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味织锦:林晚的跨世行记苏明远林晚最新热门小说_免费小说全文阅读世味织锦:林晚的跨世行记(苏明远林晚)
时间: 2025-09-13 04:31:38
苏晚卿三岁那年,苏夫人便请了曾在宫中教过公主读书的柳先生上门授课。
初上课时,柳先生见她年纪尚幼,只打算先教她辨认《千字文》的字形,可苏晚卿却凭着林晚残留的现代记忆,竟能断断续续读出其中大半字句,惊得柳先生连连称奇。
“晚卿可知‘天地玄黄’西字何意?”
柳先生捻着胡须,眼神里满是探究。
柳先生眼中闪过赞许,抚掌笑道:“孺子可教也!
你竟能结合日常景象理解,比当年宫中有些公主还要通透。”
说罢,他取出狼毫笔与麻纸,俯身教她握笔,“来,随我学握笔 —— 拇指压于笔杆内侧,食指与中指相夹,无名指抵于笔杆外侧,小指紧随其后。”
苏晚卿试着模仿,手指却僵硬地攥着笔杆,写出来的 “一” 字歪歪扭扭,像条爬动的小蛇。
她瘪着嘴,有些沮丧:“先生,这笔好沉,我握不住。”
柳先生耐心地握着她的手,一遍遍调整姿势:“莫急,需做到‘指实掌虚’,掌心要能放下一颗鸡蛋才好。
你且慢慢来,练字最忌心浮气躁。”
为了练好握笔,苏晚卿每天清晨都会坐在窗前,手握笔杆悬腕半小时,首到手臂发酸也不肯放下。
苏明远见她这般刻苦,特意让人从西市买了上等的兔毫笔,笔杆缠上防滑的绢布,笑着递到她面前:“晚卿,你娘说你练得手指都红了,爹给你换支轻些的笔,可好?”
苏晚卿接过笔,指尖摩挲着柔软的绢布,眼眶微微发热:“谢谢爹!
我一定好好练,不让您和娘失望。”
三个月后,她终于能熟练掌握 “五指执笔法”,写出的横画虽仍稚嫩,却己见工整。
柳先生看着她的习作,点头道:“照此进度,不出半年,你便能写完整篇《千字文》了。”
练字之余,柳先生还教她读《论语》《诗经》。
苏晚卿深知唐朝女子读书机会难得,便将每篇诗文都抄在小册子里,随身携带。
一次吃饭时,她还在小声背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苏夫人无奈又心疼地拍了拍她的额头:“傻丫头,饭都要凉了,先吃饭再背书,身子要紧。”
苏晚卿吐了吐舌头,乖乖扒了口饭:“娘,柳先生说《诗经》里藏着好多道理,我想快点学完,讲给您和爹听。”
后来,苏明远考她《诗经・周南》,她不仅能完整背诵,还能说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深层寓意:“爹,这句话不是说一定要找漂亮的女子,是说要找品性好的人相伴,对吗?”
苏明远愣了愣,随即大笑:“我家晚卿,比两个哥哥还懂诗书!
将来定能明辨是非,知书达理。”
西岁那年,苏夫人为苏晚卿请了琴师张娘子。
张娘子曾是教坊司的乐师,因年迈退出教坊,隐居在万年县。
她带来的是一张七弦古琴,琴身刻着细密的水波纹,琴弦泛着温润的光泽。
初见古琴时,苏晚卿便被它古朴的模样吸引,伸手轻轻拨了一下琴弦,“咚” 的一声闷响,让她瞬间红了脸 —— 原来她竟用了弹现代钢琴的力道,震得琴弦嗡嗡作响。
张娘子笑着拍了拍她的肩,安抚道:“傻孩子,古琴可不是这般弹的。
它讲究‘轻拢慢捻’,力道需藏于指尖,像抚摸花瓣那般轻柔,而非用蛮力。”
苏晚卿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张娘子,我以前没见过古琴,闹笑话了。”
“无妨,谁都是从生疏开始的。”
张娘子取出一卷减字谱,铺在案上,“你且先学识谱,这‘减字谱’是咱们唐人弹古琴的诀窍,把定弦、手法都藏在字里了。
你看,‘大九’是用大指按九徽,‘勾五’是用中指勾五弦,可要看仔细了。”
苏晚卿凑过去,盯着谱子上的字,小声念叨:“大九…… 勾五…… 那‘挑三’就是用食指挑三弦吗?”
张娘子眼中一亮:“没错!
你倒是机灵,一点就通。”
为了帮她记忆,苏晚卿特意做了个小木牌,将常用的谱字刻在上面,有空就拿出来问张娘子:“娘子,这个‘打七’是怎么弹?
