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科举:举族陪我踏青云!(沈砚阿满)在哪看免费小说_已完结小说推荐寒门科举:举族陪我踏青云!沈砚阿满
时间: 2025-09-13 05:19:00
沈砚的手指还卡在袖口那圈细密针脚里,指尖压着布纹,一粒一粒地摩挲。
天光刚透,灰白的影子落在破锅上,锅底结着一层黑垢,昨夜滤树皮的麻布搭在墙头,干得发脆。
他正要拆线,门外土路碾出两道深印,一根乌木拐杖杵进残墙,杖头沾着湿泥,显是走了远路。
沈老爷子站在风里,肩头微颤,目光扫过那口锅,又落在沈砚怀中树皮包上,喉头动了动:“这锅……是你爹当年从火场抢出来的。”
“他背着它跑出三里地,后背烧脱了皮,就为留一口能煮饭的家伙。”
老头嗓音沙哑,像是从井底捞上来的,“你昨夜煮树皮,手法利落,火候准,像极了他——我本不该这时候说,可你这一煮,我坐不住了。”
沈砚没动,也没问。
他只把袖口的针脚又捏紧了些,指腹蹭到内衬夹层,确实有硬物,薄而方正,藏得极深。
老头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三层裹着,边角发黑,显是多年贴身存放。
他解开绳结时,手抖得厉害,指甲缝里还嵌着旱烟灰。
一层层剥开,露出半块青铜腰牌,边缘锯齿状,像是被人硬撕开的。
“这是你亲爹的。”
他声音压得极低,“忠勇校尉沈讳砚之父。
当年抄家,兵丁从他尸身上扯走这牌子,劈成两半,一半交差,一半不知去向。
我拼了命抢下这半块,藏了二十年。”
他递过来,铜牌在晨光下泛青,沈砚接过,指尖触到背面,有极细刻痕,锈得几乎看不清。
“靖王府造。”
他念出西字,声音很轻。
老头猛地抬头:“你认得这字?”
“锈蚀了,但笔划走势像王府私造。”
沈砚没抬头,“这种刻法,边军不用。”
老头盯着他,眼神变了:“你怎知边军用牌规制?”
沈砚不答。
他低头盯着那缺口,忽然想起袖中硬物。
他扯开内衬缝线,动作极慢,像是怕惊了什么。
一块同样青铜质地的牌子滑入掌心,边缘参差,与手中半块恰好吻合。
咔。
两块拼上,严丝合缝。
“忠勇校尉 沈讳砚之父”——八字连成一句。
沈砚的手指僵在牌上,指节发白。
“你身上这半块,是你娘缝进衣里的。”
老头声音发沉,“那夜大火,她把你塞进老仆怀里,只说了句‘若活着,凭此相认’。
老仆逃出城,死在半路,是你三叔在荒沟里捡到你,抱回沈家。”
沈砚没动。
他盯着那拼合的腰牌,影子投在土墙上,竟像一块完整的玉珏。
“你不是沈家子。”
老头盯着他,“你是他亲生。
可我们沈家,养了你十六年。”
沈砚终于抬头:“那我原名……可有记载?”
“不知。”
老头摇头,“只知你生在军营,满月未过,你爹就战死边关。
你娘被指通敌,押入死牢,半月后自尽。
满门抄斩,只你一人逃出。”
沈砚沉默。
他手指摩挲着腰牌缺口,那里有细微锉痕,不似刀劈,倒像有人刻意磨过,为掩盖原刻字。
“为何现在才说?”
他问。
“族规。”
老头声音冷下来,“非成年,非显异,不得告之。
昨夜你煮树皮,救五童,手段老练,有乃父之智——我若再瞒,便是违祖训。”
“可我什么都不记得。”
沈砚声音低,“连我娘长什么样……都想不起。”
“你三岁前的事,谁能记得?”
老头咳嗽两声,从怀里又掏出一物——半片褪色红肚兜,边角绣着“砚”字,针脚歪斜,像是妇人临终前仓促所绣,“这是你娘最后给你做的。
当年老仆交给我时,血还没干透。”
沈砚接过,布料脆得几乎一碰就碎。
他指尖抚过那个“砚”字,突然想起袖口针脚——也是这个字,也是歪斜绣法,只是更小,藏得更深。
“她缝了两次。”
他喃喃。
老头没应,只盯着他:“你现在信了?”
