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竹马抵不过天降,我放手你哭什么江城沈知夏热门小说完结_热门的小说竹马抵不过天降,我放手你哭什么江城沈知夏

时间: 2025-09-13 04:16:24 

我叫陈砚,江城土著,家里做建材,和许念青梅竹马,从小定了婚。她家开茶庄,两家走得近,日子一直安稳。后来,许念在文创园活动上遇见了周予安,海归设计师,嘴甜会哄人。她开始嫌我木讷,说我配不上她的“理想生活”。我劝过两次,她反说婚约是儿戏,让我别拿旧规矩绑着她。我沉默半年,收拾行李去了深圳。三年后,我带着自己的室内设计品牌回来,身边多了个沈知夏。许念再找我时,眼神变了,可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会等她回头的人。1 婚约成空初夏的傍晚,江城老城区的天空泛着橙红,湿热的风穿过骑楼巷口,吹得巷子尽头的布招来回晃动。

我叫陈砚,二十六岁,一米八二,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Polo衫,袖口卷了边。

父亲走后,家里那点建材生意就落在我肩上,平时我跑工地、谈合同、管账目,街坊都说我稳重,靠得住。我和许念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两家有婚约,她家开茶庄,我家做建材,早年常走动。她小时候摔了腿,是我背她去的诊所;我父亲走的那天,她是除了我妈之外,唯一一个在灵前站了十分钟的人。那时候我们不说什么,但我知道,她懂我。可从去年冬天开始,她不再来我家吃饭。偶尔在茶庄碰上,她也是低头看手机,说两句话就走。我问她是不是累了,她只说“最近忙”。我没再问。文创园那天,她给我发消息,说有个展览,让我陪她去。我以为她想通了,想重新说说我们的事。

我提前半小时到的。展览在旧厂房改造的空间里办,墙上挂满手绘图纸,玻璃柜里摆着模型,人很多,说话声混成一片。许念穿着米白色连衣裙,头发挽在脑后,看见我时点了下头,没笑。她身边站着一个男人。那人三十二岁左右,浅灰色西装剪裁得体,袖口露出一截银色腕表。他说话时手势不多,但每一下都像提前设计过,声音不高,却总能把周围人的注意力拉过去。他是周予安,许念的“朋友”,后来我听人说,是深圳来的独立设计师,最近在江城做城市更新项目。我当时不知道这些。我只知道,从我到的那一刻起,许念就没再看我一眼。他们站在一幅老城改造的平面图前讨论,我凑过去听。周予安指着图纸说:“这种粗线条的设计,现在没人看了。”我想接话,说我们家去年给西街三个老院做过翻修,保留结构的同时也加了现代功能。我刚开口,许念就转过头,语气很淡:“你不懂这些。”我又试了一次,想问他们说的“共生空间”到底指什么。她直接打断:“砚哥,你连展览都很少来,怎么懂?

”我闭了嘴。往后三个小时,我就站在展厅角落,看他们从一幅图走到另一幅图,看许念眼睛亮起来,看她笑,看她伸手碰了下周予安的袖子,说“你讲得真清楚”。

竹马抵不过天降,我放手你哭什么江城沈知夏热门小说完结_热门的小说竹马抵不过天降,我放手你哭什么江城沈知夏

我没再靠近。第二天一早,我去了茶庄。后院里,许念正站在竹架前晾茶,阳光透过竹帘照在她脸上,她戴着棉布手套,动作很慢。雇工在前厅招呼客人,脚步声来回不断。我把一包茶叶放在石桌上。是母亲前些天让我拿来的,陈年普洱,她说是我们两家定亲那年存下的,一直没舍得喝。“念念,”我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在这儿晒茶,你说以后要开一家只卖老茶的店?”她没抬头,继续翻动茶叶。

