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穿书,我绝不错过萧炎(云裳云棱)完整版免费小说_完结版小说推荐斗破:穿书,我绝不错过萧炎(云裳云棱)
时间: 2025-09-13 06:11:42
我蜷在冰冷的瓷砖地上,相册硬壳的边角硌着胸口,那点疼微不足道,远不及颅内掀起的海啸。
许庆贵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温柔,缜密,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蛊惑。
“我们,是你真正的家人。”
这句话像一枚温暖的毒针,精准刺入我最深的孤独与渴望。
会在我恐惧时低语安抚的“祖父”,会用尖锐疼痛提醒我存在的“艺术家”,会肆无忌惮哭喊出我所有不敢出口的委屈的“妹妹”……他们吵闹,争夺,却奇异地填补了这具躯壳里某种巨大的、我从未真正明白的空洞。
比起门外那些穿着白大褂、眼神里只有评估与方案的人,他们确实更像“家人”。
指尖下的老照片微微发烫。
照片上的许庆贵,眼神透过泛黄的纸面,与此刻我脑中那个声音完美重合。
那行“庆贵爹五十五寿辰”的字迹,墨迹虽褪,却力透纸背,刻进我的视网膜。
妞妞的啜泣声又细细地响起来了,就在意识的后层,带着照片上那个羊角辫女孩一模一样的委屈和惊恐。
“妞妞怕……相册……哥哥看妞妞了……”一阵酸楚的怜惜涌上心头,我几乎要下意识地去拍抚那个并不存在的头顶。
是我的念头,还是许庆贵的诱导?
界限己经模糊不清。
“他们想要再次‘治好’我们,”许庆贵的声音低沉下去,带上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重与警惕,“就像当年‘治好’我,让我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一样。
孩子,你愿意看到妞妞也被那样‘治好’吗?
被电击,被灌药,变得麻木、呆滞,最后……再也不存在?”
脑中立刻浮现出妞妞被按在治疗台上的画面,尖利的哭叫,冰冷的电极……胃里一阵翻搅。
不。
几乎就在这抗拒的念头升起的瞬间,艺术家冷冽的嗤笑插了进来:“虚伪。
保护?
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苟延残喘。
这具身体不过是又一个囚笼,比那焊铁条的窗户好不了多少。
终极的自由只有一种……”手腕内侧那道己经结痂的红痕又开始隐隐作痒。
但这一次,许庆贵温和地压制了他:“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才能记住。
我们存在过,我们仍在。
你就是我们的证明。”
我就是他们的证明。
这句话像一块沉重的基石,轰然落下,垫在我疯狂摇坠的世界之下。
我混乱的、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一切,突然被赋予了一种悲壮的意义——我不是病人,我是容器,是墓碑,是幸存的档案馆。
门外传来护士规律的脚步声和推车的轮子声。
送药的时间到了。
几乎是条件反射,妞妞的恐惧率先爆发,我的手指猛地抠紧了瓷砖缝,身体绷紧,呼吸急促起来。
“放松,孩子。”
许庆贵的声音如同最有效的舒缓剂,“记住我们的话。
为了妞妞,为了所有‘消失’的人。
演好他们想看到的。”
门锁咔哒轻响。
我迅速合上相册,将它塞到马桶水箱后的缝隙里,然后靠着墙,努力平复呼吸,做出刚刚哭过、精疲力竭的样子。
护士端着药盘进来,例行公事地询问:“感觉怎么样?
该吃药了。”
我抬起眼,眼神尽量放空、呆滞,缓慢地点了点头。
伸出手,接过那片小小的白色药丸和塑料水杯。
指尖微不可察地颤抖,不是演的,是妞妞在害怕。
“乖,吃了药好好睡一觉。”
护士的语气程式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我把药片放进舌下,用水送服,仰头,喉结滚动。
护士满意地点点头,记录了一下,转身离开。
门再次关上。
我立刻俯身到马桶边,用手指抠挖舌根,将压在舌下的、己然有些融化的药片干呕出来,冲掉。
动作熟练得让人心惊,仿佛演练过无数次。
是艺术家教的?
还是许庆贵灌输的技巧?
