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王凯(山海难隔心上秋)全章节在线阅读_(山海难隔心上秋)全本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3 04:38:31
大人们的争吵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也快。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盱眙县城的大街小巷。
王凯早早地扒完了碗里的稀饭,嘴都顾不上擦,抓了两个馒头就往门外冲。
别噎着!”
李素娟在身后喊道,话音未落,儿子己经没了影。
王凯一口气跑到刘冬家窗外,熟练地捡起一颗小石子,轻轻扔向窗户。
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
没过一会儿,刘冬探出了小脑袋。
“快下来!
老地方!”
王凯压低声音,兴奋地挥手。
几分钟后,三个小小的身影汇聚在巷口,朝着淮河岸边跑去。
清晨的河边还有些凉意,湿润的风带着水汽和青草的味道扑面而来。
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在朝阳下泛着细碎的金光。
对岸的田野和远山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水墨画。
他们的“老地方”是河岸边一小片柳树林后的浅滩。
这里水流较缓,岸边堆积着不少上游冲下来的枯枝和芦苇杆。
“今天干什么?”
王晗挽起裤脚,露出细瘦的脚踝。
王凯眼睛亮晶晶的,指着那堆枯枝芦苇,宣布了他的宏伟计划:“我们今天盖个房子!
我们的秘密城堡!”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两个女孩的积极响应。
盖房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游戏。
王凯自然是“总指挥”,他分配任务:“姐,你去找点结实的长树枝,要粗一点的当房梁!
冬冬,你去找软的柳条和芦苇,我们来绑绳子!
我负责搭架子!”
三个孩子立刻忙碌起来。
王晗像个假小子,毫不畏惧地钻进稍深一点的灌木丛里寻找合适的树枝。
刘冬则细心地在岸边挑选着柔韧的柳枝,仔细地剥去上面的细叶。
王凯挽起袖子,吭哧吭哧地把几根较粗的树枝拖到选好的空地上,比划着怎么立起来。
他干活很卖力,鼻尖很快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刘冬抱着一捆柔软的柳条过来,看见他额头的汗,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洗得发白的手帕,递了过去:“擦擦汗。”
王凯愣了一下,接过手帕,胡乱在脸上抹了一把,手帕上有股淡淡的、好闻的肥皂清香。
他咧着嘴笑:“谢谢冬冬!”
然后把变得脏兮兮的手帕塞进了自己兜里,“等我洗干净还你。”
刘冬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只是低下头,继续整理柳条,耳朵尖有点泛红。
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王凯试图把两根树枝交叉立起来作为支撑,但总是刚立好就倒下。
他试了几次,有点着急,小脸憋得通红。
“哎呀,你真笨!”
王晗看不下去了,上前帮忙扶住一根,“你得挖个小坑把它埋进去一点才行!”
刘冬也赶紧过来,用小手扒拉着岸边的泥沙,帮忙固定另一根树枝的底部。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歪歪扭扭、勉强能看出是个“人”字形的框架终于立了起来。
接着,他们把细一些的树枝搭在主干上,再用刘冬找来的柔软柳条和芦苇茎当作绳子,一圈一圈地捆绑、固定。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架子时不时就垮掉一部分。
但孩子们乐此不疲,失败了就重来,互相抱怨两句,又嘻嘻哈哈地继续。
阳光渐渐变得热烈起来,透过柳枝的缝隙,在他们身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河面上偶尔有运货的小船突突驶过,船上的人看着岸边这三个忙碌的小不点,会笑着摇摇头。
忙活了大半天,一个简陋却充满成就感的“小房子”终于初具规模。
它用树枝做骨架,上面搭满了芦苇杆,甚至还找了一些宽大的树叶铺在顶上挡“雨”。
空间很小,勉强能容纳他们三个挤在一起。
“成功啦!”
王凯欢呼一声,第一个钻了进去,然后朝外面的两个女孩招手,“快进来!
这是我们的了!”
三个孩子挤在小小的空间里,肩膀挨着肩膀,能听到彼此兴奋的呼吸声。
虽然简陋,但这是独属于他们的秘密基地,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们还缺个门。”
刘冬细声细气地指出。
“对!
还得有个窗户,能看到河!”
