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十年(李牧遥赵卫国)免费小说大全_小说完结免费选调十年李牧遥赵卫国
时间: 2025-09-13 07:13:00
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比李牧遥想象的还要偏远。
公交车在坑洼不平的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最终在一个毫不起眼的站牌前停下。
“农科所到了!”
司机头也不回地喊道。
围墙内几栋低矮的旧楼静默矗立,院子里杂草丛生,只有中间一条小路被人踩得光滑。
与她想象中的科研单位相去甚远。
深吸一口气,她整理了一下衣着,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铁门。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麻雀在草丛中跳跃觅食。
“找谁啊?”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旁边门卫室里传出。
李牧遥快步上前:“您好,我是新来的李牧遥,今天来报到。”
门卫大爷推了推老花镜,打量她一番:“哦,听说今天有个大学生要来。
赵所长交代过了,他在最里面那栋楼的二楼办公室等你。”
谢过门卫,李牧遥沿着小路往里走。
经过一片试验田时,她不禁停下脚步。
田里的麦子长势参差不齐,有的地块苗壮叶绿,有的则稀疏发黄,显然是缺乏管理。
办公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的红砖。
楼梯是水泥的,己经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
二楼走廊尽头,所长办公室的门敞开着。
李牧遥轻轻叩门,里面传来低沉的一声:“请进。”
办公室不大,陈设简陋却整齐。
一面墙是书柜,塞满了农业书籍和档案盒;另一面墙上挂着各种作物病虫害图谱。
窗前一张老式办公桌后,坐着一位约莫五十多岁的男子,正低头看着什么。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来。
赵卫国所长与李牧遥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的文气,反倒更像一个常年在地里劳作的老农。
皮肤黝黑粗糙,眼角刻满深深的皱纹,唯有一双眼睛锐利有神,透着智慧的光芒。
“赵所长您好,我是新分配来的李牧遥。”
她恭敬地递上介绍信。
赵卫国接过信,扫了一眼,点点头:“坐吧。”
他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
李牧遥在对面椅子上坐下,腰背挺得笔首。
赵卫国仔细打量着她,目光如实质般在她脸上停留良久,然后突然问:“会种地吗?”
李牧遥一愣,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如此首接:“我...我在学校实验田参与过作物栽培和管理。”
“实验室里的那种?”
赵卫国嘴角似乎微微上扬,但又很快恢复严肃。
“是的,但我们也有田间实践环节...”李牧遥试图解释。
赵卫国摆摆手打断她,从桌下拿出两样东西,放在桌上。
一把锄头,木柄光滑锃亮,显然经常使用;一台显微镜,保养得很好,但看得出是有些年头的型号。
“选一个。”
他说,目光紧盯着她。
李牧遥愣住了,不明所以地看着所长。
“农科所不是区机关,这里不需要只会写材料的人。”
赵卫国声音平稳,“我们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人。
显微镜代表科技和研究,锄头代表土地和实践。
你选哪个?”
李牧遥的目光在两样东西间徘徊。
她想起昨天组织部里那些光鲜亮丽的选调生,想起周婷自信的笑容,想起王老栓跪地哭诉的画面。
几秒钟后,她伸出手,同时握住了锄头的木柄和显微镜的提手:“我两个都选。”
赵卫国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赞许的光芒。
他点点头,站起身:“好,那就两个都试试。”
他领着李牧遥走出办公室,先来到实验室。
实验室设备陈旧但整洁,桌上摆放着各种培养皿和样本。
“这是你的工作台。”
赵卫国指着一个靠窗的位置,“所里经费有限,这台显微镜跟我十几年了,但还能用。
希望你用它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接着,他带她来到楼后的试验田。
阳光炙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气息。
“这一亩三分地是你的责任田。”
赵卫国递给她那把锄头,“所里人手少,每个人都要负责一块地。
理论知识再丰富,不亲手种点东西,就不知道农业的难处。”
李牧遥接过锄头,手感比她想象的要沉得多。
“你是农大硕士,所里学历最高的。”
赵卫国看着她,“但我希望你忘记学历,从头学起。
在这里,一个老农的经验可能比教科书更有用。”
李牧遥郑重地点头:“我明白,所长。
我会虚心学习的。”
赵卫国似乎满意了她的态度,表情缓和了些:“今天你先安顿一下,熟悉环境。
宿舍在办公楼后面那排平房,己经给你安排了一间。
明天开始正式工作。”
回到办公室,赵卫国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你这个月的生活补助。
所里条件有限,比不上区里其他单位,但基本生活没问题。”
李牧遥接过信封,厚度比她预期的要薄。
“还有什么问题吗?”
赵卫国问。
李牧遥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所长,我在想...我们所能不能做一些更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研究?
比如抗旱抗涝的品种...”赵卫国深深看了她一眼:“想法很好。
但首先要了解这里的土地和气候特点,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
而不是把我们以为好的强加给他们。”
他停顿一下,补充道,“这个周末,跟我下乡去看看。”
离开所长办公室,李牧遥被一位中年女同志带到宿舍。
宿舍很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但没有独立卫生间,需要去院子角落的公共厕所和淋浴间。
安顿好行李,她独自坐在床沿,看着靠在墙边的那把锄头和放在桌上的显微镜,心中五味杂陈。
这与她想象中的科研工作相去甚远,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团队的协作,只有陈旧的基础设施和有限的条件。
但不知为何,赵卫国那双看透世事的眼睛和他那句“不懂土地,就读不懂数据”的话,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
她从包里取出那个金属盒,打开盒盖,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就从这里开始吧。”
她轻声对自己说。
窗外,夕阳西下,给破旧的农科所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远处试验田里,几个身影仍在忙碌着。
李牧遥拿起锄头,推门向外走去。
她决定在天黑前,先去自己的那块责任田看看。
锄头扛在肩上,沉甸甸的。
公交车在坑洼不平的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最终在一个毫不起眼的站牌前停下。
“农科所到了!”
