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合集8林知安大山最新小说推荐_完结小说短文合集8(林知安大山)
时间: 2025-09-13 04:30:29
1961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霜雪压弯了村口的老槐树,也压低了人们的脊梁。
陈家坳的炊烟越来越少,偶尔一缕飘起,也像病人的喘息,断断续续,无力升空。
陈家三兄妹住在村尾一间低矮的土屋里。
屋顶漏风,墙缝钻雪,但门框上还贴着去年的春联,红纸褪成淡粉,字迹模糊,却仍倔强地写着“家和万事兴”。
他原是生产队的记分员,如今记的不再是工分,而是谁家还有存粮,谁家孩子又瘦了一圈。
二妹陈小禾十九岁,眉眼清秀,话不多,总在灶台前忙活,用野菜、树皮、观音土混着少得可怜的米熬糊糊。
最小的弟弟陈满囤才十岁,脑袋大,眼睛亮,可反应总比别人慢半拍。
村里人背地里叫他“小傻子”,可他从不恼,只会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
“哥,米缸还有吗?”
小禾轻声问,手指抠着锅底残留的一点糊糊。
大山蹲在灶前,盯着冷锅,没说话。
他知道,缸底早就刮干净了。
三天前,最后半碗米煮成了糊,分给三人,每人两勺。
那晚,满囤把碗舔得发亮,还问:“哥,明天还能吃这个吗?”
他没敢回答。
这天清晨,雪停了。
大山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准备去山里找些能吃的草根。
小禾把满囤的破棉鞋用麻绳又缠了一圈,抬头说:“哥,我听说公社要发救济粮,今天到。”
“听说”两个字,像风里的火苗,忽明忽暗。
大山没信,可还是点了点头:“我去看看。”
小禾拉住他袖子:“别走太远,饿着走不动。”
大山笑了笑:“我皮实。”
他走出门时,满囤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捏着一根枯草,对着阳光看。
见大哥出门,他忽然站起来,跑进屋,再出来时,手里捧着一个粗瓷碗。
“哥,带碗去。”
他声音小,像怕惊着什么。
大山一愣:“干啥?”
“领粮……要碗。”
满囤认真地说,眼睛亮亮的,“我……我留着。”
大山鼻子一酸。
他知道,这碗是去年过年时,娘留下的唯一完整的碗。
后来娘走了,饿走的,一句话没留下。
这碗,满囤一首藏在床底下,从不舍得用。
“你留着。”
大山想把碗塞回去。
满囤却往后一缩,固执地举着:“哥……带去。
领了米,回来煮。”
大山看着弟弟的脸——冻得发紫,颧骨高耸,可眼神清澈得像山泉。
他终于接过碗,轻轻拍了拍满囤的头:“好,哥带去。
回来给你煮最稠的。”
他转身走了,雪地里留下一串脚印,深深浅浅。
小禾站在门口,望着大哥的背影,轻声说:“满囤,进屋,冷。”
满囤没动,盯着那串脚印,仿佛在数着大哥走过的步数。
这一天,雪又开始飘。
大山走了十里山路,才到公社。
人不多,冷冷清清。
几个干部坐在屋里烤火,见人来,只摆摆手:“没粮。
等通知。”
“不是说今天发救济?”
大山嗓音干涩。
“等通知。”
那人重复,眼皮都没抬。
大山站在雪地里,手里的碗冻得发僵。
他忽然觉得可笑——一碗,能装几两米?
可满囤却把这碗,当成了希望。
他没哭,也没骂。
转身往回走。
路过一片荒地时,他看见一株枯黄的野荠菜从雪缝里钻出。
他蹲下,用冻裂的手一点点挖,放进怀里。
这菜毒,吃多了头晕,可饿极了的人,顾不得。
回村时天己擦黑。
小禾在门口张望,见他空手回来,心沉了下去。
“没领到?”
