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后,沈总夜夜争当小情夫沈烬野盛渝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_《重逢后,沈总夜夜争当小情夫》精彩小说
时间: 2025-09-13 06:09:18
六月七日下午两点十七分,A大综合教学楼三楼307教室。
阳光斜切进窗框,落在讲台边缘的投影仪上,映出一片晃眼的白光。
空调外机在墙角嗡鸣,混着纸张翻动和笔尖划过记录本的声音。
这是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答辩的第三场,每名学生限时八分钟陈述加三分钟问答。
余小满坐在靠窗第二排的位置,手指捏着自己的答辩材料,指节微微泛白。
她穿着一条洗得发灰的浅蓝色连衣裙,布料有些起球,领口边角还磨出了毛边。
马尾扎得不高不低,几缕碎发贴在额角,脸上雀斑清晰可见,鼻梁上沁了一层薄汗。
她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大西学生,成绩常年排在年级前二十,拿过两次三等奖学金,没参加过社团,也没谈过恋爱。
亲戚家的孩子,寄人篱下久了,说话习惯性放轻音量,走路总贴着墙根。
可此刻,她的心跳快得不像话。
刚才站在台上做完自我陈述时,她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第一次。
上一秒她还在医院的病床上,呼吸机滴滴作响, monitors 上的心率线拉成一条横线。
没有亲人守在床边,只有护工收走了她的随身包。
她死于一场无人知晓的胃穿孔,二十六岁,独居,社交圈为零,朋友圈最后一条动态是“今天奶茶第二杯半价”。
而现在,她回来了。
回到大学毕业答辩这一天,六月七号下午,三点差十分。
更准确地说,她回到了命运转折点的前一刻。
她记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导师刘志国会在所有人离场后单独留下她,说有事要谈。
然后压低声音告诉她,优秀毕业生的名额要让给林雅,因为“她家庭困难,这个荣誉对保研至关重要”。
而她只需要签一份自愿放弃声明,就能拿到推荐信,不影响就业。
当时她答应了。
因为她相信林雅是她唯一的朋友。
也因为她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退让,习惯了用沉默换一点安稳。
但现在,她醒了。
讲台上,刘志国清了清嗓子,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他五十出头,头发稀疏,戴一副黑框眼镜,常年夹着保温杯进出办公室。
他是学院里有名的“关系户导师”,带的学生总能顺利评奖评优,私下里有人叫他“刘三亚”——因为他每年暑假都会去三亚度假,据说是学生家长赞助的。
余小满忽然站起身。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按流程,答辩结束就该离席,没人会在这个时候主动发言。
“老师,”她的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楚,“我还有补充材料要提交。”
刘志国皱眉:“超出时间范围的内容不能计入评分。”
“这不是为了评分。”
她说,“是为了公平。”
她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打印纸,第一张是微信聊天截图,对话框左侧头像是林雅,右侧备注为“刘导”。
时间是三天前晚上十一点二十三分。
她当众念了出来:“‘您帮我搞定优秀毕业生,我请您全家去三亚旅游,机票酒店我都安排好。
’”教室里瞬间响起抽气声。
刘志国猛地站起来,脸色铁青:“你从哪里拿到的?
这涉及个人隐私!”
“我也想知道。”
余小满抬眼看过去,目光平静,“为什么我的隐私就可以被随意处置?
昨天您单独约谈我,说林雅家庭困难,需要这个名额保研。
可她的父亲是中恒地产的副总经理,母亲在市妇联任职,名下五套房产,都在市中心。”
她举起另一份盖有不动产查询章的复印件。
“这是我今天上午去房管局调的登记信息。”
后排传来一声尖叫。
林雅冲了过来,眼睛通红:“你胡说!
那是别人的名字!
你伪造证据污蔑我!”
监考老师伸手拦住她:“同学,请保持秩序。”
林雅是法学系的学生,外表温柔,说话总是带着笑意,大学西年一首以“中国好闺蜜”形象示人。
她帮余小满答到、送过暖宝宝、下雨天借伞,甚至在她姨妈痛的时候煮过红糖水。
她们合照发过朋友圈,配文是“一辈子的好姐妹”。
可也是这个人,在背后说她“土、蠢、配不上好资源”;也是这个人,偷偷改了她的选修课志愿,让她错过交换项目;更是这个人,在她父亲追悼会当天发朋友圈晒新包,配文“终于熬出头了”。
余小满全都记得。
这一世,她不想再忘了。
刘志国喘着粗气:“你这是恶意诽谤!
我要上报学术违纪!”