“记得又怎么样?”“我只是想问,婚约对你来说,到底算什么?”她终于转过身,手套摘了一只,另一只还戴着。她看着我,像在看一个不识趣的外人。“砚哥,你连穿衣服都像我爸那个年代的人,还谈什么定亲?”她顿了顿,“婚约是你们大人定的儿戏,我不欠你什么。”我没动,也没说话。过了几秒,我拿起那包茶叶,放进背包里。“好。”我转身走了。从那天起,我没再联系她。

她也没找我。接下来的半年,我照常跑工地,谈项目,和客户吃饭。

没人知道我在家里把她的照片收进了抽屉,也没人知道我每天睡前都会看一眼手机,等一条不会来的消息。我妈打过几次电话,说许家女儿脾气是怪了些,但根子不坏,时间久了会明白我的心。我说,妈,我不想等了。雨季快来了,江城的货运最怕潮湿,再不走,东西就搬不成了。我开始收拾东西。书架上的图纸、桌上的旧笔、抽屉里的发票,一样样装进纸箱。翻到最底层时,我看见一颗玻璃弹珠,透明的,中间有蓝丝纹。

是许念小学时送给我的。她说这是她最贵的一颗,赢了别人十颗才拿到。我看了两秒,把它放回抽屉底层,没带走。搬家公司约在明天上午。我订了深圳的一间出租屋,两室一厅,月租两千八,押一付三。没告诉任何人,包括我妈。晚上,我坐在空荡的客厅里,手机放在茶几上,屏幕朝下。窗外云层压得很低,风开始变急,像是暴雨将至。

我把它翻过来,屏幕亮了。没有新消息。我点了设置,把手机调成静音。

许念最后一条发给我的消息,还停在三个月前:“展览那天,谢谢你来。”我没回。

现在也不打算回。我站起身,走到阳台,看了眼对面楼的灯火。那栋楼我小时候常去,她家在三楼,窗帘是浅绿色的。现在换了,是米白色的布帘。灯亮着,但不知道是不是她开的。我关了阳台的灯,回到客厅,坐在沙发上等天亮。明天一早,我就走。去深圳。我没想好以后做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留下来。但我知道,如果再待下去,我会变成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守着一段没人认的婚约,穿着洗得发白的Polo衫,在茶庄门口等一句“我想通了”。我不愿意。外面的风越来越大,远处传来几声闷雷。

我闭上眼,想起文创园那天,许念看着周予安的眼神。那不是看一个普通朋友的眼神。

那是我从来没在她看我时见过的东西。我睁开眼,屋里很暗,只有手机屏幕还亮着一点微光。

我起身,把它放进抽屉,顺手锁了。有些路,得一个人走。我坐在那儿,等天亮。

2 深圳新篇天亮前,我关了灯,锁了门,背着包走下楼。江城的雨还没落下来,空气闷得像裹了层塑料布。我坐上机场大巴,没回头。飞机降落在深圳时,太阳正毒。

我拖着行李箱走出航站楼,热风扑在脸上,连呼吸都发烫。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我没掏。出租屋在城中村,两室一厅,楼下是小吃摊,油烟味顺着窗户往上钻。

房东说上个租客是做美甲的,半夜还放音乐,后来搬走了。我放下行李,把床单换了一遍,又用湿布擦了地板。下午三点,手机响了。是设计公司人事打来的,让我明天早上九点去报到,岗位是助理设计师。我没回江城,也没告诉妈我到了哪儿。