她问。
大山摇摇头,把野荠菜掏出来:“明天煮汤。”
小禾接过,手指发抖。
她知道,这菜不能多吃。
屋里,满囤坐在灶边,守着冷锅。
见大哥回来,他第一句话是:“米呢?”
大山蹲下,把碗递给他:“没领到。
下次。”
满囤盯着碗,忽然说:“哥,碗脏了。”
大山一愣。
碗沿确实沾了泥雪。
满囤却笑了:“我洗洗,明天还能用。”
他跑去舀水,手抖得厉害,水洒了一地。
小禾想拦,却被大山轻轻拉住。
“让他洗。”
大山说。
那晚,三人喝了一锅野荠菜汤。
汤清如水,浮着几片黄叶。
满囤喝得极慢,一口一口,像在品珍馐。
喝完,他把碗舔净,放回床下,还掖了掖草席,仿佛护着什么宝贝。
夜深了。
小禾靠在墙边睡着了。
大山却睁着眼,听风刮过屋顶。
他想起去年今日,娘还在,锅里还有半碗米粥。
娘说:“等来年,风调雨顺,咱们吃白米饭。”
可来年,更难了。
他轻轻起身,走到床边,看满囤睡着的样子。
孩子瘦得颧骨凸出,可嘴角微微上扬,像做了好梦。
“哥……”满囤忽然呢喃,“米……香。”
大山心头一紧,轻轻拍他:“睡吧,哥在。”
第二天,大山没再出门。
他翻出一把旧锄头,拆了木柄,磨成尖头。
小禾明白他的意思——进山挖鼠洞。
荒年,老鼠也存粮,哪怕几粒谷,也能续命。
“我跟你去。”
小禾说。
“你守家。”
大山背起锄头,“万一有粮来,没人领。”
小禾咬唇,点头。
大山走后,小禾煮了昨剩的菜根汤。
满囤喝完,忽然说:“姐,哥说领了米,给我煮最稠的。”
小禾鼻子一酸:“嗯。”
“那……我要吃三碗。”
“好,吃三碗。”
满囤笑了,眼睛弯成月牙。
中午,村口传来锣声。
小禾冲出去,见公社干部站在牛车上,手里拎着一袋粗谷粮。
“陈家坳救济粮到了!
每户一斤!”
小禾腿一软,差点跪下。
她冲回家,抱起床下的碗,疯了一样往村口跑。
满囤跟在后面,跑得跌跌撞撞。
发粮时,干部认出她:“陈家就你们三个?”
“是!
我哥去挖草根了,我代领!”
干部称了一斤,倒进她碗里。
各种谷物粗粮在粗瓷碗里堆成一座小山。
小禾抱着碗往回跑,眼泪砸在粮食上。
满囤在后面追,气喘吁吁:“姐!
米!
米!”
回到家,小禾把粮食倒进锅,加水,生火。
火苗舔着锅底,“米香”慢慢散开。
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闻到真正的“米香”。
满囤蹲在灶前,眼睛一眨不眨:“姐,哥说最稠的。”
“嗯,最稠的。”
粥煮好,小禾盛了第一碗,放在桌上,等大山回来。
可等到天黑,大山没回来。
小禾急了。
她让满囤守家,自己提着灯往山里走。
雪地难行,她摔了两跤,灯灭了又点。
终于在一处塌了的鼠洞旁,找到昏倒的大山。
他手里还攥着几粒发霉的玉米。
“哥!”
