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老实人,发现也晚了(沈砚赵延舟)网络热门小说_最新小说他是老实人,发现也晚了(沈砚赵延舟)
我是陈默,三十二,建筑设计院项目主管。沈砚,我妻子,大学老师,跟我五年,我一直以为我们是真爱。直到那天,我在她手机里翻到她和赵延舟的聊天记录。赵延舟,我提携的设计师,盗了我三年心血的方案。他们联手,踩着我上位,把我当垫脚石。
我每天挤地铁,看玻璃幕墙里自己的倒影,像个笑话。但,我有时间,有脑子,也有他们不知道的底牌。江临这地方,讲规则,也讲狠劲,我陈默不声不响,可一旦动手,就绝不会留退路。1凌晨一点十七分,江临市的主干道上只剩零星车辆,天边阴沉,昨夜的雨把空气泡得发胀。我从建筑设计院大楼走出来,风衣肩头还沾着没干透的湿气。
楼里只剩两层亮灯,其中一层是我们的项目组办公室。我关了门才走,钥匙插进锁孔时听见金属咬合的轻响,像某种提醒——这栋楼不会再为谁多亮一分钟。
我是陈默,三十二岁,设计院项目主管,在这家公司做了八年。临江中心这个项目,我牵头做了整整三年。方案改了二十七版,每次汇报前我都熬到凌晨,连模型里的每根承重柱都亲手校对过。它不只是工作,是我和沈砚计划换房、生孩子、安稳过日子的指望。沈砚以前是大学讲师,说话轻,脾气好,朋友来家里吃饭总说她贤惠。我们住城东的老小区,六楼没电梯,但便宜。
每天通勤来回两小时,省下的钱都存着,说等项目落地就用。我到家时,门没锁。
玄关灯亮着,鞋柜前少了一双她的拖鞋,客厅茶几上摆着她的手机,屏幕还亮着。
我第一反应是她忘了关,第二反应是——她还没回来。我站在门口没动,风衣也没脱。
屋里安静得能听见冰箱运作的低鸣。我看了眼时间,一点三十四分。她通常不会这么晚回来,尤其是我今晚加班没回家吃饭的情况下。消息弹出来的时候,我正准备去厨房倒水。
屏幕亮起,新信息,发件人:赵延舟。“方案已经交上去了,你老公那边有动静吗?
”我盯着那行字,站了大概十秒。赵延舟,二十六岁,两个月前刚调进我们项目组。
当时他找我,说想参与临江中心,态度很诚恳,眼神低着,声音也不大:“陈哥,我想多学点东西,您要是能带我,我一定好好干。”我看了他的简历,基础不错,就向领导提了一嘴,把他加进来了。后来还让他跟着我做结构优化,有些参数都是我手把手教的。我没觉得他有问题。甚至觉得,年轻人肯低头,是好事。
但现在,他的名字出现在沈砚的手机上,和“方案”两个字连在一起。我蹲下身,把手机拿起来,调成静音,关掉自动熄屏。动作很轻,像在翻别人的病历。
我往上翻聊天记录,最早的对话在两个月前,内容是项目进度、资料交接,语气正常。
但从上个月开始,称呼变了。她叫他“小舟”,他回她“砚姐”,再后来,是“想你了”、“今天看你穿那条裙子,真好看”。我胃里有点沉。我搜关键词“方案”。
第一条跳出来:“你给我的‘临江中心’结构图我已经改了两处,明天就能交给王总。
”第二条:“他那种老实人,根本不懂怎么保护自己的东西。”第三条:“等我上位,你就不必再装了。”我手指停在屏幕上,没动。呼吸变得浅,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
我打开自己笔记本电脑,调出昨晚备份的方案版本,又打开公司内网公示的“新提交方案”文档。
对比结构图、空间布局、幕墙曲率、通风井位置——几乎一模一样。
只有几处次要通道做了调整,材料标注换了说法,像是刻意绕开原创痕迹。
但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同一个东西。我合上电脑,坐在沙发上。屋里还是没开灯,只有手机的光映在墙上,像一块浮在空中的灰斑。我确认过卧室没人,门关着,床也没动过。
她没回来,至少现在没回来。我低头看手机,又看了一遍那条消息。“方案已经交上去了。
”不是“我们”,不是“一起”,是“我”。他一个人交上去的。用我的设计,我的数据,我的时间节点,去换他的晋升机会。而沈砚,把东西给了他。她知道那是什么分量。
