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8:我的中药班子(程川芎凌潇)已完结小说_小说免费阅读重生1978:我的中药班子程川芎凌潇
时间: 2025-09-13 04:31:15
拖拉机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仿佛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都颠出来。
视野所及,是连绵起伏的土黄色山峦,植被稀疏,与程川芎记忆中那个绿色逐渐增多的未来景象相去甚远。
终于,在一个山坳口,拖拉机手嘬着烟屁股,含糊地一指下面:“石门大队到了,自己下去吧,还得赶去别的地儿送化肥。”
程川芎道了声谢,拎着行李跳下车斗。
几排低矮的土坯房散落在山脚下,屋顶大多覆着灰黑的瓦片,有些甚至还是茅草。
一条几乎干涸的河床像一道伤疤横在村前。
时近中午,村里却少见炊烟,只有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光着脚丫在土里追逐打闹,看到生人,立刻停下,睁着大眼睛好奇又怯生生地打量着。
比记忆中的,还要穷苦。
大队部是一间稍大些的土坯房,门口挂着一块木头牌子,字迹模糊。
推门进去,一股潮湿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个脸上刻满了岁月痕迹、皮肤黝黑发亮的老汉,正就着窗户透进来的光,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屋里烟雾缭绕。
“杜书记?”
程川芎出声问道。
老汉抬起头,一双眼睛像山里的石头,硬朗而带着审视,上下打量着程川芎。
眼前的年轻人身姿挺拔,虽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风尘仆仆,但眼神清亮沉稳,不见丝毫年轻知青常见的畏缩或骄躁。
“嗯。
程川芎?”
老汉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乡音,“城里来的娃娃,跑我们这山窝窝里,吃得了这苦?”
“杜书记,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程川芎语气平和,听不出情绪,“我会尽快适应,向贫下中农学习。”
杜仲磕了磕烟袋锅,不置可否:“漂亮话谁都会说。
咱这地界,拳头大的石头地里刨食,一年到头也混不饱肚皮。
来了就按规矩来,明天跟着社员一起下地,先挣工分。
队里穷,没多余的口粮养闲人。”
“我明白。”
程川芎点头,“来的路上我看了看,咱们这山地多,水田少,庄稼长得是艰难。”
“哼,哪个山沟沟不这样?”
杜老支书哼了一声,觉得这娃子说了句废话。
“但我看后山阳坡上,野生着不少金银花,长势还挺好。”
程川芎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淡,“现在城里药材公司正缺这个,晒干了送去,价格听说不错。
组织妇女社员闲时去采摘,应该能给队里换回些油盐钱,甚至添置点农具。”
杜仲抽烟的动作顿住了,浑浊的眼睛眯起来,重新打量着程川芎:“娃子,你懂药材?”
“家里以前有老人懂,跟着认得几味。”
程川芎面不改色,“而且,这金银花好活,不占好地。
如果今年试得好,明年咱们可以在坡地上试着规模种点,比种苞谷的效益高。
政策现在不也鼓励搞点副业,增加集体收入么?”
杜老支书沉默了,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着烟,烟雾笼罩着他沟壑纵横的脸。
这个年轻人,不像那些下来混日子的,也不像那些只会空喊口号的。
他说的有鼻子有眼,还扯上了政策。
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事情没这么简单,上头的风向,一会东一会西。
“再说吧。”
老人最终挥了挥手,没同意也没否定,“队里给你安排了住处,就在大队部旁边那间空屋。
自己收拾一下。
明天一早,跟着社员上工。”
“谢谢杜书记。”
程川芎没有再多说,拎起行李出了门。
他知道,第一颗种子己经埋下。
他不在乎等待,他有的是耐心和手段。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尤其是在这人际关系朴素又复杂的农村。
给他安排的住处是一间更小的土屋,一床一桌一凳,墙角堆着些杂物,西处漏风。
程川芎放下行李,简单打扫了一下。
他从帆布包里拿出苏紫给的那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几个电阻、电容,一小段磁线,还有一张画得工工整整的电路图。
他的手指拂过那些小小的元件,目光沉静。
夜里,山风呼啸着从门缝窗隙钻进来,带来刺骨的寒意。
程川芎躺在那张硬得硌人的板床上,枕着胳膊,毫无睡意。
窗外,是1978年寂静而贫困的乡村夜空,星河低垂,璀璨得不像话。
他从贴身的衣袋里,摸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半截的铅笔。
就着微弱的月光,他凭借记忆,极其简要地写下了几行字:79年春,南疆风波。
(对越自卫反击战)夏, 徽省 大旱,部分地区绝收。
特区筹建风声。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吴聚财,化肥指标。
他的手指在“徽省大旱”上停顿了一下。
前世,这场旱灾波及甚广,但具体到石门大队这样的小单位,并无详细记载。
他只记得大致区域和时间。
然后,他的手指下移到“吴聚财”的名字上,重重一划。
做完这一切,他将本子收回贴身口袋,重新躺好,闭上了眼睛。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格外敏锐。
风声、虫鸣、远处隐约的狗吠……还有,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在这具年轻的胸膛里,重新开始有力跳动的声音。
视野所及,是连绵起伏的土黄色山峦,植被稀疏,与程川芎记忆中那个绿色逐渐增多的未来景象相去甚远。
终于,在一个山坳口,拖拉机手嘬着烟屁股,含糊地一指下面:“石门大队到了,自己下去吧,还得赶去别的地儿送化肥。”
程川芎道了声谢,拎着行李跳下车斗。
几排低矮的土坯房散落在山脚下,屋顶大多覆着灰黑的瓦片,有些甚至还是茅草。
一条几乎干涸的河床像一道伤疤横在村前。
时近中午,村里却少见炊烟,只有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光着脚丫在土里追逐打闹,看到生人,立刻停下,睁着大眼睛好奇又怯生生地打量着。
比记忆中的,还要穷苦。
大队部是一间稍大些的土坯房,门口挂着一块木头牌子,字迹模糊。
推门进去,一股潮湿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个脸上刻满了岁月痕迹、皮肤黝黑发亮的老汉,正就着窗户透进来的光,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屋里烟雾缭绕。
“杜书记?”
