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陈砚王承恩(陈砚王承恩)小说目录列表阅读 陈砚王承恩最新阅读

时间: 2025-09-13 04:27:38 
刺痛感还残留在指尖,陈砚的意识像是从深海里挣扎着浮出水面,耳边的轰鸣声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尖锐得像生锈的铁器刮过木头。

“万岁爷!

您醒醒啊!

千万别吓奴婢们!”

陈砚王承恩(陈砚王承恩)小说目录列表阅读 陈砚王承恩最新阅读

有人在摇晃他的手臂,力道不大,却带着难以掩饰的慌乱。

陈砚想睁开眼,眼皮却重得像黏了铅,每一次眨眼都要耗尽全身力气。

鼻腔里涌入一股陌生的气味 —— 浓郁的龙涎香混着淡淡的药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丝绸的陈旧香气,和图书馆的纸墨香截然不同,陌生得让他心慌。

“水……” 喉咙干得发疼,像是被砂纸磨过,他艰难地挤出一个字,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

立刻有温热的触感贴到唇边,是素白瓷碗的冰凉边缘,温水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微弱的甘甜,总算缓解了喉咙的灼痛感。

陈砚借着这股力气,缓缓睁开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黄色的织金龙纹纱帐,帐顶垂着的东珠串子随气流轻轻晃动,折射出细碎的光,落在他脸上,带着微凉的触感。

他动了动手指,身下是铺着三层的云锦锦被,丝滑的料子蹭过手背,细腻得像流水,和图书馆硬邦邦的木椅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是他熟悉的任何地方 —— 没有台灯的光圈,没有室友的微信提示音,更没有那本泛着银光的《崇祯长编》。

“万岁爷您可算醒了!”

一个穿着藏青色宫装、梳着双丫髻的小宫女扑到床边,眼眶通红,手里攥着的帕子还在微微颤抖,“刚才您在御案前看奏疏时突然晕过去,手都砸在砚台上了,墨汁溅了满袖,可把奴婢们吓坏了!

王公公己经去请太医院院判了,您再撑撑,李院判马上就到……”万岁爷?

御案?

奏疏?

这些词像重锤一样砸在陈砚的脑子里,嗡嗡作响。

他下意识摸向枕边,指尖触到一个硬硬的物件,是个巴掌大的木盒,表面刻着繁复的云纹,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枚温润的白玉佩,雕着龙纹,触手生温 —— 这不是他的东西。

他猛地转头,看见床前站着七八个宫女太监,都穿着品级规整的宫装,最前面的太监穿着石青色蟒纹贴里,腰系玉带,面容清瘦,眼神里满是焦急,额角还沾着细密的汗珠,正是小宫女口中的 “王公公”。

陈砚的心脏骤然一紧 —— 这个模样,这个穿着,分明是历史上陪着崇祯帝走到煤山的王承恩!

他强迫自己稳住呼吸,学着记忆里史书对崇祯帝的描述,尽量让语气带着帝王的沉稳:“现在…… 是什么时辰?

外头可有奏报传来?”

指尖却在锦被下悄悄攥紧,指甲掐进掌心,借着疼痛保持清醒 —— 他必须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来到了那个末日王朝。

王承恩躬身回话,声音恭敬又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色:“回万岁爷,现在是巳正一刻。

今早五更,兵部递来八百里加急,说闯贼李自成的前哨己到昌平,离京城不足百里;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刚才来问,是否要召内阁阁臣来乾清宫议事,商议城防调度,奴婢见您晕着,就先让他候在外头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

陈砚的脑子 “嗡” 的一声,像是有惊雷炸开。

他记得在图书馆画的时间轴,记得《崇祯长编》里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至居庸关” 的记载 —— 距离李自成兵临城下,只剩一天;距离北京陷落,只剩三天!

他真的穿越了,穿成了崇祯帝,穿在了大明王朝覆灭的前夜!

“陛下,太医院院判李可灼到了!”

殿外传来侍卫的通传声,打破了陈砚的怔忪。

紧接着,一个穿着绯色仙鹤补子官袍、背着朱漆药箱的老者快步走进来,身后跟着捧着脉枕和药囊的小吏,两人进门便 “噗通” 一声跪伏在地,声音带着惶恐:“臣李可灼,叩见陛下,陛下圣安。”

李可灼?

陈砚的瞳孔微微收缩 —— 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正是万历年间 “红丸案” 里给明光宗进献红丸的御医,没想到崇祯十七年时,他还在太医院任职。

历史的重合让他脊背发凉,连带着对眼前人的信任都少了几分。

他微微抬手,尽量让动作显得自然:“免礼,近前来给朕诊脉。”

李可灼跪坐在床边,手指搭在陈砚的手腕上,指尖微凉,轻轻按压着脉搏。

陈砚能感觉到对方的手指在微微颤抖,显然也知道如今的局势危急。

片刻后,李可灼的眉头渐渐皱起,神色愈发凝重:“陛下脉象虚浮,气脉紊乱,是连日操劳、忧思过度所致。

如今闯贼逼近,京城人心惶惶,陛下需保重龙体,切不可再熬夜批奏疏,也需少动肝火,否则恐伤根本。

臣这就给陛下开一副安神养气的方子,用当归、黄芪、茯苓配伍,午后煎服,或能缓解些不适。”

“朕知道了。”

陈砚敷衍着点头,目光却趁机扫过殿内 —— 乾清宫的陈设和他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复原图几乎一致,正前方是雕龙的御座,御案上堆着高高的奏疏,最上面一本的封皮写着 “兵部尚书张缙彦奏报昌平防务”,旁边放着一支狼毫笔,砚台里的墨汁还泛着光泽,显然是刚用过不久。

殿角的青铜鹤灯里燃着檀香,烟雾袅袅,将整个大殿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光影里,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等李可灼写好药方、带着小吏退下,宫女们忙着去御膳房传旨煎药,殿内很快就只剩下陈砚和王承恩两人。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安静得能听到外面偶尔传来的太监宫女走动的脚步声,还有远处钟楼隐约的钟声,“当 —— 当 ——”,每一声都像在倒计时。

“王伴伴,” 陈砚叫住他,声音压得低了些,目光紧紧盯着王承恩,想从他的神色里找到一丝熟悉的安全感,“你跟在朕身边多少年了?”

