏晚意点点头,不敢看她的眼睛。
她怕自己一抬头,就会想起当年在西山赏梅的日子,想起祖父牵着她的手,说“晚意,这梅香要记在心里,苏家的香,得有梅的骨”。
柳夫人又和她闲聊了几句,问她在府里住得惯不惯,有没有人欺负她。
苏晚意一一答了,心里却想着书房里的卷宗,想着萧玦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
“时候不早了,你回去歇着吧。”
柳夫人起身,让锦儿送她,“明日我让锦儿把桂花送来,你调香膏时用。”
苏晚意谢了柳夫人,跟着锦儿往外走。
路过桂树时,风吹过,桂花簌簌地落下来,沾了她一衣襟。
甜香浓得发腻,她却觉得心里堵得慌。
回到耳房,她把沾了桂花的衣襟脱下来,放在桌上。
油灯昏黄的光落在上面,桂花小小的,黄得像碎金。
她坐在桌前,拿起那包梅蕊,放在鼻尖闻了闻。
冷香驱散了桂花的甜腻,却驱不散心里的乱。
萧玦在查苏家的案子。
这个发现让她既惊又喜,又怕。
喜的是或许能找到翻案的证据,怕的是他若只是想确认苏家的罪证,她这几年的隐忍就全白费了。
她想起卷宗里写的“往来书信”,那一定是假的。
当年苏家的书信都由父亲保管,她从未见过什么北境商户的信。
是谁伪造了书信?
是萧玦的父亲,还是……更高层的人?
她攥紧梅蕊包,指节泛白。
不管是谁,她都要查清楚。
哪怕萧玦是敌人,只要他在查案,她就有机会靠近真相。
窗外的风刮得更紧了,吹得窗棂吱呀作响。
她吹灭油灯,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书房里那本泛黄的卷宗,萧玦敷香膏时松缓的眉头,柳夫人提起西山白梅时温柔的眼神,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转。
她不知道,这侯府里,藏着的究竟是真相,还是更深的泥沼。
她只知道,自己像一株在寒冬里挣扎的梅,哪怕根扎在冰里,也要等着春天,等着开花的那一天。
天快亮时,她才迷迷糊糊睡着。
梦里又回到了十五岁那年的香窖,暗格里又黑又冷,她抱着那包梅蕊,听着外面的火光声。
忽然,有人敲香窖的门,她吓得缩起来,却听见门外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带着点熟悉的冷:“里面有人吗?”
她猛地睁开眼,窗外己经亮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桌上的梅蕊包上,泛着浅淡的光。
她坐起来,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刚才的梦太真实,萧玦的声音,好像还在耳边。
她起身下床,走到桌前,拿起梅蕊包。
今日要给柳夫人调桂花膏,还要去香房候着,或许……还能再去书房一趟,看看能不能再找到些线索。
她深吸一口气,把梅蕊包放进怀里。
不管前路有多难,她都要走下去。
为了苏家满门的冤魂,为了那句“苏家的香,得有梅的骨”。
苏晚意把艾草、姜黄、当归、川芎一股脑倒进石臼,指尖触到药材干燥的纹理,才惊觉手心竟还在发颤。
春桃端着铜盆进来换水,见她对着石臼发怔,好奇道:“苏姑娘,这是要调什么?
闻着倒像药味。”
苏晚意低头碾着药材,艾草的辛辣混着当归的微苦漫开来,呛得她鼻尖发酸,“他旧伤疼得厉害。”
春桃“哦”了一声,蹲在地上擦架子,声音压得更低:“前儿听侍卫说,北境那边又不太平了,敌寇在边境烧了两个寨子,兵部递了折子来,侯爷这几日都在书房看军报,怕是急的。”
苏晚意碾药材的手顿了顿。
北境。
萧玦的军功从哪里来,可苏家的冤案,会不会也和北境有关?
当年抄家时,官兵喊的“通敌”罪名,说苏家给北境敌寇送过特制的迷魂香——那是无稽之谈,苏家的香只供文人雅士,从未沾过军务。
可若不是北境,又为何会扣这样的罪名?
她把杂念压下去,加快手上的动作。
药材要碾得极细,才能混进蜂蜡里,敷着才不硌。
她碾了足足半个时辰,首到石臼里的粉末细得像雾,才取了蜂蜡放在小铜锅里熔。
炭火明明灭灭,映得她侧脸泛着浅红。
她想起刚才在正院,萧玦攥着手腕时,鬓角的碎发被汗濡湿,平日里冷硬的轮廓柔和了些,竟显出几分脆弱。
那样的人,也会疼,也会急,和传闻里那个“战神”判若两人。
“姑娘,这膏子要加香料吗?”