王晗补充道。
王凯大手一挥,很有气魄地说:“明天我们继续盖!
把它盖得最好!”
兴奋劲过后,安静下来。
透过“墙壁”的缝隙,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河面。
微风拂过,带来清凉的水汽。
“以后我们长大了,也要盖一个真的房子,”王凯忽然说,眼睛看着缝隙外的光,“就盖在河边。”
“那我要一个大大的书房,里面全是书。”
王晗憧憬地说,她成绩最好,最爱看书。
刘冬抱着膝盖,小声说:“那我……我要在院子里种好多好多花,一年西季都开花。”
“好啊!”
王凯转过头看刘冬,眼睛亮亮的,“那我就天天有花看了!
姐你就看你的书,我和冬冬种花!”
童言无忌,却仿佛许下了最郑重的诺言。
小小的“城堡”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简单想象和模糊的期待。
咕噜——一声响亮的肠鸣音打破了宁静。
王凯摸了摸肚子,不好意思地笑了:“饿了。”
王晗白了他一眼:“就知道吃!
走吧,回家吃饭,下午还得写作业呢。”
三个孩子这才依依不舍地从他们的“城堡”里钻出来。
阳光己经有些炙热,河面金光闪闪。
他们拍打掉身上的草屑和泥土,互相看着对方花猫似的脸,咯咯地笑起来。
回家的小路上,王凯走在中间,一边是姐姐,一边是刘冬。
他兴致勃勃地规划着下午的作业怎么写,写完再去哪里玩。
刘冬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王晗则不时打击弟弟两句:“你数学题肯定会错很多,到时候别求我告诉你答案!”
风吹动着路边的野草,沙沙作响。
远处县城的方向,传来隐约的广播声和自行车的铃铛声。
1982年盱眙春天的这个上午,平凡得如同无数个上午一样。
但对于并肩走在河岸边的三个孩子来说,这个由他们亲手搭建的、歪歪扭扭的“城堡”,似乎真的能抵挡住外面所有的风雨,守护住此刻最简单纯粹的快乐和约定。
他们还不知道,未来真正的风雨,远比想象中猛烈。
而童年这座小小的“城堡”,终将成为记忆中一个温暖而遥远的符号。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盱眙县城的大街小巷。
王凯早早地扒完了碗里的稀饭,嘴都顾不上擦,抓了两个馒头就往门外冲。
别噎着!”
李素娟在身后喊道,话音未落,儿子己经没了影。
王凯一口气跑到刘冬家窗外,熟练地捡起一颗小石子,轻轻扔向窗户。
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
没过一会儿,刘冬探出了小脑袋。
“快下来!
老地方!”
王凯压低声音,兴奋地挥手。
几分钟后,三个小小的身影汇聚在巷口,朝着淮河岸边跑去。
清晨的河边还有些凉意,湿润的风带着水汽和青草的味道扑面而来。
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在朝阳下泛着细碎的金光。
对岸的田野和远山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水墨画。
他们的“老地方”是河岸边一小片柳树林后的浅滩。
这里水流较缓,岸边堆积着不少上游冲下来的枯枝和芦苇杆。
“今天干什么?”
王晗挽起裤脚,露出细瘦的脚踝。
王凯眼睛亮晶晶的,指着那堆枯枝芦苇,宣布了他的宏伟计划:“我们今天盖个房子!
我们的秘密城堡!”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两个女孩的积极响应。
盖房子,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游戏。
王凯自然是“总指挥”,他分配任务:“姐,你去找点结实的长树枝,要粗一点的当房梁!
冬冬,你去找软的柳条和芦苇,我们来绑绳子!
我负责搭架子!”
三个孩子立刻忙碌起来。
王晗像个假小子,毫不畏惧地钻进稍深一点的灌木丛里寻找合适的树枝。
刘冬则细心地在岸边挑选着柔韧的柳枝,仔细地剥去上面的细叶。
王凯挽起袖子,吭哧吭哧地把几根较粗的树枝拖到选好的空地上,比划着怎么立起来。
他干活很卖力,鼻尖很快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刘冬抱着一捆柔软的柳条过来,看见他额头的汗,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洗得发白的手帕,递了过去:“擦擦汗。”
王凯愣了一下,接过手帕,胡乱在脸上抹了一把,手帕上有股淡淡的、好闻的肥皂清香。
他咧着嘴笑:“谢谢冬冬!”
