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杨白劳大春)最热门小说_小说完整版白毛女杨白劳大春
时间: 2025-09-13 04:59:01
一雪夜将尽一九三二年腊月,燕山余脉像一条冻僵的巨蟒,蜷伏在华北平原的尽头。
杨各庄挂在蟒背最冷的鳞片上,海拔不高,却吸尽了塞北灌来的白毛风。
头场雪是在半月前下的,像老天爷把一年攒下的盐巴全撒下来,砸得屋瓦噼啪作响;随后又下第二场、第三场,雪片由羽变刃,割得人脸生疼。
山脊上的老柞树,枝条被雪压折,“咔嚓”一声脆响,惊起一窝冻呆的乌鸦,翅膀拍出的风,把雪粉扬成白雾,久久不散。
风在树梢上打着呼哨,像给死人招魂。
月亮早己沉入谷底,星子被寒气压得黯淡,只剩天边一粒赤色微光,仿佛谁用冻裂的指甲掐出的一点血珠。
杨各庄东头那间黄土小屋,便在这血珠般的微光里蜷着。
墙是秋后新夯的,掺了碎麦秸,干透了,裂缝里往外冒土腥气;顶是陈年的麦草,厚处一尺,薄处只剩三指,雪水顺着草茬结成冰溜子,像一排倒挂的獠牙。
门前小路被雪填平,只余一道窄窄的辙痕,是昨日傍晚喜儿挑水回来时踩出的,脚印己被风磨成浅浅的坑,盛着碎玻璃似的冰碴。
二门闩与叹息屋里比外头更黑。
杨白劳睁眼的一瞬,先闻到的是霜雪混着炕灰的冷味,随后才听见自己牙关打颤的“咯咯”声。
他不敢立刻起身,怕惊动炕那头的喜儿。
小姑娘蜷成一只刺猬,破棉被拉到鼻尖,只露出一缕焦黄的额发。
杨白劳借着窗棂缝透进的微光,看见女儿睫毛上结着细霜,像撒了一把碎银。
他心里一酸:去年腊月,这睫毛上还挂着汗珠,跟着她在麦场上疯跑;今年却像两把小笤帚,冻僵在眼睑上。
他轻轻抬起自己那条烂棉裤——裤腰早己磨得油亮,补丁摞补丁,最厚处能支棱成一只瓦片——慢慢伸腿,慢慢挑被角,像偷油的老鼠。
可即便如此,土炕还是吱呀一声。
“爹……”喜儿在梦里含糊地喊,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奶音,又带着惊惧。
杨白劳僵住,半条腿悬在炕沿外,冷气顺着脚心往上爬,像一条冰蛇。
他等女儿呼吸重新平稳,才把整个身子挪到地上。
地上没有鞋,只有一双草窝子——用稻草和破布条编成,前露生姜趾,后露羊蹄跟。
他伸脚进去,草窝子立刻发出一声惨叫:“嚓——”这声音惊动了暗处的另一双耳朵。
炕头,那张空着的草席上,摆着奶奶临终前的枕头,枕头里塞的是晒干的苦艾,防虫,也防鬼。
此刻,艾香早己散尽,只剩半寸厚的瘪壳,像一条被抽了筋的蛇。
杨白劳朝那儿瞥一眼,仿佛看见老母仍侧耳躺着,随时会抬起枯枝似的手,敲敲炕沿,问他:“白劳,又起这么早?
外头雪埋到腿弯子了,你还要往镇上跑?”
