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乡野求生日常(林晓阿衍)全章节在线阅读_林晓阿衍全章节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3 05:13:34
采蘑菇的欢喜还没过去,林晓就犯了愁——蘑菇鲜是鲜,可不经放,篮里这大半篮要是吃不完,过两天准得烂。
她坐在院里的石头上,手里把玩着刚采的香菇,琢磨着怎么保存。
“晓丫头,在家吗?”
院门口传来小虎的声音,他手里拎着根细长的树枝,身后还跟着两个半大的孩子,“我爹说,河里涨水后鱼虾多,咱们去编竹笼捕鱼呗!”
林晓眼睛一亮。
鱼肉能补充蛋白质,晒成鱼干还能存着吃,这不正好解决了蘑菇吃不完、粮食不够的难题?
她立马站起来,挎上竹篮:“走!”
几个孩子熟门熟路地领着林晓到了村后的清溪边。
雨后的河水涨了些,变得有些浑浊,却正好藏鱼。
小虎从兜里掏出一把篾条,教林晓编竹笼:“先把篾条弯成圈,再交叉编网眼,底下留个小口,鱼进去就出不来了。”
林晓跟着学,手指被篾条划了道小口子,她不在意地擦了擦,跟着小虎的步骤编。
别看小虎年纪不大,编竹笼的手艺却熟练,没一会儿就编好了一个半人高的竹笼。
林晓笨手笨脚地编了个小的,虽然歪歪扭扭,却也像模像样。
“走,下笼去!”
小虎扛着大竹笼,往溪水深处走了几步,选了个水流较缓的湾口,把竹笼固定在石头上,又从兜里摸出一把炒香的碎米撒进去,“这是诱饵,鱼闻到香味就会钻进去。”
林晓也学着他的样子,把小竹笼放进浅水区,还特意捡了块石头压在笼口,怕被水冲跑。
几个孩子又在岸边用石头围了个小“鱼堰”,把溪水截住一小段,说等会儿涨水时,鱼会顺着水流进堰里。
做完这些,小虎提议:“咱们先回去晒蘑菇,等傍晚再来收笼,肯定有收获!”
林晓点点头,跟着孩子们往回走。
到家后,她把蘑菇倒在竹筛里,挑出长得小、品相不好的,留着晚上煮汤;剩下的大蘑菇,用清水洗干净,撕成条,摊在院里的石板上晒。
阳光正好,风一吹,蘑菇的清香飘得满院都是。
刚晒完蘑菇,张婶又端着一碗红薯粥过来了:“丫头,快喝碗粥。
我看你晒了不少蘑菇,等晒干了,用盐腌一腌,能存好久。”
林晓接过粥,边喝边跟张婶说捕鱼的事。
张婶听了笑:“小虎这孩子,就知道玩。
不过这溪水的鱼鲜,你要是捕到了,拿两条给阿衍那孩子,他一个人过,也难得吃回鲜鱼。”
林晓想起阿衍昨天教她认蘑菇,又提醒她山路滑,心里记着这份情,点头应下:“好,我傍晚收了鱼就给他送过去。”
傍晚时分,林晓挎着竹篮去溪边收笼。
刚走近,就听见小虎的欢呼声:“晓丫头,快来看!
大竹笼里有鱼!”
林晓跑过去,只见小虎正把竹笼往上提,笼里果然有几条巴掌大的鲫鱼,还有几条细长的白条鱼,在笼里蹦蹦跳跳。
她赶紧把自己的小竹笼提起来,里面也有两条小鲫鱼,虽然小,却活蹦乱跳的。
“鱼堰里还有!”
另一个孩子喊着,跑向岸边的石堰。
林晓跟着过去,只见石堰里的水洼里,竟有十几条小鱼,密密麻麻的。
几个孩子高兴地用手摸鱼,林晓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把手伸进水里,冰凉的溪水滑过指尖,突然摸到一条滑溜溜的鱼,她惊喜地叫出声,把鱼捧了出来。
不一会儿,几个人就收获了小半篮鱼。
小虎把大半的鱼都塞给林晓:“晓丫头,这些你拿回去吃,我们明天再来捕。”
林晓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从篮里挑了两条最大的鲫鱼,用草绳串起来:“我先去给阿衍哥送鱼,你们慢慢玩。”
提着鱼往阿衍家走,林晓心里有些忐忑。
阿衍家住在村尾的山脚下,是间简陋的土坯房,院里种着几棵果树。
她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阿衍正在劈柴,斧头落下,木柴“咔嚓”一声裂开。
“阿衍哥。”
林晓喊了一声。
阿衍回头,看见她手里的鱼,眉头微蹙:“你自己留着吃。”
“我捕了好多,这两条给你。”
林晓把鱼递过去,“张婶说你一个人过,难得吃鲜鱼。
而且昨天你教我认蘑菇,我还没谢你呢。”
阿衍看着她递过来的鱼,又看了看她认真的样子,沉默了几秒,接过鱼:“谢了。”
他从屋里拿出个小布包,递给林晓,“这个给你,晒干的草药,泡水喝,能治风寒。”
林晓接过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紫苏叶,还有几株她不认识的草药。
她心里一暖,说了声“谢谢”,转身往家走。
回到家,林晓把小鱼收拾干净,一部分用来煮蘑菇鱼汤,一部分用盐腌了,挂在院里的绳子上晒。
锅里的鱼汤咕嘟咕嘟响,蘑菇的鲜混着鱼的香,飘满了小屋。
她盛了一碗,坐在门槛上喝着,鲜美的汤滑进喉咙,浑身都暖和起来。
院里的蘑菇晒得半干,鱼干在风里轻轻晃着,林晓看着这一切,嘴角忍不住上扬。
这古代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因为这些野菜、蘑菇、鲜鱼,还有邻里的善意,变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她坐在院里的石头上,手里把玩着刚采的香菇,琢磨着怎么保存。
“晓丫头,在家吗?”
