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叫魂,乡下的‘神妈妈’(现代铃铛)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叫魂,乡下的‘神妈妈’)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3 04:22:27 

1 魂惊岔路口七月的河洼村,热得连知了都懒得叫唤。我被母亲送回老家避暑的那天,正赶上村里三个月来的第一场雨。雨点砸在黄土路上,溅起一朵朵泥花,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和庄稼的青气。奶奶撑着把破旧的油纸伞等在村口,见到我们从三轮车上下来,赶忙迎了上来。“我的乖孙,可算回来了!

”奶奶粗糙的手掌摸着我的脸,眼里闪着光。母亲只停留了一刻钟,喝了半碗水就急着往回赶。“公司只批了一天假,妈,小跃就交给您了。他最近总说没精神,医院查了又说没事,可能是天太热了。”奶奶点点头,目光在我脸上逡巡:“放心,乡下空气好,吃的是自家种的菜,保管一个月后还你个活蹦乱跳的孙子。”母亲走后,我成日里趴在奶奶的土炕上,摇着蒲扇数椽子。屋顶由一根根粗细不一的木头搭成,据说有些梁子还是奶奶的爷爷那辈架上去的,黑黢黢的,透着年岁的深沉。数着数着,我就睡过去了,醒来时总是一身汗,精神反倒比睡之前还要萎靡。

奶奶变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新挖的土豆炖自家养的鸡,菜园里刚摘的黄瓜拌蒜泥,井水里镇过的西瓜甜得粘手。我却食不知味,扒拉几口就放下筷子。“这娃儿蔫蔫的,别是掉了魂。”李奶奶拄着拐棍来串门时,这么说道。李奶奶是奶奶的老姐妹,住在村东头,满脸的皱纹像是被时光一刀刀刻上去的。她说话时嘴里只剩三颗牙,却丝毫不影响她吐字的清晰度。奶奶正在揉面,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我也觉着不对劲,回来五天了,没见笑过一声,成天睡不醒的样子。”“去西头找老姐姐看看吧,”李奶奶压低了声音,“上周我家强娃夜里哭闹不止,去了一趟,回来就好了。

”2 神妈妈的法事奶奶沉默了一会儿,继续揉面,但眉头蹙得更紧了。

河洼村西头住着位神妈妈,村里人这么叫她已有五十年。小孩子们私下里却称她“老仙姑”,既怕她又好奇她。据说她年轻时就能通灵,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能叫回走失的魂魄。

叫魂,乡下的‘神妈妈’(现代铃铛)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叫魂,乡下的‘神妈妈’)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谁家孩子夜啼不止、突发怪病,或是老人弥留之际有话要传,都会去找她。第二天天未亮,奶奶便拎着我往村西头去。东方才泛鱼肚白,整个村子还沉浸在睡梦中,只有几只早起的麻雀在枝头叽喳。我迷迷糊糊跟着,踩着露水打湿的小草,穿过一片玉米地,瞧见那间爬满牵牛花的瓦房。瓦房比村里其他房子都要旧些,墙皮脱落了大半,露出里面的土坯。但奇怪的是,院墙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连一片落叶也找不到。

牵牛花爬满了半面墙,蓝紫色的花朵在晨光中刚刚绽放,像是给老屋镶了道花边。

奶奶在木门前犹豫了片刻,终于抬手敲了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探出张布满皱纹的脸。

神妈妈看起来比我奶奶还要年长些,满头银丝挽成个小髻,眼睛却亮得不像老人,像是能把人从里到外看个透。“他婶子,这么早来打扰了。”奶奶有些局促地搓着手,“这是我孙子小跃,从城里回来几天了,一直打不起精神...”神妈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那目光不像是在看一个孩子,倒像是在阅读一本打开的书。她点点头,侧身让出一条路:“进来吧。”屋内昏暗,却异常整洁。土墙上贴着几张褪色的神像,供桌上摆着几样鲜果,香炉里三炷细香青烟袅袅。最奇的是屋梁上悬着无数红丝线,末端系着小铃铛,风一过便叮咚作响,像是无形的风铃。神妈妈让我坐在一张小木凳上,自己点起盏油灯。她粗糙的手指抚过我的额际,那手掌出奇地温暖,不像老人的手该有的温度。“哪天回来的?”她问奶奶,眼睛却仍盯着我。“大前天中午。

”“路上可遇到什么特别的事?孩子可曾受过惊吓?”奶奶想了想,突然一拍大腿:“对了!