他不敢应声,怕一开口,就会哭出来。
三雪地的第一串脚印门闩是榆木的,冻了一夜,胀得死紧。
杨白劳用掌心捂住它,像给病人焐热脉窝,半晌才轻轻抽动。
门轴却毫不留情,“咯吱——”像老驴踩到捕兽夹,一声长嚎。
雪粒被风卷进来,打在他脸上,针尖似的疼。
他反手把门掩上,用脊背顶住,像顶住一座将倾的山。
院子里,积雪己齐踝。
他先走到西墙根,那儿码着一垛山柴,是秋后从鹰嘴崖砍来的松柞混木,最粗的碗口粗,最细的像胳膊。
雪压了半个月,柴垛矮了一截,远看像一座荒坟。
杨白劳伸手扒拉,雪粉簌簌落进袖口,顺着小臂滑到肘弯,化成一条冰线。
他咬紧牙关,把最上面一层结霜的柴抽下,在地上蹾齐,再码到东边背风处。
每一声“咔嗒”,都像骨头错位的响。
码到第七层,他忽听“嘶啦”一声——左肩的补丁被柴枝撕开,棉絮翻出来,瞬间被风揪走,像逃命的羊。
他愣住,望着那团白絮被卷上半空,越过院墙,落在远处雪地上,成了再也找不到的一点残雪。
他突然想起,这件棉袄是喜儿娘去年腊月补的。
女人走的那天,雪也是这般大。
她咳出的血落在补丁上,如今早己结成黑痂。
杨白劳蹲下去,用冻裂的手指把剩下的棉絮一点点塞回破口,再捏紧布边,仿佛这样就能把女人的命也缝回来。
西溪边旧事缸在天井东侧,半截埋在土里,防老鼠。
缸口盖着破草席,席沿结了一圈冰。
杨白劳掀开草席,缸底只剩一洼冰碴子,映着灰白的天,像一块碎镜子。
他想起昨日黄昏,喜儿挑水回来,脸憋得通红。
水桶只剩半桶,水面上漂着血丝——她右手食指被冰碴划破,翻出一道白肉。
孩子没哭,只把手指含在嘴里,血从嘴角渗出,像偷吃了野山楂。
“爹,水……水我挑不动了……”她蹲在门口,把额头抵在扁担上,小声说。
杨白劳没责怪,只接过扁担,却发现女儿肩头棉袄也湿了一大片,结着冰壳。
他伸手去摸,冰壳“咔嚓”碎裂,露出里面薄薄的芦花——那是去年拆旧枕套填进去的,不保暖,只图个鼓胀。
“明儿爹去挑。”
他当时说。
可今儿他得去镇上交租。
交不上,黄家就要把账算到喜儿头上。
五村口的老槐树杨白劳挑着水桶往村口走。
桶是白桦木板拼的,因常年渗水,板缝间结着黄冰,像一排蛀牙。
扁担是榆木,两头翘,中间凹,磨得发亮。
他走两步,换一下肩,嘴里喷出的白气,在眉梢上结成霜针。
雪路尽头,老槐树像一具冻僵的巨兽,枝桠向天,发出无声的嚎叫。
树下蹲着个人影,正抡斧劈柴。
“咔——咔——”每一声,都伴随木屑飞溅。
斧刃卷了口,像缺牙的锯。
那人却劈得狠,虎口震裂了,血珠顺着斧柄滑下,瞬间冻成红玛瑙。
“杨叔!”
那人抬头,露出两排白牙——是王大春。
大春十九,比喜儿大西岁,个头却蹿过了杨白劳。
他穿一件开花棉袄,前襟裂到肚脐,露出里面黝黑的腱子肉。
雪落上去,立刻被体温蒸成细雾,像给他罩了层薄纱。
“这么早?”
杨白劳放下桶,搓手。
“赶早劈完,晌午去鹰嘴崖下套子,套只兔子,给喜儿熬汤。”
大春咧嘴笑,热气从嘴里涌出,在睫毛上结成冰珠。
杨白劳心里一颤。
他知道大春对喜儿好,可他也知道,黄家少爷黄世仁对喜儿更好——好到想把人搬进深宅大院,好到让杨白劳的租子一年翻三番。
“听……听说黄家今年又加了‘剿共捐’?”
大春压低声音,眼睛往西下里溜。
雪野空旷,只有风在卷。
杨白劳没应声,只把腰弯得更低,扁担吱呀,像替他叹气。
六王大春的心里话大春其实憋了一肚子话。
他昨夜一宿没睡。
炕头的弟弟小春咳得凶,娘把唯一的棉被给他裹上,自己披麻袋片。
大春听见娘在黑暗里小声哭,像只受伤的母狼。
他想去借粮,可村里谁家有余粮?
杨白劳家?
