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维度索娅索娅全集免费小说_免费小说完结生活的维度(索娅索娅)
时间: 2025-09-13 04:35:25
楔子人生如水,总在顺势中流淌。
我的前半生算得上顺风顺水,或许是冥冥中的命运指引,或许是祖上积攒的福泽庇佑,才让我得以独享这份安稳与眷顾。
自幼时起,我便对这大千世界怀揣着无限幻想。
总爱蹦蹦跳跳地追着风跑,心里藏着个小小的愿望:要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去触摸不同地域的生活肌理,去领略千差万别的山水风光。
有道是:初出校门意迷茫,仅凭勇气瞎乱闯。
选定路子走到黑,道路越走越宽广。
………………………………旅游尽享虾蟹鲜,名山海景饱眼福。
旖旎风光惹人醉,一路美景不忍归。
我家在大西北的一个大山坳里,住在这里真如坐井观天一般。
西面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山,像巨人张开的臂膀将村子轻轻环抱,好在家门前有条清亮的河由东往西流淌,水声潺潺成了童年最绵长的背景音。
这里山高路陡,重峦叠嶂间藏着幽深的峡谷,云雾时常在山间缭绕,走在山路上仿佛穿行在仙境里。
要到镇上赶个集,得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三西个小时,脚下的石子路磨得鞋底发亮,却也磨不灭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向往。
在这丘陵起伏、崇山峻岭的包围中,偏偏有一大块盆地葱葱绿绿,仿佛一块被上天遗落在凡间的柔软绿毯,温柔地铺在坑坑凹凹的地平面上。
后来才知道,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这里成为当年红军长征时驻扎休整的地方,山间的老树下还藏着前辈们走过的足迹,只是那时的我们不懂这些,只知道在这片草地上打滚、追蝴蝶,听风里藏着的故事。
幼年时我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前,看天上的流云变幻,看偶尔路过的行人——我们都叫他们"神仙"过路,猜想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时也会痴痴地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发呆,那些山峰在阳光下忽明忽暗,像藏着无数秘密。
有一天爸爸从镇上回来,看到我这副愣愣的样子,他放下手上的袋子,笑着挠挠我的头:"小幺妹,你在看啥呀?
看得魂都飞了!
" "我......我没看啥!
"我猛地从幻想中惊醒,手指着远处的山峰结结巴巴地问:"爸,山的那边像啥样?
有没有人家?
是不是也有这么清的河?
"爸爸听了呵呵大笑,弯腰把我抱起来:“傻闺女,想知道山那边啥样还不简单,等你长大了,老子就带你出去走一趟,让你亲眼瞧瞧!”
家门前不远处有片茂密的竹林,那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快乐天堂,每天放学后都要跑到那里玩"躲猫猫"。
清晨的竹林格外清新,碧绿的竹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只要轻轻一摇竹枝,露珠就"簌簌"地往下掉,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衣襟上,凉丝丝的。
我们故意大声地狂喊乱叫,惊得林子里的鸟"噗棱棱"一声全飞起来,翅膀带起的风拂过脸颊,留下一阵草木的清香。
等一会儿雾散了,阳光如利剑般穿过竹梢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踩着光点追逐打闹,笑声在竹林里久久回荡。
竹林里藏着大自然的馈赠——每年雨季过后,枯竹的根部总会冒出许多竹荪。
有拖着长裙的长裙竹荪,有裙摆短短的短裙竹荪,还有顶着红帽子的红托竹荪。
它们刚冒出来时像颗颗饱满的野生菌,有的裹着白蛇皮般的菌膜,有的戴着深绿色的菌帽,大的有鸡蛋般大小,小的才刚探出头。
等到完全舒展时,雪白色的圆柱状菌柄亭亭玉立,粉红色的蛋形菌托托着菌柄,顶端那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像仙女的裙摆轻轻垂落,难怪人们都叫它"雪裙仙子""山珍之花",更有人称它"菌中皇后"。
竹荪的滋味是刻在舌尖的记忆,营养丰富自不必说,那股独特的鲜香浓郁得很,无论是清炒还是煮汤,都鲜得人舌尖打转。
现在相隔几十年了,每当想起那滋味还是恋恋不忘,真有齿颊留香之感。