“我己经把所有证据备份上传到了云端。”
余小满合上文件夹,声音没抖,“设置了定时发送机制。
如果明天我没出现在校园,全部内容会自动发给校纪委、教务处和新闻媒体。”
她顿了顿,看着刘志国涨紫的脸,“您觉得,谁更怕这件事曝光?”
没有人再说话。
几个坐在前排的同学悄悄鼓掌,很快带动起零星掌声,随后变成一片。
余小满没笑。
她收拾好背包,把文件袋塞进内侧夹层,转身朝门口走去。
走廊很空,阳光被楼梯间的阴影切成一段段。
她走得很慢,肩膀酸得厉害,像是刚扛过一场暴雨。
身后传来林雅的哭喊:“你疯了吗!
我们可是朋友啊!”
余小满脚步没停。
朋友?
上辈子她住院做胃镜,林雅回消息说“最近忙,等空了去看你”;她父亲牺牲后申请抚恤金,林雅帮忙“写材料”,结果交上去的是伪造的家庭收入证明;她最后一次求救,是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句“撑不住了”,林雅点赞并评论:“加油呀,别太矫情。”
这些,都是朋友做的事?
她走出教学楼,穿过小花园的石板路。
梧桐树影斑驳,风吹过耳畔,带来远处操场的喧闹。
她摸了摸左手腕上的银镯,冰凉的触感让她清醒。
这镯子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据说里面嵌了定位芯片,是他执行任务时用的旧款设备,后来被母亲偷偷藏起来,临走前塞进她的行李箱。
她低头看了看脚上的运动鞋,鞋底己经有些开胶。
包里还装着速效救心丸和理财手册——这两样东西她从不敢离身。
走到校门口,她拦了辆共享单车,骑向校外那条老旧的巷子。
十分钟不到,她停在一栋六层老居民楼前。
钥匙插进锁孔时手有点抖,铁门吱呀一声推开,她跨进去,反手关门。
啪嗒。
钥匙掉在地上。
她靠着门缓缓滑坐下去,背贴着冰冷的墙面,抬头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纹。
屋里没开灯,窗帘拉着,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霉味和泡面余香。
窗外传来楼下小孩追逐的笑声,隔壁电视正放着综艺节目的欢呼声。
她闭了闭眼,喉咙动了动。
然后,轻轻开口,像说给过去的自己听:“这一世,我不再跪着活了。”
阳光斜切进窗框,落在讲台边缘的投影仪上,映出一片晃眼的白光。
空调外机在墙角嗡鸣,混着纸张翻动和笔尖划过记录本的声音。
这是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答辩的第三场,每名学生限时八分钟陈述加三分钟问答。
余小满坐在靠窗第二排的位置,手指捏着自己的答辩材料,指节微微泛白。
她穿着一条洗得发灰的浅蓝色连衣裙,布料有些起球,领口边角还磨出了毛边。
马尾扎得不高不低,几缕碎发贴在额角,脸上雀斑清晰可见,鼻梁上沁了一层薄汗。
她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大西学生,成绩常年排在年级前二十,拿过两次三等奖学金,没参加过社团,也没谈过恋爱。
亲戚家的孩子,寄人篱下久了,说话习惯性放轻音量,走路总贴着墙根。
可此刻,她的心跳快得不像话。
刚才站在台上做完自我陈述时,她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第一次。
上一秒她还在医院的病床上,呼吸机滴滴作响, monitors 上的心率线拉成一条横线。
没有亲人守在床边,只有护工收走了她的随身包。
她死于一场无人知晓的胃穿孔,二十六岁,独居,社交圈为零,朋友圈最后一条动态是“今天奶茶第二杯半价”。
而现在,她回来了。
回到大学毕业答辩这一天,六月七号下午,三点差十分。
更准确地说,她回到了命运转折点的前一刻。
她记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导师刘志国会在所有人离场后单独留下她,说有事要谈。
然后压低声音告诉她,优秀毕业生的名额要让给林雅,因为“她家庭困难,这个荣誉对保研至关重要”。
而她只需要签一份自愿放弃声明,就能拿到推荐信,不影响就业。
当时她答应了。
因为她相信林雅是她唯一的朋友。
也因为她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退让,习惯了用沉默换一点安稳。
但现在,她醒了。
讲台上,刘志国清了清嗓子,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他五十出头,头发稀疏,戴一副黑框眼镜,常年夹着保温杯进出办公室。
他是学院里有名的“关系户导师”,带的学生总能顺利评奖评优,私下里有人叫他“刘三亚”——因为他每年暑假都会去三亚度假,据说是学生家长赞助的。
余小满忽然站起身。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按流程,答辩结束就该离席,没人会在这个时候主动发言。
“老师,”她的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楚,“我还有补充材料要提交。”
刘志国皱眉:“超出时间范围的内容不能计入评分。”
“这不是为了评分。”
她说,“是为了公平。”
她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打印纸,第一张是微信聊天截图,对话框左侧头像是林雅,右侧备注为“刘导”。
时间是三天前晚上十一点二十三分。
她当众念了出来:“‘您帮我搞定优秀毕业生,我请您全家去三亚旅游,机票酒店我都安排好。
’”教室里瞬间响起抽气声。
刘志国猛地站起来,脸色铁青:“你从哪里拿到的?
