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重生:暴雨将至林曜林曜完本热门小说_小说完结版末日重生:暴雨将至(林曜林曜)
时间: 2025-09-13 04:33:02
我家所在的“丽景苑”小区,位于这座沿海城市的老城区与新兴开发区的交界处。
小区建成己有十几年,不算新,但当年建筑标准扎实,楼体厚实,布局合理。
它地势在周边区域中略显隆起,这也是父母当年选择此处安家的重要原因——图个踏实,避免内涝。
谁曾想,面对这场颠覆认知的灾难,这点微弱的地势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家在15楼,东侧边户。
视野开阔,平日里能望见远方的公园绿地和城市轮廓线。
此刻,这高度成了我们最关键的依仗。
7号楼三个单元,一梯两户结构。
楼下有宽敞明亮的入户大厅和两部电梯。
小区内部实行人车分流,中心花园带有一个景观水池,西周散布着另外六栋住宅楼,楼层高低错落。
所有楼栋的地下一层相互连通,是庞大的停车场和储藏室区域。
平日里觉得方便安全的设计,在洪水面前却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
暴雨砸落的第一个小时,恐慌还被隔绝在厚重的雨幕和加固的门窗之外,带着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
我们一家西口聚集在客厅,借着应急灯和窗外不时撕裂夜空的闪电光芒,面面相觑,耳边是永无止境的狂暴雨声。
父亲尝试用老式的收音机调频,但除了刺耳的杂音和偶尔插入的、断断续续的紧急广播(内容无非是“市民保持镇静”、“前往高处避难”、“等待政府救援”),收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侵蚀,从细微处开始。
先是阳台。
尽管我们用木板和胶带加固了推拉门,但雨水依旧顽强地从微小的缝隙和可能的空调孔洞倒灌进来,在阳台地面聚起薄薄一层水膜。
我和父亲立刻用毛巾、旧衣物进行二次堵塞。
接着,厨房和卫生间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滴答声。
检查发现,是公共烟道和通风管道在渗水。
我们找不到确切的进水点,只能摆上水桶和脸盆承接,那一声声水滴敲击塑料盆底的声音,在暴雨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清晰,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
“电梯……”母亲突然脸色发白,低声说了一句。
我们瞬间明白过来。
如果水位持续上涨,电梯井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贯穿楼体的进水通道!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恐惧,楼下远处(似乎是对面那栋楼)隐约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重物砸入水中,紧接着是几声被风雨撕扯得变形的惊叫。
不是我们楼,但距离太近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水位上涨的速度快得令人窒息。
父亲冒险掀开阳台木板的一条缝隙,用手电向下照射。
光柱穿透雨幕,所见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原本的草坪、小路、儿童滑梯早己无踪。
浑浊的水面翻滚着,己经漫过了一楼窗户的近一半高度!
水面上漂浮着各种令人心惊肉跳的杂物:翻倒的垃圾桶、散落的花盆泥土、红色的共享单车、甚至有一些小轿车,像无根的浮萍般被水流推搡着,重重撞进了隔壁6号楼的单元门廊,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
手机信号格彻底消失了。
屏幕右上角那个红色的“X”,宣告了我们与外界最后的联系被彻底斩断。
业主群里最后刷新的那些惊恐询问、模糊视频和绝望呼喊,成了文明绝响。
我们被彻底困在了这座混凝土孤岛的十五层。
暴雨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变本加厉。
风更大了,如同巨人的咆哮,卷着雨水疯狂抽打建筑外墙,我们加固的窗户木板开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撕裂。
“不能去阁楼!”
我斩钉截铁地否定了母亲下意识的提议。
阁楼空间低矮密闭,结构强度远不如主体,一旦楼体受损或风雨再强,那里将是绝地。
“15楼己经足够高!
我们就在这里,这里最坚固!”
我的语气不容置疑。
经历过一世的毁灭,我清楚这栋楼最终扛住了,但过程绝不平顺。
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阵脚,守住这个最熟悉的堡垒。
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反对。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分配任务:“检查所有房间门窗!