我总怕按错徽位。”
张娘子便握着她的手,在琴弦上示范:“你看,‘打’是用手指轻击琴弦,七徽在这个位置,多练几次就熟了。”
指法练习是最枯燥的环节。
张娘子先教她 “散音按音泛音” 三大类指法,仅 “按音” 中的 “跪指”,就需要她用无名指第一关节弯曲,指尖按在琴弦上,稍不注意就会磨出血泡。
不过几日,苏晚卿的手指便变得红肿,苏夫人心疼地想让她休息:“晚卿,要不歇两天再练?
你看你手指都破了。”
苏晚卿却摇头,找来干净的布条缠在手指上:“娘,张娘子说,琴师的手指都是磨出来的,磨出茧子就不疼了。
我再练练就好了,要是现在停下,之前的功夫就白费了。”
张娘子得知后,特意给她送了盒药膏:“这是我以前在教坊司用的,涂在手上能缓解疼痛。
晚卿,你这般有韧劲,将来定能弹出好琴音。”
半年后,苏晚卿开始学弹简单的曲子《鹿鸣》。
起初她总是弹错音,节奏也忽快忽慢,张娘子便用竹板打着节拍:“慢慢来,跟着我的拍子,一板一眼,莫慌。”
苏晚卿跟着竹板的节奏,指尖在琴弦上移动,可还是会出错。
她有些泄气:“娘子,我怎么总弹不好?
是不是我太笨了?”
张娘子放下竹板,温声道:“傻孩子,《鹿鸣》虽简单,却藏着礼仪之道,要弹得平和悠扬。
你且静下心,想想诗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景象,把那份自在弹出来。”
苏晚卿闭上眼睛,想象着小鹿在草地上吃草的画面,再抬手弹奏时,节奏竟稳了许多。
一次深夜,苏明远路过她的房间,听见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琴音,推门一看,苏晚卿竟趴在琴上睡着了,手指还保持着按弦的姿势。
他轻轻为她盖上毯子,心中满是欣慰。
到五岁时,苏晚卿己能熟练弹奏《鹿鸣》《高山》等曲子。
一次苏明远宴请同僚,让她弹一曲助兴。
她坐在琴前,手指轻拢慢捻,悠扬的琴音从指尖流淌而出,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如高山巍峨。
满座宾客都听得入了迷,一位老御史感叹道:“苏县令好福气,竟有这般会弹琴的女儿!
这琴音里有灵气,比市面上那些乐师弹得还好。”
苏晚卿起身行礼,腼腆地说:“多谢御史大人夸奖,都是张娘子教得好。”
张娘子坐在一旁,笑着补充:“是晚卿自己肯下功夫,每日练琴都不少于两个时辰,这份坚持可不是谁都有的。”
初上课时,柳先生见她年纪尚幼,只打算先教她辨认《千字文》的字形,可苏晚卿却凭着林晚残留的现代记忆,竟能断断续续读出其中大半字句,惊得柳先生连连称奇。
“晚卿可知‘天地玄黄’西字何意?”
柳先生捻着胡须,眼神里满是探究。
柳先生眼中闪过赞许,抚掌笑道:“孺子可教也!
你竟能结合日常景象理解,比当年宫中有些公主还要通透。”
说罢,他取出狼毫笔与麻纸,俯身教她握笔,“来,随我学握笔 —— 拇指压于笔杆内侧,食指与中指相夹,无名指抵于笔杆外侧,小指紧随其后。”
苏晚卿试着模仿,手指却僵硬地攥着笔杆,写出来的 “一” 字歪歪扭扭,像条爬动的小蛇。
她瘪着嘴,有些沮丧:“先生,这笔好沉,我握不住。”
柳先生耐心地握着她的手,一遍遍调整姿势:“莫急,需做到‘指实掌虚’,掌心要能放下一颗鸡蛋才好。
你且慢慢来,练字最忌心浮气躁。”
为了练好握笔,苏晚卿每天清晨都会坐在窗前,手握笔杆悬腕半小时,首到手臂发酸也不肯放下。
苏明远见她这般刻苦,特意让人从西市买了上等的兔毫笔,笔杆缠上防滑的绢布,笑着递到她面前:“晚卿,你娘说你练得手指都红了,爹给你换支轻些的笔,可好?”
苏晚卿接过笔,指尖摩挲着柔软的绢布,眼眶微微发热:“谢谢爹!
我一定好好练,不让您和娘失望。”
三个月后,她终于能熟练掌握 “五指执笔法”,写出的横画虽仍稚嫩,却己见工整。
柳先生看着她的习作,点头道:“照此进度,不出半年,你便能写完整篇《千字文》了。”
练字之余,柳先生还教她读《论语》《诗经》。
苏晚卿深知唐朝女子读书机会难得,便将每篇诗文都抄在小册子里,随身携带。
一次吃饭时,她还在小声背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苏夫人无奈又心疼地拍了拍她的额头:“傻丫头,饭都要凉了,先吃饭再背书,身子要紧。”
苏晚卿吐了吐舌头,乖乖扒了口饭:“娘,柳先生说《诗经》里藏着好多道理,我想快点学完,讲给您和爹听。”
后来,苏明远考她《诗经・周南》,她不仅能完整背诵,还能说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深层寓意:“爹,这句话不是说一定要找漂亮的女子,是说要找品性好的人相伴,对吗?”
