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周(江小白柴荣)完整版免费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炽周(江小白柴荣)
时间: 2025-09-13 06:06:48
一、楔子林墨的手指悬在“发送”键上,屏幕里是给导师的邮件草稿。
窗外的蝉鸣正盛,宿舍楼下的香樟树影晃得人眼晕。
他最终还是删了那句“想修改毕业设计方向”,改成了“关于榫卯结构的文献综述己完成,下周提交”。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小墨,你爸给你做了个新的画架。”
母亲把镜头转向墙角,一个胡桃木画架静静立在那里,边角打磨得圆润,连接处没有一根钉子,“他说用榫卯做的,比你在学校买的结实。”
父亲正好劈完最后一根柴,首起身擦汗时瞥见镜头,板着脸转身就走。
母亲压低声音笑:“别理他,昨天熬夜给你做的,手上磨了个泡。”
画架的横撑上,隐约能看见个细小的燕尾榫,像只蛰伏的燕子。
林墨突然想起十岁那年,父亲给他做的小板凳,也是这样的榫卯,凳腿上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墨”字。
“妈,我暑假想早点回去。”
林墨说,“想拍些老宅的榫卯结构,做毕业设计素材。”
母亲刚要接话,镜头突然晃了一下,父亲的声音闯进来:“拍那些没用的干啥?
让你带回来的设计院资料看了没?”
视频通话匆匆挂断,林墨盯着屏幕上定格的画架,指尖在屏幕边缘摩挲。
画架的榫头微微突出,卯眼恰到好处地含住,像句没说出口的话。
二、裂痕暑假到家那天,父亲正在给老宅的门轴换木楔。
看见林墨背着相机包进来,手里的锤子顿了顿,木楔砸偏了,在门框上留下个歪歪扭扭的坑。
“爸,我帮你。”
林墨放下包就去拿工具。
“不用。”
父亲把锤子往地上一搁,木屑溅起来,“你不是要拍东西?
赶紧拍,拍完早点回学校。”
林墨没应声,蹲在门槛边拍门轴的“抱肩榫”。
阳光穿过门楣,在父亲的布鞋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鞋跟处磨出个洞,露出里面的布袜。
他想起去年给父亲买的新皮鞋,父亲总说“穿不惯”,藏在鞋柜最底层。
“这叫‘阴阳榫’。”
一个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林墨回头,看见父亲蹲在他旁边,手指点着门轴,“凸的是阳,凹的是阴,得严丝合缝,门才不会晃。”
“我知道。”
林墨调整焦距,“这是明清时期常见的做法,比用合页结实。”
父亲“哼”了一声,像是不屑,却又没走开。
林墨的镜头里,父亲的影子和门轴的榫卯叠在一起,像幅错位的画。
拍西厢房的窗棂时,林墨发现几根雕花雀替松动了。
他伸手晃了晃,木头上的裂痕像道陈旧的伤疤。
“这是‘格肩榫’,应该是受潮变形了。”
他掏出卷尺测量,“得拆开重新打磨,再用鳔胶黏合。”
父亲不知何时搬了把竹椅坐在廊下,吧嗒吧嗒抽着烟。
“瞎折腾。”
烟雾缭绕里,他的声音闷闷的,“这房子都快百年了,哪有不坏的?”
“爷爷当年特意选的楠木,说能传三代。”
林墨摸着雀替上的缠枝纹,“只要修得好,还能再传三代。”
父亲的烟锅在鞋底磕了磕,火星溅起来,很快灭了。
“传那么久干啥?
你以后在城里定居,还能回来住?”
林墨没接话,镜头对准雀替的榫头。
阳光透过雕花的缝隙漏下来,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像父亲没说出口的话。
三、榫卯林墨在老宅待了半个月,拍了三百多张照片,画了五十多张草图。
父亲每天要么在院子里修修补补,要么就去村头的木工房帮工,两人说话不超过十句。
首到那天暴雨,西厢房的屋顶漏了。
林墨踩着梯子上房,父亲举着伞在下面骂:“逞什么能!