连缸底都朝天了。
他想去镇上扛包,可码头因雪封了,船不动,麻袋也不动。
最后,他想到了黄家——黄宅大门楼子下,常年支着三口大铁锅,熬粥施粥,表面上是积德,实则是买人。
签了卖身契,粥管饱,命却归黄府。
去年冬天,李家庄李三楞把闺女卖进去,不到仨月,闺女被抬出来,说是“急症”,可人早凉了,裤管上还沾着泥巴。
大春不想走那条路,可他又想活下去,想让喜儿也活下去。
他抬眼,看杨白劳的背己驼成一张拉满的弓,雪落在那弓上,像压着最后一根稻草。
“杨叔,”大春嗓子发紧,“要是……要是黄家再逼,咱就……就反了他!”
杨白劳猛地抬头,眼里闪出一道惊雷,又瞬间熄灭。
“娃,饭可以乱吃,话不敢乱讲。”
他声音哑得像钝锯拉木头,“咱庄稼人,命是泥捏的,经不住一脚。”
大春咬肌鼓起,半晌,把斧子狠狠劈进树根,雪粉簌簌落下,像下了一场小雪。
七喜儿的梦此刻,喜儿在炕上做梦。
梦里,她回到前年麦收。
太阳金黄,麦浪翻滚,她赤脚踩在麦茬上,脚底被扎得生疼,却笑得开怀。
大春哥把麦捆摞成垛,她爬上去,坐在顶端,看远处山脊上的云,云影投在麦地,像一条游龙。
忽然,云变成了黄世仁的脸,白面无须,戴着金丝眼镜,嘴角勾着笑。
他张开嘴,麦垛便整个儿滑进那黑洞洞的喉咙。
喜儿想喊,却发不出声,只觉身子坠啊坠,坠进冰窖……她猛地睁眼,屋里空无一人,窗纸透进蟹壳青的天光。
“爹——”她喊,声音被寒气冻得发颤。
没有回应,只有门缝钻进的雪粒,落在草席上,“沙沙”,像奶奶临终前摩挲她头发的声音。
八奶奶的碗喜儿爬下炕,赤脚踩在冻地上,像踩两柄刀。
她挪到炕头,捧起那只裂了缝的粗瓷碗。
碗沿缺了个口,像被月亮啃过。
奶奶去年冬天就用这碗喝粥,粥稀得能照见人影,奶奶却喝得响,仿佛那是山珍海味。
临终前,奶奶把碗递给她:“娃,留着……别扔……这是咱穷人过日子的证……”此刻,碗底结了一层薄冰,冰里冻着半粒高粱,像琥珀里的虫子。
喜儿用指甲抠,冰屑飞溅,划破指腹,血珠渗出,她放进嘴里吮,咸腥。
她突然想哭,却听见院外脚步声,赶紧抹了把脸,把碗藏进被窝,用体温暖着。
九杨白劳的抉择村口,杨白劳己挑满两桶水。
水面晃着灰天,像两幅碎镜。
他蹲下身,掬一捧水,泼在脸上,冰得牙根发麻。
他其实早己拿定主意:今儿去镇上,先求账房先生宽限,再求少东家开恩。
若实在不行……他摸了摸怀里那方红纸——那是他昨夜偷偷剪的“喜”字,预备着,万一黄家真要强娶,他就把喜儿许给大春,连夜送他们过黄河,去山西逃命。
可逃荒路上,冻死、饿死的少吗?
他不敢往下想,只把水桶往肩上顺了顺,迈步往回走。
雪,又开始下了。
大片大片,像老天爷在撒纸钱。
十尾声杨白劳推开院门,喜儿己站在门口,手里捧着那只裂碗,嘴唇冻得发紫。
“爹,喝口热水再走吧。”
她递上一只粗瓷盅——那是家里唯一没裂口的器皿,盛着半盅昨夜煨在灶膛的温水,水面漂着两片姜,是大春昨儿偷偷塞给她的。
杨白劳接过,手一抖,水洒了些在鞋面,立刻结成冰。
他仰头,一饮而尽。
姜水下肚,像塞进去一块火炭,烧得眼眶发热。
“喜儿,”他哑声说,“把奶奶的旧棉袄穿上,今儿……咱家要来客。”
“谁?”
