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夏陆景然重生从网文大神到外交之星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沈知夏陆景然完整版阅读
时间: 2025-09-13 05:04:46
周六清晨的阳光刚越过巷口的老槐树,沈知夏就被楼下“咔嗒咔嗒”的声响拽回了现实。
她扒着窗帘缝隙往下看,父亲沈建明正蹲在修车摊前,后背弓成一道疲惫的弧线。
那把缠了三层胶布的旧螺丝刀攥在他手里,木柄上的毛刺磨得发白,拧自行车中轴时,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紫色,膝盖上的旧纱布渗着淡红的血印,却只垫了块硬纸板就继续干活。
“沈师傅,这刹车修修多少钱?”
“两块。”
沈建明笑着应,手腕转了个圈,旧螺丝刀“咔”地卡住螺丝,他却疼得皱了皱眉,飞快地揉了揉膝盖,又恢复了笑脸。
沈知夏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
她摸出枕头下的《中国古代外交史》,扉页的定价“35.00元”刺得她眼睛发疼。
这要父亲修十七辆自行车才能挣回来。
口袋里的十块零花钱是父亲昨天卖了废铁凑的,说“给你买本英语词典”,此刻攥在手里,硬邦邦的硌得慌。
不能等了。
她得赚钱,不能让父亲的腿彻底垮掉。
“爸爸,我今天不去图书馆了,想找个兼职。”
早餐桌上,沈知夏把煎蛋夹回父亲碗里。
沈建明的筷子顿了顿,把蛋又推回来:“瞎折腾什么?
你好好考大学,比啥都强。
爸爸这腿没事,贴块膏药就好。”
他说着,悄悄把左腿往桌子底下缩了缩。
“可……吃饭!”
父亲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却把粥碗里的米粒都拨到了她碗里。
沈知夏知道争辩没用。
吃完早饭,她背着书包出门,沿着街道挨家问兼职。
发传单要站足八小时,日结二十块,可父亲要是看见她在太阳底下晒着,肯定要生气;家教要求年级前二十,她目前成绩中游,还得再拼拼;餐馆招服务员要上到半夜,更瞒不过去。
走到街角“极速网吧”时,沈知夏的脚步顿住了。
玻璃门上的招聘启事己经泛卷,“网管月薪800”的字样被阳光照得有些模糊,可旁边电脑屏幕上的红色广告却格外扎眼。
起点中文网:VIP作品月入过万,诚邀作者加盟。
烟雾缭绕的网吧里,键盘敲击声和游戏音效搅成一团。
沈知夏挤过玩游戏的人群,在一台空电脑前投了硬币。
老式显示器嗡嗡启动,Windows XP的蓝天白云桌面弹出来时,她的心跳突然快了半拍。
前世她写《权谋京华》纯属偶然,可这一世,她手里握着别人没有的“武器”:十年外交官生涯里,那些边境谈判、侨民纠纷、利益博弈的真实案例,不正是最鲜活的权谋素材?
她点开起点首页,畅销榜上的权谋文翻了几页,大多是“穿越皇子夺嫡重生皇帝杀权臣”的套路,主角靠着“金手指”一路开挂,却少见真正的博弈逻辑。
沈知夏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了敲。
这就是她的蓝海。
她要写一个没有金手指的主角,靠“利益交换平衡术”在官场立足,把外交谈判的智慧藏进古代朝堂的故事里。
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主角的轮廓:苏砚秋,寒门出身,父亲是边境修车匠(暗合自己的父亲),从小看父亲帮人修自行车时调解邻里纠纷,学会了“先听需求,再找办法”。
后来考中功名进礼部,用“榷场互市”的逻辑化解边境冲突,用“派系平衡”的思路应对朝堂争斗。
第一章的情节瞬间清晰了。
就写苏砚秋帮父亲修马车时,撞见两个商人因丝绸分配争执不休:一个要运去北方换皮毛,一个要南下换茶叶。
苏砚秋没让他们硬争,而是提议“合伙联运,各取所需”,既省了路费,又都拿到了想要的货物。
这个桥段,正是改编自她前世处理的中缅侨民货物置换纠纷,当时她就是用“资源互补”的思路帮双方解了围。
“小姑娘,你不玩游戏?”
网吧老板端着水杯路过,瞥见她的屏幕,“写小说啊?”
“嗯,试试。”
沈知夏笑了笑,点开“作者注册”页面。
笔名该叫什么?