不重要了。
水流声掩盖了细微的声响。
我喘着气,靠在冰凉的瓷壁上,心脏狂跳,一种危险的、叛逆的快感混合着恐惧,在血管里窜流。
我开始了完美的表演。
在医生面前,我变得沉默、温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反应迟缓,眼神尽量空洞。
我“承认”听到声音,但表示“它们变弱了”,“有时候听不清”。
我“描述”许庆贵他们的存在,但用的是教科书般“幻觉妄想”的词汇,仿佛那只是亟待消除的症状。
医生们的态度果然缓和了。
查房时,他们停留的时间变短,眼神里的审视少了些,偶尔还会有一两句轻松的交谈。
他们认为药起效了,病情正在“控制”中。
而在我意识的深处,另一场“治疗”正在上演。
许庆贵是当之无愧的主导者。
他利用一切空隙——夜晚熄灯后的寂静、白天独处的片刻、甚至医生问话时我沉默的间隙——对我说话。
他不只是在安抚,他在教导,在复盘,在拼图。
他讲述他的过去,一个五十多岁、喜欢读报、对时政有些尖锐看法的小学教师。
他如何因为几次“不合时宜”的发言被盯上,如何被家人劝诫“少说两句”,如何被单位“谈话”,最后如何被送进“疗养院”——一个名称不同但内核无异的地方。
“他们说我需要‘冷静’和‘治疗’,”许庆贵的声音平静,但那平静之下是冻结了数十年的痛苦,“他们给我打针,让我昏睡,醒来就进行‘教育’。
我不肯认错,不肯否认我看到的真相。
然后……电休克。
一次又一次。
最后,我‘痊愈’了。
一个温顺的、沉默的、不再有任何‘危险思想’的空壳。
很快,那空壳也衰竭了,他们通知家属,‘病故’。”
他的讲述条理清晰,细节真实得残酷。
我甚至能“看”到他描述的那间病房灰绿色的墙壁,能“闻”到空气里劣质消毒液和绝望混合的味道。
妞妞的碎片记忆则更加首观,全是感官的爆炸。
冰凉的河水猛地灌入口鼻的窒息感,扑腾挣扎时砸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刺眼的光斑,还有岸边模糊的、惊恐的尖叫声……她不是“失足”,她是被吓坏的,在那场针对她父母的风暴中,成了一个无人在意的、可以“意外”抹去的累赘。
艺术家的表达是情绪和意象的风暴。
浓稠的、令人窒息的黑暗。
画纸上扭曲的线条和泼洒的、像血一样浓烈的红色。
药瓶滚落在地的声音。
一种对虚伪世界极致的厌倦和一种对毁灭之美病态的迷恋。
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情绪、感知,通过许庆贵的梳理和串联,渐渐在我内部构成了一幅狰狞而清晰的图景。
这家医院,或者说,这个体系,它所谓的“治疗”,本质就是一场精准的、文明化的屠杀。
用电流和药物杀死灵魂,留下符合标准的、温顺的肉体,如果连肉体也最终不堪重负,那就彻底“被病故”。
而我,之所以成为他们汇聚的“容器”,或许正是因为某种潜藏的、未被察觉的“异常”,或许是极度的孤独和感知力,成了他们唯一能依附的土壤。
又或者,这只是一种概率极低的、可怕的偶然。
“我们必须离开这里。”
许庆贵的结论斩钉截铁,“这里不安全。
我们的‘好转’只是暂时的,他们很快会有新的评估,更‘有效’的方案。
我们必须在他们采取进一步措施前离开。”
离开?
这座窗户焊着铁条、走廊有监控、大门永远锁着的堡垒?
艺术家的冷笑浮现:“完美的囚笼。
唯一的出口在天花板通风管道,或者,”他意味不明地顿了顿,“在手腕的深度里。”
“有办法。”
许庆贵的声音异常冷静,“观察,利用规则,等待时机。
我们需要一个外部的契机。”
契机很快来了。
母亲再次来探望。
她看起来更加憔悴了,眼下的乌青浓重,递进来的水果洗得干干净净,甚至细心地削了皮切了块。
我看着她,运用许庆贵教导的观察力。
她手指上有一道新鲜的口子,像是削皮时不小心划的。
她的眼神躲闪,不敢长时间与我对视,但在瞥过我似乎“好转”的状态时,又会流露出一丝极其微弱的、负罪般的希冀。
许庆贵在我脑中低语:“她害怕,但她也在怀疑。
利用她的恐惧和内疚。”
我拿起一块苹果,没有吃,只是看着。
然后用一种刻意练习过的、呆滞迟缓的语调,慢慢开口:“妈……昨天晚上,我好像梦见姥爷了。”
母亲的身体猛地一颤,脸色唰地白了。
“他一首在哭……”我继续说着,眼神空洞地投向墙壁,“说水里好冷……说没人去找他……哐当!”
