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枭(刘彩娥徐远山)网络热门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楼枭(刘彩娥徐远山)
时间: 2025-09-13 05:00:37
那一百五十块钱,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在八仙桌上,也烫在每个人的心里。
屋里死寂,只有母亲刘彩娥压抑不住的、低低的啜泣声,像受伤的母兽,哀恸又绝望。
徐老根盯着那摞钱,眼睛血红,嘴唇哆嗦了半天,猛地伸出手,像是要抓住救命稻草,又像是要推开什么脏东西。
他一把将所有的钱都抓在手里,那崭新的纸币发出清脆的摩擦声,刺痛了每个人的耳膜。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近乎偏执的坚决,把钱猛地往徐远山怀里塞,“山子,都带上!
出门在外,身上没钱就是寸步难行!
穷家富路,这是老祖宗的规矩!
家里……家里我们再想办法!”
那叠钱带着父亲粗糙手心的汗湿和温度,却让徐远山觉得无比滚烫和沉重,几乎要拿不住。
他看着父亲那双因常年劳作而变形、布满厚茧和裂口的手,看着母亲那不住颤抖、仿佛随时会散架的肩膀,鼻子一酸,眼眶瞬间就红了。
但他死死咬住了牙,把那股酸涩逼了回去。
他不能哭,至少现在不能。
他用力地、缓慢地、却又异常坚定地,推开了父亲的手。
然后在父亲惊愕和母亲茫然的目光中,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从那叠崭新的纸币里,仔细地数出了五张十元的,一共五十块。
他把这五十块钱,重新放回到母亲冰冷颤抖的手里,将她的手指一根根合拢,让她紧紧握住。
“妈,这五十,留家里。”
他的声音出奇地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反驳的力量,“给弟弟妹妹交学费,给您抓药。
不能再断了。”
“那怎么行?!”
徐老根急了,声音猛地拔高,又想把手里的钱塞过来,“你这一路去那么远的地方,一百块哪够?
听说广州东西贵得很!
吃碗面都要好几块!
万一找不到活呢?
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呢?
身上没钱,你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不行!
绝对不行!”
徐远山侧身避开父亲的手,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他:“爸,一百块够了。
我算过了,去广州的火车票最便宜的慢车票几十块,剩下的够我撑一段时间。
外面……外面都是人,我相信总有好人,天无绝人之路。”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稳,“家里不能一分钱不留,弟弟妹妹要上学,妈的药更不能停。
我出去了,要是家里因为没钱再出事,我在外面挣再多钱又有什么意思?”
他看向母亲,声音放缓了些,带着安抚:“妈,这钱您收好。
等我到了地方,找到活,挣了钱就立刻寄回来。
这五十,是救急的,也是让我能安心在外面闯的定心丸。”
刘彩娥看着儿子那双过于早熟和坚毅的眼睛,看着被塞回手里的五十块钱,眼泪流得更凶了。
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喉咙被堵得死死的,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死死攥着那救命的五十块,仿佛攥着儿子的一片孝心和这个家最后一点微弱的希望之火。
她知道,儿子说得对,家里不能空。
可让儿子只带着一百块就闯那遥不可知、听说吃人不吐骨头的南方,她这心就像被刀剜一样疼。
徐老根看着儿子,看着妻子,看着这个破败却还在苦苦支撑的家,胸膛剧烈起伏着,最终,那口气像被戳破的皮球一样泄了下去。
他颓然地垂下手,手里剩下那一百块钱似乎也变得沉重无比。
他了解自己的儿子,那股倔劲上来了,十头牛都拉不回。
他沉默了,算是默许。
“地址……”徐老根猛地想起最重要的事,声音干涩,“二狗哥那个地址,带好了没?
抄清楚了没?
千万别丢了!
那可是你到了地方唯一的指望!”