王承恩愣了一下,随即躬身答道:“回陛下,奴婢自天启二年入宫,崇祯元年起伺候陛下,至今己有十六年了。”

他的声音很稳,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那是多年陪伴才有的熟悉感。

“十六年……” 陈砚心里微暖,这十六年,正是崇祯帝从少年天子到末世帝王的时光,不管是平定阉党,还是应对内忧外患,王承恩始终陪在身边,从未背叛。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波澜,问道:“朕问你,如今国库还有多少存银?

京营禁军的粮饷,欠了多少?”

王承恩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也带上了几分苦涩:“回陛下,上月户部尚书倪元璐递过奏疏,国库现存白银不足三千两,还有些铜钱和残破的绸缎,根本不够支用;京营禁军的粮饷,己经欠了三个月,前几日还有百户来司礼监哭求,说底下士兵连粗粮都快吃不上了,有些士兵甚至偷偷把盔甲当了换粮,奴婢…… 奴婢没敢如实禀报陛下。”

陈砚的心沉了下去 —— 和他记忆里的史料一模一样,崇祯十七年的大明,早己是空架子。

外有李自成的大顺军、皇太极的清军虎视眈眈,内有官员腐败、国库空虚,连保卫京城的士兵都吃不饱饭,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不亡?

他又问:“那城防呢?

九门的守将是谁?

可有能担事的勋贵或将领?”

“回陛下,九门守将多是兵部委派,正阳门由第十代襄城伯李国桢坐镇 —— 也是昨日刚被陛下任命的京营总督,算来任职还不足三日;崇文门是副将刘芳名,宣武门是参将王承胤,德胜门则由兵部尚书张缙彦亲自督守……” 王承恩一一报出名字,提到李国桢时,语气里多了几分迟疑,“这李国桢虽是襄城伯府后人,属勋贵代表,可京营素来松散,他仓促接手,怕是难以快速掌控兵权。”

陈砚的指尖猛地一顿 —— 李国桢!

他瞬间想起史料里关于 “三日总督” 的记载:这位襄城伯虽是勋贵出身,却无实战谋略,城破后主动向李自成投降,最终却落得被刘宗敏拷掠追赃、受尽折磨而死的下场。

所谓 “能担事”,不过是末世里崇祯帝病急乱投医的选择,连这仅有的 “勋贵代表”,都并非可靠之人。

他在心里快速梳理:李国桢无忠无勇,刘芳名是降将出身、立场摇摆,王承胤早与闯军暗通款曲,张缙彦身为兵部尚书却畏缩避战 —— 九门守将竟无一人能真正托付城防重任!

“王德化那边,你怎么看?”

陈砚突然问道,目光锐利起来。

王德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位高权重,历史上京城破后,他带着宫里的太监们主动投降李自成,还把皇宫里的珍宝悉数献给闯军,是个典型的墙头草。

王承恩的眼神暗了暗,声音压得更低了:“回陛下,王德化近来和内阁的一些大臣走得近,前几日奴婢还看见他的管家,给户部侍郎周应元送了两箱东西,具体是什么,奴婢没查清。

不过…… 奴婢听说,他私下里和人说,‘闯贼势大,不如早做打算’,语气里带着投诚的意思。”

陈砚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 —— 勋贵靠不住,将领存异心,太监思投敌,这大明的根基早己蛀空!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在不是怨天尤人的时候,哪怕只有三日,也要尽力盘活这盘死棋。

“你即刻去办两件事。”

陈砚的语气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决断,“第一,去内承运库清点私库,所有金银珠宝、古玩玉器,哪怕是先帝遗留的物件,尽数登记造册充作军饷,午时前必须报上明细 —— 士兵有粮有饷,才有可能守住城门;第二,去京营见李国桢,传朕口谕,让他即刻整肃营中涣散之气,优先挑选无家室牵挂、愿守京城的士兵,集中布防正阳门与德胜门,同时暗中监视他的动向,若发现他与外臣或闯军有任何勾连,立刻回报!”

王承恩愣住了,眼神里满是震惊 —— 陛下不仅要动内库仅存的私产,竟还对刚任命的京营总督心存戒备?

这与往日那位对勋贵多有优待、易轻信臣下的陛下,判若两人。

但他不敢多问,连忙躬身应道:“奴婢遵旨!

这就去办,定不辜负陛下所托!”

看着王承恩快步走出殿门的背影,陈砚撑着身体下床,脚步还有些虚浮。

他走到御案前,拿起那本 “兵部尚书张缙彦奏报昌平防务” 的奏疏,翻开一看,里面全是 “昌平防务稳固,将士用命” 的敷衍之词,对士兵缺粮、士气低落的实情只字不提。

他又拿起几本奏疏,不是地方官哭穷要粮,就是大臣互相弹劾攻讦,没有一本真正谈及御敌之策。

“空谈误国!”

陈砚把奏疏扔回御案,心里又气又急。

他走到窗边,撩开纱帘,看向殿外 —— 乾清宫的庭院里,几个太监正低头扫地,动作小心翼翼,远处的钟楼又传来钟声,“当 —— 当 —— 当 ——”,一声声,像是在为大明的覆灭倒计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