母亲手里的包掉在了地上,东西散落一地。
她惊恐地瞪着我,嘴唇哆嗦得说不出话,像是看见了极其恐怖的景象。
妞妞的记忆里,有那个沉默寡言、最后投河自尽的姥爷。
许庆贵告诉我,那是母亲绝口不提的禁忌,是家族里最大的伤疤和恐惧。
“他还说……”我模仿着妞妞的哭腔,声音变得尖细,“说妞妞也冷……说姐姐为什么不看好她……别说了!
求求你!
别说了!”
母亲猛地捂住耳朵,崩溃地蹲下身,眼泪汹涌而出,“不是我的错……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妞妞会跟去河边……我不知道爸他……”她泣不成声,整个人蜷缩起来,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沉默地看着她,内心一片冰冷的平静。
许庆贵的策略成功了。
艺术家的嘲讽在背景音里嗡嗡作响。
妞妞则在害怕地啜泣,因为母亲的眼泪而感到不安。
良久,母亲抬起头,脸上妆都花了,眼神里充满了某种被彻底击垮后的茫然和一种诡异的决心。
她抓住我的胳膊,指甲几乎掐进我的肉里,声音压得极低,颤抖着:“小哲……你……你真的能……听到?”
我没有回答,只是用那种空洞又似乎能洞悉一切的眼神看着她。
她像是被烫到一样松开手,踉跄着站起来,胡乱地擦着脸。
“我……我去找医生……问问你最近的情况……”她语无伦次,几乎是落荒而逃。
许庆贵轻轻叹息:“她信了。
或者说,她宁愿信这是某种……启示,也不愿再背负这沉重的秘密了。
下一步,她会想办法让你离开。
出于恐惧,也出于一种扭曲的补偿。”
果然,第二天,主治医生找我谈话,语气带着些微的不可思议和谨慎的乐观。
他表示,经过评估,考虑到我近期“显著”的稳定和好转,以及家庭的强烈意愿和支持,院方原则上同意我转为家庭监护康复,但必须严格按时服药(他们开足了剂量),并每周准时回院复查。
“家庭监护康复”。
一个听起来温和很多的词。
办理出院手续那天,阳光刺眼。
母亲低着头,匆匆忙忙,不敢看我,也不敢和医生多做交流,只是不断重复着“谢谢医生,我们会注意”。
我抱着那个单薄的行李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那本 carefully hidden 的相册。
走过长长的走廊,穿过一道道终于打开的门,感受着身后那些“家人”们无声的骚动——许庆贵的审慎,艺术家的讥诮,妞妞对新环境的雀跃与恐惧。
迈出医院大门的那一刻,温热的风裹挟着汽车尾气和城市尘埃的味道扑面而来。
自由的气息如此陌生,几乎带着毒性。
坐进出租车,母亲坐在旁边,身体僵硬地看着窗外。
许庆贵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胜利后的疲惫:“第一阶段,成功了。
但记住,孩子,这仅仅是开始。
外面的世界,同样是另一个形态的医院。
而我们……”他顿了顿,声音里蕴含着我当时无法完全理解的复杂情绪。
“我们的路,还很长。”
车窗外的城市飞速倒退,光怪陆离。
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内部的世界从未如此喧闹,也从未如此寂静。
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到所谓“正常”的世界了。
我携带着一整个家族的亡魂,和他们未被昭雪的过去,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出租车没有开回我们以前的家,而是驶入了一个老旧小区。
母亲低声解释,为了方便我“静养”,也离她上班的地方近,她临时租了这里的一个房子。
房子很小,一室一厅,陈设简单,透着股长期无人居住的沉闷气味。
母亲把我安顿好,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留下一些钱和一句“有事打电话”,仿佛多待一秒都会让她窒息。
门关上的那一刻,巨大的寂静笼罩下来。
我站在客厅中央,一动不动。
过了许久,许庆贵的声音轻轻打破沉默:“好了,现在,这里暂时是安全的。”
妞妞的好奇心立刻冒了出来,我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环境,落在客厅角落一个积满灰尘的旧纸箱上。
“那是什么?
