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十年李牧遥赵卫国最新完本小说_免费小说大全选调十年(李牧遥赵卫国)
时间: 2025-09-13 06:44:55
车轮碾过坑洼不平的县道,溅起混浊的水花。
李牧遥握紧方向盘,目光穿过被暴雨猛烈敲击的前挡风玻璃,努力辨认着前方的路。
这条从省城通往秦安区的路,她从小到大走过无数遍,却从未像今天这般艰难。
副驾驶座上,一个密封严实的金属盒里装着她在农科院实习期间参与培育的“秦安抗旱一号”小麦原种。
雨刮器疯狂地左右摆动,却依然赶不上暴雨倾泻的速度。
天色渐暗,雨幕中的乡野模糊成灰蒙蒙的一片。
“快到了,就快到了。”
她喃喃自语,既是安慰自己,也是安慰那盒珍贵的种子。
突然,车身猛地一沉,向右前方倾斜,随后彻底停滞不前。
发动机空转的轰鸣声在暴雨声中显得格外无力。
李牧遥心里一沉,推开车门,雨水瞬间打湿了她的衣衫。
她绕到车右侧,心凉了半截——右前轮完全陷进了泥坑里,泥水己经淹没了大半个轮胎。
“糟糕!”
她蹲下身查看情况,雨水顺着发梢流进脖颈,冰凉刺骨。
这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段路,手机信号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
她尝试拨了几个电话,都未能接通。
雨越下越大,天色越来越暗。
李牧遥回到车上,打开双闪,焦虑地看着窗外。
就在这时,远处隐约出现几个披着雨衣的身影,正沿着路边艰难前行。
她犹豫片刻,还是按了下喇叭。
那几个身影停顿了一下,互相交谈了几句,随后朝她的方向走来。
走近了才看清是三位农民,雨衣下露出的裤腿早己湿透,沾满了泥浆。
“姑娘,咋啦?
陷车了?”
为首的一位年长者敲了敲车窗问道,浓重的乡音让李牧遥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她降下车窗,雨水立刻扫了进来:“轮胎陷泥里了,能帮帮我吗?”
几位农民绕到陷车处查看情况,用方言快速交流着。
“得找点石头树枝垫一下。”
“这大雨天的,哪找去?”
“前头老张家地在修田埂,有点碎石。”
年长者转向李牧遥:“姑娘你别急,我让我家小子跑去弄点碎石来。
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你得赶紧出去,前面路段更低洼,再晚就更难走了。”
李牧遥连连道谢,注意到他们手上都拿着农具,裤腿上沾满泥浆:“这么大雨,您们这是...抢收哩!”
另一位中年农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这鬼天气说变就变,庄稼泡水里就全完了!
我们刚从地里回来,能抢一点是一点。”
李牧遥这才想起,现在正是小麦成熟的关键期,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等待救援的时候,她与几位农民聊了起来。
年长者姓王,家里种了十亩麦子,眼看着今年长势不错,却被这场暴雨毁了近三成。
“这雨再下半天,剩下的也保不住喽。”
老王摇头叹息,“咱这地方,不是旱就是涝,老天爷不赏饭吃啊!”
李牧遥想起金属盒里的抗旱麦种,心中一动:“如果有一种麦子更耐旱耐涝,会不会好点?”
“那敢情好!”
老王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来,“但好种子哪轮到我们这些散户?
就算有,也贵得很哩!”
谈话间,一个年轻人扛着半袋碎石跑来,大家七手八脚地将碎石垫在轮胎下。
李牧遥回到驾驶座尝试发动车辆,几位农民在后面奋力推车。
泥水溅了他们一身,但没人抱怨。
经过几次尝试,车轮终于从泥坑中挣脱出来。
李牧遥急忙下车道谢,想拿出钱包表示心意,却被老王坚决拒绝了。
“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
姑娘你快赶路吧,天要黑了,前面路更不好走。”
老王说着,突然注意到车后座上的几本农业书籍,“姑娘是读书人?”