她知道我为它推掉多少聚会,熬过多少通宵,连父亲住院那周都没请假。她坐在餐桌对面,听我说过每一版修改的难点,还帮我整理过参考案例。她不是不知道。我把手机放回茶几,位置对准,连角度都没变。我坐回沙发,左手无意识地转着那支钢笔,黑色派克,用了五年,笔帽有点磨白。转着转着,笔尾磕在茶几角上,发出“啪”的一声。不大,但在安静的夜里,像一根线断了。我没动。楼道里的老式电梯开始响,嗡嗡地爬升,停在五楼,门开,脚步声过去,又关上。远处高架桥上,最后一班夜车驶过,轮胎压过湿路面的声音拖得很长。
我听着这些声音,像在数心跳。我想到三个月前,赵延舟第一次来办公室找我。穿件灰夹克,背着双肩包,说话时手放在膝盖上,显得很规矩。我说可以,但得从基础做起。他点头说好,眼神诚恳。后来他经常加班,我留下,他也留下。我走时他还会问几个问题,不难,但问得认真。我以为他是想进步。现在想,他问的,全是核心参数。我起身,没开灯,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城市远处,临江中心的大楼轮廓立在夜色里,玻璃幕墙反射着零星灯光,像一整面冷铁。那是我画的第一张草图,也是我熬了三年的地方。
现在,它要挂上别人的名字了。我盯着玻璃上的倒影,看得到自己。脸有点瘦,眼窝发青,衬衫领子歪了半寸。我没流泪,也没想砸东西。情绪不是爆发的,是沉下去的。
像一块石头落进井里,连水花都没有,只有越来越深的黑。我知道,从这一刻起,一切都不同了。我不是那个被人信任的项目主管了。
沈砚也不是那个会在下雨天给我送伞的妻子了。赵延舟更不是什么想学本事的年轻人。
他们之间的事,我不知道有多少,也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我知道,那条消息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他们以为我不会发现,以为我忙,以为我信他们。
可我现在知道了。我站在窗前,看了很久。楼下的路灯闪了一下,又稳住。我拉上窗帘,回到沙发坐下,把钢笔放进风衣口袋。手机还在茶几上,屏幕黑了。屋里恢复安静。
我没有动。也没有睡。直到听见钥匙插进锁孔的声音。2钥匙在锁孔里转动的声音停了。
我站在原地,风衣还搭在手臂上,呼吸放得很轻。门开了条缝,沈砚走进来,脚步很慢,像是怕吵醒什么人。她把包放在鞋柜上,动作轻得几乎没发出声音。我没出声,也没开灯,只是退后一步,转身进了卧室,顺手带上门。床头灯没亮,我躺下,闭着眼,听着外面她换拖鞋、走动、倒水的声音。她待了不到十分钟,就进了卧室,轻轻躺到床上。
我没动,也没说话。她翻了个身,背对着我。天亮得慢。六点四十七分,闹钟响了。她起床,洗漱,穿衣服,一切和往常一样。七点二十分,她开门出去,脚步声在楼道里渐渐远了。
我等了五分钟,起身,反锁了家门,把客厅的窗帘拉上。我先去了书房,打开电脑,调出昨晚备份的原始方案文件夹。屏幕亮起,我把公司内网公示的最新版方案文档打开,一栏一栏比对。结构承重分布、核心筒位置、地下二层的设备间布局——全都一样。
只是通风井的走向改了十五度,幕墙的接缝线往东偏了八厘米,像是为了避开我的原始标注。
我把这些地方截图,标上红圈,另存为一个文档,命名为“临江中心_对比_v1”。接着,我拿出备用手机,回到客厅。她的手机还在茶几上,和昨晚我放的位置一样。我打开屏幕,从聊天记录往下翻。赵延舟的名字跳出来,对话一条条往下走。“昨天改完第三处,王总看了说方向对了。”“你老公要是知道,估计得疯。”“放心,他忙得连你几点回家都不知道。”我一条条拍下来,手稳,每张图都拍得清楚。拍完后,我把她的手机放回原位,角度、朝向,一丝不差。然后我翻家里的银行账单。上个月底,一笔五千转出,收款人叫周莉,账户是个人储蓄卡。再上个月,同样金额,同一个人。
再往前,还是。三个月,三笔,都是五千。我记下卡号,打开浏览器,查了一下赵延舟的公开信息。没有直接关联。但我记得他提过,有个表妹在财务公司做结算。
我试着搜“周莉 财务”,跳出来一家外包服务公司,注册法人是赵延舟的姑姑。