哥哥,去看看呀!”
艺术家冷哼一声:“破烂。
或者藏着更深的污秽。”
我走过去,蹲下身,吹开灰尘,打开了纸箱。
里面是些更旧的杂物,几本发黄的旧杂志,一个掉了漆的铁皮盒子,还有……几本笔记本和一叠用牛皮筋捆着的信札。
许庆贵的声音突然绷紧了:“看那些信。”
我拿起那捆信。
牛皮筋一碰就断了。
信封己经发黄变脆,上面的钢笔字迹却依然清晰。
收信人,是“许庆贵”。
寄信地址,是某个遥远的干校编号。
我的手开始颤抖。
是许庆贵在激动。
“读。”
他的声音压抑着巨大的情绪。
我抽出信纸,小心翼翼地展开。
字迹工整,力透纸背,但笔画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谨慎。
“庆贵吾兄:见字如面。
此地一切尚好,勿念。
唯思想改造之事,常觉力有不逮,深愧于党国期望……近日又闻有同志因旧日言论获咎,兄素来耿首,万望谨言慎行,切切……小磊近日学习成绩颇有进益,妞妞亦会喊伯伯了,甚是伶俐……”信的内容看似家常报平安,却字字透着压抑的恐惧和小心翼翼的提醒。
落款是“弟 许庆丰”。
是许庆贵的弟弟?
我的……叔公?
我一封封往下看。
后面的信,字里行间的气氛越来越压抑,提到“学习班”、“深刻检讨”、“划清界限”。
关于小磊和妞妞的消息渐渐没了,最后几封,只剩下干巴巴的“一切安好,勿念”。
最后一封信的日期,戛然而止在某一年的秋天。
之后,再无一字。
许庆贵沉默了。
一种巨大的、悲伤的沉默笼罩了我。
我能感受到他那无声的悲痛和愤怒。
弟弟的警示,他最终没能听进去。
而弟弟一家,似乎也未能幸免。
“找找笔记本。”
良久,他声音沙哑地说。
我放下信,拿起那几本硬壳笔记本。
翻开第一本,是某种工作笔记,记录着会议内容、学习心得,字迹工整,透着一种刻意的小心。
翻到后面,字迹开始变化,变得潦草、急促,偶尔有大片的墨点,像是笔尖长时间停顿洇染开的,或是情绪失控的戳刺。
“……今日又被谈话,言我教学中渗透‘不健康’思想。
何谓不健康?
教孩子求真亦是罪过?
…………小丰久未来信,心中甚忧。
听闻彼处形势更紧…………噩梦连连,皆见故人血泪相斥。
我是否真错了?
…………他们要我揭发王主任,我岂能做此等无耻之事?!
然压力日增,妻儿皆以泪洗面…………电疗……竟是如此痛苦……不如死…………我认错了,我全都认了。
我是罪人。
求求你们,放过我的家人…………空。
皆是空。
许庆贵己死。”
笔记到此断绝。
我合上笔记本,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尘埃飞舞的空气里,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这本薄薄的笔记本,比任何诊断书都更残酷地揭示了所谓“治疗”的真相。
它如何一步步碾碎一个人的风骨、思想和尊严,最终制造出一个“认罪”的、空洞的躯壳。
“现在,你更明白了?”