春桃凑过来看,“药味这么重,侯爷怕是不爱闻。”
苏晚意想了想,从油纸包里捻出少许梅蕊,混进药粉里。
梅蕊的清苦能压下药材的燥气,也……是她唯一敢放的、属于苏家的痕迹。
她不敢放多,只挑了三两颗,碾成细屑拌进去。
把药粉和熔好的蜂蜡搅匀时,天色己经黑透了。
香房里点了盏油灯,昏黄的光落在青瓷盒上,盒里的香膏呈浅褐色,表面泛着柔润的光,梅香混着药香,竟不冲突。
“我送去吧。”
苏晚意拿起香膏,外面的风刮得紧,她拢了拢衣襟,快步往正院走。
刚到院门口,就见两个侍卫站在廊下说话,声音压得极低,却还是飘进了她耳朵里。
“……侯爷刚才砸了茶盏,说兵部的人都是废物,北境的军粮拖了三日还没送到。”
“可不是么,昨儿夜里侯爷还翻了旧卷宗,就是五年前苏家那案子,翻到后半夜,灯都没灭。”
苏晚意的脚步猛地钉在原地,血液好像瞬间冻住了。
苏家的卷宗?
他在翻苏家的案子?
是怀疑了什么,还是……只是例行查看旧案?
她攥紧手里的青瓷盒,指节泛白。
心口跳得厉害,既想冲进去问个清楚,又怕撞破了什么,打草惊蛇。
“谁在那里?”
廊下的侍卫忽然回头,厉声喝问。
苏晚意定了定神,走上前:“我是调香的苏晚意,给侯爷送止痛香膏。”
侍卫认出了她,脸色缓和了些:“侯爷在书房,你自己进去吧,轻着点,别惹侯爷生气。”
苏晚意点点头,绕过正屋往书房走。
书房在偏院,离得不远,远远就看见窗纸上映着个高大的身影,背着手来回踱步,步子沉得很,像是压着千斤重负。
她站在书房门口,犹豫了片刻,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里面的声音带着怒意,比白日里更沉。
苏晚意推门进去,一股浓重的墨味混着酒气扑面而来。
书房里乱糟糟的,案上堆着高高的卷宗,地上碎了个茶盏,茶水溅得满地都是。
萧玦背对着她站在窗前,玄色常服的下摆沾了点茶渍,侧脸冷硬,下颌线绷得紧紧的。
“侯爷,香膏调好了。”
她把青瓷盒放在案边的小几上,声音放得很轻。
萧玦没回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转过身。
他的眼底布满红血丝,显然是许久没睡了。
目光落在她身上时,那点怒意淡了些,却多了几分复杂。
“放下吧。”
他走到案前,随手翻起一本卷宗,指尖却在卷宗封面上顿了顿——苏晚意看清了,那卷宗的封皮上,写着“江南苏家案”五个字。
她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
他果然在看苏家的案子!
萧玦像是没察觉她的异样,拿起青瓷盒打开,放在鼻尖闻了闻。
“加了梅蕊?”
“是,”她低低应着,眼睛却不敢离开那本卷宗,“梅蕊能压药味。”
他没说话,用指尖挑了点香膏,敷在左手手腕上。
香膏刚敷上去是凉的,片刻后就慢慢发热,他紧绷的眉头微微松了松,眼底的红血丝似乎也淡了些。
“你在苏州,住哪个巷口?”
他忽然开口,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审视。
苏晚意的心猛地一沉。
他果然在试探她。
她攥紧衣角,低声说:“记不清了,那年逃难时年纪小,只跟着流民跑,哪里还记得巷口的名字。”
萧玦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书房里静得能听见烛火跳动的声音。
她的后背都汗湿了,怕他不信,怕他再追问。
就在这时,他忽然拿起那本“江南苏家案”的卷宗,递到她面前:“你看看这个。”
苏晚意吓得差点后退,指尖冰凉。
他是故意的?
还是……她迟疑着伸出手,接过卷宗。
卷宗很旧,纸页泛黄,边角都磨破了。
她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苏家的罪名——“通敌叛国,私制迷魂香赠予北境敌寇”,下面附着苏家满门的名字,祖父、父亲、母亲、哥哥……一个个名字刺得她眼睛生疼。
她的指尖微微发颤,翻到后面,是抄家时的记录,写着“查抄香料三百余罐,无迷魂香,然搜出苏家与北境商户往来书信三封,疑为通敌证据”。
书信?
苏家从未和北境商户有过往来!
这一定是伪造的!
“看出什么了吗?”
萧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不易察觉的紧绷。
苏晚意猛地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看得太入神,眼泪都差点掉下来。
她慌忙合上册卷,递还给他,低着头说:“我……我不认字,看不懂。”
萧玦接过卷宗的手顿了顿,目光落在她发红的眼角,没说话。
书房里又静了下来。
苏晚意站在原地,进退两难。
她知道自己刚才的反应太反常,他一定起了疑心。
“下去吧。”
他忽然说,语气又恢复了冷淡,转身走到窗前,背对着她。
苏晚意如蒙大赦,连忙福了福身,转身往外走。
走到门口时,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他还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本卷宗,肩膀绷得很紧,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香炉里的梅香缓缓散开,清苦的味道漫在墨香和酒气里,竟有种说不出的沉闷。
她轻轻带上门,站在廊下,冷风一吹,才发现手心全是汗。
他在查苏家的案子,他一定是发现了什么疑点!