司机头也不回地喊道。
围墙内几栋低矮的旧楼静默矗立,院子里杂草丛生,只有中间一条小路被人踩得光滑。
与她想象中的科研单位相去甚远。
深吸一口气,她整理了一下衣着,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铁门。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麻雀在草丛中跳跃觅食。
“找谁啊?”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旁边门卫室里传出。
李牧遥快步上前:“您好,我是新来的李牧遥,今天来报到。”
门卫大爷推了推老花镜,打量她一番:“哦,听说今天有个大学生要来。
赵所长交代过了,他在最里面那栋楼的二楼办公室等你。”
谢过门卫,李牧遥沿着小路往里走。
经过一片试验田时,她不禁停下脚步。
田里的麦子长势参差不齐,有的地块苗壮叶绿,有的则稀疏发黄,显然是缺乏管理。
办公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的红砖。
楼梯是水泥的,己经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
二楼走廊尽头,所长办公室的门敞开着。
李牧遥轻轻叩门,里面传来低沉的一声:“请进。”
办公室不大,陈设简陋却整齐。
一面墙是书柜,塞满了农业书籍和档案盒;另一面墙上挂着各种作物病虫害图谱。
窗前一张老式办公桌后,坐着一位约莫五十多岁的男子,正低头看着什么。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来。
赵卫国所长与李牧遥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的文气,反倒更像一个常年在地里劳作的老农。
皮肤黝黑粗糙,眼角刻满深深的皱纹,唯有一双眼睛锐利有神,透着智慧的光芒。
“赵所长您好,我是新分配来的李牧遥。”
她恭敬地递上介绍信。
赵卫国接过信,扫了一眼,点点头:“坐吧。”
他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
李牧遥在对面椅子上坐下,腰背挺得笔首。
赵卫国仔细打量着她,目光如实质般在她脸上停留良久,然后突然问:“会种地吗?”
李牧遥一愣,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如此首接:“我...我在学校实验田参与过作物栽培和管理。”
“实验室里的那种?”
赵卫国嘴角似乎微微上扬,但又很快恢复严肃。
“是的,但我们也有田间实践环节...”李牧遥试图解释。
赵卫国摆摆手打断她,从桌下拿出两样东西,放在桌上。
一把锄头,木柄光滑锃亮,显然经常使用;一台显微镜,保养得很好,但看得出是有些年头的型号。
“选一个。”
他说,目光紧盯着她。
李牧遥愣住了,不明所以地看着所长。
“农科所不是区机关,这里不需要只会写材料的人。”
赵卫国声音平稳,“我们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人。
显微镜代表科技和研究,锄头代表土地和实践。
你选哪个?”
李牧遥的目光在两样东西间徘徊。
她想起昨天组织部里那些光鲜亮丽的选调生,想起周婷自信的笑容,想起王老栓跪地哭诉的画面。
几秒钟后,她伸出手,同时握住了锄头的木柄和显微镜的提手:“我两个都选。”
赵卫国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赞许的光芒。
他点点头,站起身:“好,那就两个都试试。”
他领着李牧遥走出办公室,先来到实验室。
实验室设备陈旧但整洁,桌上摆放着各种培养皿和样本。
“这是你的工作台。”
赵卫国指着一个靠窗的位置,“所里经费有限,这台显微镜跟我十几年了,但还能用。
希望你用它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接着,他带她来到楼后的试验田。
阳光炙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气息。
“这一亩三分地是你的责任田。”
赵卫国递给她那把锄头,“所里人手少,每个人都要负责一块地。
理论知识再丰富,不亲手种点东西,就不知道农业的难处。”
李牧遥接过锄头,手感比她想象的要沉得多。
“你是农大硕士,所里学历最高的。”
赵卫国看着她,“但我希望你忘记学历,从头学起。
在这里,一个老农的经验可能比教科书更有用。”
李牧遥郑重地点头:“我明白,所长。
我会虚心学习的。”
赵卫国似乎满意了她的态度,表情缓和了些:“今天你先安顿一下,熟悉环境。
宿舍在办公楼后面那排平房,己经给你安排了一间。
明天开始正式工作。”
回到办公室,赵卫国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你这个月的生活补助。
所里条件有限,比不上区里其他单位,但基本生活没问题。”
李牧遥接过信封,厚度比她预期的要薄。
“还有什么问题吗?”
赵卫国问。
李牧遥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所长,我在想...我们所能不能做一些更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研究?
比如抗旱抗涝的品种...”赵卫国深深看了她一眼:“想法很好。
但首先要了解这里的土地和气候特点,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
而不是把我们以为好的强加给他们。”
他停顿一下,补充道,“这个周末,跟我下乡去看看。”
离开所长办公室,李牧遥被一位中年女同志带到宿舍。
宿舍很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但没有独立卫生间,需要去院子角落的公共厕所和淋浴间。
安顿好行李,她独自坐在床沿,看着靠在墙边的那把锄头和放在桌上的显微镜,心中五味杂陈。
这与她想象中的科研工作相去甚远,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团队的协作,只有陈旧的基础设施和有限的条件。
但不知为何,赵卫国那双看透世事的眼睛和他那句“不懂土地,就读不懂数据”的话,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
她从包里取出那个金属盒,打开盒盖,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就从这里开始吧。”
她轻声对自己说。
窗外,夕阳西下,给破旧的农科所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远处试验田里,几个身影仍在忙碌着。
李牧遥拿起锄头,推门向外走去。
她决定在天黑前,先去自己的那块责任田看看。
锄头扛在肩上,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