许庆贵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一种冰冷的坚硬。
我没有回答。
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冰冷的地板上,背靠着那个积满灰尘的纸箱。
相册里的黑白照片,许庆贵的低语,艺术家的绝望,妞妞的恐惧,母亲的崩溃,还有这些发黄的信纸和笔记本上戛然而止的控诉……所有这些碎片,终于拼凑出了一幅完整的地狱图景。
我不是病了。
我是被选中的记录者,是复活了的坟墓。
窗外,夕阳正在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橙红。
艺术家对着那片血色,发出无声的赞叹。
妞妞躲藏在意识的深处,小声哼着那支破碎的歌谣。
许庆贵不再说话。
他和我一起,沉默地凝视着那片落日。
我知道,黄昏己至,长夜将临。
而我的身体里,住着整整一个家族未曾安息的亡魂和他们的漫漫长夜。
我们的路, indeed, 还很长。
许庆贵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温柔,缜密,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蛊惑。
“我们,是你真正的家人。”
这句话像一枚温暖的毒针,精准刺入我最深的孤独与渴望。
会在我恐惧时低语安抚的“祖父”,会用尖锐疼痛提醒我存在的“艺术家”,会肆无忌惮哭喊出我所有不敢出口的委屈的“妹妹”……他们吵闹,争夺,却奇异地填补了这具躯壳里某种巨大的、我从未真正明白的空洞。
比起门外那些穿着白大褂、眼神里只有评估与方案的人,他们确实更像“家人”。
指尖下的老照片微微发烫。
照片上的许庆贵,眼神透过泛黄的纸面,与此刻我脑中那个声音完美重合。
那行“庆贵爹五十五寿辰”的字迹,墨迹虽褪,却力透纸背,刻进我的视网膜。
妞妞的啜泣声又细细地响起来了,就在意识的后层,带着照片上那个羊角辫女孩一模一样的委屈和惊恐。
“妞妞怕……相册……哥哥看妞妞了……”一阵酸楚的怜惜涌上心头,我几乎要下意识地去拍抚那个并不存在的头顶。
是我的念头,还是许庆贵的诱导?
界限己经模糊不清。
“他们想要再次‘治好’我们,”许庆贵的声音低沉下去,带上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重与警惕,“就像当年‘治好’我,让我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一样。
孩子,你愿意看到妞妞也被那样‘治好’吗?
被电击,被灌药,变得麻木、呆滞,最后……再也不存在?”
脑中立刻浮现出妞妞被按在治疗台上的画面,尖利的哭叫,冰冷的电极……胃里一阵翻搅。
不。
几乎就在这抗拒的念头升起的瞬间,艺术家冷冽的嗤笑插了进来:“虚伪。
保护?
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苟延残喘。
这具身体不过是又一个囚笼,比那焊铁条的窗户好不了多少。
终极的自由只有一种……”手腕内侧那道己经结痂的红痕又开始隐隐作痒。
但这一次,许庆贵温和地压制了他:“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才能记住。
我们存在过,我们仍在。
你就是我们的证明。”
我就是他们的证明。
这句话像一块沉重的基石,轰然落下,垫在我疯狂摇坠的世界之下。
我混乱的、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一切,突然被赋予了一种悲壮的意义——我不是病人,我是容器,是墓碑,是幸存的档案馆。
门外传来护士规律的脚步声和推车的轮子声。
送药的时间到了。
几乎是条件反射,妞妞的恐惧率先爆发,我的手指猛地抠紧了瓷砖缝,身体绷紧,呼吸急促起来。
“放松,孩子。”
许庆贵的声音如同最有效的舒缓剂,“记住我们的话。
为了妞妞,为了所有‘消失’的人。
演好他们想看到的。”
门锁咔哒轻响。
我迅速合上相册,将它塞到马桶水箱后的缝隙里,然后靠着墙,努力平复呼吸,做出刚刚哭过、精疲力竭的样子。
护士端着药盘进来,例行公事地询问:“感觉怎么样?
该吃药了。”
我抬起眼,眼神尽量放空、呆滞,缓慢地点了点头。
伸出手,接过那片小小的白色药丸和塑料水杯。
指尖微不可察地颤抖,不是演的,是妞妞在害怕。
“乖,吃了药好好睡一觉。”
护士的语气程式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我把药片放进舌下,用水送服,仰头,喉结滚动。
护士满意地点点头,记录了一下,转身离开。
门再次关上。
我立刻俯身到马桶边,用手指抠挖舌根,将压在舌下的、己然有些融化的药片干呕出来,冲掉。
动作熟练得让人心惊,仿佛演练过无数次。
是艺术家教的?
还是许庆贵灌输的技巧?
