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修仙模拟器?你让我当炮灰江砚叶昭昭全本完结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我有修仙模拟器?你让我当炮灰(江砚叶昭昭)
时间: 2025-09-13 06:05:27
母亲倒下后的家,像一只被狂风掀翻了巢穴的鸟窝,一切都乱了套。
那股始终弥漫在空气里、苦涩中带着一丝奇异草木清香的药味,似乎也因这场变故而变得更加浓郁和沉重,死死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我放学回来,扔下那个打满补丁、被同学嘲笑为“粪兜”的书包,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父亲还没回来,大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正笨拙地试图熬粥,灶台上洒满了米粒;二姐挺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吃力地拧着毛巾,给炕上昏睡的母亲擦拭额头的虚汗。
母亲的脸色灰败,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膛的起伏。
大姐抬起头,眼圈是红的,声音沙哑,“快去写作业,这里不用你。”
我没动。
我知道,这个家需要人手。
从那天起,我童年的玩乐时光彻底结束了。
每天放学,不再是和小伙伴弹玻璃珠、拍洋画,而是有一连串的活计等着我:扫地、抹桌子、帮姐姐生火、收拾碗筷。
然后,最重要的一项,是打一盆热水,端到母亲炕前。
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昏睡的。
但偶尔清醒时,她会微微睁开眼,眼神浑浊而歉疚地看着我。
我会拧干热毛巾,小心翼翼地给她擦脸,擦手。
她的手腕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皮肤薄得像一层纸,下面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见。
“妈,我给你揉揉腿。”
我小声说,像以前她身体稍好时教我那样。
我把手伸进被子底下,找到她那双因为缺乏活动而有些浮肿、冰凉的腿,用我那双还不算有力气的手,一下一下,笨拙地揉捏着。
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用,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仿佛这样就能把一点热气和不多的活力传递给她。
她有时会发出极轻的、舒服的叹息,干燥起皮的嘴唇微微动一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无力地合上眼。
揉完腿,我才会在炕沿边支起一个小木板,就着昏黄的灯光,写我那狗爬一样的作业。
家里静得可怕,只有母亲不均匀的呼吸声、姐姐在厨房轻微的走动声,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父亲归来清洗粪桶的哗啦声。
不上课的日子,我会去给父亲帮忙。
他似乎更沉默了,眉间的疙瘩拧成了死结。
他看着我吃力地帮他推车,或者拿着小扫帚清理滴落在地上的污渍,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哑声说:“一边去,别沾手。”
但我固执地留着。
我不知道我是在帮他,还是在用一种自虐的方式,对抗着学校里的那些嘲笑和白眼。
仿佛身上沾染了这洗不掉的味儿,我就能更理首气壮地面对那些欺辱,甚至提前用这味道筑起一道墙,把他们隔绝在外。
这个家里,唯一还能让我感觉到一点温暖和正常的,只有炕上病骨支离的母亲。
母亲刘桂英,和父亲、以及我们这条巷子里大多数的母亲都不一样。
她识文断字,据说是旧式读书人家的女儿。
即使在病中,她的头发也总是抿得一丝不乱,衣服虽然破旧,却干干净净。
在她精神稍好的片刻,就是我们娘俩最珍贵的时光。
她会斜倚在床头,后背垫着那个破旧的荞麦皮枕头,轻声叫我:“杰子,过来。”
我便放下手里的活计,爬上炕,偎在她身边。
她身上那股混合着体弱气息和药味的味道,是我童年最熟悉也最安心的气息。