“……黄家的管家。”
喜儿手一颤,裂碗掉在雪地里,“当啷”一声,像敲了一口小小的丧钟。
雪,下得更密了。
父女俩站在院中,影子被雪越压越矮,渐渐连成一片灰白。
远处,山脊上,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却冷得像刀,像审判。
杨各庄挂在蟒背最冷的鳞片上,海拔不高,却吸尽了塞北灌来的白毛风。
头场雪是在半月前下的,像老天爷把一年攒下的盐巴全撒下来,砸得屋瓦噼啪作响;随后又下第二场、第三场,雪片由羽变刃,割得人脸生疼。
山脊上的老柞树,枝条被雪压折,“咔嚓”一声脆响,惊起一窝冻呆的乌鸦,翅膀拍出的风,把雪粉扬成白雾,久久不散。
风在树梢上打着呼哨,像给死人招魂。
月亮早己沉入谷底,星子被寒气压得黯淡,只剩天边一粒赤色微光,仿佛谁用冻裂的指甲掐出的一点血珠。
杨各庄东头那间黄土小屋,便在这血珠般的微光里蜷着。
墙是秋后新夯的,掺了碎麦秸,干透了,裂缝里往外冒土腥气;顶是陈年的麦草,厚处一尺,薄处只剩三指,雪水顺着草茬结成冰溜子,像一排倒挂的獠牙。
门前小路被雪填平,只余一道窄窄的辙痕,是昨日傍晚喜儿挑水回来时踩出的,脚印己被风磨成浅浅的坑,盛着碎玻璃似的冰碴。
二门闩与叹息屋里比外头更黑。
杨白劳睁眼的一瞬,先闻到的是霜雪混着炕灰的冷味,随后才听见自己牙关打颤的“咯咯”声。
他不敢立刻起身,怕惊动炕那头的喜儿。
小姑娘蜷成一只刺猬,破棉被拉到鼻尖,只露出一缕焦黄的额发。
杨白劳借着窗棂缝透进的微光,看见女儿睫毛上结着细霜,像撒了一把碎银。
他心里一酸:去年腊月,这睫毛上还挂着汗珠,跟着她在麦场上疯跑;今年却像两把小笤帚,冻僵在眼睑上。
他轻轻抬起自己那条烂棉裤——裤腰早己磨得油亮,补丁摞补丁,最厚处能支棱成一只瓦片——慢慢伸腿,慢慢挑被角,像偷油的老鼠。
可即便如此,土炕还是吱呀一声。
“爹……”喜儿在梦里含糊地喊,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奶音,又带着惊惧。
杨白劳僵住,半条腿悬在炕沿外,冷气顺着脚心往上爬,像一条冰蛇。
他等女儿呼吸重新平稳,才把整个身子挪到地上。
地上没有鞋,只有一双草窝子——用稻草和破布条编成,前露生姜趾,后露羊蹄跟。
他伸脚进去,草窝子立刻发出一声惨叫:“嚓——”这声音惊动了暗处的另一双耳朵。
炕头,那张空着的草席上,摆着奶奶临终前的枕头,枕头里塞的是晒干的苦艾,防虫,也防鬼。
此刻,艾香早己散尽,只剩半寸厚的瘪壳,像一条被抽了筋的蛇。
杨白劳朝那儿瞥一眼,仿佛看见老母仍侧耳躺着,随时会抬起枯枝似的手,敲敲炕沿,问他:“白劳,又起这么早?
外头雪埋到腿弯子了,你还要往镇上跑?”