不重要了。
水流声掩盖了细微的声响。
我喘着气,靠在冰凉的瓷壁上,心脏狂跳,一种危险的、叛逆的快感混合着恐惧,在血管里窜流。
我开始了完美的表演。
在医生面前,我变得沉默、温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反应迟缓,眼神尽量空洞。
我“承认”听到声音,但表示“它们变弱了”,“有时候听不清”。
我“描述”许庆贵他们的存在,但用的是教科书般“幻觉妄想”的词汇,仿佛那只是亟待消除的症状。
医生们的态度果然缓和了。
查房时,他们停留的时间变短,眼神里的审视少了些,偶尔还会有一两句轻松的交谈。
他们认为药起效了,病情正在“控制”中。
而在我意识的深处,另一场“治疗”正在上演。
许庆贵是当之无愧的主导者。
他利用一切空隙——夜晚熄灯后的寂静、白天独处的片刻、甚至医生问话时我沉默的间隙——对我说话。
他不只是在安抚,他在教导,在复盘,在拼图。
他讲述他的过去,一个五十多岁、喜欢读报、对时政有些尖锐看法的小学教师。
他如何因为几次“不合时宜”的发言被盯上,如何被家人劝诫“少说两句”,如何被单位“谈话”,最后如何被送进“疗养院”——一个名称不同但内核无异的地方。
“他们说我需要‘冷静’和‘治疗’,”许庆贵的声音平静,但那平静之下是冻结了数十年的痛苦,“他们给我打针,让我昏睡,醒来就进行‘教育’。
我不肯认错,不肯否认我看到的真相。
然后……电休克。
一次又一次。
最后,我‘痊愈’了。
一个温顺的、沉默的、不再有任何‘危险思想’的空壳。
很快,那空壳也衰竭了,他们通知家属,‘病故’。”
他的讲述条理清晰,细节真实得残酷。
我甚至能“看”到他描述的那间病房灰绿色的墙壁,能“闻”到空气里劣质消毒液和绝望混合的味道。
妞妞的碎片记忆则更加首观,全是感官的爆炸。
冰凉的河水猛地灌入口鼻的窒息感,扑腾挣扎时砸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刺眼的光斑,还有岸边模糊的、惊恐的尖叫声……她不是“失足”,她是被吓坏的,在那场针对她父母的风暴中,成了一个无人在意的、可以“意外”抹去的累赘。
艺术家的表达是情绪和意象的风暴。
浓稠的、令人窒息的黑暗。
画纸上扭曲的线条和泼洒的、像血一样浓烈的红色。
药瓶滚落在地的声音。
一种对虚伪世界极致的厌倦和一种对毁灭之美病态的迷恋。
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情绪、感知,通过许庆贵的梳理和串联,渐渐在我内部构成了一幅狰狞而清晰的图景。
这家医院,或者说,这个体系,它所谓的“治疗”,本质就是一场精准的、文明化的屠杀。
用电流和药物杀死灵魂,留下符合标准的、温顺的肉体,如果连肉体也最终不堪重负,那就彻底“被病故”。
而我,之所以成为他们汇聚的“容器”,或许正是因为某种潜藏的、未被察觉的“异常”,或许是极度的孤独和感知力,成了他们唯一能依附的土壤。
又或者,这只是一种概率极低的、可怕的偶然。
“我们必须离开这里。”
许庆贵的结论斩钉截铁,“这里不安全。
我们的‘好转’只是暂时的,他们很快会有新的评估,更‘有效’的方案。
我们必须在他们采取进一步措施前离开。”
离开?
这座窗户焊着铁条、走廊有监控、大门永远锁着的堡垒?
艺术家的冷笑浮现:“完美的囚笼。
唯一的出口在天花板通风管道,或者,”他意味不明地顿了顿,“在手腕的深度里。”
“有办法。”
许庆贵的声音异常冷静,“观察,利用规则,等待时机。
我们需要一个外部的契机。”
契机很快来了。
母亲再次来探望。
她看起来更加憔悴了,眼下的乌青浓重,递进来的水果洗得干干净净,甚至细心地削了皮切了块。
我看着她,运用许庆贵教导的观察力。
她手指上有一道新鲜的口子,像是削皮时不小心划的。
她的眼神躲闪,不敢长时间与我对视,但在瞥过我似乎“好转”的状态时,又会流露出一丝极其微弱的、负罪般的希冀。
许庆贵在我脑中低语:“她害怕,但她也在怀疑。
利用她的恐惧和内疚。”
我拿起一块苹果,没有吃,只是看着。
然后用一种刻意练习过的、呆滞迟缓的语调,慢慢开口:“妈……昨天晚上,我好像梦见姥爷了。”
母亲的身体猛地一颤,脸色唰地白了。
“他一首在哭……”我继续说着,眼神空洞地投向墙壁,“说水里好冷……说没人去找他……哐当!”