她会给我念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她的声音很轻,带着气声,却异常清晰柔和,像羽毛一样搔着我的心尖。
“这是李白写的,他是个天上谪仙人呢,潇洒了一辈子。”
她还会讲些才子佳人的故事,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红楼梦里的宝玉和黛玉。
我那时懵懂,对男女情事一知半解,多半听着听着,注意力就跑到了窗台上正在努力搬家的蚂蚁队伍上,或者研究着墙壁上斑驳的水渍是什么图案。
但她那温言软语的感觉,像一层柔软而厚实的垫子,垫在了我那被现实硌得生疼的生活底下。
让我知道,除了粪车的吱呀声、同学的嘲弄、洗不完的粪桶之外,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存在——那是月光,是诗词,是蝴蝶,是眼泪化成的希望。
它们虚无缥缈,不能当饭吃,却悄悄滋养着我那颗因为愤怒和羞耻而日益干涸的心。
她一边断断续续地讲着,一边手里还不闲着,就着灯光给我缝补衣服上刮破的口子。
针脚细密而整齐。
偶尔,她也会检查我的作业,看着我那狗爬一样、常常被老师打满红叉的字,并不十分责备,只是微微叹口气:“字是人的脸面呐。
读书,练字,将来要有出息。”
她教我做人要正首,要善良。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活的就是个心安理得,活的就是个骨气。”
她说这话时,眼神总是异常清亮,仿佛病痛暂时离开了她。
“别像妈,一辈子病病殃殃,拖累了你们……”她常常这样说,眼神里是深深的愧疚。
有时,话没说完,她的眼神会下意识地瞟向窗外。
窗外,父亲正佝偻着腰,吭哧吭哧地清洗着那些巨大的粪桶,哗啦啦的水声在寂静的院子里显得格外刺耳。
她后面那半句“也别像你爹,一辈子出死力气,被人瞧不起”终究是没能说出口,只是化作了更沉重的一声叹息。
那叹息轻得像一缕烟,却沉甸甸地压在我年幼的心上,让我莫名地感到一阵酸楚。
这个家,风雨飘摇。
远在异地读大学的大姐,终究还是被父亲的问题彻底牵连了。
她成绩优异,本来有望留校或者分配到大城市,最终却一纸调令,被发配到了离家百里之外、穷困闭塞的奇县,当了一名农机站的员工。
她回来过一趟,人瘦了一圈,眼里没了光,只是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待了不到两天,就匆匆回去了。
家里的窘迫和母亲的重病,让她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
二姐,长得最像母亲年轻时候,眉眼清秀,是附近有名的漂亮姑娘。
或许是为了尽快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或许是真的看对了眼,她早早地就和一位来自农村、家境同样贫苦的文工团战士结了婚。
婚后很快生了孩子,如今又怀上了第三个。
她自顾不暇,偶尔拖着沉重的身子回来一趟,留下一点微薄的零钱和几斤粮票,看着炕上的母亲,又是心疼又是无奈,最后总是抹着眼泪,在丈夫的催促下匆匆离开。
这个家,里里外外,似乎只剩下我,还有沉默如山的父亲,以及炕上气若游丝、却依然试图用诗词歌赋为我撑起一片天的母亲。
她是我灰暗童年里,唯一温暖、恒定、散发着微光的存在。
然而,这缕光,终究还是太微弱了。
苦闷的日子像梅雨季永远晾不干的衣服,湿漉漉、沉甸甸地裹在身上,甩不脱,也喘不过气。
学校是炼狱,家是冰窖,那条充斥着异样目光和窃窃私语的小巷,则是游街示众的刑场。
能让我暂时逃离这一切的,只有城外那段早己坍圮、荒草蔓生的老城墙。
我常常像只被遗弃的野狗,独自爬上那截断壁残垣,一坐就是大半天。
脚下是杂草丛生的砖石瓦砾,远处是灰蒙蒙的、毫无生气的厂区屋顶和稀疏的行人。
风从旷野吹来,掠过耳边,发出呜呜的空响,反而让世界显得更加寂静,静得能听见自己心里那点无处诉说的委屈和愤怒,像困兽一样左冲右突。
书本里那个干瘦的、举着长矛冲向风车的疯子骑士形象,不知怎地就钻进了我的脑海。
堂吉诃德。
对,就是他。
他至少还有一匹瘦马,一个忠实的胖仆从,和一个虚无缥缈却足以让他豁出命去的伟大梦想。
而我呢?
我只有肩上的粪土味儿和洗刷不掉的“粪霸之子”的烙印。
一种强烈的、近乎自暴自弃的冲动,突然攫住了我。
现实如此不堪,为什么我不能做一场属于自己的、悲壮而疯狂的梦?
哪怕只有一分钟!
我的目光落在了城墙断口处一个长长的、布满砂石和干枯草梗的陡坡上。
旁边荒地里,不知哪个农户扔了一个破旧的、木板几乎散架的爬犁。
就是它了!
我的“驽骍难得”!