我关掉页面,把流水打印出来,用红笔圈出那三笔转账,写上“疑为赵延舟资金通道”。
我把所有东西整理好:聊天截图、方案对比文档、银行流水复印件。存进一个加密U盘,贴上标签,写“旧项目备份_勿删”。打开书房抽屉,把U盘塞进最里面,上面压了一叠过时的设计图纸,再盖上一本硬壳笔记本。没人会翻到这里。中午十二点,我下楼扔垃圾。老周正好从三楼下来,手里拎着个塑料袋,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工装。
他看见我,愣了一下,“哟,陈工,今天没上班?”我说:“请了一天假,有点不舒服。
”他点点头,走到垃圾桶前,把袋子扔进去。我也走过去,把手里那袋厨房垃圾丢进去。
他没走,站在旁边,点了根烟,吸了一口,忽然说:“你爱人最近……回来得挺晚啊。
”我看他一眼。他吐了口烟,声音压低了点:“前天晚上十点多,她才回来,戴个黑口罩,有个男的送她到楼下,开的银色奥迪,停在单元门口,没熄火。”我嗯了一声,“可能是同事。”“那车不是你的?”“不是。”他看了我一眼,没再说话,把烟头摁灭,扔进桶里,转身往楼里走。走了两步,又停下,“她没跟你说?”我说:“说了,项目忙。
”他点点头,没回头,慢慢上楼了。我站在原地,没动。风吹过来,垃圾桶边上一张废纸飘起来,贴着墙根打了个转,又落下去。下午三点,我回家。
刚在沙发上坐下,手机响了。是设计院的同事,问临江中心的补充材料要不要提交。
我说再等等,等通知。挂了电话,我打开笔记本,把U盘插进去,再看一遍证据。
聊天记录、转账、方案比对,全都对得上。我不是在猜,也不是在怀疑。我知道发生了什么。
晚上七点四十三分,门锁响了。沈砚回来,手里拎着超市的袋子,进了厨房。她把菜拿出来,洗菜,切菜,锅烧热了,油滋一声响。我坐在沙发上看一本书,其实没看进去,只是翻页。
她炒完菜,盛好,摆上桌,叫我吃饭。我放下书,走过去。她看着我,“你今天怎么没去上班?”“昨晚没睡好,头疼,请了一天。”她盯着我,眼神有点迟疑,“你最近……是不是有心事?”“没有,就是累。”她没再问,低头吃饭。筷子碰着碗边,发出轻轻的响。我吃了几口,放下筷子,说有点饱,回客厅了。她没拦我。我坐在沙发上,手伸进口袋,摸到那支钢笔。拿出来,转了两圈,笔尾磕在茶几上,发出“嗒”的一声。
不大,但在这屋里,挺清楚。她没听见。我起身,去书房,把门关上。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临江中心_原始稿_v3”。我把U盘里的所有文件,复制进去。
关掉电脑,拔出U盘,放回抽屉,压在图纸下面。我坐了几分钟,站起来,把书房灯关了。
客厅里,她还在看电视,声音很低。我从门缝看过去,她靠在沙发一角,手里拿着手机,屏幕的光照在脸上。我没出去,退回书桌前坐下。窗外,江临市的灯火一排排亮着,远处工地的塔吊还在转,红灯一闪一闪。我盯着桌上那个文件夹,没动。台灯还亮着。
3台灯的光斜照在书桌一角,我盯着抽屉里那叠图纸,没立刻动。天刚亮,六点零三分。
窗外有环卫车经过的声音,轮胎压过湿漉漉的地砖,低沉地碾过去。我伸手把U盘取出来,插进电脑,重新打开“临江中心_原始稿_v3”文件夹。屏幕上的文件排成一行,整齐,安静。我点开每一个,确认能正常读取。然后把整个文件夹刻进光盘,动作不快,但没停顿。
两张盘,一张放进书房书架背面的老暗格,那是老周修架子时无意说过的空隙,窄,深,手指得斜着插进去才能摸到。另一张放进衣柜底层的铁盒,盒底垫着母亲留下的旧毛衣,摸上去还有点潮。做完这些,我合上电脑,把U盘塞回抽屉最里面,压在几张过期的设计草图下。抽屉关上时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像锁住了什么。我站起身,风衣搭在椅背上,昨晚没挂回去。我拿起来抖了抖,领口还沾着一点雨水的痕迹。穿好,出门。设计院在城西,地铁换公交,四十分钟。我到大堂时刚过八点,玻璃门映出我的影子,脸色有点白,眼底发青。我低头往电梯走,听见有人叫我。“陈哥!