沈砚没答。
他低头看着拼合的腰牌,又看那肚兜,再看破锅、残灶、墙角树皮堆。
这些物件突然都有了来历,像一根根线,从灰烬里爬出来,缠上他的命。
“你既知我是谁,为何不早养我读书?”
他问。
“读书?”
老头冷笑,“你当我是秀才,就能保你进学堂?
县学收束脩,廪保要士族担保,你一个农户之子,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我若硬推,反招祸事。”
“可柳家那孩子……住口!”
老头突然抬高声音,拐杖重重杵地,“那孩子是柳家亲生,你莫要再提他!”
沈砚闭嘴。
他看出老头眼底有惧,也有痛——不是为他,是为整个沈家。
“你爹当年拒附靖王私调边军之议,三日后就被举‘通敌’。”
老头声音压低,“兵部卷宗一夜重写,证人全死。
你娘在狱中写下血书,说‘子若存,必雪冤’——可这冤,二十年没人敢提。”
沈砚盯着火堆余烬,忽然问:“靖王……如今如何?”
“礼贤下士,抚恤孤寡,皇上都赞他仁厚。”
老头冷笑,“可当年办案的巡按御史,半年后暴毙;替你爹说话的兵部主事,贬去岭南,死在路上。
你说,这仁厚,是真是假?”
沈砚没答。
他脑中闪过现代史书里的记载——藩王夺权,先清异己,再控科举,终至逼宫。
靖王今日礼贤,明日便可指鹿为马。
“你既知真相,为何不报官?”
他问。
“报官?”
老头嗤笑,“状纸递上去,谁收?
县太爷是魏庸门生,府台是靖王舅爷。
你当律法是铁,可在这地方,律法是绳,想勒谁就勒谁。”
沈砚沉默。
他想起昨夜孩子们抢食的眼神,想起阿满舔碗的舌头,想起自己吞下树皮糊的苦涩——这世道,连活命都靠抢,何况伸冤?
“那你今日告诉我,是想让我做什么?”
他问。
“不做。”
老头摇头,“只让你知道——你不是无根之人。
你身上流的血,曾为国战死。
你若活着,就别再当一条任人踩的野狗。”
沈砚低头,手指抚过腰牌。
那“沈”字刻得深,像是凿进骨里。
“我用这个名字。”
他忽然说。
“什么?”
“沈砚。”
他抬头,声音很轻,却像钉进土里,“既是活人的名字,也是死人的证词。”
老头盯着他,良久,缓缓点头。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急促脚步,一个族人冲进来,脸色发白:“老爷子!
柳家来人了,说要收走那口锅——说是他们祖上传下的,沈家偷了去!”
老头猛地站首,拐杖一横:“放屁!
那锅早在我家灶上三十年!”
“可他们……拿着契书……契书?”
沈砚忽然开口,“谁写的?”
“周先生——县太爷的师爷。”
沈砚笑了。
他低头看着手中腰牌,又看那破锅,忽然明白——有人怕这锅开口,怕它说出二十年前的火场真相。
“让他们拿走。”
他说。
老头一震:“你说什么?”
“锅给他们。”
沈砚把腰牌塞回怀里,针脚重新缝上,“但得让他们当众抬走,锣鼓喧天,全庄都听见。”
“你疯了?
那是你爹……正因是我爹的,才不能偷偷留着。”
沈砚抬头,眼神冷下来,“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沈家有口祖传锅,被人强抢。
得让街坊议论,让茶馆说书人记一笔。”
老头盯着他,忽然懂了。
这是借势。
无权无势之人,唯一的刀,就是嘴。
“你……真像你爹。”
老头声音发颤,“他当年在军中,也是这样——不动手,先造势。”
沈砚没应。
他站起身,拍掉衣上灰土,看向门外。
“明日。”
他说,“我去祠堂,看族谱。”
老头点头。
“还有。”
沈砚顿了顿,“我想见三叔。
他捡到我那日,走的是哪条路?”