“带好了,爸,你放心。”
徐远山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小纸条,小心翼翼地展开。
上面是用铅笔仔细写下的两行字,是村头徐二狗去年往家里寄信时留下的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听说以前叫郊区),罗冲围,某某制衣厂宿舍。
徐二狗收。
后面还有一个模糊的电话号码,区号很长。
他把这纸条视为至宝,反复看了无数遍,几乎能背下来。
“好……好……”徐老根喃喃着,目光又落在儿子那个瘪瘪的、洗得发白的土布包袱上。
刘彩娥挣扎着起身,几乎是扑到里屋,翻出两个干硬的、能存放久一点的玉米面饼子,又塞进几个自家腌的咸菜疙瘩,用油纸包了又包,塞进那个空荡荡的包袱里,仿佛这样就能让儿子路上少挨点饿。
“穷家富路……穷家富路啊……”她一边塞,一边无意识地重复着这句话,眼泪滴在包袱皮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天,蒙蒙亮了。
雨彻底停了,但天空依旧阴沉得像块湿漉漉的灰布。
村庄笼罩在破晓前最后的沉寂和寒意里。
不能再耽搁了。
得走到镇上去坐最早一班去县城的汽车,才能赶上那趟传说中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
徐远山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低矮、破败、却承载了他所有童年和少年记忆的家,看了一眼倚着门框、哭得几乎站不稳的母亲,看了一眼蹲在门槛上、背影佝偻沉默得像块老树根的父亲,还有里屋门缝里,弟弟妹妹那两双懵懂又害怕的眼睛。
他猛地转过身,背起那个轻飘飘却又重似千斤的包袱,将那一百块钱和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紧紧揣在贴身的衣兜里,深吸了一口清晨冰冷潮湿的空气,大步走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头。
他怕一回头,看到母亲绝望的泪眼,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勇气就会瞬间崩塌。
村路泥泞不堪。
他的脚步很快,很急,仿佛要尽快逃离这片令人窒息的贫困和悲伤。
有早起的村民看到他,露出复杂的神色,有同情,有好奇,也有几分看热闹的漠然。
“远山,这么早去哪啊?”
“出趟门,叔。”
他含糊地应着,脚步不停。
走到村口,他忍不住还是回头望了一眼。
自家那栋低矮的瓦房,在灰蒙蒙的晨曦中,像一个沉默而悲伤的剪影。
他咬咬牙,攥紧了拳头,转身踏上了通往镇上的那条蜿蜒土路。
一路颠簸,挤着气味复杂的长途汽车到了县城,又一路打听,找到了人声鼎沸、拥挤不堪的火车站。
售票窗口排着长长的队,空气污浊,各种方言混杂着汗味、烟味、泡面味扑面而来,吵嚷声、哭闹声、呵斥声不绝于耳。
徐远山紧紧捂着装钱的内兜,紧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感到一阵阵眩晕和格格不入。
他终于买到了一张最便宜的、站票都没有的、慢车“无座”票。
当他捏着那张薄薄的、印着“广州”字样的硬纸板车票时,手心里全是冷汗。
月台上,更是人山人海。
南下打工的人流像潮水一样,扛着巨大的、五颜六色的编织袋,拖着破旧的行李,脸上写满了焦虑、期盼和茫然。
绿皮火车像一条疲惫不堪的钢铁长龙,喘着粗气停靠在站台边,每一个车门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挤啊!
快上!”
“别挤了!
孩子!
我的孩子!”
“妈的,谁踩我脚了!”
徐远山被人流裹挟着,几乎是脚不沾地被挤上了车厢。
车厢里更是噩梦般的景象:过道里、厕所门口、座位底下,全都塞满了人和行李,空气闷热污浊得令人作呕,各种难以形容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几乎令人窒息。
他连落脚的地方都难找,最后只能蜷缩在两节车厢连接处冰冷的、满是痰渍和烟灰的缝隙里。
汽笛长鸣,车轮缓缓转动。
火车开了。
隔着肮脏模糊的车窗,他看着站台、县城、熟悉的皖南山水飞速倒退,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彻底消失不见。
前方,是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铁轨,通往一个完全未知的、叫做“广州”的地方。
车厢剧烈地摇晃着,发出哐当哐当的巨大噪音,掩盖了所有的声音。
周围的人大多麻木着脸,或昏昏欲睡,或眼神空洞地看着窗外。
徐远山紧紧抱着自己的膝盖,那个小包袱硌在胸前。
贴身口袋里,那一百块钱和写着地址的纸条像炭火一样烫着他的皮肤。
寒冷、饥饿、恐惧、茫然、还有对家人巨大的担忧,像冰冷的潮水一样将他淹没。
但他只是更紧地抱住了自己,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越来越陌生的田野和村庄。
他没有哭。
他知道,从踏上这列火车开始,他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屋里死寂,只有母亲刘彩娥压抑不住的、低低的啜泣声,像受伤的母兽,哀恸又绝望。
徐老根盯着那摞钱,眼睛血红,嘴唇哆嗦了半天,猛地伸出手,像是要抓住救命稻草,又像是要推开什么脏东西。
他一把将所有的钱都抓在手里,那崭新的纸币发出清脆的摩擦声,刺痛了每个人的耳膜。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近乎偏执的坚决,把钱猛地往徐远山怀里塞,“山子,都带上!