奶奶陈砚秋的样子突然浮现在眼前。
小时候奶奶总坐在院子里,听她讲“古代说客怎么劝和”,还说“你这脑子,以后能做大事”。
奶奶走得早,用她的名字做笔名,也算一种念想。
手指悬在“笔名”输入框上,犹豫却突然冒了出来:万一写得不好没人看怎么办?
万一占用学习时间,考不上外交学院怎么办?
万一父亲发现她“不务正业”,会不会生气?
窗外突然传来父亲的声音:“哎,这螺丝滑丝了,得换个新螺丝刀……”沈知夏猛地回神。
她看着屏幕上“起点中文网”五个字,想起父亲攥着旧螺丝刀的手、渗血的膝盖,想起前世首到父亲拄拐杖才换得起新工具的遗憾。
怕什么?
试错总比后悔强。
深吸一口气,她在输入框里敲下“砚秋”两个字,填好资料,点击“提交审核”。
页面跳转的瞬间,阳光透过网吧的玻璃,正好照在屏幕上,“审核中”三个字泛着淡淡的光,像一束微弱却坚定的火苗。
审核要等,沈知夏没闲着。
她新建了Word文档,开始敲第一章。
键盘敲起来有些生疏,毕竟多年没写过手写稿,但笔下的情节却像有了生命。
苏砚秋拦住争执的商人,不急不躁地问“你们到底想要什么”,那语气,像极了她前世在谈判桌上的样子。
她特意把“利益交换”换成“各取所需”,把“仲裁机制”改成“榷场老规矩”,既符合古代背景,又藏着外交逻辑。
一个小时后,一千五百字的第一章写完了。
沈知夏仔细读了一遍,修改了几处太书面化的对话,确保符合网文的阅读习惯,才保存好文档。
“要办张会员卡不?
常来写的话,一小时算你两块五。”
老板凑过来看了眼,“我外甥也写这个,说起点VIP能赚钱呢。”
“好。”
沈知夏掏出五块钱,接过那张印着“极速网吧”的会员卡,塞进书包最里层。
走出网吧时,阳光正好。
沈知夏摸了摸书包里的会员卡,想起文档里的苏砚秋,又想起父亲的旧螺丝刀,脚步轻快了许多。
路过五金店时,她特意停下来看了看。
一把防滑木柄的螺丝刀要十块钱,她暗暗下定决心,第一个月稿费就买这个。
回到家,父亲还在修车摊前忙碌,膝盖上换了块新纱布。
沈知夏走过去,没等父亲开口就抢过螺丝刀:“爸,我帮你拧,你歇会儿。”
“你会吗?”
沈建明惊讶地看着她。
“看你修了这么多次,早学会了。”
沈知夏蹲下身,学着父亲的样子对准螺丝,手腕用力。
虽然有些笨拙,却真的把松动的脚踏板固定好了。
“不错不错,我闺女长大了。”
父亲笑得眼角起了褶,“对了,下午同学来找你不?”
“不了,我晚上在家复习。”
沈知夏眨了眨眼,没说自己在网吧写小说的事。
晚饭过后,沈知夏躲进房间,手机突然“叮”地响了一声。
是起点的短信:“恭喜‘砚秋’通过作者审核,请登录后台上传作品章节。”
她捂住嘴才没叫出声,摸出手机登录作者后台。
看着“砚秋”这个笔名出现在“我的作品”栏里,她深吸一口气,点击“新建作品”,输入书名《权谋京华》,简介里写下:“没有金手指,只有真博弈。
看寒门小官如何用‘说话的艺术’立足朝堂。”
上传第一章时,她特意把结尾留了个钩子:苏砚秋化解商人纠纷的一幕,正好被路过的礼部侍郎看在眼里,递来一张名帖:“明日卯时,可愿来府中一叙?”
点击“确认上传”的瞬间,沈知夏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的“上传成功”,嘴角忍不住上扬。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书桌的《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和电脑屏幕的光叠在一起,像两束交织的微光。
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后面要平衡学习和写作,要应对可能的差评,要慢慢积累读者。
可她不怕。
只要能早点给父亲换把新螺丝刀,只要能在写故事的过程中打磨外交逻辑,这点困难算什么?
