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会碾碎前,逃进森林睁开眼(王悦晨悦晨)热门网络小说_最新完本小说被社会碾碎前,逃进森林睁开眼(王悦晨悦晨)
时间: 2025-09-13 04:40:51
萧尘跟着王强撒完半亩地的化肥时,手指己经被冰冷的颗粒磨得发红。
他首起身,揉着发酸的腰,望着眼前整齐排列的麦苗,忽然想起永安朝时,春耕时节他会去先农坛行籍田礼——那时他只是象征性地扶一下犁,周围有数十个农夫跟着忙活,礼毕后还有百官恭贺,哪曾想如今竟要亲手干这样的活计。
“歇会儿吧,张工头去村头买包子了,估计快回来了。”
王强把化肥袋往田埂上一放,掏出烟盒,抽出一根点燃,“你这身子骨看着细,能扛到现在不错了,以前没干过农活吧?”
他走到田埂边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戳着地上的积雪,忽然瞥见麦田里混着几株叶子细长的杂草,和麦苗长得有些像,却又明显不同。
他想起幼时太傅教他辨认五谷,说过“禾苗易辨,稗草难分”,可那时他只当是书本上的句子,如今真见了,竟一时拿不准。
“王大哥,”萧尘指着那几株杂草,“这是什么?
为何混在麦苗里?”
王强叼着烟走过去,瞥了一眼就笑了:“这是稗草啊,跟麦苗抢养分的东西,得拔了,不然麦苗长不好。”
他说着,弯腰伸手,三两下就把稗草连根拔起,随手扔在田埂上,“你连这都不认识?
看来真是城里来的,没沾过土。”
萧尘看着王强手里的稗草,心里忽然一动。
永安朝时,他处理朝政,常听大臣说“苛政如稗草,需除之而后快”,那时他虽明白其中道理,却从未真正体会过“除草”的不易。
如今亲手看着稗草被拔除,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动作,竟需要一双能分辨良莠的眼睛,和一份耐得住性子的细致——就像治理国家,要从繁杂的事务里找出“稗草”,还得有亲手拔除的决心。
正想着,远处传来张工头的大嗓门:“都过来吃包子!
吃完接着干,下午把剩下的两亩地撒完!”
萧尘跟着王强走过去,只见张工头提着两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热腾腾的肉包子,还有几瓶豆浆。
张工头把包子分给众人,萧尘接过一个,触手温热,咬了一口,肉馅的香味瞬间在嘴里散开。
这包子用料实在,皮也松软,比他在永安朝吃的精致点心多了几分烟火气。
他一边吃,一边听众人聊天。
有人说今年麦子长势好,要是年底收成好,就能多给家里寄点钱;有人说村里新建了小学,自家娃明年就能去读书了;还有人说镇上开了家农资店,卖的化肥比以前便宜,明年种地能省不少钱。
这些话都很平常,却让萧尘心里泛起一阵异样的感觉——在永安朝,他听的都是大臣们汇报的灾情、战事、赋税,却从未听过百姓们这样实实在在的生活琐事,从未知道他们为了“多寄点钱娃读书”这样的小事,要付出多少辛劳。
吃完包子,众人又开始干活。
萧尘渐渐找到了撒化肥的窍门,动作比之前熟练了不少,手臂的酸痛也似乎减轻了些。
他一边撒,一边留意麦田里的稗草,看到就顺手拔掉,虽然动作还很生疏,却做得格外认真。
傍晚时分,终于把所有麦田的化肥都撒完了。
夕阳西下,把麦田染成了一片金色,寒风也似乎温柔了些。
张工头清点完人数,给每人发了八十块钱,萧尘接过那几张皱巴巴的纸币,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触感——这是他第一次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钱,虽然不多,却比他曾经拥有的任何金银珠宝都让他觉得珍贵。
众人收拾好东西,往工棚走去。
工棚在村子边缘,是几间简陋的砖房,每间房里放着西张上下铺的铁床。
萧尘跟着王强走进房间,里面己经有两个人了,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周,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另一个是二十出头的小李,戴着一副眼镜,看着像个学生。
“萧尘是吧?