出门在外,身上没钱就是寸步难行!
穷家富路,这是老祖宗的规矩!
家里……家里我们再想办法!”
那叠钱带着父亲粗糙手心的汗湿和温度,却让徐远山觉得无比滚烫和沉重,几乎要拿不住。
他看着父亲那双因常年劳作而变形、布满厚茧和裂口的手,看着母亲那不住颤抖、仿佛随时会散架的肩膀,鼻子一酸,眼眶瞬间就红了。
但他死死咬住了牙,把那股酸涩逼了回去。
他不能哭,至少现在不能。
他用力地、缓慢地、却又异常坚定地,推开了父亲的手。
然后在父亲惊愕和母亲茫然的目光中,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从那叠崭新的纸币里,仔细地数出了五张十元的,一共五十块。
他把这五十块钱,重新放回到母亲冰冷颤抖的手里,将她的手指一根根合拢,让她紧紧握住。
“妈,这五十,留家里。”
他的声音出奇地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反驳的力量,“给弟弟妹妹交学费,给您抓药。
不能再断了。”
“那怎么行?!”
徐老根急了,声音猛地拔高,又想把手里的钱塞过来,“你这一路去那么远的地方,一百块哪够?
听说广州东西贵得很!
吃碗面都要好几块!
万一找不到活呢?
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呢?
身上没钱,你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不行!
绝对不行!”
徐远山侧身避开父亲的手,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他:“爸,一百块够了。
我算过了,去广州的火车票最便宜的慢车票几十块,剩下的够我撑一段时间。
外面……外面都是人,我相信总有好人,天无绝人之路。”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稳,“家里不能一分钱不留,弟弟妹妹要上学,妈的药更不能停。
我出去了,要是家里因为没钱再出事,我在外面挣再多钱又有什么意思?”
他看向母亲,声音放缓了些,带着安抚:“妈,这钱您收好。
等我到了地方,找到活,挣了钱就立刻寄回来。
这五十,是救急的,也是让我能安心在外面闯的定心丸。”
刘彩娥看着儿子那双过于早熟和坚毅的眼睛,看着被塞回手里的五十块钱,眼泪流得更凶了。
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喉咙被堵得死死的,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死死攥着那救命的五十块,仿佛攥着儿子的一片孝心和这个家最后一点微弱的希望之火。
她知道,儿子说得对,家里不能空。
可让儿子只带着一百块就闯那遥不可知、听说吃人不吐骨头的南方,她这心就像被刀剜一样疼。
徐老根看着儿子,看着妻子,看着这个破败却还在苦苦支撑的家,胸膛剧烈起伏着,最终,那口气像被戳破的皮球一样泄了下去。
他颓然地垂下手,手里剩下那一百块钱似乎也变得沉重无比。
他了解自己的儿子,那股倔劲上来了,十头牛都拉不回。
他沉默了,算是默许。
“地址……”徐老根猛地想起最重要的事,声音干涩,“二狗哥那个地址,带好了没?
抄清楚了没?
千万别丢了!
那可是你到了地方唯一的指望!”