那一刻,血液仿佛在血管里烧了起来。
所有的屈辱、愤懑、孤独,都化作了某种荒谬绝伦的勇气。
我猛地站起来,心脏怦怦狂跳,脸上因为激动和一种自我感动的悲壮而发烫。
我冲下城墙,费力地拖过那个破爬犁,把它搬到坡顶。
我跨坐上去,双手紧紧抓住前端翘起的木板,把它想象成堂吉诃德那柄指向巨人的长矛。
我深吸一口气,对着空无一人的旷野,用尽全身力气,嘶哑地喊出了我为自己设定的冲锋号角:“冲啊——!
为了……为了杜尔西内娅!
打倒……打倒所有的巨人和不公!”
然后,我用脚猛地一蹬!
爬犁瞬间失去了控制!
它根本不是我幻想中温顺的坐骑,而是一头癫狂的野兽!
它没有沿着我预想中相对平坦的坡面滑下,而是猛地一歪,撞上一块凸起的砖石,随即疯狂地旋转、颠簸起来!
我感觉自己像一片被狂风扯下的叶子,被狠狠地抛离了出去!
世界在天旋地转。
灰色的天空、褐色的土地、枯黄的杂草在我眼前疯狂交替闪现。
耳边是风声和我自己猝不及防的、变了调的惊呼。
“咔嚓!”
一声清脆得令人牙酸的、来自我身体内部的响声,压过了一切喧嚣。
紧接着,一股尖锐到无法形容的剧痛,从我的右胳膊猛地炸开,瞬间窜遍全身,痛得我眼前发黑,几乎窒息!
我重重地摔在坚硬冰冷的地上,尘土和干草屑呛了我满嘴满鼻。
所有的豪情壮志,所有关于骑士的幻想,在这一刻被现实摔得粉碎。
我蜷缩在地上,像一只虾米,疼得浑身冒冷汗,牙齿咯咯作响。
我试着动一下右臂,那钻心的疼痛立刻让我惨叫出声,眼泪不受控制地飙了出来。
我仰面躺着,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剧烈的疼痛让脑子一片空白。
只剩下一个清晰而狼狈的念头,取代了刚才那可笑的英雄梦:我*完了,胳膊断了。
回家怎么跟爹说?
说我这堂吉诃德,还没碰到风车,就先被自己的破爬犁给剿灭了?
旷野的风依旧呜呜地吹着,像是在无情地嘲笑着我的狼狈和荒唐。
那截断墙沉默地矗立着,仿佛在说,看吧,这就是逃离现实的代价。
母亲走的那年,我十三岁。
那是一个异常平静的下午,甚至没有往常那样剧烈的、撕心裂肺的咳嗽。
阳光透过糊着旧报纸的窗户,懒洋洋地洒在炕上。
她只是像往常一样,吃过一点稀粥后,说有些累,要睡一会儿。
她睡着了,呼吸平稳,脸色甚至比平时看起来要安宁一些。
等我下午干完活回来,想叫她起来喝口水时,却发现,她再也叫不醒了。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是沉入了梦乡,眉宇间甚至舒展开来,仿佛终于摆脱了多年的病痛折磨。
只是,她的身体是冰凉的。
家里的哭喊声、混乱声,我都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听到的,模糊而不真切。
我只是呆呆地站在炕边,看着那张无比熟悉又骤然陌生的脸。
父亲仿佛一夜之间佝偻了许多,沉默地张罗着后事。
姐姐们哭得晕厥过去。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味道。
家里那股缠绕了十三年、苦涩而熟悉的药味,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淡、消散。
父亲熬药的砂锅冷冰冰地待在炉子上,那些用油纸包着的草药被收拾起来。
一天,两天……那味道越来越淡,最终,在某一个时刻,彻底消失了。
我站在空荡荡的屋里,疯狂地抽动着鼻子,却再也捕捉不到一丝一毫那曾经让我安心、也让我揪心的气味。
一种前所未有的、失去依靠的恐慌感,像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我。
我宁愿那苦涩的药味还在,浓烈地、霸道地充斥着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至少那意味着,她还在。
我没人可诉说。
父亲更加沉默,姐姐们沉浸在悲伤里。
我默默地走到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
我抬起头,对着它,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宣告一个沉重的事实:“喂,以后没味儿了。”
老槐树沉默着,一阵风吹过,窸窸窣窣地掉下几片叶子来,落在我的头上、肩上,像是无声的回应。