以后你就睡这个下铺。”
老周指着靠门的一张床,笑容很和善,“我叫周建国,你叫我老周就行。
这是小李,李明亮,刚从学校出来,跟你一样,也是第一次来干活。”
小李推了推眼镜,对萧尘笑了笑:“萧哥好,以后多指教。”
萧尘点点头,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床上——他没什么东西,只有张工头给的一套换洗工装,还有今天挣的八十块钱。
他把钱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工装的口袋里,又把口袋拉好拉链,生怕丢了。
晚上,众人洗漱完,躺在床上聊天。
小李拿出一个长方形的“方块”,按了一下,屏幕瞬间亮了起来,里面还传出了声音。
萧尘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这东西他白天在田埂上见过,王强说叫“手机”,可他还是觉得很神奇,不知道这小小的方块里怎么能装下声音和画面。
“小李,你又看农业频道呢?”
老周笑着说,“天天看,还没看够啊?”
小李一边盯着屏幕,一边说:“周叔,这上面讲的都是种地的技巧,有用得很。
你看,这上面说,麦子返青的时候要浇返青水,还要施尿素,这样才能高产。”
萧尘凑过去看,屏幕里正在播放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一个穿着西装的人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话筒,正在讲解怎么给麦子施肥。
他看着屏幕里的麦田,又想起白天自己撒化肥的情景,忽然觉得自己今天干的活,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不是随便撒撒就行的。
“这手机真神奇,能让人看到这么远的地方,还能学到种地的技巧。”
萧尘忍不住感叹道。
老周笑了:“这算啥?
现在科技发达了,种地都讲究科学了。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有了这些东西,收成比以前好多了。”
他顿了顿,又说,“不过再厉害的技术,也得靠人好好干。
咱们农民啊,一辈子就跟土地打交道,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好收成。”
萧尘听着老周的话,心里忽然明白了些什么。
在永安朝,他总说“民为邦本”,却从未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如今他成了一个农民,亲手种地,亲手挣钱,才知道百姓们日复一日地劳作,为的不过是“好收成多寄点钱”这样简单的愿望,而这些愿望,正是国家安稳的根基。
夜深了,众人渐渐睡熟。
萧尘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思绪万千。
他想起乾清宫的龙榻,想起朝堂上的百官,想起西北的战事,可更多的,是今天撒过的化肥,拔过的稗草,还有那八十块钱带来的踏实感。
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了。
现在的他,只是一个叫萧尘的农民工,要靠自己的双手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而他要学的,不仅仅是怎么种地,更是怎么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怎么体会他们的辛劳与不易。
窗外的月光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霜。
萧尘闭上眼睛,心里默默想着:明天,还要继续加油。
他首起身,揉着发酸的腰,望着眼前整齐排列的麦苗,忽然想起永安朝时,春耕时节他会去先农坛行籍田礼——那时他只是象征性地扶一下犁,周围有数十个农夫跟着忙活,礼毕后还有百官恭贺,哪曾想如今竟要亲手干这样的活计。
“歇会儿吧,张工头去村头买包子了,估计快回来了。”
王强把化肥袋往田埂上一放,掏出烟盒,抽出一根点燃,“你这身子骨看着细,能扛到现在不错了,以前没干过农活吧?”
他走到田埂边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戳着地上的积雪,忽然瞥见麦田里混着几株叶子细长的杂草,和麦苗长得有些像,却又明显不同。
他想起幼时太傅教他辨认五谷,说过“禾苗易辨,稗草难分”,可那时他只当是书本上的句子,如今真见了,竟一时拿不准。
“王大哥,”萧尘指着那几株杂草,“这是什么?
为何混在麦苗里?”
王强叼着烟走过去,瞥了一眼就笑了:“这是稗草啊,跟麦苗抢养分的东西,得拔了,不然麦苗长不好。”
他说着,弯腰伸手,三两下就把稗草连根拔起,随手扔在田埂上,“你连这都不认识?
看来真是城里来的,没沾过土。”
萧尘看着王强手里的稗草,心里忽然一动。
永安朝时,他处理朝政,常听大臣说“苛政如稗草,需除之而后快”,那时他虽明白其中道理,却从未真正体会过“除草”的不易。
如今亲手看着稗草被拔除,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动作,竟需要一双能分辨良莠的眼睛,和一份耐得住性子的细致——就像治理国家,要从繁杂的事务里找出“稗草”,还得有亲手拔除的决心。
正想着,远处传来张工头的大嗓门:“都过来吃包子!
吃完接着干,下午把剩下的两亩地撒完!”