苏明远愣了愣,随即大笑:“我家晚卿,比两个哥哥还懂诗书!
将来定能明辨是非,知书达理。”
西岁那年,苏夫人为苏晚卿请了琴师张娘子。
张娘子曾是教坊司的乐师,因年迈退出教坊,隐居在万年县。
她带来的是一张七弦古琴,琴身刻着细密的水波纹,琴弦泛着温润的光泽。
初见古琴时,苏晚卿便被它古朴的模样吸引,伸手轻轻拨了一下琴弦,“咚” 的一声闷响,让她瞬间红了脸 —— 原来她竟用了弹现代钢琴的力道,震得琴弦嗡嗡作响。
张娘子笑着拍了拍她的肩,安抚道:“傻孩子,古琴可不是这般弹的。
它讲究‘轻拢慢捻’,力道需藏于指尖,像抚摸花瓣那般轻柔,而非用蛮力。”
苏晚卿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张娘子,我以前没见过古琴,闹笑话了。”
“无妨,谁都是从生疏开始的。”
张娘子取出一卷减字谱,铺在案上,“你且先学识谱,这‘减字谱’是咱们唐人弹古琴的诀窍,把定弦、手法都藏在字里了。
你看,‘大九’是用大指按九徽,‘勾五’是用中指勾五弦,可要看仔细了。”
苏晚卿凑过去,盯着谱子上的字,小声念叨:“大九…… 勾五…… 那‘挑三’就是用食指挑三弦吗?”
张娘子眼中一亮:“没错!
你倒是机灵,一点就通。”
为了帮她记忆,苏晚卿特意做了个小木牌,将常用的谱字刻在上面,有空就拿出来问张娘子:“娘子,这个‘打七’是怎么弹?
我总怕按错徽位。”
张娘子便握着她的手,在琴弦上示范:“你看,‘打’是用手指轻击琴弦,七徽在这个位置,多练几次就熟了。”
指法练习是最枯燥的环节。
张娘子先教她 “散音按音泛音” 三大类指法,仅 “按音” 中的 “跪指”,就需要她用无名指第一关节弯曲,指尖按在琴弦上,稍不注意就会磨出血泡。
不过几日,苏晚卿的手指便变得红肿,苏夫人心疼地想让她休息:“晚卿,要不歇两天再练?
你看你手指都破了。”
苏晚卿却摇头,找来干净的布条缠在手指上:“娘,张娘子说,琴师的手指都是磨出来的,磨出茧子就不疼了。
我再练练就好了,要是现在停下,之前的功夫就白费了。”
张娘子得知后,特意给她送了盒药膏:“这是我以前在教坊司用的,涂在手上能缓解疼痛。
晚卿,你这般有韧劲,将来定能弹出好琴音。”
半年后,苏晚卿开始学弹简单的曲子《鹿鸣》。
起初她总是弹错音,节奏也忽快忽慢,张娘子便用竹板打着节拍:“慢慢来,跟着我的拍子,一板一眼,莫慌。”
苏晚卿跟着竹板的节奏,指尖在琴弦上移动,可还是会出错。
她有些泄气:“娘子,我怎么总弹不好?
是不是我太笨了?”
张娘子放下竹板,温声道:“傻孩子,《鹿鸣》虽简单,却藏着礼仪之道,要弹得平和悠扬。
你且静下心,想想诗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景象,把那份自在弹出来。”
苏晚卿闭上眼睛,想象着小鹿在草地上吃草的画面,再抬手弹奏时,节奏竟稳了许多。
一次深夜,苏明远路过她的房间,听见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琴音,推门一看,苏晚卿竟趴在琴上睡着了,手指还保持着按弦的姿势。
他轻轻为她盖上毯子,心中满是欣慰。
到五岁时,苏晚卿己能熟练弹奏《鹿鸣》《高山》等曲子。
一次苏明远宴请同僚,让她弹一曲助兴。
她坐在琴前,手指轻拢慢捻,悠扬的琴音从指尖流淌而出,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如高山巍峨。
满座宾客都听得入了迷,一位老御史感叹道:“苏县令好福气,竟有这般会弹琴的女儿!
这琴音里有灵气,比市面上那些乐师弹得还好。”
苏晚卿起身行礼,腼腆地说:“多谢御史大人夸奖,都是张娘子教得好。”
张娘子坐在一旁,笑着补充:“是晚卿自己肯下功夫,每日练琴都不少于两个时辰,这份坚持可不是谁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