下来!”
“爸,你看这梁架。”
林墨指着屋顶的“抬梁式”结构,木梁与立柱的连接处用的是“燕尾榫”,雨水顺着木纹流下来,在榫卯处拐了个弯,“爷爷当年设计的时候,特意让榫头比卯眼高两毫米,水渗不进去。”
父亲仰头看着,伞沿的水流进脖子里也没察觉。
“你爷爷就这点能耐,琢磨这些没用的。”
话虽如此,他却转身回屋取了工具箱,“递个刨子上来。”
雨噼里啪啦打在油布上,两人在屋顶忙活了一下午。
父亲递木楔时,林墨伸手去接,指尖碰在一起,像两块契合的榫卯。
父亲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指关节肿大,虎口处的老茧比去年更厚了。
“当年你爷爷教我做这梁架,让我练了三个月的刨子。”
父亲突然说,声音被雨声打湿了,“他说,刨子要稳,就像做人,不能毛躁。”
林墨的锤子顿了顿。
这是父亲第一次主动说起爷爷教他做木工的事。
傍晚雨停时,屋顶的裂缝补好了。
父亲蹲在屋檐下抽烟,看着林墨整理照片。
屏幕上,西厢房的“十字枨”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榫头的棱角被岁月磨得温润。
“这是你爷爷最得意的活儿。”
父亲的声音很轻,“当年盖这房,他盯着工匠做了整整七天,就怕他们偷工减料。”
林墨把照片放大,看见榫卯连接处有个极小的“林”字刻痕。
“爷爷刻的?”
“是你爸刻的。”
母亲端着西瓜出来,笑着说,“那年他十岁,偷偷拿你爷爷的刻刀刻的,被你爷爷追着打了半条街。”
父亲的耳朵红了,抓起一块西瓜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小孩子瞎胡闹。”
西、图纸林墨要回学校那天,父亲把画架塞进后备箱。
“路上小心。”
父亲拍了拍车盖,“到了给你妈回个电话。”
林墨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一沓图纸。
“爸,这是我画的西厢房修复方案。”
图纸上标着每个榫卯的尺寸和修复方法,“你看这样行不行?”
父亲的目光在图纸上扫了扫,眉头皱成个疙瘩。
“这啥玩意儿?
弯弯曲曲的。”
他把图纸往旁边一推,“我看你就是闲的,不好好准备设计院的考试,画这些没用的。”
林墨的心沉了沉,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这不是没用的,爸。
这些榫卯结构是……够了!”
父亲突然提高声音,“我供你上大学,是让你学建筑,不是让你当木匠!
你爷爷就是做木工,一辈子没出息,你想跟他一样?”
母亲赶紧打圆场:“老林你少说两句,小墨也是……我说错了?”
父亲指着院子里的木工刨,“这玩意儿能当饭吃?
能在城里买套房?”
林墨攥紧手里的图纸,指节泛白。
“爷爷不是没出息,他做的家具,现在博物馆都想收!
榫卯结构是咱们中国的文化,不是……文化能当饭吃?”