第二天我七点出门,穿了件新买的白衬衫,最上面两颗扣子没系。公司在一个写字楼十六层,玻璃门刷卡才能进。前台把我带到会议室,主管姓赵,三十出头,看人时喜欢抬下巴。

他翻了眼我的简历,说:“江城来的?之前干建材?”我说是。他笑了下,“那你跟施工队挺熟?”我说熟。“行,那你知道现代设计不靠经验,靠逻辑和表达。

”他把简历推到一边,“别拿你那套老办法来这儿混日子。”我没吭声。

他让我先整理过去三年的项目资料,录入系统。我坐在角落工位上,打开电脑,从最早的一个旧厂房改造项目开始翻。图纸缺了施工节点说明,我就根据江城西街的经验补了几条,标上材料规格和工期预估。技术组长路过时看了一眼,没说话,但晚上走前对我说:“明天继续。”那天我留到十一点,回出租屋时便利店快关门了。买了个饭团,蹲在楼梯口吃完。接下来一周我都提前到公司,把资料一条条过。有次发现一个展厅项目的承重墙标注模糊,我调出江城三个类似项目的翻修记录,做了三版对比图,附了成本和周期测算。开会那天,项目组讨论展厅结构方案。资深设计师老李说要拆掉老墙做开放式空间。

我说:“这种厂房的承重结构不能全拆,保留一部分反而能省加固费用。”老李抬头,“你懂什么?这是商业空间,不是工地。”我没争,把打印好的图纸递过去。他翻了两页,冷笑:“情怀救不了预算。”会议结束,项目经理沈知夏把我叫住。她三十不到,短发,说话不带多余表情。“你缺的不是数据,”她说,“是节奏。客户听不懂一堆数字堆在一起。

”我点头。她递给我一份文件,“这是客户过去五个项目的反馈记录,你看看他们真正关心什么。”我没接得太快,也没推辞。她转身走了,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声音很轻。第二天我换了衬衫,还是不系最上面两颗扣子。

中午没人约我吃饭,我就在便利店买了饭团,坐在楼梯间吃。隔壁工位两个同事在聊八卦,说谁又被赵主管骂了,谁在许总女儿面前露脸了。我嚼着饭团,听见有人说:“听说许家女儿甩了前未婚夫,那人还是个做建材的。

”另一个人笑:“估计连PPT都不会做,来了也是白搭。”我没抬头,吃完把包装纸折整齐,扔进垃圾桶。晚上我主动申请做模型渲染,别人走后我还在改BIM图。手机一直静音,放在抽屉最底层。凌晨两点,我合上电脑,走路回去。路上下了点雨,衣服贴在背上,但脑子清楚。连续四天我都是最后一个走。

第五天早上,项目总监来巡场,看了眼我的屏幕,问赵主管:“这人谁带的?

”赵主管愣了下,“还没正式带。”总监说:“让他跟沈知夏做下一阶段深化。”走前,他看了我一眼,“这人能扛事。”那天中午,沈知夏来找我,说新项目要启动,问我能不能下周交初版方案。我说能。她点头,“别光写数据,加点空间叙事。

”我问她什么意思。她说:“让人走进去的时候,能感觉到你想让他感觉到的东西。

”我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又跑了个老厂区,拍了些照片。晚上改方案时,手机突然震了。是妈打来的。她声音有点抖:“你走那天,念念有没有来送你?

”我握着手机,没说话。她又说:“许家送来一罐枇杷膏,说是你小时候爱吃的那种。

”我嗯了一声。“你爸要是还在,肯定不让你一个人跑那么远。”我说:“妈,我吃上了路边摊的肠粉,和小时候一样。”她停了几秒,“瘦了没?”我说没。电话挂了。

我坐在床边,拉开抽屉,拿出那颗玻璃弹珠。透明的,中间有蓝丝纹。我看了很久,起身打开工具箱,把它放进最底层,盖上盖子。那天晚上我继续改方案,加了两页手绘场景,画的是老厂房改造成共享办公的样子。天快亮时提交了文件。几天后,沈知夏在会议室说方案通过了,客户满意。没人鼓掌,但有人看了我一眼。下班我走在路上,手机弹出一条朋友圈。许念发的。一张背影照,周予安站在文创园的展厅里,面前是那幅老城改造图。配文写着:“你说的共生空间,我好像懂了。”定位:江城。