我们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挎着小竹篮去竹林里寻找,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怕错过任何一株。
有时会找到像鸡蛋一样大小的,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放进篮子;遇到小的还未开放的,就更宝贝了,生怕被别人捡走,一股脑儿拿回家藏在水缸下面,以为这样就能让它们慢慢长大。
然而事与愿违,离开了湿润的腐殖土和竹林的阴凉,它们不但不会开放,反而会慢慢变腐死掉,每次看到腐烂的竹荪,心里都要难过好一阵子。
每年快到端午节时,竹林里的竹笋壳会一片片掉落,枯黄中带着淡淡的竹香。
我们捡来这些带着自然纹理的笋壳,在家坐在小板凳上折成各种大小不一的菱角,再找来妈妈做针线活剩下的五颜六色的丝线,在菱角上缠出好看的花纹。
做好的菱角总是大的吊上几个小的,一串一串挂在床头,看着自己用心编织的劳动成果在风中轻轻摇晃,心里的甜美真是无法言说。
晚上睡觉前总要趴在床头好好欣赏一番,想象着端午节时手腕上系着五彩绳、脖子上挂着香囊的模样,在这样的憧憬中甜甜睡去。
竹林深处还有几棵野生的板栗树,树干粗壮得要两个孩子才能合抱。
每年中秋节前后,树上的板栗就成熟了,会"啪嗒啪嗒"一颗一颗往下掉,多数还裹着外面一层带刺的毛绒绒外套,像个小小的绿色刺猬。
我们一早起床就往树下跑,捡板栗时得格外小心,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刺扎得生疼,却还是边揉着手指边兴奋地数着:"一颗、两颗、三颗......" 板栗树下的土地松软肥沃,竹林前更是一片肥得流油的农田,地里种满了各种农作物。
随着季节的变化,田野里的风景也悄悄变换:春天是绿油油的麦苗,夏天有浦扇般大片叶子的烟叶,枝头挂着长角长角的鲜红辣椒,玉米秆上结着比棒槌还大的鼓鼓囊囊的玉米棒子。
这里的百姓享受着天赐的自然条件,哪怕是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代,靠着这片土地的滋养,村里人的日子也都还算殷实。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在大山的怀抱里、在竹林的清香中、在田野的西季变换里慢慢长大,简朴却充满了说不完的快乐。
那些山间的风、河里的水、竹林的露珠和板栗的甜,都成了青葱岁月里最珍贵的印记。
我的前半生算得上顺风顺水,或许是冥冥中的命运指引,或许是祖上积攒的福泽庇佑,才让我得以独享这份安稳与眷顾。
自幼时起,我便对这大千世界怀揣着无限幻想。
总爱蹦蹦跳跳地追着风跑,心里藏着个小小的愿望:要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去触摸不同地域的生活肌理,去领略千差万别的山水风光。
有道是:初出校门意迷茫,仅凭勇气瞎乱闯。
选定路子走到黑,道路越走越宽广。
………………………………旅游尽享虾蟹鲜,名山海景饱眼福。
旖旎风光惹人醉,一路美景不忍归。
我家在大西北的一个大山坳里,住在这里真如坐井观天一般。
西面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山,像巨人张开的臂膀将村子轻轻环抱,好在家门前有条清亮的河由东往西流淌,水声潺潺成了童年最绵长的背景音。
这里山高路陡,重峦叠嶂间藏着幽深的峡谷,云雾时常在山间缭绕,走在山路上仿佛穿行在仙境里。
要到镇上赶个集,得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三西个小时,脚下的石子路磨得鞋底发亮,却也磨不灭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向往。
在这丘陵起伏、崇山峻岭的包围中,偏偏有一大块盆地葱葱绿绿,仿佛一块被上天遗落在凡间的柔软绿毯,温柔地铺在坑坑凹凹的地平面上。
后来才知道,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这里成为当年红军长征时驻扎休整的地方,山间的老树下还藏着前辈们走过的足迹,只是那时的我们不懂这些,只知道在这片草地上打滚、追蝴蝶,听风里藏着的故事。
幼年时我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前,看天上的流云变幻,看偶尔路过的行人——我们都叫他们"神仙"过路,猜想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时也会痴痴地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发呆,那些山峰在阳光下忽明忽暗,像藏着无数秘密。
有一天爸爸从镇上回来,看到我这副愣愣的样子,他放下手上的袋子,笑着挠挠我的头:"小幺妹,你在看啥呀?
看得魂都飞了!
" "我......我没看啥!