把所有接水的盆桶集中清倒一次!
注意听楼里有没有异常声音!”
我们立刻行动起来。
在这种时候,有具体的事情做,反而能稍微驱散一些无所适从的恐惧。
母亲和姐姐负责清倒积水,我和父亲则耳朵贴着墙壁,仔细倾听楼内的动静。
除了窗外永恒的暴雨轰鸣,另一种声音逐渐清晰起来——是从楼梯间方向传来的!
不再是滴答声,而是持续的、哗啦啦的流水声,像是瀑布!
“楼梯间……”父亲脸色凝重,“水压破开防火门了。”
这意味着,楼下的通道正在被洪水吞噬。
低楼层邻居的命运,我们不敢细想。
同时,洪水正在从内部浸泡和冲击这栋建筑。
突然!
整栋楼传来一阵明显的、令人心悸的震动!
楼下某处(像是一楼或者地下)传来了沉闷的轰响,似乎是大量墙体或装饰材料在水的浸泡和压力下剥落坍塌的声音!
紧接着是玻璃大面积碎裂的刺耳声响!
“啊!”
姐姐吓得惊叫一声,手里的水盆差点打翻。
母亲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手指用力得指节发白,脸上毫无血色。
“稳住!”
父亲低吼,声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他强自镇定,“是地下室或者裙楼!
主体结构没事!
这楼没那么容易垮!”
他的话像是在安慰我们,也像是在给自己信心。
黑暗、潮湿、恐惧、以及对脚下建筑能否坚守的未知。
我们重新聚集在客厅相对安全的角落,应急灯的光芒将我们的影子拉长,投在满是水渍的墙壁上,扭曲晃动。
储备的物资就在身边,但没人想去吃喝。
时间仿佛凝固了,又仿佛在洪水的上涨中飞速流逝。
每一分钟,都在考验着神经的极限。
这座孤岛,正在暴雨和洪水的围困中,发出低沉的呻吟。
而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并祈祷这混凝土的躯壳,足够坚强。
小区建成己有十几年,不算新,但当年建筑标准扎实,楼体厚实,布局合理。
它地势在周边区域中略显隆起,这也是父母当年选择此处安家的重要原因——图个踏实,避免内涝。
谁曾想,面对这场颠覆认知的灾难,这点微弱的地势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家在15楼,东侧边户。
视野开阔,平日里能望见远方的公园绿地和城市轮廓线。
此刻,这高度成了我们最关键的依仗。
7号楼三个单元,一梯两户结构。
楼下有宽敞明亮的入户大厅和两部电梯。
小区内部实行人车分流,中心花园带有一个景观水池,西周散布着另外六栋住宅楼,楼层高低错落。
所有楼栋的地下一层相互连通,是庞大的停车场和储藏室区域。
平日里觉得方便安全的设计,在洪水面前却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
暴雨砸落的第一个小时,恐慌还被隔绝在厚重的雨幕和加固的门窗之外,带着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
我们一家西口聚集在客厅,借着应急灯和窗外不时撕裂夜空的闪电光芒,面面相觑,耳边是永无止境的狂暴雨声。
父亲尝试用老式的收音机调频,但除了刺耳的杂音和偶尔插入的、断断续续的紧急广播(内容无非是“市民保持镇静”、“前往高处避难”、“等待政府救援”),收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侵蚀,从细微处开始。
先是阳台。
尽管我们用木板和胶带加固了推拉门,但雨水依旧顽强地从微小的缝隙和可能的空调孔洞倒灌进来,在阳台地面聚起薄薄一层水膜。
我和父亲立刻用毛巾、旧衣物进行二次堵塞。
接着,厨房和卫生间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滴答声。
检查发现,是公共烟道和通风管道在渗水。
我们找不到确切的进水点,只能摆上水桶和脸盆承接,那一声声水滴敲击塑料盆底的声音,在暴雨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清晰,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
“电梯……”母亲突然脸色发白,低声说了一句。
我们瞬间明白过来。
如果水位持续上涨,电梯井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贯穿楼体的进水通道!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恐惧,楼下远处(似乎是对面那栋楼)隐约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重物砸入水中,紧接着是几声被风雨撕扯得变形的惊叫。
不是我们楼,但距离太近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水位上涨的速度快得令人窒息。
父亲冒险掀开阳台木板的一条缝隙,用手电向下照射。
光柱穿透雨幕,所见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原本的草坪、小路、儿童滑梯早己无踪。
浑浊的水面翻滚着,己经漫过了一楼窗户的近一半高度!