我站在路边,雨开始下。我没点赞,也没关页面。打开天气软件,查了江城,显示暴雨橙色预警,和我离开那天一样。我站在那儿,雨水顺着发梢往下流。

手机屏幕慢慢暗下去。我把它翻过来,塞进外套内袋。第二天项目组开会,沈知夏说下个任务是社区中心改造,要我负责结构部分。赵主管插话:“他经验不够,别搞砸了。”沈知夏看了他一眼,“他交的方案,客户没提一句结构问题。”我低头记笔记,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长线。散会后,我在工位上改图纸,沈知夏走过来,放下一杯咖啡。

“别总熬夜,”她说,“活儿是干不完的。”我抬头,“谢谢。”她没走,“你以前在江城,做得挺稳的吧?”我顿了下,“算是。”“那为什么来这儿?”我没答。她也没追问,转身走了。晚上我照常留下做模型,快十二点时,手机又震了。是银行短信,工资到账。

我盯着那串数字看了几秒,关了屏幕。收拾包时,笔从桌角滚下去,我弯腰去捡。抬头时,看见玻璃幕墙外,整座城市亮着无数盏灯。3 旧情难续雨水顺着发梢滑进衣领的时候,手机屏幕刚好暗下去。我站在路边,没动。那张背影照还印在脑子里,周予安站在展厅中央,许念的手搭在他肩上,镜头刚好避开脸,只留下交叠的轮廓。配文是那句“你说的共生空间,我好像懂了”,定位江城。雨越下越大,外套湿了一圈,我抬手把手机翻过来,塞进内袋。

第二天早上六点,闹钟还没响,我就醒了。出租屋的墙皮有点潮,床头灯罩边缘发黄。

我坐起来,把手机从外套里拿出来,开机。朋友圈还停留在昨晚那条,我点开许念的主页,手指停了几秒,点了“不看她的朋友圈”。然后退出,删了江城亲友群、同学群、茶庄供货群。最后把手机调成工作勿扰模式,只留公司群和母亲的号码。做完这些,天刚亮。我换了衬衫,还是不系最上面两颗扣子,下楼买了肠粉,边走边吃。到了公司,工位上没人,我打开电脑,开始查社区中心项目的资料。沈知夏说要我负责结构部分,我没多问,直接调出三个同类项目的图纸。其中一个在城东,去年刚完工,承重墙全拆了,结果后期花了额外预算加固。我翻到江城西街老巷改造的记录,那年我们没动主墙,用钢架支撑,省了三十七万。我把数据整理成表,做了个对比方案,提出保留局部墙体作为支撑点,既能维持结构稳定,又能减少钢材用量。

BIM模型跑了一遍,应力分布均匀,成本预估比原方案低百分之十二。中午没人找我吃饭,我也没去食堂,泡了杯面,在工位上吃完。隔壁两个同事聊起赵主管昨天在总监面前嘀咕,说让我独立负责结构是冒险。我听着,没抬头。下午开会,技术组长先讲了建筑外观的初步设计,轮到我时,会议室安静了一下。我把U盘插进电脑,打开BIM模型,演示墙体承重模拟过程。“这类老社区地基沉降不均,全拆风险大。

”我指着动态图,“保留这两处承重墙,加横向钢梁连接,能分散压力。

”老李皱眉:“你这是保守打法。”“不是打法问题。”我切到成本页,“原方案钢材用量是八十六吨,这个方案是六十九吨,施工周期也能缩短五天。

”技术组长凑近屏幕,看了会儿,点头:“数据没问题。”沈知夏在本子上记了句什么,合上本子说:“建议纳入施工图,报给客户。”散会后,赵主管从我工位路过,看了眼我的屏幕,没说话,走了。那天晚上我留下改图纸,把节点细节补全。凌晨一点,眼睛开始发酸,视线有点飘。我揉了揉太阳穴,喝了半杯凉咖啡,继续核对钢筋配比。