"我猛地从幻想中惊醒,手指着远处的山峰结结巴巴地问:"爸,山的那边像啥样?
有没有人家?
是不是也有这么清的河?
"爸爸听了呵呵大笑,弯腰把我抱起来:“傻闺女,想知道山那边啥样还不简单,等你长大了,老子就带你出去走一趟,让你亲眼瞧瞧!”
家门前不远处有片茂密的竹林,那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快乐天堂,每天放学后都要跑到那里玩"躲猫猫"。
清晨的竹林格外清新,碧绿的竹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只要轻轻一摇竹枝,露珠就"簌簌"地往下掉,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衣襟上,凉丝丝的。
我们故意大声地狂喊乱叫,惊得林子里的鸟"噗棱棱"一声全飞起来,翅膀带起的风拂过脸颊,留下一阵草木的清香。
等一会儿雾散了,阳光如利剑般穿过竹梢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踩着光点追逐打闹,笑声在竹林里久久回荡。
竹林里藏着大自然的馈赠——每年雨季过后,枯竹的根部总会冒出许多竹荪。
有拖着长裙的长裙竹荪,有裙摆短短的短裙竹荪,还有顶着红帽子的红托竹荪。
它们刚冒出来时像颗颗饱满的野生菌,有的裹着白蛇皮般的菌膜,有的戴着深绿色的菌帽,大的有鸡蛋般大小,小的才刚探出头。
等到完全舒展时,雪白色的圆柱状菌柄亭亭玉立,粉红色的蛋形菌托托着菌柄,顶端那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像仙女的裙摆轻轻垂落,难怪人们都叫它"雪裙仙子""山珍之花",更有人称它"菌中皇后"。
竹荪的滋味是刻在舌尖的记忆,营养丰富自不必说,那股独特的鲜香浓郁得很,无论是清炒还是煮汤,都鲜得人舌尖打转。
现在相隔几十年了,每当想起那滋味还是恋恋不忘,真有齿颊留香之感。
我们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挎着小竹篮去竹林里寻找,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怕错过任何一株。
有时会找到像鸡蛋一样大小的,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放进篮子;遇到小的还未开放的,就更宝贝了,生怕被别人捡走,一股脑儿拿回家藏在水缸下面,以为这样就能让它们慢慢长大。
然而事与愿违,离开了湿润的腐殖土和竹林的阴凉,它们不但不会开放,反而会慢慢变腐死掉,每次看到腐烂的竹荪,心里都要难过好一阵子。
每年快到端午节时,竹林里的竹笋壳会一片片掉落,枯黄中带着淡淡的竹香。
我们捡来这些带着自然纹理的笋壳,在家坐在小板凳上折成各种大小不一的菱角,再找来妈妈做针线活剩下的五颜六色的丝线,在菱角上缠出好看的花纹。
做好的菱角总是大的吊上几个小的,一串一串挂在床头,看着自己用心编织的劳动成果在风中轻轻摇晃,心里的甜美真是无法言说。
晚上睡觉前总要趴在床头好好欣赏一番,想象着端午节时手腕上系着五彩绳、脖子上挂着香囊的模样,在这样的憧憬中甜甜睡去。
竹林深处还有几棵野生的板栗树,树干粗壮得要两个孩子才能合抱。
每年中秋节前后,树上的板栗就成熟了,会"啪嗒啪嗒"一颗一颗往下掉,多数还裹着外面一层带刺的毛绒绒外套,像个小小的绿色刺猬。
我们一早起床就往树下跑,捡板栗时得格外小心,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刺扎得生疼,却还是边揉着手指边兴奋地数着:"一颗、两颗、三颗......" 板栗树下的土地松软肥沃,竹林前更是一片肥得流油的农田,地里种满了各种农作物。
随着季节的变化,田野里的风景也悄悄变换:春天是绿油油的麦苗,夏天有浦扇般大片叶子的烟叶,枝头挂着长角长角的鲜红辣椒,玉米秆上结着比棒槌还大的鼓鼓囊囊的玉米棒子。
这里的百姓享受着天赐的自然条件,哪怕是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代,靠着这片土地的滋养,村里人的日子也都还算殷实。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在大山的怀抱里、在竹林的清香中、在田野的西季变换里慢慢长大,简朴却充满了说不完的快乐。
那些山间的风、河里的水、竹林的露珠和板栗的甜,都成了青葱岁月里最珍贵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