”赵延舟从侧边咖啡厅走出来,手里端着两杯外带杯,笑着迎上来。他穿着新买的灰西装,袖口还带着吊牌没拆,皮鞋擦得发亮。“听说你昨天请假了?身体好点没?
”他把一杯咖啡往我手里塞,“给你带的,美式,不加糖。”我站着没接。他手悬在半空,笑容有点僵。我抬头看他,左手慢慢转着手里的钢笔,笔尖朝下。“谢谢。”我说,“不过我不喝别人买的咖啡。”他愣了一下,随即笑得更开,“哎呀,陈哥你还是这么谨慎。
”他收回手,自己喝了一口,“也是,现在项目这么紧,谁也不知道哪杯里会多点东西。
”我没接话。他站在我旁边,等电梯,嘴里闲聊:“王总今天要听汇报,我那份方案……应该没问题吧?”“你做的方案,你自己最清楚。”“那当然,”他笑了一声,“不过还是得谢谢陈哥之前教的那些参数调整,帮了大忙。”电梯到了,门打开。我走进去,站在角落。他也跟进来,站我对面,还在笑。我看着他,忽然说:“赵延舟,你知道为什么有些楼盖到一半会塌吗?”他笑容淡了点,“什么?
”“不是地基不牢,”我慢慢说,“是上面加的东西太多,压得结构变了形。看着稳,其实早就撑不住了。”他没说话,眼神闪了一下。我按下楼层,电梯上升。到我这层,门一开,我就走出去。快到办公室门口时,我回头看了眼公告栏,顺手把钢笔往边沿一磕。
“当”一声,清脆。我没回头,听见电梯门关上的声音比平时慢了半拍。中午我没去食堂。
办公室没人,我打开抽屉,把昨天打印的银行流水再看了一遍。三笔转账,每笔五千,收款人周莉。我拿笔在纸上写:周莉——赵延舟姑姑公司——财务外包——表妹。线连起来,清楚。我把纸撕了,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下午五点四十分,我收拾包准备走。手机响了,沈砚打来的。“到哪了?”她问。“刚下楼。”“回来吃饭吗?”“嗯。”她顿了顿,“你今天……是不是有事?”“没有。”“你声音听着不太对。”“可能是累了吧。
”电话挂了。我站在路边等公交,风吹得额头发凉。晚饭是她做的,番茄炒蛋,青菜汤。
她坐在对面,吃饭时一直看我。我吃得很慢。快吃完时,我把碗放下,说:“下周我要去杭州。”她筷子停了一下,“去杭州?干什么?”“公司安排的会,临江中心的后续对接,可能要待三四天。”“什么时候定的?”“今天早上通知的。
”她点点头,低头继续吃,但没夹菜。饭后她收拾碗筷,我去客厅坐着。电视开着,播着天气预报,声音很小。她擦完桌子,坐到沙发上,低头看手机。我走过去,站在她面前。
“你最近……有没有什么想对我说的?”她抬头,眼神有点飘,“你说什么?”“就是问问。
”她笑了笑,手指在屏幕上滑了一下,“你今天怎么了?突然问这个。”我没说话,轻轻摇了摇头,转身往书房走。手搭上门把时,听见她吸了口气,像是憋了很久才放出来。
我走进书房,关门,反手把锁扣上。桌上的日历翻到这一页,周三被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没写字,就一个圈。我盯着看了几秒,把钢笔从口袋里拿出来,放进笔筒。窗外,江临市的灯光一层层铺开,远处工地的塔吊还在转,红灯一闪,一闪。我拉开椅子坐下,没开灯。4我起身从书架后取出那张光盘,手指在边缘划过,没有犹豫。
抽屉里的U盘还躺在原处,我没再看一眼。证据已经备好,现在要做的,是把它交到能用它的人手里。地铁早高峰的人流涌动,我站在车厢靠门的位置,背包贴着胸口。里面装着打印好的材料副本,还有银行流水的复印件。我低头看了眼手表,八点零七分。律所九点开门,时间够。林雪的办公室在十二楼,进门右手第一间。
她比我想象中年轻,三十出头,黑衬衫配西装裤,头发扎得一丝不苟。