这涉及个人隐私!”
“我也想知道。”
余小满抬眼看过去,目光平静,“为什么我的隐私就可以被随意处置?
昨天您单独约谈我,说林雅家庭困难,需要这个名额保研。
可她的父亲是中恒地产的副总经理,母亲在市妇联任职,名下五套房产,都在市中心。”
她举起另一份盖有不动产查询章的复印件。
“这是我今天上午去房管局调的登记信息。”
后排传来一声尖叫。
林雅冲了过来,眼睛通红:“你胡说!
那是别人的名字!
你伪造证据污蔑我!”
监考老师伸手拦住她:“同学,请保持秩序。”
林雅是法学系的学生,外表温柔,说话总是带着笑意,大学西年一首以“中国好闺蜜”形象示人。
她帮余小满答到、送过暖宝宝、下雨天借伞,甚至在她姨妈痛的时候煮过红糖水。
她们合照发过朋友圈,配文是“一辈子的好姐妹”。
可也是这个人,在背后说她“土、蠢、配不上好资源”;也是这个人,偷偷改了她的选修课志愿,让她错过交换项目;更是这个人,在她父亲追悼会当天发朋友圈晒新包,配文“终于熬出头了”。
余小满全都记得。
这一世,她不想再忘了。
刘志国喘着粗气:“你这是恶意诽谤!
我要上报学术违纪!”
“我己经把所有证据备份上传到了云端。”
余小满合上文件夹,声音没抖,“设置了定时发送机制。
如果明天我没出现在校园,全部内容会自动发给校纪委、教务处和新闻媒体。”
她顿了顿,看着刘志国涨紫的脸,“您觉得,谁更怕这件事曝光?”
没有人再说话。
几个坐在前排的同学悄悄鼓掌,很快带动起零星掌声,随后变成一片。
余小满没笑。
她收拾好背包,把文件袋塞进内侧夹层,转身朝门口走去。
走廊很空,阳光被楼梯间的阴影切成一段段。
她走得很慢,肩膀酸得厉害,像是刚扛过一场暴雨。
身后传来林雅的哭喊:“你疯了吗!
我们可是朋友啊!”
余小满脚步没停。
朋友?
上辈子她住院做胃镜,林雅回消息说“最近忙,等空了去看你”;她父亲牺牲后申请抚恤金,林雅帮忙“写材料”,结果交上去的是伪造的家庭收入证明;她最后一次求救,是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句“撑不住了”,林雅点赞并评论:“加油呀,别太矫情。”
这些,都是朋友做的事?
她走出教学楼,穿过小花园的石板路。
梧桐树影斑驳,风吹过耳畔,带来远处操场的喧闹。
她摸了摸左手腕上的银镯,冰凉的触感让她清醒。
这镯子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据说里面嵌了定位芯片,是他执行任务时用的旧款设备,后来被母亲偷偷藏起来,临走前塞进她的行李箱。
她低头看了看脚上的运动鞋,鞋底己经有些开胶。
包里还装着速效救心丸和理财手册——这两样东西她从不敢离身。
走到校门口,她拦了辆共享单车,骑向校外那条老旧的巷子。
十分钟不到,她停在一栋六层老居民楼前。
钥匙插进锁孔时手有点抖,铁门吱呀一声推开,她跨进去,反手关门。
啪嗒。
钥匙掉在地上。
她靠着门缓缓滑坐下去,背贴着冰冷的墙面,抬头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纹。
屋里没开灯,窗帘拉着,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霉味和泡面余香。
窗外传来楼下小孩追逐的笑声,隔壁电视正放着综艺节目的欢呼声。
她闭了闭眼,喉咙动了动。
然后,轻轻开口,像说给过去的自己听:“这一世,我不再跪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