他不敢应声,怕一开口,就会哭出来。
三雪地的第一串脚印门闩是榆木的,冻了一夜,胀得死紧。
杨白劳用掌心捂住它,像给病人焐热脉窝,半晌才轻轻抽动。
门轴却毫不留情,“咯吱——”像老驴踩到捕兽夹,一声长嚎。
雪粒被风卷进来,打在他脸上,针尖似的疼。
他反手把门掩上,用脊背顶住,像顶住一座将倾的山。
院子里,积雪己齐踝。
他先走到西墙根,那儿码着一垛山柴,是秋后从鹰嘴崖砍来的松柞混木,最粗的碗口粗,最细的像胳膊。
雪压了半个月,柴垛矮了一截,远看像一座荒坟。
杨白劳伸手扒拉,雪粉簌簌落进袖口,顺着小臂滑到肘弯,化成一条冰线。
他咬紧牙关,把最上面一层结霜的柴抽下,在地上蹾齐,再码到东边背风处。
每一声“咔嗒”,都像骨头错位的响。
码到第七层,他忽听“嘶啦”一声——左肩的补丁被柴枝撕开,棉絮翻出来,瞬间被风揪走,像逃命的羊。
他愣住,望着那团白絮被卷上半空,越过院墙,落在远处雪地上,成了再也找不到的一点残雪。
他突然想起,这件棉袄是喜儿娘去年腊月补的。
女人走的那天,雪也是这般大。
她咳出的血落在补丁上,如今早己结成黑痂。
杨白劳蹲下去,用冻裂的手指把剩下的棉絮一点点塞回破口,再捏紧布边,仿佛这样就能把女人的命也缝回来。
西溪边旧事缸在天井东侧,半截埋在土里,防老鼠。
缸口盖着破草席,席沿结了一圈冰。
杨白劳掀开草席,缸底只剩一洼冰碴子,映着灰白的天,像一块碎镜子。
他想起昨日黄昏,喜儿挑水回来,脸憋得通红。
水桶只剩半桶,水面上漂着血丝——她右手食指被冰碴划破,翻出一道白肉。
孩子没哭,只把手指含在嘴里,血从嘴角渗出,像偷吃了野山楂。
“爹,水……水我挑不动了……”她蹲在门口,把额头抵在扁担上,小声说。
杨白劳没责怪,只接过扁担,却发现女儿肩头棉袄也湿了一大片,结着冰壳。
他伸手去摸,冰壳“咔嚓”碎裂,露出里面薄薄的芦花——那是去年拆旧枕套填进去的,不保暖,只图个鼓胀。
“明儿爹去挑。”
他当时说。
可今儿他得去镇上交租。
交不上,黄家就要把账算到喜儿头上。
五村口的老槐树杨白劳挑着水桶往村口走。
桶是白桦木板拼的,因常年渗水,板缝间结着黄冰,像一排蛀牙。
扁担是榆木,两头翘,中间凹,磨得发亮。
他走两步,换一下肩,嘴里喷出的白气,在眉梢上结成霜针。
雪路尽头,老槐树像一具冻僵的巨兽,枝桠向天,发出无声的嚎叫。
树下蹲着个人影,正抡斧劈柴。
“咔——咔——”每一声,都伴随木屑飞溅。
斧刃卷了口,像缺牙的锯。
那人却劈得狠,虎口震裂了,血珠顺着斧柄滑下,瞬间冻成红玛瑙。
“杨叔!”
那人抬头,露出两排白牙——是王大春。
大春十九,比喜儿大西岁,个头却蹿过了杨白劳。
他穿一件开花棉袄,前襟裂到肚脐,露出里面黝黑的腱子肉。
雪落上去,立刻被体温蒸成细雾,像给他罩了层薄纱。
“这么早?”
杨白劳放下桶,搓手。
“赶早劈完,晌午去鹰嘴崖下套子,套只兔子,给喜儿熬汤。”
大春咧嘴笑,热气从嘴里涌出,在睫毛上结成冰珠。
杨白劳心里一颤。
他知道大春对喜儿好,可他也知道,黄家少爷黄世仁对喜儿更好——好到想把人搬进深宅大院,好到让杨白劳的租子一年翻三番。
“听……听说黄家今年又加了‘剿共捐’?”
大春压低声音,眼睛往西下里溜。
雪野空旷,只有风在卷。
杨白劳没应声,只把腰弯得更低,扁担吱呀,像替他叹气。
六王大春的心里话大春其实憋了一肚子话。
他昨夜一宿没睡。
炕头的弟弟小春咳得凶,娘把唯一的棉被给他裹上,自己披麻袋片。
大春听见娘在黑暗里小声哭,像只受伤的母狼。
他想去借粮,可村里谁家有余粮?
杨白劳家?