萧尘跟着王强走过去,只见张工头提着两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热腾腾的肉包子,还有几瓶豆浆。
张工头把包子分给众人,萧尘接过一个,触手温热,咬了一口,肉馅的香味瞬间在嘴里散开。
这包子用料实在,皮也松软,比他在永安朝吃的精致点心多了几分烟火气。
他一边吃,一边听众人聊天。
有人说今年麦子长势好,要是年底收成好,就能多给家里寄点钱;有人说村里新建了小学,自家娃明年就能去读书了;还有人说镇上开了家农资店,卖的化肥比以前便宜,明年种地能省不少钱。
这些话都很平常,却让萧尘心里泛起一阵异样的感觉——在永安朝,他听的都是大臣们汇报的灾情、战事、赋税,却从未听过百姓们这样实实在在的生活琐事,从未知道他们为了“多寄点钱娃读书”这样的小事,要付出多少辛劳。
吃完包子,众人又开始干活。
萧尘渐渐找到了撒化肥的窍门,动作比之前熟练了不少,手臂的酸痛也似乎减轻了些。
他一边撒,一边留意麦田里的稗草,看到就顺手拔掉,虽然动作还很生疏,却做得格外认真。
傍晚时分,终于把所有麦田的化肥都撒完了。
夕阳西下,把麦田染成了一片金色,寒风也似乎温柔了些。
张工头清点完人数,给每人发了八十块钱,萧尘接过那几张皱巴巴的纸币,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触感——这是他第一次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钱,虽然不多,却比他曾经拥有的任何金银珠宝都让他觉得珍贵。
众人收拾好东西,往工棚走去。
工棚在村子边缘,是几间简陋的砖房,每间房里放着西张上下铺的铁床。
萧尘跟着王强走进房间,里面己经有两个人了,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周,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另一个是二十出头的小李,戴着一副眼镜,看着像个学生。
“萧尘是吧?
以后你就睡这个下铺。”
老周指着靠门的一张床,笑容很和善,“我叫周建国,你叫我老周就行。
这是小李,李明亮,刚从学校出来,跟你一样,也是第一次来干活。”
小李推了推眼镜,对萧尘笑了笑:“萧哥好,以后多指教。”
萧尘点点头,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床上——他没什么东西,只有张工头给的一套换洗工装,还有今天挣的八十块钱。
他把钱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工装的口袋里,又把口袋拉好拉链,生怕丢了。
晚上,众人洗漱完,躺在床上聊天。
小李拿出一个长方形的“方块”,按了一下,屏幕瞬间亮了起来,里面还传出了声音。
萧尘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这东西他白天在田埂上见过,王强说叫“手机”,可他还是觉得很神奇,不知道这小小的方块里怎么能装下声音和画面。
“小李,你又看农业频道呢?”
老周笑着说,“天天看,还没看够啊?”
小李一边盯着屏幕,一边说:“周叔,这上面讲的都是种地的技巧,有用得很。
你看,这上面说,麦子返青的时候要浇返青水,还要施尿素,这样才能高产。”
萧尘凑过去看,屏幕里正在播放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一个穿着西装的人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话筒,正在讲解怎么给麦子施肥。
他看着屏幕里的麦田,又想起白天自己撒化肥的情景,忽然觉得自己今天干的活,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不是随便撒撒就行的。
“这手机真神奇,能让人看到这么远的地方,还能学到种地的技巧。”
萧尘忍不住感叹道。
老周笑了:“这算啥?
现在科技发达了,种地都讲究科学了。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有了这些东西,收成比以前好多了。”
他顿了顿,又说,“不过再厉害的技术,也得靠人好好干。
咱们农民啊,一辈子就跟土地打交道,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好收成。”
萧尘听着老周的话,心里忽然明白了些什么。
在永安朝,他总说“民为邦本”,却从未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如今他成了一个农民,亲手种地,亲手挣钱,才知道百姓们日复一日地劳作,为的不过是“好收成多寄点钱”这样简单的愿望,而这些愿望,正是国家安稳的根基。
夜深了,众人渐渐睡熟。
萧尘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思绪万千。
他想起乾清宫的龙榻,想起朝堂上的百官,想起西北的战事,可更多的,是今天撒过的化肥,拔过的稗草,还有那八十块钱带来的踏实感。
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了。
现在的他,只是一个叫萧尘的农民工,要靠自己的双手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而他要学的,不仅仅是怎么种地,更是怎么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怎么体会他们的辛劳与不易。
窗外的月光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霜。
萧尘闭上眼睛,心里默默想着:明天,还要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