快到村口时,有只野狗突然从路边窜出来,三轮车为了躲它,猛地打了个弯,差点冲进路沟里。小跃当时吓得脸都白了,不过很快就没事了,我们还说笑来看。

”神妈妈点点头,喃喃道:“是了,魂惊了,在三里外的岔路口丢的。

”奶奶连忙问:“能叫回来不?”“试试吧。”她自墙角的木匣中取出只白碗,盛满清水,又抽了三根红筷子,蘸了水,在我头顶顺时针转了三圈,逆时针又转了三圈。

她闭目吟唱起来,那调子古老得像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词句含糊不清,只偶尔捕捉到“东方有神”“魂归附体”几个字。唱到后来,声音越来越急,筷子在碗沿敲出清脆的节奏。我忽然觉得困倦,眼皮沉沉落下。朦胧中,仿佛真有什么轻飘飘的东西自远方被召回,缓缓沉入身体。梁上的铃铛无风自响,叮叮咚咚,如引路清音。待我醒来,日头已经西斜。橙红色的光从窗口斜射进来,在泥土地上拉出长长的光影。神妈妈正坐在门槛上剥豆角,哪还有半分神秘模样,分明就是个寻常乡下老太太。“醒啦?”她回头笑笑,露出所剩无几的牙齿,“灶上煨了小米粥,喝一碗再走。”那碗粥金黄糯软,就着一小碟咸菜,我竟喝得干干净净。

自打入夏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有食欲吃东西。我捧着空碗时,她忽然说:“人呐,有时候是需要个仪式的。不是信不信的问题,是求个心安。”奶奶掏出皱巴巴的几张钞票,神妈妈只抽了其中面额最小的一张,“剩下的买点肉给孩子补补。

”3 草药的秘密回奶奶家的路上,我感觉脚步确实轻快了许多。也许是心理作用,也许是那碗粥补充了体力,又或者,那叫魂的仪式真有什么说不清的道理。

奶奶边走边说:“神妈妈也是个苦命人。年轻时嫁到邻村,怀胎七月时丈夫进山砍柴,遇上山洪再没回来。她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都快哭瞎了。后来孩子也没保住,产下来就是个死胎。从那以后,她就能看见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能跟另一个世界沟通了。

”“她真的能叫魂吗?”我问奶奶。奶奶沉吟片刻:“村里人信她。有时候孩子受了惊吓,睡不安稳,吃不下饭,去医院查不出毛病,来找她叫叫魂,多半就好了。你说这是迷信吧,可有时候还真管用。”自那日后,我果真一日日精神起来。不知是神妈妈的法事灵验,还是回乡下调养见了效,或者单纯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学业的压力,我在河洼村渐渐找到了童年的乐趣。白天跟着奶奶下地摘菜,傍晚和小伙伴们到河边摸鱼,夜里躺在院子里看星星。城市的夜空总是被霓虹灯染成橙红色,而这里的星空漆黑如墨,银河清晰可见,流星时常划破天际。一周后,我又去了趟西瓦房。这次不是去看病,而是奶奶让我送一篮子新摘的蔬菜过去。神妈妈正在院中晾晒草药,身边跟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有样学样地摆弄着菖蒲和艾草。小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大而明亮,很像她奶奶年轻时的模样。“奶奶说这些以后都用得着,”小女孩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村里可以没有医生,但不能没有神妈妈。

”神妈妈敲了下孙女的额头,笑骂:“胡吣什么。”转身却悄悄对我眨了眨眼。

我帮忙把晾干的草药收进屋里,注意到墙角那口木箱中装满了各种植物根茎和干花,每一样都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一本泛黄的农历,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

“这些都是药吗?”我好奇地问。神妈妈点点头:“大多是山里的草药,有些是治感冒发烧的,有些是安神助眠的。”她指着一束干枯的紫色小花,“这是千里光,煮水喝能安神。”又指着一堆根须,“这是黄芪,补气的。”原来她不只是会叫魂,还懂这么多草药知识。那天下午,我就坐在她家门槛上,听她讲各种草药的功效和采集时节。

她说话不紧不慢,声音沙哑却有种魔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人哪,跟庄稼一个道理,”她说,“缺什么补什么,不一定是药片才能治病。有时候地里的草,山上的根,比什么都管用。”临走时,她塞给我一小包干菊花:“睡不着时泡水喝,比安眠药强。”随着在村里的日子越来越长,我渐渐发现了神妈妈在河洼村的特殊地位。