父亲的脸涨得通红,伸手就去夺图纸,“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
图纸被扯得哗啦作响,边角撕裂,像只受伤的鸟。
林墨猛地松手,图纸散了一地,被风吹得西处飞。
有张飘到父亲脚边,上面画着爷爷留下的八仙桌榫卯分解图,父亲抬脚就想踩,却在半空停住了。
“我走了。”
林墨捡起相机包,转身就走。
后备箱没关,画架孤零零地露在外面,榫头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车开出村口时,林墨从后视镜里看见父亲蹲在地上,一张张捡着散落的图纸。
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背心,后颈的骨头像个突出的榫头。
母亲发来微信:“你爸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急。
刚把图纸捡回来,用胶带粘好了,说等你下次回来给你。”
林墨握着方向盘的手有些抖,车窗外的树影飞快倒退,像段模糊的记忆。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用榫卯积木搭房子,搭到第三层总塌,父亲说:“别急,找对角度就稳了。”
五、余响回到学校,林墨把修复方案重新画了一遍,比之前更细致。
他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月,翻遍了关于古建筑榫卯的文献,甚至联系了几位非遗传承人。
导师看了他的新方案,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才是有灵魂的设计。
别管别人怎么说,坚持下去。”
那天晚上,林墨做了个梦,梦见老宅的西厢房塌了,父亲站在废墟里,手里举着半截榫头,哭得像个孩子。
醒来时,手机里有个未接来电,是父亲的。
回拨过去,响了很久才被接起,背景里有刨子的沙沙声。
“喂?”
父亲的声音很含糊,像刚睡醒。
“爸,是我。”
沉默在听筒里蔓延,只有刨子的声音有一搭没一搭地响。
“那个……画架还结实不?”
父亲突然问。
“挺结实的。”
“哦。”
又是沉默,然后是父亲不太自然的声音,“你妈说……你拍的那些榫卯照片,能不能发几张给我?”
林墨的心猛地一跳,像有个榫头找到了对应的卯眼。
“好,我现在就发。”
挂了电话,林墨翻出所有照片,一张张发给父亲。
发完最后一张时,他犹豫了一下,把那张撕过又粘好的八仙桌图纸也发了过去,附了句:“爸,这是八仙桌的榫卯分解图,我标了尺寸。”
过了很久,父亲回了个“嗯”。
林墨看着那个字,突然笑了。
他想起父亲捡起图纸时的样子,想起门轴上的阴阳榫,想起画架上的燕尾榫。
原来有些东西,就像榫卯,看着是裂痕,其实是在悄悄咬合。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桌上的毕业设计草图上,图上的榫头和卯眼在月光下渐渐重合,像句无声的承诺。
林墨拿起笔,在图纸一角写下:“待续”。
窗外的蝉鸣正盛,宿舍楼下的香樟树影晃得人眼晕。
他最终还是删了那句“想修改毕业设计方向”,改成了“关于榫卯结构的文献综述己完成,下周提交”。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小墨,你爸给你做了个新的画架。”
母亲把镜头转向墙角,一个胡桃木画架静静立在那里,边角打磨得圆润,连接处没有一根钉子,“他说用榫卯做的,比你在学校买的结实。”
父亲正好劈完最后一根柴,首起身擦汗时瞥见镜头,板着脸转身就走。
母亲压低声音笑:“别理他,昨天熬夜给你做的,手上磨了个泡。”
画架的横撑上,隐约能看见个细小的燕尾榫,像只蛰伏的燕子。
林墨突然想起十岁那年,父亲给他做的小板凳,也是这样的榫卯,凳腿上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墨”字。
“妈,我暑假想早点回去。”
林墨说,“想拍些老宅的榫卯结构,做毕业设计素材。”
母亲刚要接话,镜头突然晃了一下,父亲的声音闯进来:“拍那些没用的干啥?
让你带回来的设计院资料看了没?”
视频通话匆匆挂断,林墨盯着屏幕上定格的画架,指尖在屏幕边缘摩挲。
画架的榫头微微突出,卯眼恰到好处地含住,像句没说出口的话。
二、裂痕暑假到家那天,父亲正在给老宅的门轴换木楔。
看见林墨背着相机包进来,手里的锤子顿了顿,木楔砸偏了,在门框上留下个歪歪扭扭的坑。
“爸,我帮你。”
林墨放下包就去拿工具。
“不用。”
父亲把锤子往地上一搁,木屑溅起来,“你不是要拍东西?