院门口传来小虎的声音,他手里拎着根细长的树枝,身后还跟着两个半大的孩子,“我爹说,河里涨水后鱼虾多,咱们去编竹笼捕鱼呗!”
林晓眼睛一亮。
鱼肉能补充蛋白质,晒成鱼干还能存着吃,这不正好解决了蘑菇吃不完、粮食不够的难题?
她立马站起来,挎上竹篮:“走!”
几个孩子熟门熟路地领着林晓到了村后的清溪边。
雨后的河水涨了些,变得有些浑浊,却正好藏鱼。
小虎从兜里掏出一把篾条,教林晓编竹笼:“先把篾条弯成圈,再交叉编网眼,底下留个小口,鱼进去就出不来了。”
林晓跟着学,手指被篾条划了道小口子,她不在意地擦了擦,跟着小虎的步骤编。
别看小虎年纪不大,编竹笼的手艺却熟练,没一会儿就编好了一个半人高的竹笼。
林晓笨手笨脚地编了个小的,虽然歪歪扭扭,却也像模像样。
“走,下笼去!”
小虎扛着大竹笼,往溪水深处走了几步,选了个水流较缓的湾口,把竹笼固定在石头上,又从兜里摸出一把炒香的碎米撒进去,“这是诱饵,鱼闻到香味就会钻进去。”
林晓也学着他的样子,把小竹笼放进浅水区,还特意捡了块石头压在笼口,怕被水冲跑。
几个孩子又在岸边用石头围了个小“鱼堰”,把溪水截住一小段,说等会儿涨水时,鱼会顺着水流进堰里。
做完这些,小虎提议:“咱们先回去晒蘑菇,等傍晚再来收笼,肯定有收获!”
林晓点点头,跟着孩子们往回走。
到家后,她把蘑菇倒在竹筛里,挑出长得小、品相不好的,留着晚上煮汤;剩下的大蘑菇,用清水洗干净,撕成条,摊在院里的石板上晒。
阳光正好,风一吹,蘑菇的清香飘得满院都是。
刚晒完蘑菇,张婶又端着一碗红薯粥过来了:“丫头,快喝碗粥。
我看你晒了不少蘑菇,等晒干了,用盐腌一腌,能存好久。”
林晓接过粥,边喝边跟张婶说捕鱼的事。
张婶听了笑:“小虎这孩子,就知道玩。
不过这溪水的鱼鲜,你要是捕到了,拿两条给阿衍那孩子,他一个人过,也难得吃回鲜鱼。”
林晓想起阿衍昨天教她认蘑菇,又提醒她山路滑,心里记着这份情,点头应下:“好,我傍晚收了鱼就给他送过去。”
傍晚时分,林晓挎着竹篮去溪边收笼。
刚走近,就听见小虎的欢呼声:“晓丫头,快来看!
大竹笼里有鱼!”
林晓跑过去,只见小虎正把竹笼往上提,笼里果然有几条巴掌大的鲫鱼,还有几条细长的白条鱼,在笼里蹦蹦跳跳。
她赶紧把自己的小竹笼提起来,里面也有两条小鲫鱼,虽然小,却活蹦乱跳的。
“鱼堰里还有!”
另一个孩子喊着,跑向岸边的石堰。
林晓跟着过去,只见石堰里的水洼里,竟有十几条小鱼,密密麻麻的。
几个孩子高兴地用手摸鱼,林晓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把手伸进水里,冰凉的溪水滑过指尖,突然摸到一条滑溜溜的鱼,她惊喜地叫出声,把鱼捧了出来。
不一会儿,几个人就收获了小半篮鱼。
小虎把大半的鱼都塞给林晓:“晓丫头,这些你拿回去吃,我们明天再来捕。”
林晓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从篮里挑了两条最大的鲫鱼,用草绳串起来:“我先去给阿衍哥送鱼,你们慢慢玩。”
提着鱼往阿衍家走,林晓心里有些忐忑。
阿衍家住在村尾的山脚下,是间简陋的土坯房,院里种着几棵果树。
她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阿衍正在劈柴,斧头落下,木柴“咔嚓”一声裂开。
“阿衍哥。”
林晓喊了一声。
阿衍回头,看见她手里的鱼,眉头微蹙:“你自己留着吃。”
“我捕了好多,这两条给你。”
林晓把鱼递过去,“张婶说你一个人过,难得吃鲜鱼。
而且昨天你教我认蘑菇,我还没谢你呢。”
阿衍看着她递过来的鱼,又看了看她认真的样子,沉默了几秒,接过鱼:“谢了。”
他从屋里拿出个小布包,递给林晓,“这个给你,晒干的草药,泡水喝,能治风寒。”
林晓接过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紫苏叶,还有几株她不认识的草药。
她心里一暖,说了声“谢谢”,转身往家走。
回到家,林晓把小鱼收拾干净,一部分用来煮蘑菇鱼汤,一部分用盐腌了,挂在院里的绳子上晒。
锅里的鱼汤咕嘟咕嘟响,蘑菇的鲜混着鱼的香,飘满了小屋。
她盛了一碗,坐在门槛上喝着,鲜美的汤滑进喉咙,浑身都暖和起来。
院里的蘑菇晒得半干,鱼干在风里轻轻晃着,林晓看着这一切,嘴角忍不住上扬。
这古代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因为这些野菜、蘑菇、鲜鱼,还有邻里的善意,变得越来越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