我心里那片柔软的垫子,仿佛瞬间被抽掉了。
只剩下生活坚硬的、粗糙的、硌得人生疼的本来面目。
那股始终弥漫在空气里、苦涩中带着一丝奇异草木清香的药味,似乎也因这场变故而变得更加浓郁和沉重,死死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我放学回来,扔下那个打满补丁、被同学嘲笑为“粪兜”的书包,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父亲还没回来,大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正笨拙地试图熬粥,灶台上洒满了米粒;二姐挺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吃力地拧着毛巾,给炕上昏睡的母亲擦拭额头的虚汗。
母亲的脸色灰败,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膛的起伏。
大姐抬起头,眼圈是红的,声音沙哑,“快去写作业,这里不用你。”
我没动。
我知道,这个家需要人手。
从那天起,我童年的玩乐时光彻底结束了。
每天放学,不再是和小伙伴弹玻璃珠、拍洋画,而是有一连串的活计等着我:扫地、抹桌子、帮姐姐生火、收拾碗筷。
然后,最重要的一项,是打一盆热水,端到母亲炕前。
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昏睡的。
但偶尔清醒时,她会微微睁开眼,眼神浑浊而歉疚地看着我。
我会拧干热毛巾,小心翼翼地给她擦脸,擦手。
她的手腕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皮肤薄得像一层纸,下面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见。
“妈,我给你揉揉腿。”
我小声说,像以前她身体稍好时教我那样。
我把手伸进被子底下,找到她那双因为缺乏活动而有些浮肿、冰凉的腿,用我那双还不算有力气的手,一下一下,笨拙地揉捏着。
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用,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仿佛这样就能把一点热气和不多的活力传递给她。
她有时会发出极轻的、舒服的叹息,干燥起皮的嘴唇微微动一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无力地合上眼。
揉完腿,我才会在炕沿边支起一个小木板,就着昏黄的灯光,写我那狗爬一样的作业。
家里静得可怕,只有母亲不均匀的呼吸声、姐姐在厨房轻微的走动声,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父亲归来清洗粪桶的哗啦声。
不上课的日子,我会去给父亲帮忙。
他似乎更沉默了,眉间的疙瘩拧成了死结。
他看着我吃力地帮他推车,或者拿着小扫帚清理滴落在地上的污渍,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哑声说:“一边去,别沾手。”
但我固执地留着。
我不知道我是在帮他,还是在用一种自虐的方式,对抗着学校里的那些嘲笑和白眼。
仿佛身上沾染了这洗不掉的味儿,我就能更理首气壮地面对那些欺辱,甚至提前用这味道筑起一道墙,把他们隔绝在外。
这个家里,唯一还能让我感觉到一点温暖和正常的,只有炕上病骨支离的母亲。
母亲刘桂英,和父亲、以及我们这条巷子里大多数的母亲都不一样。
她识文断字,据说是旧式读书人家的女儿。
即使在病中,她的头发也总是抿得一丝不乱,衣服虽然破旧,却干干净净。
在她精神稍好的片刻,就是我们娘俩最珍贵的时光。
她会斜倚在床头,后背垫着那个破旧的荞麦皮枕头,轻声叫我:“杰子,过来。”
我便放下手里的活计,爬上炕,偎在她身边。
她身上那股混合着体弱气息和药味的味道,是我童年最熟悉也最安心的气息。
她会给我念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她的声音很轻,带着气声,却异常清晰柔和,像羽毛一样搔着我的心尖。
“这是李白写的,他是个天上谪仙人呢,潇洒了一辈子。”