可他是萧玦,是当年督办此案之人的儿子,他查案,是为了翻案,还是为了掩盖什么?
她不敢深想,快步往回走。
路过西跨院时,见柳夫人院里还亮着灯,锦儿正站在院门口张望,见她过来,连忙招手:“苏姑娘,你可回来了!
夫人等你半天了。”
苏晚意愣了愣:“夫人找我?”
“是呀,”锦儿拉着她往院里走,“夫人说你调的香膏好用,想让你再调些桂花膏,说是重阳节快到了,要给府里的丫鬟婆子分些。”
柳夫人住在东跨院的正房,院里种着两株桂树,此时开得正盛,甜香飘得满院都是。
柳夫人坐在廊下的竹椅上,穿着件月白袄子,手里拿着针线,见她进来,笑着招手:“苏姑娘来了,快坐。”
苏晚意福了福身,在旁边的小凳上坐下。
柳夫人生得极美,眉眼温柔,笑起来时眼角有浅浅的梨涡,不像侯府的主子,倒像江南水乡的大家闺秀。
“白天让锦儿去取香膏,倒忘了问你名字,”柳夫人放下针线,给她倒了杯热茶,“你叫晚意?
苏晚意,这名字真好听,像江南的诗。”
“夫人谬赞了。”
苏晚意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的慌乱才稍缓了些。
“我听锦儿说,你会调冷梅香?”
柳夫人忽然问,眼睛亮晶晶的,“我娘家在江南,小时候在苏州住过几年,最喜欢西山的白梅,雪后去赏梅,那香味清苦得很,后来再也没闻过那样的香了。”
苏晚意的心又是一紧。
柳夫人也住过苏州?
还去过西山?
“只是略懂些,”她低声说,“现在不是时节,调不出那样的味道。”
柳夫人叹了口气:“也是,等来年冬天,你若还在府里,帮我调一盒吧?
就当是圆了我个念想。”
“……好。”
苏晚意点点头,不敢看她的眼睛。
她怕自己一抬头,就会想起当年在西山赏梅的日子,想起祖父牵着她的手,说“晚意,这梅香要记在心里,苏家的香,得有梅的骨”。
柳夫人又和她闲聊了几句,问她在府里住得惯不惯,有没有人欺负她。
苏晚意一一答了,心里却想着书房里的卷宗,想着萧玦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
“时候不早了,你回去歇着吧。”
柳夫人起身,让锦儿送她,“明日我让锦儿把桂花送来,你调香膏时用。”
苏晚意谢了柳夫人,跟着锦儿往外走。
路过桂树时,风吹过,桂花簌簌地落下来,沾了她一衣襟。
甜香浓得发腻,她却觉得心里堵得慌。
回到耳房,她把沾了桂花的衣襟脱下来,放在桌上。
油灯昏黄的光落在上面,桂花小小的,黄得像碎金。
她坐在桌前,拿起那包梅蕊,放在鼻尖闻了闻。
冷香驱散了桂花的甜腻,却驱不散心里的乱。
萧玦在查苏家的案子。
这个发现让她既惊又喜,又怕。
喜的是或许能找到翻案的证据,怕的是他若只是想确认苏家的罪证,她这几年的隐忍就全白费了。
她想起卷宗里写的“往来书信”,那一定是假的。
当年苏家的书信都由父亲保管,她从未见过什么北境商户的信。
是谁伪造了书信?
是萧玦的父亲,还是……更高层的人?
她攥紧梅蕊包,指节泛白。
不管是谁,她都要查清楚。
哪怕萧玦是敌人,只要他在查案,她就有机会靠近真相。
窗外的风刮得更紧了,吹得窗棂吱呀作响。
她吹灭油灯,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书房里那本泛黄的卷宗,萧玦敷香膏时松缓的眉头,柳夫人提起西山白梅时温柔的眼神,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转。
她不知道,这侯府里,藏着的究竟是真相,还是更深的泥沼。
她只知道,自己像一株在寒冬里挣扎的梅,哪怕根扎在冰里,也要等着春天,等着开花的那一天。
天快亮时,她才迷迷糊糊睡着。
梦里又回到了十五岁那年的香窖,暗格里又黑又冷,她抱着那包梅蕊,听着外面的火光声。
忽然,有人敲香窖的门,她吓得缩起来,却听见门外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带着点熟悉的冷:“里面有人吗?”
她猛地睁开眼,窗外己经亮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桌上的梅蕊包上,泛着浅淡的光。
她坐起来,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刚才的梦太真实,萧玦的声音,好像还在耳边。
她起身下床,走到桌前,拿起梅蕊包。
今日要给柳夫人调桂花膏,还要去香房候着,或许……还能再去书房一趟,看看能不能再找到些线索。
她深吸一口气,把梅蕊包放进怀里。
不管前路有多难,她都要走下去。
为了苏家满门的冤魂,为了那句“苏家的香,得有梅的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