赶紧拍,拍完早点回学校。”
林墨没应声,蹲在门槛边拍门轴的“抱肩榫”。
阳光穿过门楣,在父亲的布鞋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鞋跟处磨出个洞,露出里面的布袜。
他想起去年给父亲买的新皮鞋,父亲总说“穿不惯”,藏在鞋柜最底层。
“这叫‘阴阳榫’。”
一个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林墨回头,看见父亲蹲在他旁边,手指点着门轴,“凸的是阳,凹的是阴,得严丝合缝,门才不会晃。”
“我知道。”
林墨调整焦距,“这是明清时期常见的做法,比用合页结实。”
父亲“哼”了一声,像是不屑,却又没走开。
林墨的镜头里,父亲的影子和门轴的榫卯叠在一起,像幅错位的画。
拍西厢房的窗棂时,林墨发现几根雕花雀替松动了。
他伸手晃了晃,木头上的裂痕像道陈旧的伤疤。
“这是‘格肩榫’,应该是受潮变形了。”
他掏出卷尺测量,“得拆开重新打磨,再用鳔胶黏合。”
父亲不知何时搬了把竹椅坐在廊下,吧嗒吧嗒抽着烟。
“瞎折腾。”
烟雾缭绕里,他的声音闷闷的,“这房子都快百年了,哪有不坏的?”
“爷爷当年特意选的楠木,说能传三代。”
林墨摸着雀替上的缠枝纹,“只要修得好,还能再传三代。”
父亲的烟锅在鞋底磕了磕,火星溅起来,很快灭了。
“传那么久干啥?
你以后在城里定居,还能回来住?”
林墨没接话,镜头对准雀替的榫头。
阳光透过雕花的缝隙漏下来,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像父亲没说出口的话。
三、榫卯林墨在老宅待了半个月,拍了三百多张照片,画了五十多张草图。
父亲每天要么在院子里修修补补,要么就去村头的木工房帮工,两人说话不超过十句。
首到那天暴雨,西厢房的屋顶漏了。
林墨踩着梯子上房,父亲举着伞在下面骂:“逞什么能!
下来!”
“爸,你看这梁架。”
林墨指着屋顶的“抬梁式”结构,木梁与立柱的连接处用的是“燕尾榫”,雨水顺着木纹流下来,在榫卯处拐了个弯,“爷爷当年设计的时候,特意让榫头比卯眼高两毫米,水渗不进去。”
父亲仰头看着,伞沿的水流进脖子里也没察觉。
“你爷爷就这点能耐,琢磨这些没用的。”
话虽如此,他却转身回屋取了工具箱,“递个刨子上来。”
雨噼里啪啦打在油布上,两人在屋顶忙活了一下午。
父亲递木楔时,林墨伸手去接,指尖碰在一起,像两块契合的榫卯。
父亲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指关节肿大,虎口处的老茧比去年更厚了。
“当年你爷爷教我做这梁架,让我练了三个月的刨子。”
父亲突然说,声音被雨声打湿了,“他说,刨子要稳,就像做人,不能毛躁。”
林墨的锤子顿了顿。
这是父亲第一次主动说起爷爷教他做木工的事。
傍晚雨停时,屋顶的裂缝补好了。
父亲蹲在屋檐下抽烟,看着林墨整理照片。
屏幕上,西厢房的“十字枨”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榫头的棱角被岁月磨得温润。
“这是你爷爷最得意的活儿。”
父亲的声音很轻,“当年盖这房,他盯着工匠做了整整七天,就怕他们偷工减料。”
林墨把照片放大,看见榫卯连接处有个极小的“林”字刻痕。
“爷爷刻的?”
“是你爸刻的。”
母亲端着西瓜出来,笑着说,“那年他十岁,偷偷拿你爷爷的刻刀刻的,被你爷爷追着打了半条街。”
父亲的耳朵红了,抓起一块西瓜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小孩子瞎胡闹。”
西、图纸林墨要回学校那天,父亲把画架塞进后备箱。
“路上小心。”
父亲拍了拍车盖,“到了给你妈回个电话。”
林墨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一沓图纸。
“爸,这是我画的西厢房修复方案。”
图纸上标着每个榫卯的尺寸和修复方法,“你看这样行不行?”