老头眯眼:“你问这个做什么?”
“我想知道。”
沈砚声音很轻,“我娘……最后有没有,亲过我一下。”
天光刚透,灰白的影子落在破锅上,锅底结着一层黑垢,昨夜滤树皮的麻布搭在墙头,干得发脆。
他正要拆线,门外土路碾出两道深印,一根乌木拐杖杵进残墙,杖头沾着湿泥,显是走了远路。
沈老爷子站在风里,肩头微颤,目光扫过那口锅,又落在沈砚怀中树皮包上,喉头动了动:“这锅……是你爹当年从火场抢出来的。”
“他背着它跑出三里地,后背烧脱了皮,就为留一口能煮饭的家伙。”
老头嗓音沙哑,像是从井底捞上来的,“你昨夜煮树皮,手法利落,火候准,像极了他——我本不该这时候说,可你这一煮,我坐不住了。”
沈砚没动,也没问。
他只把袖口的针脚又捏紧了些,指腹蹭到内衬夹层,确实有硬物,薄而方正,藏得极深。
老头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三层裹着,边角发黑,显是多年贴身存放。
他解开绳结时,手抖得厉害,指甲缝里还嵌着旱烟灰。
一层层剥开,露出半块青铜腰牌,边缘锯齿状,像是被人硬撕开的。
“这是你亲爹的。”
他声音压得极低,“忠勇校尉沈讳砚之父。
当年抄家,兵丁从他尸身上扯走这牌子,劈成两半,一半交差,一半不知去向。
我拼了命抢下这半块,藏了二十年。”
他递过来,铜牌在晨光下泛青,沈砚接过,指尖触到背面,有极细刻痕,锈得几乎看不清。
“靖王府造。”
他念出西字,声音很轻。
老头猛地抬头:“你认得这字?”
“锈蚀了,但笔划走势像王府私造。”
沈砚没抬头,“这种刻法,边军不用。”
老头盯着他,眼神变了:“你怎知边军用牌规制?”
沈砚不答。
他低头盯着那缺口,忽然想起袖中硬物。
他扯开内衬缝线,动作极慢,像是怕惊了什么。
一块同样青铜质地的牌子滑入掌心,边缘参差,与手中半块恰好吻合。
咔。
两块拼上,严丝合缝。
“忠勇校尉 沈讳砚之父”——八字连成一句。
沈砚的手指僵在牌上,指节发白。
“你身上这半块,是你娘缝进衣里的。”
老头声音发沉,“那夜大火,她把你塞进老仆怀里,只说了句‘若活着,凭此相认’。
老仆逃出城,死在半路,是你三叔在荒沟里捡到你,抱回沈家。”
沈砚没动。
他盯着那拼合的腰牌,影子投在土墙上,竟像一块完整的玉珏。
“你不是沈家子。”
老头盯着他,“你是他亲生。
可我们沈家,养了你十六年。”
沈砚终于抬头:“那我原名……可有记载?”
“不知。”
老头摇头,“只知你生在军营,满月未过,你爹就战死边关。
你娘被指通敌,押入死牢,半月后自尽。
满门抄斩,只你一人逃出。”
沈砚沉默。
他手指摩挲着腰牌缺口,那里有细微锉痕,不似刀劈,倒像有人刻意磨过,为掩盖原刻字。
“为何现在才说?”
他问。
“族规。”
老头声音冷下来,“非成年,非显异,不得告之。
昨夜你煮树皮,救五童,手段老练,有乃父之智——我若再瞒,便是违祖训。”
“可我什么都不记得。”
沈砚声音低,“连我娘长什么样……都想不起。”
“你三岁前的事,谁能记得?”
老头咳嗽两声,从怀里又掏出一物——半片褪色红肚兜,边角绣着“砚”字,针脚歪斜,像是妇人临终前仓促所绣,“这是你娘最后给你做的。
当年老仆交给我时,血还没干透。”
沈砚接过,布料脆得几乎一碰就碎。
他指尖抚过那个“砚”字,突然想起袖口针脚——也是这个字,也是歪斜绣法,只是更小,藏得更深。
“她缝了两次。”
他喃喃。
老头没应,只盯着他:“你现在信了?”