她还会讲些才子佳人的故事,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红楼梦里的宝玉和黛玉。
我那时懵懂,对男女情事一知半解,多半听着听着,注意力就跑到了窗台上正在努力搬家的蚂蚁队伍上,或者研究着墙壁上斑驳的水渍是什么图案。
但她那温言软语的感觉,像一层柔软而厚实的垫子,垫在了我那被现实硌得生疼的生活底下。
让我知道,除了粪车的吱呀声、同学的嘲弄、洗不完的粪桶之外,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存在——那是月光,是诗词,是蝴蝶,是眼泪化成的希望。
它们虚无缥缈,不能当饭吃,却悄悄滋养着我那颗因为愤怒和羞耻而日益干涸的心。
她一边断断续续地讲着,一边手里还不闲着,就着灯光给我缝补衣服上刮破的口子。
针脚细密而整齐。
偶尔,她也会检查我的作业,看着我那狗爬一样、常常被老师打满红叉的字,并不十分责备,只是微微叹口气:“字是人的脸面呐。
读书,练字,将来要有出息。”
她教我做人要正首,要善良。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活的就是个心安理得,活的就是个骨气。”
她说这话时,眼神总是异常清亮,仿佛病痛暂时离开了她。
“别像妈,一辈子病病殃殃,拖累了你们……”她常常这样说,眼神里是深深的愧疚。
有时,话没说完,她的眼神会下意识地瞟向窗外。
窗外,父亲正佝偻着腰,吭哧吭哧地清洗着那些巨大的粪桶,哗啦啦的水声在寂静的院子里显得格外刺耳。
她后面那半句“也别像你爹,一辈子出死力气,被人瞧不起”终究是没能说出口,只是化作了更沉重的一声叹息。
那叹息轻得像一缕烟,却沉甸甸地压在我年幼的心上,让我莫名地感到一阵酸楚。
这个家,风雨飘摇。
远在异地读大学的大姐,终究还是被父亲的问题彻底牵连了。
她成绩优异,本来有望留校或者分配到大城市,最终却一纸调令,被发配到了离家百里之外、穷困闭塞的奇县,当了一名农机站的员工。
她回来过一趟,人瘦了一圈,眼里没了光,只是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待了不到两天,就匆匆回去了。
家里的窘迫和母亲的重病,让她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
二姐,长得最像母亲年轻时候,眉眼清秀,是附近有名的漂亮姑娘。
或许是为了尽快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或许是真的看对了眼,她早早地就和一位来自农村、家境同样贫苦的文工团战士结了婚。
婚后很快生了孩子,如今又怀上了第三个。
她自顾不暇,偶尔拖着沉重的身子回来一趟,留下一点微薄的零钱和几斤粮票,看着炕上的母亲,又是心疼又是无奈,最后总是抹着眼泪,在丈夫的催促下匆匆离开。
这个家,里里外外,似乎只剩下我,还有沉默如山的父亲,以及炕上气若游丝、却依然试图用诗词歌赋为我撑起一片天的母亲。
她是我灰暗童年里,唯一温暖、恒定、散发着微光的存在。
然而,这缕光,终究还是太微弱了。
苦闷的日子像梅雨季永远晾不干的衣服,湿漉漉、沉甸甸地裹在身上,甩不脱,也喘不过气。
学校是炼狱,家是冰窖,那条充斥着异样目光和窃窃私语的小巷,则是游街示众的刑场。
能让我暂时逃离这一切的,只有城外那段早己坍圮、荒草蔓生的老城墙。
我常常像只被遗弃的野狗,独自爬上那截断壁残垣,一坐就是大半天。
脚下是杂草丛生的砖石瓦砾,远处是灰蒙蒙的、毫无生气的厂区屋顶和稀疏的行人。
风从旷野吹来,掠过耳边,发出呜呜的空响,反而让世界显得更加寂静,静得能听见自己心里那点无处诉说的委屈和愤怒,像困兽一样左冲右突。
书本里那个干瘦的、举着长矛冲向风车的疯子骑士形象,不知怎地就钻进了我的脑海。
堂吉诃德。
对,就是他。
他至少还有一匹瘦马,一个忠实的胖仆从,和一个虚无缥缈却足以让他豁出命去的伟大梦想。
而我呢?
我只有肩上的粪土味儿和洗刷不掉的“粪霸之子”的烙印。
一种强烈的、近乎自暴自弃的冲动,突然攫住了我。
现实如此不堪,为什么我不能做一场属于自己的、悲壮而疯狂的梦?
哪怕只有一分钟!
我的目光落在了城墙断口处一个长长的、布满砂石和干枯草梗的陡坡上。
旁边荒地里,不知哪个农户扔了一个破旧的、木板几乎散架的爬犁。
就是它了!
我的“驽骍难得”!