沈知夏摸了摸书包里的网吧会员卡,又看了看手机里的作者后台,觉得那束名为“起点VIP”的微光,虽然微弱,却己经照亮了她脚下的路:一边是给父亲的安稳生活,一边是自己的外交梦想,而这条路,她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她扒着窗帘缝隙往下看,父亲沈建明正蹲在修车摊前,后背弓成一道疲惫的弧线。
那把缠了三层胶布的旧螺丝刀攥在他手里,木柄上的毛刺磨得发白,拧自行车中轴时,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紫色,膝盖上的旧纱布渗着淡红的血印,却只垫了块硬纸板就继续干活。
“沈师傅,这刹车修修多少钱?”
“两块。”
沈建明笑着应,手腕转了个圈,旧螺丝刀“咔”地卡住螺丝,他却疼得皱了皱眉,飞快地揉了揉膝盖,又恢复了笑脸。
沈知夏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
她摸出枕头下的《中国古代外交史》,扉页的定价“35.00元”刺得她眼睛发疼。
这要父亲修十七辆自行车才能挣回来。
口袋里的十块零花钱是父亲昨天卖了废铁凑的,说“给你买本英语词典”,此刻攥在手里,硬邦邦的硌得慌。
不能等了。
她得赚钱,不能让父亲的腿彻底垮掉。
“爸爸,我今天不去图书馆了,想找个兼职。”
早餐桌上,沈知夏把煎蛋夹回父亲碗里。
沈建明的筷子顿了顿,把蛋又推回来:“瞎折腾什么?
你好好考大学,比啥都强。
爸爸这腿没事,贴块膏药就好。”
他说着,悄悄把左腿往桌子底下缩了缩。
“可……吃饭!”
父亲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却把粥碗里的米粒都拨到了她碗里。
沈知夏知道争辩没用。
吃完早饭,她背着书包出门,沿着街道挨家问兼职。
发传单要站足八小时,日结二十块,可父亲要是看见她在太阳底下晒着,肯定要生气;家教要求年级前二十,她目前成绩中游,还得再拼拼;餐馆招服务员要上到半夜,更瞒不过去。
走到街角“极速网吧”时,沈知夏的脚步顿住了。
玻璃门上的招聘启事己经泛卷,“网管月薪800”的字样被阳光照得有些模糊,可旁边电脑屏幕上的红色广告却格外扎眼。
起点中文网:VIP作品月入过万,诚邀作者加盟。
烟雾缭绕的网吧里,键盘敲击声和游戏音效搅成一团。
沈知夏挤过玩游戏的人群,在一台空电脑前投了硬币。
老式显示器嗡嗡启动,Windows XP的蓝天白云桌面弹出来时,她的心跳突然快了半拍。
前世她写《权谋京华》纯属偶然,可这一世,她手里握着别人没有的“武器”:十年外交官生涯里,那些边境谈判、侨民纠纷、利益博弈的真实案例,不正是最鲜活的权谋素材?
她点开起点首页,畅销榜上的权谋文翻了几页,大多是“穿越皇子夺嫡重生皇帝杀权臣”的套路,主角靠着“金手指”一路开挂,却少见真正的博弈逻辑。
沈知夏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了敲。
这就是她的蓝海。
她要写一个没有金手指的主角,靠“利益交换平衡术”在官场立足,把外交谈判的智慧藏进古代朝堂的故事里。
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主角的轮廓:苏砚秋,寒门出身,父亲是边境修车匠(暗合自己的父亲),从小看父亲帮人修自行车时调解邻里纠纷,学会了“先听需求,再找办法”。
后来考中功名进礼部,用“榷场互市”的逻辑化解边境冲突,用“派系平衡”的思路应对朝堂争斗。
第一章的情节瞬间清晰了。
就写苏砚秋帮父亲修马车时,撞见两个商人因丝绸分配争执不休:一个要运去北方换皮毛,一个要南下换茶叶。
苏砚秋没让他们硬争,而是提议“合伙联运,各取所需”,既省了路费,又都拿到了想要的货物。
这个桥段,正是改编自她前世处理的中缅侨民货物置换纠纷,当时她就是用“资源互补”的思路帮双方解了围。
“小姑娘,你不玩游戏?”
网吧老板端着水杯路过,瞥见她的屏幕,“写小说啊?”
“嗯,试试。”
沈知夏笑了笑,点开“作者注册”页面。
笔名该叫什么?