小禾哭着把他拖回家。
大山烧得厉害,嘴里胡话:“……米……满囤……喝……”小禾喂他喝水,他却推开:“给……弟弟……”那一夜,小禾守着他,用湿布擦他额头。
满囤坐在床边,忽然说:“姐,哥发烧,要吃好东西。”
小禾苦笑:“哪有……”满囤却不说话,默默走到灶边,拿起那锅米粥。
他舀了一勺,吹了吹,端到床前,轻轻塞进大山嘴里。
大山迷迷糊糊咽下,眉头稍稍舒展。
满囤又舀一勺,自己喝下。
第三勺,他盛得满满的,却没喝,而是轻轻放在床头。
“留……给……姐。”
他说。
小禾愣住。
她忽然发现,这个村里人说的“小傻子”,其实什么都懂。
他知道谁最累,谁最饿,谁该先吃。
天快亮时,大山退了烧。
他睁开眼,看见床头那碗粥,又看见满囤蜷在灶边睡着,嘴角还沾着米粒。
他轻轻坐起,把粥端到嘴边,喝了一口。
很稠,很香。
他没哭。
可眼泪还是落进了碗里。
几天后,天气转暖。
雪化了,山沟里冒出嫩芽。
生产队传来消息:春耕提前,国家调来种子,熬过这冬,来年会有收成。
大山带着满囤去地里翻土。
小禾在灶台前,把最后一点米和野菜混在一起,煮了一锅粥。
吃饭时,满囤忽然说:“哥,姐,我……梦见娘了。”
两人停下筷子。
“娘说,家里有米香,她就安心。”
大山握紧勺子,声音发哑:“娘……会安心的。”
小禾低头喝粥,热气模糊了眼。
满囤吃完,把碗舔净,忽然说:“以后……我要种好多米。
一缸,两缸,三缸!”
大山笑了:“好,哥教你。”
“那……分给全村人吃。”
小禾也笑了:“满囤,你真傻。”
满囤挠头,嘿嘿笑:“娘说,傻人有傻福。”
那天傍晚,夕阳把土屋染成金色。
三兄妹坐在门槛上,看着远处山脊上的晚霞。
锅里还温着粥,米香悠悠,缠绕在风里。
大山忽然说:“等粮食收了,咱们贴新对联。”
小禾问:“写啥?”
大山看着满囤,说:“就写——‘家在,米在,人在’。”
满囤用力点头:“嗯!”
风过屋檐,吹动那张褪色的旧春联。
它轻轻颤动,像在回应,又像在告别。
而灶台上的粗瓷碗,静静立着,映着最后的光。
陈家坳的炊烟越来越少,偶尔一缕飘起,也像病人的喘息,断断续续,无力升空。
陈家三兄妹住在村尾一间低矮的土屋里。
屋顶漏风,墙缝钻雪,但门框上还贴着去年的春联,红纸褪成淡粉,字迹模糊,却仍倔强地写着“家和万事兴”。
他原是生产队的记分员,如今记的不再是工分,而是谁家还有存粮,谁家孩子又瘦了一圈。
二妹陈小禾十九岁,眉眼清秀,话不多,总在灶台前忙活,用野菜、树皮、观音土混着少得可怜的米熬糊糊。
最小的弟弟陈满囤才十岁,脑袋大,眼睛亮,可反应总比别人慢半拍。
村里人背地里叫他“小傻子”,可他从不恼,只会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
“哥,米缸还有吗?”
小禾轻声问,手指抠着锅底残留的一点糊糊。
大山蹲在灶前,盯着冷锅,没说话。
他知道,缸底早就刮干净了。
三天前,最后半碗米煮成了糊,分给三人,每人两勺。
那晚,满囤把碗舔得发亮,还问:“哥,明天还能吃这个吗?”
他没敢回答。
这天清晨,雪停了。
大山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准备去山里找些能吃的草根。
小禾把满囤的破棉鞋用麻绳又缠了一圈,抬头说:“哥,我听说公社要发救济粮,今天到。”
“听说”两个字,像风里的火苗,忽明忽暗。
大山没信,可还是点了点头:“我去看看。”
小禾拉住他袖子:“别走太远,饿着走不动。”
大山笑了笑:“我皮实。”
他走出门时,满囤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捏着一根枯草,对着阳光看。
见大哥出门,他忽然站起来,跑进屋,再出来时,手里捧着一个粗瓷碗。
“哥,带碗去。”
他声音小,像怕惊着什么。
大山一愣:“干啥?”