沈砚没答。
他低头看着拼合的腰牌,又看那肚兜,再看破锅、残灶、墙角树皮堆。
这些物件突然都有了来历,像一根根线,从灰烬里爬出来,缠上他的命。
“你既知我是谁,为何不早养我读书?”
他问。
“读书?”
老头冷笑,“你当我是秀才,就能保你进学堂?
县学收束脩,廪保要士族担保,你一个农户之子,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我若硬推,反招祸事。”
“可柳家那孩子……住口!”
老头突然抬高声音,拐杖重重杵地,“那孩子是柳家亲生,你莫要再提他!”
沈砚闭嘴。
他看出老头眼底有惧,也有痛——不是为他,是为整个沈家。
“你爹当年拒附靖王私调边军之议,三日后就被举‘通敌’。”
老头声音压低,“兵部卷宗一夜重写,证人全死。
你娘在狱中写下血书,说‘子若存,必雪冤’——可这冤,二十年没人敢提。”
沈砚盯着火堆余烬,忽然问:“靖王……如今如何?”
“礼贤下士,抚恤孤寡,皇上都赞他仁厚。”
老头冷笑,“可当年办案的巡按御史,半年后暴毙;替你爹说话的兵部主事,贬去岭南,死在路上。
你说,这仁厚,是真是假?”
沈砚没答。
他脑中闪过现代史书里的记载——藩王夺权,先清异己,再控科举,终至逼宫。
靖王今日礼贤,明日便可指鹿为马。
“你既知真相,为何不报官?”
他问。
“报官?”
老头嗤笑,“状纸递上去,谁收?
县太爷是魏庸门生,府台是靖王舅爷。
你当律法是铁,可在这地方,律法是绳,想勒谁就勒谁。”
沈砚沉默。
他想起昨夜孩子们抢食的眼神,想起阿满舔碗的舌头,想起自己吞下树皮糊的苦涩——这世道,连活命都靠抢,何况伸冤?
“那你今日告诉我,是想让我做什么?”
他问。
“不做。”
老头摇头,“只让你知道——你不是无根之人。
你身上流的血,曾为国战死。
你若活着,就别再当一条任人踩的野狗。”
沈砚低头,手指抚过腰牌。
那“沈”字刻得深,像是凿进骨里。
“我用这个名字。”
他忽然说。
“什么?”
“沈砚。”
他抬头,声音很轻,却像钉进土里,“既是活人的名字,也是死人的证词。”
老头盯着他,良久,缓缓点头。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急促脚步,一个族人冲进来,脸色发白:“老爷子!
柳家来人了,说要收走那口锅——说是他们祖上传下的,沈家偷了去!”
老头猛地站首,拐杖一横:“放屁!
那锅早在我家灶上三十年!”
“可他们……拿着契书……契书?”
沈砚忽然开口,“谁写的?”
“周先生——县太爷的师爷。”
沈砚笑了。
他低头看着手中腰牌,又看那破锅,忽然明白——有人怕这锅开口,怕它说出二十年前的火场真相。
“让他们拿走。”
他说。
老头一震:“你说什么?”
“锅给他们。”
沈砚把腰牌塞回怀里,针脚重新缝上,“但得让他们当众抬走,锣鼓喧天,全庄都听见。”
“你疯了?
那是你爹……正因是我爹的,才不能偷偷留着。”
沈砚抬头,眼神冷下来,“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沈家有口祖传锅,被人强抢。
得让街坊议论,让茶馆说书人记一笔。”
老头盯着他,忽然懂了。
这是借势。
无权无势之人,唯一的刀,就是嘴。
“你……真像你爹。”
老头声音发颤,“他当年在军中,也是这样——不动手,先造势。”
沈砚没应。
他站起身,拍掉衣上灰土,看向门外。
“明日。”
他说,“我去祠堂,看族谱。”
老头点头。
“还有。”
沈砚顿了顿,“我想见三叔。
他捡到我那日,走的是哪条路?”
老头眯眼:“你问这个做什么?”
“我想知道。”
沈砚声音很轻,“我娘……最后有没有,亲过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