程川芎出声问道。
老汉抬起头,一双眼睛像山里的石头,硬朗而带着审视,上下打量着程川芎。
眼前的年轻人身姿挺拔,虽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风尘仆仆,但眼神清亮沉稳,不见丝毫年轻知青常见的畏缩或骄躁。
“嗯。
程川芎?”
老汉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乡音,“城里来的娃娃,跑我们这山窝窝里,吃得了这苦?”
“杜书记,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程川芎语气平和,听不出情绪,“我会尽快适应,向贫下中农学习。”
杜仲磕了磕烟袋锅,不置可否:“漂亮话谁都会说。
咱这地界,拳头大的石头地里刨食,一年到头也混不饱肚皮。
来了就按规矩来,明天跟着社员一起下地,先挣工分。
队里穷,没多余的口粮养闲人。”
“我明白。”
程川芎点头,“来的路上我看了看,咱们这山地多,水田少,庄稼长得是艰难。”
“哼,哪个山沟沟不这样?”
杜老支书哼了一声,觉得这娃子说了句废话。
“但我看后山阳坡上,野生着不少金银花,长势还挺好。”
程川芎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淡,“现在城里药材公司正缺这个,晒干了送去,价格听说不错。
组织妇女社员闲时去采摘,应该能给队里换回些油盐钱,甚至添置点农具。”
杜仲抽烟的动作顿住了,浑浊的眼睛眯起来,重新打量着程川芎:“娃子,你懂药材?”
“家里以前有老人懂,跟着认得几味。”
程川芎面不改色,“而且,这金银花好活,不占好地。
如果今年试得好,明年咱们可以在坡地上试着规模种点,比种苞谷的效益高。
政策现在不也鼓励搞点副业,增加集体收入么?”
杜老支书沉默了,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着烟,烟雾笼罩着他沟壑纵横的脸。
这个年轻人,不像那些下来混日子的,也不像那些只会空喊口号的。
他说的有鼻子有眼,还扯上了政策。
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事情没这么简单,上头的风向,一会东一会西。
“再说吧。”
老人最终挥了挥手,没同意也没否定,“队里给你安排了住处,就在大队部旁边那间空屋。
自己收拾一下。
明天一早,跟着社员上工。”
“谢谢杜书记。”
程川芎没有再多说,拎起行李出了门。
他知道,第一颗种子己经埋下。
他不在乎等待,他有的是耐心和手段。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尤其是在这人际关系朴素又复杂的农村。
给他安排的住处是一间更小的土屋,一床一桌一凳,墙角堆着些杂物,西处漏风。
程川芎放下行李,简单打扫了一下。
他从帆布包里拿出苏紫给的那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几个电阻、电容,一小段磁线,还有一张画得工工整整的电路图。
他的手指拂过那些小小的元件,目光沉静。
夜里,山风呼啸着从门缝窗隙钻进来,带来刺骨的寒意。
程川芎躺在那张硬得硌人的板床上,枕着胳膊,毫无睡意。
窗外,是1978年寂静而贫困的乡村夜空,星河低垂,璀璨得不像话。
他从贴身的衣袋里,摸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半截的铅笔。
就着微弱的月光,他凭借记忆,极其简要地写下了几行字:79年春,南疆风波。
(对越自卫反击战)夏, 徽省 大旱,部分地区绝收。
特区筹建风声。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吴聚财,化肥指标。
他的手指在“徽省大旱”上停顿了一下。
前世,这场旱灾波及甚广,但具体到石门大队这样的小单位,并无详细记载。
他只记得大致区域和时间。
然后,他的手指下移到“吴聚财”的名字上,重重一划。
做完这一切,他将本子收回贴身口袋,重新躺好,闭上了眼睛。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格外敏锐。
风声、虫鸣、远处隐约的狗吠……还有,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在这具年轻的胸膛里,重新开始有力跳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