“带好了,爸,你放心。”
徐远山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小纸条,小心翼翼地展开。
上面是用铅笔仔细写下的两行字,是村头徐二狗去年往家里寄信时留下的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听说以前叫郊区),罗冲围,某某制衣厂宿舍。
徐二狗收。
后面还有一个模糊的电话号码,区号很长。
他把这纸条视为至宝,反复看了无数遍,几乎能背下来。
“好……好……”徐老根喃喃着,目光又落在儿子那个瘪瘪的、洗得发白的土布包袱上。
刘彩娥挣扎着起身,几乎是扑到里屋,翻出两个干硬的、能存放久一点的玉米面饼子,又塞进几个自家腌的咸菜疙瘩,用油纸包了又包,塞进那个空荡荡的包袱里,仿佛这样就能让儿子路上少挨点饿。
“穷家富路……穷家富路啊……”她一边塞,一边无意识地重复着这句话,眼泪滴在包袱皮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天,蒙蒙亮了。
雨彻底停了,但天空依旧阴沉得像块湿漉漉的灰布。
村庄笼罩在破晓前最后的沉寂和寒意里。
不能再耽搁了。
得走到镇上去坐最早一班去县城的汽车,才能赶上那趟传说中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
徐远山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低矮、破败、却承载了他所有童年和少年记忆的家,看了一眼倚着门框、哭得几乎站不稳的母亲,看了一眼蹲在门槛上、背影佝偻沉默得像块老树根的父亲,还有里屋门缝里,弟弟妹妹那两双懵懂又害怕的眼睛。
他猛地转过身,背起那个轻飘飘却又重似千斤的包袱,将那一百块钱和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紧紧揣在贴身的衣兜里,深吸了一口清晨冰冷潮湿的空气,大步走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头。
他怕一回头,看到母亲绝望的泪眼,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勇气就会瞬间崩塌。
村路泥泞不堪。
他的脚步很快,很急,仿佛要尽快逃离这片令人窒息的贫困和悲伤。
有早起的村民看到他,露出复杂的神色,有同情,有好奇,也有几分看热闹的漠然。
“远山,这么早去哪啊?”
“出趟门,叔。”
他含糊地应着,脚步不停。
走到村口,他忍不住还是回头望了一眼。
自家那栋低矮的瓦房,在灰蒙蒙的晨曦中,像一个沉默而悲伤的剪影。
他咬咬牙,攥紧了拳头,转身踏上了通往镇上的那条蜿蜒土路。
一路颠簸,挤着气味复杂的长途汽车到了县城,又一路打听,找到了人声鼎沸、拥挤不堪的火车站。
售票窗口排着长长的队,空气污浊,各种方言混杂着汗味、烟味、泡面味扑面而来,吵嚷声、哭闹声、呵斥声不绝于耳。
徐远山紧紧捂着装钱的内兜,紧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感到一阵阵眩晕和格格不入。
他终于买到了一张最便宜的、站票都没有的、慢车“无座”票。
当他捏着那张薄薄的、印着“广州”字样的硬纸板车票时,手心里全是冷汗。
月台上,更是人山人海。
南下打工的人流像潮水一样,扛着巨大的、五颜六色的编织袋,拖着破旧的行李,脸上写满了焦虑、期盼和茫然。
绿皮火车像一条疲惫不堪的钢铁长龙,喘着粗气停靠在站台边,每一个车门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挤啊!
快上!”
“别挤了!
孩子!
我的孩子!”
“妈的,谁踩我脚了!”
徐远山被人流裹挟着,几乎是脚不沾地被挤上了车厢。
车厢里更是噩梦般的景象:过道里、厕所门口、座位底下,全都塞满了人和行李,空气闷热污浊得令人作呕,各种难以形容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几乎令人窒息。
他连落脚的地方都难找,最后只能蜷缩在两节车厢连接处冰冷的、满是痰渍和烟灰的缝隙里。
汽笛长鸣,车轮缓缓转动。
火车开了。
隔着肮脏模糊的车窗,他看着站台、县城、熟悉的皖南山水飞速倒退,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彻底消失不见。
前方,是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铁轨,通往一个完全未知的、叫做“广州”的地方。
车厢剧烈地摇晃着,发出哐当哐当的巨大噪音,掩盖了所有的声音。
周围的人大多麻木着脸,或昏昏欲睡,或眼神空洞地看着窗外。
徐远山紧紧抱着自己的膝盖,那个小包袱硌在胸前。
贴身口袋里,那一百块钱和写着地址的纸条像炭火一样烫着他的皮肤。
寒冷、饥饿、恐惧、茫然、还有对家人巨大的担忧,像冰冷的潮水一样将他淹没。
但他只是更紧地抱住了自己,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越来越陌生的田野和村庄。
他没有哭。
他知道,从踏上这列火车开始,他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