“我是农大的,刚毕业,回区里工作。”
李牧遥回答,心中涌起一股复杂情绪。
几位农民的眼神顿时多了几分敬意:“农大的好啊!
以后咱庄稼有问题,能找你问问不?”
李牧遥郑重地点头:“当然可以!
我分配到区农科所,就是为大家服务的。”
道别后,她重新上路,透过后视镜看到那几个身影在雨中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雨幕中。
雨势稍小,但前方的路依然泥泞难行。
她开得格外小心,心中却波涛汹涌。
那些农民满是泥浆的手和充满期盼的眼神,与金属盒里那些精心培育的种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学术论文里的数据图表,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田野间的艰辛劳作——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她正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
到达区里时,天己完全黑透。
雨还在下,但城区道路明显好了许多。
李牧遥按照导航找到组织部指定的招待所,办理入住时己是精疲力尽。
房间简单但干净。
她小心翼翼地将金属盒放在桌上,打开检查种子是否受潮。
那些金黄的麦粒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仿佛蕴含着无限希望。
洗完热水澡,她站在窗前望着雨中的小城夜景。
手机响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询问她是否安全到达。
“己到区里,一切都好,明天报到。”
她简短回复,没有提及路上的遭遇。
窗外,雨滴敲打着玻璃,奏出单调而持久的韵律。
李牧遥想起老王说起庄稼受损时那无奈的眼神,想起他们推车时浑身的泥浆,想起得知她是农大学生时那充满期盼的目光。
她从金属盒中取出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几十粒“秦安抗旱一号”的样本。
这些种子能否真的适应秦安的土地?
能否真正为农民带来好处?
雨声中,她似乎听到了某种召唤,低沉而持久,来自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明天,她将正式报到,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未来会怎样,她不知道,但今晚的遭遇己经在她心中种下了第一颗种子——不是玻璃瓶中的那些,而是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
她轻轻摩挲着玻璃瓶,对着雨夜轻声自语:“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李牧遥握紧方向盘,目光穿过被暴雨猛烈敲击的前挡风玻璃,努力辨认着前方的路。
这条从省城通往秦安区的路,她从小到大走过无数遍,却从未像今天这般艰难。
副驾驶座上,一个密封严实的金属盒里装着她在农科院实习期间参与培育的“秦安抗旱一号”小麦原种。
雨刮器疯狂地左右摆动,却依然赶不上暴雨倾泻的速度。
天色渐暗,雨幕中的乡野模糊成灰蒙蒙的一片。
“快到了,就快到了。”
她喃喃自语,既是安慰自己,也是安慰那盒珍贵的种子。
突然,车身猛地一沉,向右前方倾斜,随后彻底停滞不前。
发动机空转的轰鸣声在暴雨声中显得格外无力。
李牧遥心里一沉,推开车门,雨水瞬间打湿了她的衣衫。
她绕到车右侧,心凉了半截——右前轮完全陷进了泥坑里,泥水己经淹没了大半个轮胎。
“糟糕!”
她蹲下身查看情况,雨水顺着发梢流进脖颈,冰凉刺骨。
这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段路,手机信号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
她尝试拨了几个电话,都未能接通。
雨越下越大,天色越来越暗。
李牧遥回到车上,打开双闪,焦虑地看着窗外。
就在这时,远处隐约出现几个披着雨衣的身影,正沿着路边艰难前行。
她犹豫片刻,还是按了下喇叭。
那几个身影停顿了一下,互相交谈了几句,随后朝她的方向走来。
走近了才看清是三位农民,雨衣下露出的裤腿早己湿透,沾满了泥浆。
“姑娘,咋啦?
陷车了?”
为首的一位年长者敲了敲车窗问道,浓重的乡音让李牧遥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她降下车窗,雨水立刻扫了进来:“轮胎陷泥里了,能帮帮我吗?”