水面上漂浮着各种令人心惊肉跳的杂物:翻倒的垃圾桶、散落的花盆泥土、红色的共享单车、甚至有一些小轿车,像无根的浮萍般被水流推搡着,重重撞进了隔壁6号楼的单元门廊,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
手机信号格彻底消失了。
屏幕右上角那个红色的“X”,宣告了我们与外界最后的联系被彻底斩断。
业主群里最后刷新的那些惊恐询问、模糊视频和绝望呼喊,成了文明绝响。
我们被彻底困在了这座混凝土孤岛的十五层。
暴雨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变本加厉。
风更大了,如同巨人的咆哮,卷着雨水疯狂抽打建筑外墙,我们加固的窗户木板开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撕裂。
“不能去阁楼!”
我斩钉截铁地否定了母亲下意识的提议。
阁楼空间低矮密闭,结构强度远不如主体,一旦楼体受损或风雨再强,那里将是绝地。
“15楼己经足够高!
我们就在这里,这里最坚固!”
我的语气不容置疑。
经历过一世的毁灭,我清楚这栋楼最终扛住了,但过程绝不平顺。
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阵脚,守住这个最熟悉的堡垒。
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反对。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分配任务:“检查所有房间门窗!
把所有接水的盆桶集中清倒一次!
注意听楼里有没有异常声音!”
我们立刻行动起来。
在这种时候,有具体的事情做,反而能稍微驱散一些无所适从的恐惧。
母亲和姐姐负责清倒积水,我和父亲则耳朵贴着墙壁,仔细倾听楼内的动静。
除了窗外永恒的暴雨轰鸣,另一种声音逐渐清晰起来——是从楼梯间方向传来的!
不再是滴答声,而是持续的、哗啦啦的流水声,像是瀑布!
“楼梯间……”父亲脸色凝重,“水压破开防火门了。”
这意味着,楼下的通道正在被洪水吞噬。
低楼层邻居的命运,我们不敢细想。
同时,洪水正在从内部浸泡和冲击这栋建筑。
突然!
整栋楼传来一阵明显的、令人心悸的震动!
楼下某处(像是一楼或者地下)传来了沉闷的轰响,似乎是大量墙体或装饰材料在水的浸泡和压力下剥落坍塌的声音!
紧接着是玻璃大面积碎裂的刺耳声响!
“啊!”
姐姐吓得惊叫一声,手里的水盆差点打翻。
母亲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手指用力得指节发白,脸上毫无血色。
“稳住!”
父亲低吼,声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他强自镇定,“是地下室或者裙楼!
主体结构没事!
这楼没那么容易垮!”
他的话像是在安慰我们,也像是在给自己信心。
黑暗、潮湿、恐惧、以及对脚下建筑能否坚守的未知。
我们重新聚集在客厅相对安全的角落,应急灯的光芒将我们的影子拉长,投在满是水渍的墙壁上,扭曲晃动。
储备的物资就在身边,但没人想去吃喝。
时间仿佛凝固了,又仿佛在洪水的上涨中飞速流逝。
每一分钟,都在考验着神经的极限。
这座孤岛,正在暴雨和洪水的围困中,发出低沉的呻吟。
而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并祈祷这混凝土的躯壳,足够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