父亲的目光在图纸上扫了扫,眉头皱成个疙瘩。
“这啥玩意儿?
弯弯曲曲的。”
他把图纸往旁边一推,“我看你就是闲的,不好好准备设计院的考试,画这些没用的。”
林墨的心沉了沉,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这不是没用的,爸。
这些榫卯结构是……够了!”
父亲突然提高声音,“我供你上大学,是让你学建筑,不是让你当木匠!
你爷爷就是做木工,一辈子没出息,你想跟他一样?”
母亲赶紧打圆场:“老林你少说两句,小墨也是……我说错了?”
父亲指着院子里的木工刨,“这玩意儿能当饭吃?
能在城里买套房?”
林墨攥紧手里的图纸,指节泛白。
“爷爷不是没出息,他做的家具,现在博物馆都想收!
榫卯结构是咱们中国的文化,不是……文化能当饭吃?”
父亲的脸涨得通红,伸手就去夺图纸,“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
图纸被扯得哗啦作响,边角撕裂,像只受伤的鸟。
林墨猛地松手,图纸散了一地,被风吹得西处飞。
有张飘到父亲脚边,上面画着爷爷留下的八仙桌榫卯分解图,父亲抬脚就想踩,却在半空停住了。
“我走了。”
林墨捡起相机包,转身就走。
后备箱没关,画架孤零零地露在外面,榫头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车开出村口时,林墨从后视镜里看见父亲蹲在地上,一张张捡着散落的图纸。
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背心,后颈的骨头像个突出的榫头。
母亲发来微信:“你爸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急。
刚把图纸捡回来,用胶带粘好了,说等你下次回来给你。”
林墨握着方向盘的手有些抖,车窗外的树影飞快倒退,像段模糊的记忆。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用榫卯积木搭房子,搭到第三层总塌,父亲说:“别急,找对角度就稳了。”
五、余响回到学校,林墨把修复方案重新画了一遍,比之前更细致。
他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月,翻遍了关于古建筑榫卯的文献,甚至联系了几位非遗传承人。
导师看了他的新方案,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才是有灵魂的设计。
别管别人怎么说,坚持下去。”
那天晚上,林墨做了个梦,梦见老宅的西厢房塌了,父亲站在废墟里,手里举着半截榫头,哭得像个孩子。
醒来时,手机里有个未接来电,是父亲的。
回拨过去,响了很久才被接起,背景里有刨子的沙沙声。
“喂?”
父亲的声音很含糊,像刚睡醒。
“爸,是我。”
沉默在听筒里蔓延,只有刨子的声音有一搭没一搭地响。
“那个……画架还结实不?”
父亲突然问。
“挺结实的。”
“哦。”
又是沉默,然后是父亲不太自然的声音,“你妈说……你拍的那些榫卯照片,能不能发几张给我?”
林墨的心猛地一跳,像有个榫头找到了对应的卯眼。
“好,我现在就发。”
挂了电话,林墨翻出所有照片,一张张发给父亲。
发完最后一张时,他犹豫了一下,把那张撕过又粘好的八仙桌图纸也发了过去,附了句:“爸,这是八仙桌的榫卯分解图,我标了尺寸。”
过了很久,父亲回了个“嗯”。
林墨看着那个字,突然笑了。
他想起父亲捡起图纸时的样子,想起门轴上的阴阳榫,想起画架上的燕尾榫。
原来有些东西,就像榫卯,看着是裂痕,其实是在悄悄咬合。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桌上的毕业设计草图上,图上的榫头和卯眼在月光下渐渐重合,像句无声的承诺。
林墨拿起笔,在图纸一角写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