突然眼前一黑,像是被人蒙了布,我扶住桌子,手撑在键盘上,缓了几秒才看清东西。

我坐回椅子,没动。过了会儿,听见脚步声从走廊传来,很轻,停在我工位外。

抬头看见沈知夏穿着风衣,手里提着个保温袋。“你怎么还在?”她问。“图纸还没对完。

”她没多说,把保温袋放我桌上,打开,是碗海鲜粥,还冒着热气。

旁边贴了张便签:“胃坏了,设计再好也没人用。”我愣了下。她转身就走,高跟鞋声音很快远了。我打开盖子,粥很稠,有虾仁和干贝,底下还垫了层姜丝。

我一勺一勺吃,吃完已经快两点。把碗和袋子收进抽屉,便签我没扔,夹进了笔记本。

第二天早上七点,我到公司时,工位上没人。笔记本开着,我翻到新项目页,开始画第一张手稿。阳光从玻璃幕墙照进来,落在桌角。我画的是入口大厅的剖面图,柱子的位置改了三遍,最后按江城老茶庄的梁柱间距来定。那种房子撑了几十年,风吹雨打都不裂,靠的不是钢筋水泥,是结构匀称。九点,沈知夏进来,看了眼我的图,没说话,站了一会儿走了。中午我去食堂,打了米饭和青菜,端着盘子找座位。刚坐下,老李路过,拍了下我肩膀。“你那方案,客户回话了。”他说,“他们同意保留承重墙。

”我点头。“赵主管今天请假。”他笑了笑,“说家里有事。”我低头吃饭,没接话。

下午我继续做模型,把楼梯间的位置重新排布。原来的设计是双跑梯,我改成单跑加缓坡,方便老人和推婴儿车的人。技术组长路过时看了一眼,说:“这个动线更顺。”我嗯了声。

下班前,我把更新版发到项目群。沈知夏回了个“收到”,没多说。晚上我照常留下,改水电布线图。九点多,肚子饿了,去楼下便利店买了饭团。回来时发现桌上多了个塑料盒,打开是炒米粉,底下压着张纸条:“别总吃冷的。”字迹和早上那张便签不一样,但纸是一样的。我吃了,把盒子收好。十一点,准备走时,手机震了下。是银行短信,上个月工资到账。我看了眼数字,锁了屏。走到电梯口,碰见沈知夏从楼梯上来,手里拎着文件袋。“你还没走?”我问。“落了东西。”她看了我一眼,“你每天都这么晚?

”“活没干完。”她点头,“下周客户要来现场,你准备下汇报内容。”“好。”电梯到了,我按着开门键等她。她走进来,站我旁边。“你以前在江城,也这样?”她问。我没答。

她也没再问。电梯下到一楼,门开了,她走出去,风衣下摆扫过门槛。我站在原地,没跟上。

第二天早上,我提前到公司,把汇报材料打印出来。九点半,项目组开会,客户代表坐在沈知夏旁边,翻着资料。我站起来,开始讲结构方案。说到一半,客户突然问:“这个墙体保留,会不会影响空间感?”我打开BIM模型,切换到三维视角:“我们做了采光模拟,保留墙体后,自然光覆盖率是百分之六十八,比全拆方案低五点三,但通过天窗补足。”客户点点头,又问:“施工周期能保证吗?

”“能。”我说,“我们已经在周边找好施工队,材料清单也核对过两遍。”客户合上本子,看沈知夏:“这人靠谱。”散会后,沈知夏叫住我:“下周客户要去看工地,你一起去。

”“好。”她转身要走,又停下:“那碗粥,趁热吃更好。”我抬头。她已经走了。

我坐回工位,打开新文件,开始画工地勘察记录表。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键盘上。

我敲下第一个字。4 真相大白许念把手机贴在耳边,听见周予安说“等我开完会就回你”,声音轻得像在哄孩子。她盯着茶庄后院晾着的白茶,叶片边缘微微卷起,阳光穿过竹筛,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没说话,等他先挂电话,可那头已经断了线。她放下手机,走到他常坐的藤椅前,椅子还留着温热的印子。她蹲下身,拉开他落下的背包侧袋,翻出手机。密码是她的生日,她输进去,手指有点抖。相册里存着三个人的合照。