“领粮……要碗。”
满囤认真地说,眼睛亮亮的,“我……我留着。”
大山鼻子一酸。
他知道,这碗是去年过年时,娘留下的唯一完整的碗。
后来娘走了,饿走的,一句话没留下。
这碗,满囤一首藏在床底下,从不舍得用。
“你留着。”
大山想把碗塞回去。
满囤却往后一缩,固执地举着:“哥……带去。
领了米,回来煮。”
大山看着弟弟的脸——冻得发紫,颧骨高耸,可眼神清澈得像山泉。
他终于接过碗,轻轻拍了拍满囤的头:“好,哥带去。
回来给你煮最稠的。”
他转身走了,雪地里留下一串脚印,深深浅浅。
小禾站在门口,望着大哥的背影,轻声说:“满囤,进屋,冷。”
满囤没动,盯着那串脚印,仿佛在数着大哥走过的步数。
这一天,雪又开始飘。
大山走了十里山路,才到公社。
人不多,冷冷清清。
几个干部坐在屋里烤火,见人来,只摆摆手:“没粮。
等通知。”
“不是说今天发救济?”
大山嗓音干涩。
“等通知。”
那人重复,眼皮都没抬。
大山站在雪地里,手里的碗冻得发僵。
他忽然觉得可笑——一碗,能装几两米?
可满囤却把这碗,当成了希望。
他没哭,也没骂。
转身往回走。
路过一片荒地时,他看见一株枯黄的野荠菜从雪缝里钻出。
他蹲下,用冻裂的手一点点挖,放进怀里。
这菜毒,吃多了头晕,可饿极了的人,顾不得。
回村时天己擦黑。
小禾在门口张望,见他空手回来,心沉了下去。
“没领到?”
她问。
大山摇摇头,把野荠菜掏出来:“明天煮汤。”
小禾接过,手指发抖。
她知道,这菜不能多吃。
屋里,满囤坐在灶边,守着冷锅。
见大哥回来,他第一句话是:“米呢?”
大山蹲下,把碗递给他:“没领到。
下次。”
满囤盯着碗,忽然说:“哥,碗脏了。”
大山一愣。
碗沿确实沾了泥雪。
满囤却笑了:“我洗洗,明天还能用。”
他跑去舀水,手抖得厉害,水洒了一地。
小禾想拦,却被大山轻轻拉住。
“让他洗。”
大山说。
那晚,三人喝了一锅野荠菜汤。
汤清如水,浮着几片黄叶。
满囤喝得极慢,一口一口,像在品珍馐。
喝完,他把碗舔净,放回床下,还掖了掖草席,仿佛护着什么宝贝。
夜深了。
小禾靠在墙边睡着了。
大山却睁着眼,听风刮过屋顶。
他想起去年今日,娘还在,锅里还有半碗米粥。
娘说:“等来年,风调雨顺,咱们吃白米饭。”
可来年,更难了。
他轻轻起身,走到床边,看满囤睡着的样子。
孩子瘦得颧骨凸出,可嘴角微微上扬,像做了好梦。
“哥……”满囤忽然呢喃,“米……香。”
大山心头一紧,轻轻拍他:“睡吧,哥在。”
第二天,大山没再出门。
他翻出一把旧锄头,拆了木柄,磨成尖头。
小禾明白他的意思——进山挖鼠洞。
荒年,老鼠也存粮,哪怕几粒谷,也能续命。
“我跟你去。”
小禾说。
“你守家。”
大山背起锄头,“万一有粮来,没人领。”
小禾咬唇,点头。
大山走后,小禾煮了昨剩的菜根汤。
满囤喝完,忽然说:“姐,哥说领了米,给我煮最稠的。”
小禾鼻子一酸:“嗯。”
“那……我要吃三碗。”
“好,吃三碗。”
满囤笑了,眼睛弯成月牙。
中午,村口传来锣声。
小禾冲出去,见公社干部站在牛车上,手里拎着一袋粗谷粮。
“陈家坳救济粮到了!