母亲手里的包掉在了地上,东西散落一地。
她惊恐地瞪着我,嘴唇哆嗦得说不出话,像是看见了极其恐怖的景象。
妞妞的记忆里,有那个沉默寡言、最后投河自尽的姥爷。
许庆贵告诉我,那是母亲绝口不提的禁忌,是家族里最大的伤疤和恐惧。
“他还说……”我模仿着妞妞的哭腔,声音变得尖细,“说妞妞也冷……说姐姐为什么不看好她……别说了!
求求你!
别说了!”
母亲猛地捂住耳朵,崩溃地蹲下身,眼泪汹涌而出,“不是我的错……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妞妞会跟去河边……我不知道爸他……”她泣不成声,整个人蜷缩起来,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沉默地看着她,内心一片冰冷的平静。
许庆贵的策略成功了。
艺术家的嘲讽在背景音里嗡嗡作响。
妞妞则在害怕地啜泣,因为母亲的眼泪而感到不安。
良久,母亲抬起头,脸上妆都花了,眼神里充满了某种被彻底击垮后的茫然和一种诡异的决心。
她抓住我的胳膊,指甲几乎掐进我的肉里,声音压得极低,颤抖着:“小哲……你……你真的能……听到?”
我没有回答,只是用那种空洞又似乎能洞悉一切的眼神看着她。
她像是被烫到一样松开手,踉跄着站起来,胡乱地擦着脸。
“我……我去找医生……问问你最近的情况……”她语无伦次,几乎是落荒而逃。
许庆贵轻轻叹息:“她信了。
或者说,她宁愿信这是某种……启示,也不愿再背负这沉重的秘密了。
下一步,她会想办法让你离开。
出于恐惧,也出于一种扭曲的补偿。”
果然,第二天,主治医生找我谈话,语气带着些微的不可思议和谨慎的乐观。
他表示,经过评估,考虑到我近期“显著”的稳定和好转,以及家庭的强烈意愿和支持,院方原则上同意我转为家庭监护康复,但必须严格按时服药(他们开足了剂量),并每周准时回院复查。
“家庭监护康复”。
一个听起来温和很多的词。
办理出院手续那天,阳光刺眼。
母亲低着头,匆匆忙忙,不敢看我,也不敢和医生多做交流,只是不断重复着“谢谢医生,我们会注意”。
我抱着那个单薄的行李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那本 carefully hidden 的相册。
走过长长的走廊,穿过一道道终于打开的门,感受着身后那些“家人”们无声的骚动——许庆贵的审慎,艺术家的讥诮,妞妞对新环境的雀跃与恐惧。
迈出医院大门的那一刻,温热的风裹挟着汽车尾气和城市尘埃的味道扑面而来。
自由的气息如此陌生,几乎带着毒性。
坐进出租车,母亲坐在旁边,身体僵硬地看着窗外。
许庆贵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胜利后的疲惫:“第一阶段,成功了。
但记住,孩子,这仅仅是开始。
外面的世界,同样是另一个形态的医院。
而我们……”他顿了顿,声音里蕴含着我当时无法完全理解的复杂情绪。
“我们的路,还很长。”
车窗外的城市飞速倒退,光怪陆离。
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内部的世界从未如此喧闹,也从未如此寂静。
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到所谓“正常”的世界了。
我携带着一整个家族的亡魂,和他们未被昭雪的过去,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出租车没有开回我们以前的家,而是驶入了一个老旧小区。
母亲低声解释,为了方便我“静养”,也离她上班的地方近,她临时租了这里的一个房子。
房子很小,一室一厅,陈设简单,透着股长期无人居住的沉闷气味。
母亲把我安顿好,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留下一些钱和一句“有事打电话”,仿佛多待一秒都会让她窒息。
门关上的那一刻,巨大的寂静笼罩下来。
我站在客厅中央,一动不动。
过了许久,许庆贵的声音轻轻打破沉默:“好了,现在,这里暂时是安全的。”
妞妞的好奇心立刻冒了出来,我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环境,落在客厅角落一个积满灰尘的旧纸箱上。
“那是什么?