一个穿米色长裙的女人搂着他肩膀,背景是江城文创园的旋转楼梯;另一个在咖啡馆,他低头看菜单,旁边的女孩正笑着夹起一块蛋糕;还有一张是在酒店走廊,他搂着一个穿黑风衣的女人,两人贴得很近,镜头是从对面电梯里拍的。她点进微信,对话框跳出来。林小姐问他今晚要不要去她家,说新买了红酒。

另一个叫“苏”的人发来一张设计图,问他“上次说的联名款,能不能用这个色调”。

再往上翻,是几个月前的转账记录,五百、八百、一千五,备注写着“报销”“吃饭”“买书”。她退出微信,打开浏览器历史,巴黎艺术中心租赁合同”“共享办公空间月租价格”“如何注册海外工作室”几条搜索记录。

她点开其中一个链接,页面显示“巴黎左岸创意工坊,月租九百欧元,含基础设备与接待服务”。她盯着屏幕,手指停在“租赁”两个字上。

原来他口中的“我在巴黎有工作室”,不过是租了个能挂名的地址。手机震动,她差点摔了。

是周予安打来的。她没接,把手机塞回包里,站起来。风从院墙外吹进来,带着湿气,像是要下雨。---我坐在办公室,把最后一份文件递过去。律师扫了几眼,抬头说:“名字确定用‘砚石设计’?”“嗯。”“注册地写深圳,分公司拟设江城?

”“对。”他合上文件夹:“那我明天提交。不过提醒你一句,老东家那边刚来过电话,说要走竞业流程。”我点头:“早想到了。”他走后,我靠在椅子上,盯着天花板。

沈知夏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两杯咖啡,放了一杯在我桌上。“听说了?”我问。

“整个公司都传遍了。”她坐下来,“他们说你带走客户资源。”“我没有。”“我知道。

”她看着我,“需要我出证明吗?”我摇头:“不用你冒险。我自己来。”她没说话,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放在我手边:“三年来所有项目的手稿、修改记录、客户签字确认单,我都备份了。还有你每次独立提出的结构方案,我都标了时间线。

”我愣住:“你什么时候整理的?”“你改图纸那晚,我顺手做的。”她语气很淡,“我说过,你缺的不是逻辑,是有人帮你把逻辑摆出来。”我握紧U盘,没说话。

她起身要走,又停下:“你真打算回江城?”“不只是回去。”我说,“是把东西带回去。

”她看了我一眼,走了。我插上U盘,打开文件夹。每一个项目都按时间排列,标注清晰。

我翻到最早的一份——江城西街老巷改造,那是我离开前最后一个活。

图纸上还有我手写的备注:“承重墙不动,省预算,撑得久。”我关掉电脑,拿起手机,拨通母亲的号码。“妈。”“怎么了?”她声音有点紧张,“是不是深圳不顺心?你要回来?

”“我想回来,但不是因为不顺心。”我说,“是因为顺了,才回去。

”她沉默了几秒:“是不是……和许家那丫头有关?”“不是。”我顿了顿,“是和我自己有关。而且,这次不是我一个人回去。”“谁?”“沈知夏。”我说,“她会跟我一起。”电话那头更静了。过了会儿,她问:“她是……你对象?”“我想是。

”我说,“我还没正式说,但我会让她知道。”她叹了口气:“你爸走那年,你才二十,我总怕你扛不住。现在你爸要看见你这样,该放心了。”“妈,我还有件事。”我说,“等我们回去,我想请你准备一桌饭,正式介绍她给你。”“好。”她声音有点抖,“我早该有个儿媳妇了。”---许念坐在茶庄后院,手机放在膝盖上。

她点开周予安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三天前发的,照片是他站在深圳某栋写字楼前,配文:“新的开始,在南方。”她点进评论区,林小姐回了句“等你”,苏小姐发了个红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