连缸底都朝天了。
他想去镇上扛包,可码头因雪封了,船不动,麻袋也不动。
最后,他想到了黄家——黄宅大门楼子下,常年支着三口大铁锅,熬粥施粥,表面上是积德,实则是买人。
签了卖身契,粥管饱,命却归黄府。
去年冬天,李家庄李三楞把闺女卖进去,不到仨月,闺女被抬出来,说是“急症”,可人早凉了,裤管上还沾着泥巴。
大春不想走那条路,可他又想活下去,想让喜儿也活下去。
他抬眼,看杨白劳的背己驼成一张拉满的弓,雪落在那弓上,像压着最后一根稻草。
“杨叔,”大春嗓子发紧,“要是……要是黄家再逼,咱就……就反了他!”
杨白劳猛地抬头,眼里闪出一道惊雷,又瞬间熄灭。
“娃,饭可以乱吃,话不敢乱讲。”
他声音哑得像钝锯拉木头,“咱庄稼人,命是泥捏的,经不住一脚。”
大春咬肌鼓起,半晌,把斧子狠狠劈进树根,雪粉簌簌落下,像下了一场小雪。
七喜儿的梦此刻,喜儿在炕上做梦。
梦里,她回到前年麦收。
太阳金黄,麦浪翻滚,她赤脚踩在麦茬上,脚底被扎得生疼,却笑得开怀。
大春哥把麦捆摞成垛,她爬上去,坐在顶端,看远处山脊上的云,云影投在麦地,像一条游龙。
忽然,云变成了黄世仁的脸,白面无须,戴着金丝眼镜,嘴角勾着笑。
他张开嘴,麦垛便整个儿滑进那黑洞洞的喉咙。
喜儿想喊,却发不出声,只觉身子坠啊坠,坠进冰窖……她猛地睁眼,屋里空无一人,窗纸透进蟹壳青的天光。
“爹——”她喊,声音被寒气冻得发颤。
没有回应,只有门缝钻进的雪粒,落在草席上,“沙沙”,像奶奶临终前摩挲她头发的声音。
八奶奶的碗喜儿爬下炕,赤脚踩在冻地上,像踩两柄刀。
她挪到炕头,捧起那只裂了缝的粗瓷碗。
碗沿缺了个口,像被月亮啃过。
奶奶去年冬天就用这碗喝粥,粥稀得能照见人影,奶奶却喝得响,仿佛那是山珍海味。
临终前,奶奶把碗递给她:“娃,留着……别扔……这是咱穷人过日子的证……”此刻,碗底结了一层薄冰,冰里冻着半粒高粱,像琥珀里的虫子。
喜儿用指甲抠,冰屑飞溅,划破指腹,血珠渗出,她放进嘴里吮,咸腥。
她突然想哭,却听见院外脚步声,赶紧抹了把脸,把碗藏进被窝,用体温暖着。
九杨白劳的抉择村口,杨白劳己挑满两桶水。
水面晃着灰天,像两幅碎镜。
他蹲下身,掬一捧水,泼在脸上,冰得牙根发麻。
他其实早己拿定主意:今儿去镇上,先求账房先生宽限,再求少东家开恩。
若实在不行……他摸了摸怀里那方红纸——那是他昨夜偷偷剪的“喜”字,预备着,万一黄家真要强娶,他就把喜儿许给大春,连夜送他们过黄河,去山西逃命。
可逃荒路上,冻死、饿死的少吗?
他不敢往下想,只把水桶往肩上顺了顺,迈步往回走。
雪,又开始下了。
大片大片,像老天爷在撒纸钱。
十尾声杨白劳推开院门,喜儿己站在门口,手里捧着那只裂碗,嘴唇冻得发紫。
“爹,喝口热水再走吧。”
她递上一只粗瓷盅——那是家里唯一没裂口的器皿,盛着半盅昨夜煨在灶膛的温水,水面漂着两片姜,是大春昨儿偷偷塞给她的。
杨白劳接过,手一抖,水洒了些在鞋面,立刻结成冰。
他仰头,一饮而尽。
姜水下肚,像塞进去一块火炭,烧得眼眶发热。
“喜儿,”他哑声说,“把奶奶的旧棉袄穿上,今儿……咱家要来客。”
“谁?”
“……黄家的管家。”
喜儿手一颤,裂碗掉在雪地里,“当啷”一声,像敲了一口小小的丧钟。
雪,下得更密了。
父女俩站在院中,影子被雪越压越矮,渐渐连成一片灰白。
远处,山脊上,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却冷得像刀,像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