然后把变得脏兮兮的手帕塞进了自己兜里,“等我洗干净还你。”
刘冬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只是低下头,继续整理柳条,耳朵尖有点泛红。
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王凯试图把两根树枝交叉立起来作为支撑,但总是刚立好就倒下。
他试了几次,有点着急,小脸憋得通红。
“哎呀,你真笨!”
王晗看不下去了,上前帮忙扶住一根,“你得挖个小坑把它埋进去一点才行!”
刘冬也赶紧过来,用小手扒拉着岸边的泥沙,帮忙固定另一根树枝的底部。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歪歪扭扭、勉强能看出是个“人”字形的框架终于立了起来。
接着,他们把细一些的树枝搭在主干上,再用刘冬找来的柔软柳条和芦苇茎当作绳子,一圈一圈地捆绑、固定。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架子时不时就垮掉一部分。
但孩子们乐此不疲,失败了就重来,互相抱怨两句,又嘻嘻哈哈地继续。
阳光渐渐变得热烈起来,透过柳枝的缝隙,在他们身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河面上偶尔有运货的小船突突驶过,船上的人看着岸边这三个忙碌的小不点,会笑着摇摇头。
忙活了大半天,一个简陋却充满成就感的“小房子”终于初具规模。
它用树枝做骨架,上面搭满了芦苇杆,甚至还找了一些宽大的树叶铺在顶上挡“雨”。
空间很小,勉强能容纳他们三个挤在一起。
“成功啦!”
王凯欢呼一声,第一个钻了进去,然后朝外面的两个女孩招手,“快进来!
这是我们的了!”
三个孩子挤在小小的空间里,肩膀挨着肩膀,能听到彼此兴奋的呼吸声。
虽然简陋,但这是独属于他们的秘密基地,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们还缺个门。”
刘冬细声细气地指出。
“对!
还得有个窗户,能看到河!”
王晗补充道。
王凯大手一挥,很有气魄地说:“明天我们继续盖!
把它盖得最好!”
兴奋劲过后,安静下来。
透过“墙壁”的缝隙,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河面。
微风拂过,带来清凉的水汽。
“以后我们长大了,也要盖一个真的房子,”王凯忽然说,眼睛看着缝隙外的光,“就盖在河边。”
“那我要一个大大的书房,里面全是书。”
王晗憧憬地说,她成绩最好,最爱看书。
刘冬抱着膝盖,小声说:“那我……我要在院子里种好多好多花,一年西季都开花。”
“好啊!”
王凯转过头看刘冬,眼睛亮亮的,“那我就天天有花看了!
姐你就看你的书,我和冬冬种花!”
童言无忌,却仿佛许下了最郑重的诺言。
小小的“城堡”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简单想象和模糊的期待。
咕噜——一声响亮的肠鸣音打破了宁静。
王凯摸了摸肚子,不好意思地笑了:“饿了。”
王晗白了他一眼:“就知道吃!
走吧,回家吃饭,下午还得写作业呢。”
三个孩子这才依依不舍地从他们的“城堡”里钻出来。
阳光己经有些炙热,河面金光闪闪。
他们拍打掉身上的草屑和泥土,互相看着对方花猫似的脸,咯咯地笑起来。
回家的小路上,王凯走在中间,一边是姐姐,一边是刘冬。
他兴致勃勃地规划着下午的作业怎么写,写完再去哪里玩。
刘冬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王晗则不时打击弟弟两句:“你数学题肯定会错很多,到时候别求我告诉你答案!”
风吹动着路边的野草,沙沙作响。
远处县城的方向,传来隐约的广播声和自行车的铃铛声。
1982年盱眙春天的这个上午,平凡得如同无数个上午一样。
但对于并肩走在河岸边的三个孩子来说,这个由他们亲手搭建的、歪歪扭扭的“城堡”,似乎真的能抵挡住外面所有的风雨,守护住此刻最简单纯粹的快乐和约定。
他们还不知道,未来真正的风雨,远比想象中猛烈。
而童年这座小小的“城堡”,终将成为记忆中一个温暖而遥远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