几位农民绕到陷车处查看情况,用方言快速交流着。
“得找点石头树枝垫一下。”
“这大雨天的,哪找去?”
“前头老张家地在修田埂,有点碎石。”
年长者转向李牧遥:“姑娘你别急,我让我家小子跑去弄点碎石来。
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你得赶紧出去,前面路段更低洼,再晚就更难走了。”
李牧遥连连道谢,注意到他们手上都拿着农具,裤腿上沾满泥浆:“这么大雨,您们这是...抢收哩!”
另一位中年农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这鬼天气说变就变,庄稼泡水里就全完了!
我们刚从地里回来,能抢一点是一点。”
李牧遥这才想起,现在正是小麦成熟的关键期,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等待救援的时候,她与几位农民聊了起来。
年长者姓王,家里种了十亩麦子,眼看着今年长势不错,却被这场暴雨毁了近三成。
“这雨再下半天,剩下的也保不住喽。”
老王摇头叹息,“咱这地方,不是旱就是涝,老天爷不赏饭吃啊!”
李牧遥想起金属盒里的抗旱麦种,心中一动:“如果有一种麦子更耐旱耐涝,会不会好点?”
“那敢情好!”
老王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来,“但好种子哪轮到我们这些散户?
就算有,也贵得很哩!”
谈话间,一个年轻人扛着半袋碎石跑来,大家七手八脚地将碎石垫在轮胎下。
李牧遥回到驾驶座尝试发动车辆,几位农民在后面奋力推车。
泥水溅了他们一身,但没人抱怨。
经过几次尝试,车轮终于从泥坑中挣脱出来。
李牧遥急忙下车道谢,想拿出钱包表示心意,却被老王坚决拒绝了。
“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
姑娘你快赶路吧,天要黑了,前面路更不好走。”
老王说着,突然注意到车后座上的几本农业书籍,“姑娘是读书人?”
“我是农大的,刚毕业,回区里工作。”
李牧遥回答,心中涌起一股复杂情绪。
几位农民的眼神顿时多了几分敬意:“农大的好啊!
以后咱庄稼有问题,能找你问问不?”
李牧遥郑重地点头:“当然可以!
我分配到区农科所,就是为大家服务的。”
道别后,她重新上路,透过后视镜看到那几个身影在雨中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雨幕中。
雨势稍小,但前方的路依然泥泞难行。
她开得格外小心,心中却波涛汹涌。
那些农民满是泥浆的手和充满期盼的眼神,与金属盒里那些精心培育的种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学术论文里的数据图表,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田野间的艰辛劳作——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她正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
到达区里时,天己完全黑透。
雨还在下,但城区道路明显好了许多。
李牧遥按照导航找到组织部指定的招待所,办理入住时己是精疲力尽。
房间简单但干净。
她小心翼翼地将金属盒放在桌上,打开检查种子是否受潮。
那些金黄的麦粒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仿佛蕴含着无限希望。
洗完热水澡,她站在窗前望着雨中的小城夜景。
手机响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询问她是否安全到达。
“己到区里,一切都好,明天报到。”
她简短回复,没有提及路上的遭遇。
窗外,雨滴敲打着玻璃,奏出单调而持久的韵律。
李牧遥想起老王说起庄稼受损时那无奈的眼神,想起他们推车时浑身的泥浆,想起得知她是农大学生时那充满期盼的目光。
她从金属盒中取出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几十粒“秦安抗旱一号”的样本。
这些种子能否真的适应秦安的土地?
能否真正为农民带来好处?
雨声中,她似乎听到了某种召唤,低沉而持久,来自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明天,她将正式报到,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未来会怎样,她不知道,但今晚的遭遇己经在她心中种下了第一颗种子——不是玻璃瓶中的那些,而是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
她轻轻摩挲着玻璃瓶,对着雨夜轻声自语:“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