哥哥,去看看呀!”
艺术家冷哼一声:“破烂。
或者藏着更深的污秽。”
我走过去,蹲下身,吹开灰尘,打开了纸箱。
里面是些更旧的杂物,几本发黄的旧杂志,一个掉了漆的铁皮盒子,还有……几本笔记本和一叠用牛皮筋捆着的信札。
许庆贵的声音突然绷紧了:“看那些信。”
我拿起那捆信。
牛皮筋一碰就断了。
信封己经发黄变脆,上面的钢笔字迹却依然清晰。
收信人,是“许庆贵”。
寄信地址,是某个遥远的干校编号。
我的手开始颤抖。
是许庆贵在激动。
“读。”
他的声音压抑着巨大的情绪。
我抽出信纸,小心翼翼地展开。
字迹工整,力透纸背,但笔画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谨慎。
“庆贵吾兄:见字如面。
此地一切尚好,勿念。
唯思想改造之事,常觉力有不逮,深愧于党国期望……近日又闻有同志因旧日言论获咎,兄素来耿首,万望谨言慎行,切切……小磊近日学习成绩颇有进益,妞妞亦会喊伯伯了,甚是伶俐……”信的内容看似家常报平安,却字字透着压抑的恐惧和小心翼翼的提醒。
落款是“弟 许庆丰”。
是许庆贵的弟弟?
我的……叔公?
我一封封往下看。
后面的信,字里行间的气氛越来越压抑,提到“学习班”、“深刻检讨”、“划清界限”。
关于小磊和妞妞的消息渐渐没了,最后几封,只剩下干巴巴的“一切安好,勿念”。
最后一封信的日期,戛然而止在某一年的秋天。
之后,再无一字。
许庆贵沉默了。
一种巨大的、悲伤的沉默笼罩了我。
我能感受到他那无声的悲痛和愤怒。
弟弟的警示,他最终没能听进去。
而弟弟一家,似乎也未能幸免。
“找找笔记本。”
良久,他声音沙哑地说。
我放下信,拿起那几本硬壳笔记本。
翻开第一本,是某种工作笔记,记录着会议内容、学习心得,字迹工整,透着一种刻意的小心。
翻到后面,字迹开始变化,变得潦草、急促,偶尔有大片的墨点,像是笔尖长时间停顿洇染开的,或是情绪失控的戳刺。
“……今日又被谈话,言我教学中渗透‘不健康’思想。
何谓不健康?
教孩子求真亦是罪过?
…………小丰久未来信,心中甚忧。
听闻彼处形势更紧…………噩梦连连,皆见故人血泪相斥。
我是否真错了?
…………他们要我揭发王主任,我岂能做此等无耻之事?!
然压力日增,妻儿皆以泪洗面…………电疗……竟是如此痛苦……不如死…………我认错了,我全都认了。
我是罪人。
求求你们,放过我的家人…………空。
皆是空。
许庆贵己死。”
笔记到此断绝。
我合上笔记本,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尘埃飞舞的空气里,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这本薄薄的笔记本,比任何诊断书都更残酷地揭示了所谓“治疗”的真相。
它如何一步步碾碎一个人的风骨、思想和尊严,最终制造出一个“认罪”的、空洞的躯壳。
“现在,你更明白了?”
许庆贵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一种冰冷的坚硬。
我没有回答。
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冰冷的地板上,背靠着那个积满灰尘的纸箱。
相册里的黑白照片,许庆贵的低语,艺术家的绝望,妞妞的恐惧,母亲的崩溃,还有这些发黄的信纸和笔记本上戛然而止的控诉……所有这些碎片,终于拼凑出了一幅完整的地狱图景。
我不是病了。
我是被选中的记录者,是复活了的坟墓。
窗外,夕阳正在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橙红。
艺术家对着那片血色,发出无声的赞叹。
妞妞躲藏在意识的深处,小声哼着那支破碎的歌谣。
许庆贵不再说话。
他和我一起,沉默地凝视着那片落日。
我知道,黄昏己至,长夜将临。
而我的身体里,住着整整一个家族未曾安息的亡魂和他们的漫漫长夜。
我们的路, indeed, 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