那一刻,血液仿佛在血管里烧了起来。
所有的屈辱、愤懑、孤独,都化作了某种荒谬绝伦的勇气。
我猛地站起来,心脏怦怦狂跳,脸上因为激动和一种自我感动的悲壮而发烫。
我冲下城墙,费力地拖过那个破爬犁,把它搬到坡顶。
我跨坐上去,双手紧紧抓住前端翘起的木板,把它想象成堂吉诃德那柄指向巨人的长矛。
我深吸一口气,对着空无一人的旷野,用尽全身力气,嘶哑地喊出了我为自己设定的冲锋号角:“冲啊——!
为了……为了杜尔西内娅!
打倒……打倒所有的巨人和不公!”
然后,我用脚猛地一蹬!
爬犁瞬间失去了控制!
它根本不是我幻想中温顺的坐骑,而是一头癫狂的野兽!
它没有沿着我预想中相对平坦的坡面滑下,而是猛地一歪,撞上一块凸起的砖石,随即疯狂地旋转、颠簸起来!
我感觉自己像一片被狂风扯下的叶子,被狠狠地抛离了出去!
世界在天旋地转。
灰色的天空、褐色的土地、枯黄的杂草在我眼前疯狂交替闪现。
耳边是风声和我自己猝不及防的、变了调的惊呼。
“咔嚓!”
一声清脆得令人牙酸的、来自我身体内部的响声,压过了一切喧嚣。
紧接着,一股尖锐到无法形容的剧痛,从我的右胳膊猛地炸开,瞬间窜遍全身,痛得我眼前发黑,几乎窒息!
我重重地摔在坚硬冰冷的地上,尘土和干草屑呛了我满嘴满鼻。
所有的豪情壮志,所有关于骑士的幻想,在这一刻被现实摔得粉碎。
我蜷缩在地上,像一只虾米,疼得浑身冒冷汗,牙齿咯咯作响。
我试着动一下右臂,那钻心的疼痛立刻让我惨叫出声,眼泪不受控制地飙了出来。
我仰面躺着,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剧烈的疼痛让脑子一片空白。
只剩下一个清晰而狼狈的念头,取代了刚才那可笑的英雄梦:我*完了,胳膊断了。
回家怎么跟爹说?
说我这堂吉诃德,还没碰到风车,就先被自己的破爬犁给剿灭了?
旷野的风依旧呜呜地吹着,像是在无情地嘲笑着我的狼狈和荒唐。
那截断墙沉默地矗立着,仿佛在说,看吧,这就是逃离现实的代价。
母亲走的那年,我十三岁。
那是一个异常平静的下午,甚至没有往常那样剧烈的、撕心裂肺的咳嗽。
阳光透过糊着旧报纸的窗户,懒洋洋地洒在炕上。
她只是像往常一样,吃过一点稀粥后,说有些累,要睡一会儿。
她睡着了,呼吸平稳,脸色甚至比平时看起来要安宁一些。
等我下午干完活回来,想叫她起来喝口水时,却发现,她再也叫不醒了。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是沉入了梦乡,眉宇间甚至舒展开来,仿佛终于摆脱了多年的病痛折磨。
只是,她的身体是冰凉的。
家里的哭喊声、混乱声,我都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听到的,模糊而不真切。
我只是呆呆地站在炕边,看着那张无比熟悉又骤然陌生的脸。
父亲仿佛一夜之间佝偻了许多,沉默地张罗着后事。
姐姐们哭得晕厥过去。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味道。
家里那股缠绕了十三年、苦涩而熟悉的药味,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淡、消散。
父亲熬药的砂锅冷冰冰地待在炉子上,那些用油纸包着的草药被收拾起来。
一天,两天……那味道越来越淡,最终,在某一个时刻,彻底消失了。
我站在空荡荡的屋里,疯狂地抽动着鼻子,却再也捕捉不到一丝一毫那曾经让我安心、也让我揪心的气味。
一种前所未有的、失去依靠的恐慌感,像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我。
我宁愿那苦涩的药味还在,浓烈地、霸道地充斥着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至少那意味着,她还在。
我没人可诉说。
父亲更加沉默,姐姐们沉浸在悲伤里。
我默默地走到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
我抬起头,对着它,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宣告一个沉重的事实:“喂,以后没味儿了。”
老槐树沉默着,一阵风吹过,窸窸窣窣地掉下几片叶子来,落在我的头上、肩上,像是无声的回应。
我心里那片柔软的垫子,仿佛瞬间被抽掉了。
只剩下生活坚硬的、粗糙的、硌得人生疼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