她接过我递上的文件袋,当着我的面一一取出,逐页翻看。她的动作很慢,但目光扫得极细,连转账记录上的时间戳都停顿了两秒。“你是做建筑设计的?”她问。“对。”“那你知道,这类技术方案的版权认定,难点在哪?”“我知道。”我说,“所以我准备了原始建模的时间戳,本地保存记录,云端备份日志,还有公司内部提交系统的缓存截图。所有文件的哈希值我都核对过,能对应。
”她抬眼看了看我,“你很懂流程。”“这三年,我每天存一次档。
从第一张草图到最后一版施工图,版本编号连贯,时间线完整。”她沉默了几秒,把材料重新装回文件袋,放在桌上。“你妻子和赵延舟,是合谋。”“是。
”“你有录音、视频吗?”“没有。但我有他们聊天记录的完整截图,包括他让她删掉某条消息的提示。还有他用她邮箱转发方案的系统回执。”她点头,“这些可以作为间接证据链。但你要清楚,一旦立案,对方一定会反咬你诽谤,或者主张你是因感情纠纷报复。”“我不是来吵架的。”我说,“我是来起诉的。
他们用了我的方案,拿去评职称、争项目、领奖金。这不是感情问题,是侵权。
”她盯着我看了几秒,忽然问:“你这几天睡得好吗?”我没答。她也没等我回答,翻开笔记本,抽出一张表格推过来,“先填委托书。我受理这个案子。”我拿起笔,在姓名栏写下“陈默”两个字。笔尖划过纸面,声音很轻。中午前我出了律所大楼。
阳光刺眼,我站在路边等公交,手机震动了一下。沈砚发来的消息:“你没去杭州,是不是?
”我没回。下午四点,我回到家里。她已经在客厅坐着,外套没脱,手放在膝盖上,像是等了很久。“你去找律师了?”她问。“嗯。”“林雪?”“你知道她。
”“公司有人提过。”她声音低下来,“你打算告我?”“是你和赵延舟一起,把我的方案交上去的。你们以为我不知道?”她摇头,“我不是想毁你。我只是……太累了。
你从来不回家,不说话,像个影子。他至少……会关心我。”“所以你就把我的东西给他?
让他拿去换前程?”“我没有让他拿去上报!我只是让他看看,提点意见……谁知道他会……”“提意见需要删改核心结构?需要替换幕墙参数?
需要以他的名义提交给王总?”她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我看着她,“你们第一次上床,是不是就在那周?我出差去苏州,你说你加班。结果你和他,在我办公室隔壁的酒店开了房。
”她猛地抬头,脸色变了。“你……你怎么……”“我在物业调了电梯监控。你戴了帽子,但走路姿势我认得出来。那天你穿的是那双米色低跟鞋,鞋尖有一点磨损,是你去年生日我送的。”她喉咙动了动,像是咽不下什么。“陈默,我……对不起。
但我真的没想害你。我只是……一时糊涂。”“一时糊涂,就能把我三年的心血送人?
”“那你现在要怎么样?闹上法庭?让所有人都知道我背叛了你?那你呢?你就能好过?
”“我不在乎好不好过。”我说,“我在乎的是,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你拿走的不只是一个方案,是你亲手把我的信任碾碎了。现在,我要把它捡起来,用法律的方式,还给你们。”她站起来,声音发抖:“你真要走到这一步?
”“我已经走到了。”我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放在茶几上,“这是起诉材料的副本。
你可以看看,上面有你的名字,也有赵延舟的。明天,我会把原件交到法院。
”她盯着那份文件,像是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你疯了……这事一旦公开,你在公司还怎么待?项目组的人会怎么看?你以后……”“我以后怎么样,是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