她不仅是叫魂的人,还是村里的草药医生、心理顾问和矛盾调解人。有一次,邻居家的新媳妇因为家务事想不开,坐在井边哭哭啼啼,大家都劝不回来。神妈妈去了,不知说了什么,那媳妇就乖乖跟着回家了。还有一次,村长的老父亲病重,医院说准备后事吧。神妈妈去看了一眼,说“还能撑过这个月圆夜”,果然,老人是在十六那夜月亮最圆时平静离世的。村民们对她既敬且畏,孩子们不敢单独从她门前经过,但家里有事时,第一个想到的又是她。八月中旬的一天夜里,我已经睡下,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奶奶点亮油灯,开门一看,是村南头的张大叔,怀里抱着他五岁的小儿子毛毛。“婶子,快帮忙看看毛毛这是怎么了!浑身烫得像火炭,还说胡话!”张大叔急得满头大汗。奶奶看了一眼,连忙说:“快去找神妈妈!我这就过去。

”那时我也跟着去了神妈妈家。小男孩躺在炕上,脸色通红,呼吸急促,嘴里不停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话。神妈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翻看了他的眼皮,又问了张大叔几个问题:今天去了哪里,吃了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的。

“下午带他去后山坟地给他爷爷上坟了,”张大叔回忆道,“回来时还好好的,天黑就开始发烧了。”神妈妈点点头,从她的木箱中取出一包草药,让奶奶赶紧去煎。

然后又拿出那套叫魂的器具——白碗、清水、红筷子。但这次的程序与上次为我叫魂时不同。

她点燃了一种有着特殊气味的草绳,在房间里绕了一圈,嘴里念的调子也更加急促。接着,她让张大叔对着孩子的耳朵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毛毛,回家啦,毛毛,回家啦。

”草药煎好后,她小心地喂孩子服下。不到半小时,孩子的呼吸平稳了许多,额头也不再那么烫了。“明天还得去镇上医院看看,”神妈妈对张大叔说,“我这草药只能退烧安神,万一是严重的感染,还得用西药。”张大叔千恩万谢,抱着已经睡熟的孩子走了。回奶奶家的路上,我问:“神妈妈为什么不自己治好所有病呢?

”奶奶拉着我的手,在月光下慢慢走着:“她懂得分寸。小病小灾的,用草药和叫魂就能好;大病还得上医院。她常说,迷信迷信,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这叫‘神事归神,人事归人’。”4 铃铛的魔力那晚的月亮很圆,照得乡间小路明晃晃的,不需要手电筒也能看清脚下的路。我忽然明白了神妈妈在村里的作用——她不仅是治病的人,更是一种精神支柱,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迷信之间的桥梁。在河洼村的最后一周,我几乎天天往神妈妈家跑。她教我认草药,告诉我哪些植物什么时候采摘药效最好,什么样的症状该用什么方子。她甚至教我了一些简单的叫魂仪式,但告诫我说:“这只能安慰人心,真病了还得看医生。”“那为什么还要做呢?

”我不解地问。“因为人心需要安慰啊,”她笑着说,“人活着不光靠饭,还靠个念想。

有时候,信比药还管用。”离村前我又去了一次西瓦房。神妈妈正在缝补一件旧衣,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明天就要回城了?”她头也不抬地问。我点点头,虽然知道她根本没看我。她放下针线,从里屋拿出一个小布包:“这里面有些安神的草药,学习累了就泡水喝。还有这个,”她递给我一个用红绳系着的小铃铛,“挂在窗前,风一吹就会响,能宁神静心。”我接过礼物,不知该说什么好。“城里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电脑,”她继续说,“但人呐,不能忘了根。庄稼离了土活不成,人离了根也活得不安稳。什么时候心里慌了,就回来看看。”回城的那天,奶奶和李奶奶都到村口送我。神妈妈没来,但我在背包里发现了一包她亲手炒的南瓜子。

车开出去很远,我回头望,还能看见三个老人的身影在村口站着,越来越小,最后融入了那片黄土地。许多年后我在城市扎根,成为了一名医生。

每当生活颠簸、心神不宁时,总会想起那个午后:碗中的清水,旋转的筷子,古老的吟唱,还有梁上清脆的铃音。现代医学教会我用科学解释一切生理和心理现象,但我始终没有完全否定那个夏天在河洼村的经历。也许魂不需要叫,但人需要相信——相信无论在多么陌生的岔路口迷失,总有什么能引领我们回家。

而那些系着红线的铃铛,至今仍在我记忆深处,无风自响。去年冬天,奶奶打电话来说神妈妈走了,享年八十九岁。全村人都去送了葬,她的孙女已经长大成人,继承了那些草药知识,但不再为人叫魂了。“时代变了,”奶奶在电话里叹气道,“现在孩子受了惊吓,都去医院开药片了。”我望着窗外城市的霓虹,忽然觉得心里空了一块。那个连接天地、沟通古今的桥梁,随着神妈妈的离去,悄然断裂了。

但第二天,我收到一个快递包裹,是神妈妈的孙女寄来的。里面有一本泛黄的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草药方子和民间偏方,还有一封信:“奶奶临终前说,如果你来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