每户一斤!”
小禾腿一软,差点跪下。
她冲回家,抱起床下的碗,疯了一样往村口跑。
满囤跟在后面,跑得跌跌撞撞。
发粮时,干部认出她:“陈家就你们三个?”
“是!
我哥去挖草根了,我代领!”
干部称了一斤,倒进她碗里。
各种谷物粗粮在粗瓷碗里堆成一座小山。
小禾抱着碗往回跑,眼泪砸在粮食上。
满囤在后面追,气喘吁吁:“姐!
米!
米!”
回到家,小禾把粮食倒进锅,加水,生火。
火苗舔着锅底,“米香”慢慢散开。
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闻到真正的“米香”。
满囤蹲在灶前,眼睛一眨不眨:“姐,哥说最稠的。”
“嗯,最稠的。”
粥煮好,小禾盛了第一碗,放在桌上,等大山回来。
可等到天黑,大山没回来。
小禾急了。
她让满囤守家,自己提着灯往山里走。
雪地难行,她摔了两跤,灯灭了又点。
终于在一处塌了的鼠洞旁,找到昏倒的大山。
他手里还攥着几粒发霉的玉米。
“哥!”
小禾哭着把他拖回家。
大山烧得厉害,嘴里胡话:“……米……满囤……喝……”小禾喂他喝水,他却推开:“给……弟弟……”那一夜,小禾守着他,用湿布擦他额头。
满囤坐在床边,忽然说:“姐,哥发烧,要吃好东西。”
小禾苦笑:“哪有……”满囤却不说话,默默走到灶边,拿起那锅米粥。
他舀了一勺,吹了吹,端到床前,轻轻塞进大山嘴里。
大山迷迷糊糊咽下,眉头稍稍舒展。
满囤又舀一勺,自己喝下。
第三勺,他盛得满满的,却没喝,而是轻轻放在床头。
“留……给……姐。”
他说。
小禾愣住。
她忽然发现,这个村里人说的“小傻子”,其实什么都懂。
他知道谁最累,谁最饿,谁该先吃。
天快亮时,大山退了烧。
他睁开眼,看见床头那碗粥,又看见满囤蜷在灶边睡着,嘴角还沾着米粒。
他轻轻坐起,把粥端到嘴边,喝了一口。
很稠,很香。
他没哭。
可眼泪还是落进了碗里。
几天后,天气转暖。
雪化了,山沟里冒出嫩芽。
生产队传来消息:春耕提前,国家调来种子,熬过这冬,来年会有收成。
大山带着满囤去地里翻土。
小禾在灶台前,把最后一点米和野菜混在一起,煮了一锅粥。
吃饭时,满囤忽然说:“哥,姐,我……梦见娘了。”
两人停下筷子。
“娘说,家里有米香,她就安心。”
大山握紧勺子,声音发哑:“娘……会安心的。”
小禾低头喝粥,热气模糊了眼。
满囤吃完,把碗舔净,忽然说:“以后……我要种好多米。
一缸,两缸,三缸!”
大山笑了:“好,哥教你。”
“那……分给全村人吃。”
小禾也笑了:“满囤,你真傻。”
满囤挠头,嘿嘿笑:“娘说,傻人有傻福。”
那天傍晚,夕阳把土屋染成金色。
三兄妹坐在门槛上,看着远处山脊上的晚霞。
锅里还温着粥,米香悠悠,缠绕在风里。
大山忽然说:“等粮食收了,咱们贴新对联。”
小禾问:“写啥?”
大山看着满囤,说:“就写——‘家在,米在,人在’。”
满囤用力点头:“嗯!”
风过屋檐,吹动那张褪色的旧春联。
它轻轻颤动,像在回应,又像在告别。
而灶台上的粗瓷碗,静静立着,映着最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