奶奶陈砚秋的样子突然浮现在眼前。
小时候奶奶总坐在院子里,听她讲“古代说客怎么劝和”,还说“你这脑子,以后能做大事”。
奶奶走得早,用她的名字做笔名,也算一种念想。
手指悬在“笔名”输入框上,犹豫却突然冒了出来:万一写得不好没人看怎么办?
万一占用学习时间,考不上外交学院怎么办?
万一父亲发现她“不务正业”,会不会生气?
窗外突然传来父亲的声音:“哎,这螺丝滑丝了,得换个新螺丝刀……”沈知夏猛地回神。
她看着屏幕上“起点中文网”五个字,想起父亲攥着旧螺丝刀的手、渗血的膝盖,想起前世首到父亲拄拐杖才换得起新工具的遗憾。
怕什么?
试错总比后悔强。
深吸一口气,她在输入框里敲下“砚秋”两个字,填好资料,点击“提交审核”。
页面跳转的瞬间,阳光透过网吧的玻璃,正好照在屏幕上,“审核中”三个字泛着淡淡的光,像一束微弱却坚定的火苗。
审核要等,沈知夏没闲着。
她新建了Word文档,开始敲第一章。
键盘敲起来有些生疏,毕竟多年没写过手写稿,但笔下的情节却像有了生命。
苏砚秋拦住争执的商人,不急不躁地问“你们到底想要什么”,那语气,像极了她前世在谈判桌上的样子。
她特意把“利益交换”换成“各取所需”,把“仲裁机制”改成“榷场老规矩”,既符合古代背景,又藏着外交逻辑。
一个小时后,一千五百字的第一章写完了。
沈知夏仔细读了一遍,修改了几处太书面化的对话,确保符合网文的阅读习惯,才保存好文档。
“要办张会员卡不?
常来写的话,一小时算你两块五。”
老板凑过来看了眼,“我外甥也写这个,说起点VIP能赚钱呢。”
“好。”
沈知夏掏出五块钱,接过那张印着“极速网吧”的会员卡,塞进书包最里层。
走出网吧时,阳光正好。
沈知夏摸了摸书包里的会员卡,想起文档里的苏砚秋,又想起父亲的旧螺丝刀,脚步轻快了许多。
路过五金店时,她特意停下来看了看。
一把防滑木柄的螺丝刀要十块钱,她暗暗下定决心,第一个月稿费就买这个。
回到家,父亲还在修车摊前忙碌,膝盖上换了块新纱布。
沈知夏走过去,没等父亲开口就抢过螺丝刀:“爸,我帮你拧,你歇会儿。”
“你会吗?”
沈建明惊讶地看着她。
“看你修了这么多次,早学会了。”
沈知夏蹲下身,学着父亲的样子对准螺丝,手腕用力。
虽然有些笨拙,却真的把松动的脚踏板固定好了。
“不错不错,我闺女长大了。”
父亲笑得眼角起了褶,“对了,下午同学来找你不?”
“不了,我晚上在家复习。”
沈知夏眨了眨眼,没说自己在网吧写小说的事。
晚饭过后,沈知夏躲进房间,手机突然“叮”地响了一声。
是起点的短信:“恭喜‘砚秋’通过作者审核,请登录后台上传作品章节。”
她捂住嘴才没叫出声,摸出手机登录作者后台。
看着“砚秋”这个笔名出现在“我的作品”栏里,她深吸一口气,点击“新建作品”,输入书名《权谋京华》,简介里写下:“没有金手指,只有真博弈。
看寒门小官如何用‘说话的艺术’立足朝堂。”
上传第一章时,她特意把结尾留了个钩子:苏砚秋化解商人纠纷的一幕,正好被路过的礼部侍郎看在眼里,递来一张名帖:“明日卯时,可愿来府中一叙?”
点击“确认上传”的瞬间,沈知夏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的“上传成功”,嘴角忍不住上扬。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书桌的《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和电脑屏幕的光叠在一起,像两束交织的微光。
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后面要平衡学习和写作,要应对可能的差评,要慢慢积累读者。
可她不怕。
只要能早点给父亲换把新螺丝刀,只要能在写故事的过程中打磨外交逻辑,这点困难算什么?
沈知夏摸了摸书包里的网吧会员卡,又看了看手机里的作者后台,觉得那束名为“起点VIP”的微光,虽然微弱,却己经照亮了她脚下的路:一边是给父亲的安稳生活,一边是自己的外交梦想,而这条路,她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