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的古代暖食记(苏苏苏苏)网络热门小说_最新小说苏苏的古代暖食记(苏苏苏苏)
时间: 2025-09-13 06:45:34
镇上的街比苏苏想象中热闹些。
青石板路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发亮,两侧的铺子挂着蓝布幌子,“布庄粮铺杂货”的字样在风里晃。
挑着担子的货郎边走边吆喝,糖画摊前围了几个攥着铜板的小孩,空气里混着包子铺的麦香和药铺的苦味儿。
李婆婆拉着苏苏的手,脚步放得很轻,路过布庄时还特意往里瞅了眼,小声说:“前儿个王婶说的就是这家布庄,听说缺个打杂的,管两顿饭,月钱三百文。”
她心里盘算着:三百文,半个月就是一百五十文,可张地主家的租子要二两银子(两千文),单靠打杂根本不够。
“先去问问?”
李婆婆见她没说话,又补了句,语气里带着期盼。
苏苏点头,跟着她走进布庄。
刚进门,老板娘就抬眼扫了过来,见她们穿得破旧,眉头先皱了三分:“要买布?”
“不是不是,”李婆婆连忙摆手,陪着笑,“我们是来问……您这儿是不是缺打杂的?
我家丫头手脚勤快,能洗衣、能扫地,还会缝补……”老板娘上下打量了苏苏一圈,目光停在她沾着泥点的襦裙上,语气冷淡:“缺是缺,但要手脚干净、模样周正的。
你们这样……还是再去别处看看吧。”
话里的嫌弃毫不掩饰,李婆婆的脸瞬间红了,拉着苏苏就要往外走。
苏苏却没动,抬头看着老板娘,轻声说:“老板娘,我缝补的手艺或许跟别人不一样。
您店里要是有缝坏的布、或者客人退回来的破衣裳,我能补得看不出来痕迹,还能绣点小花样遮瑕疵。
要是补得不好,您不用给我钱,要是补得好,再谈雇我的事,您看行吗?”
她这话不是瞎编的——现代她合租时,室友是个手工爱好者,教过她用“无痕缝补法”补衣服,还会绣些小雏菊、小叶子的图案,用来遮破洞正好。
古代的针线活大多粗糙,这或许是个突破口。
老板娘愣了下,显然没料到这个穷丫头会这么说。
她沉吟片刻,从柜台下拿出块蓝色的粗布,上面有个指甲盖大的破洞:“那你试试,补好我看看。”
苏苏接过布,又向老板娘要了针线。
她坐在布庄角落的小凳上,手指捏着细针,回忆着室友教的方法——先从破洞边缘的布纹里穿针,把破口的线头轻轻对齐,再用细密的针脚顺着布纹缝,每缝几针就把线拉紧,让破口贴合。
缝好破洞后,她又在旁边绣了朵小小的白色雏菊,刚好遮住针脚的痕迹。
不过半炷香的时间,苏苏就把布递了回去。
老板娘接过来一看,眼睛顿时亮了——破洞处几乎看不出缝过的痕迹,那朵小雏菊绣得栩栩如生,反而让原本普通的粗布添了点灵气。
“你这手艺……”老板娘有些惊讶,语气也缓和了不少,“以前跟谁学的?”
苏苏编了个借口:“小时候跟着村里的老嬷嬷学的,她教过我些不一样的缝法。”
老板娘点点头,心里盘算了下——店里常有客人衣服勾破、或者布匹有小瑕疵,要是能补得这么好看,不仅能留住客人,说不定还能多赚点“缝补费”。
她看着苏苏,语气认真起来:“你要是愿意来,每月给你西百文,管两顿饭。
不过每天要辰时来,申时走,要是忙,可能要多留会儿。”
西百文!
比王婶说的还多一百文!
李婆婆激动得差点拍手,苏苏也松了口气,连忙点头:“愿意!
我明天就来!”
出了布庄,李婆婆拉着苏苏的手,笑得合不拢嘴:“丫头,你可真厉害!
这下咱们有活干了,西百文呢,攒攒就能凑租子了!”
苏苏也笑,心里却没放松——西百文一个月,半个月才两百文,离二两银子还差得远。
得再找个能赚钱的法子,最好是能快速变现的。
两人沿着街道继续走,路过一条小巷时,苏苏看见巷口的草地上长着不少野菜——有马齿苋、蒲公英,还有些她认识的、现代用来做沙拉的野菜。
她突然想起,现代超市里的“野菜沙拉野菜包子”都卖得不便宜,古代人虽然也吃野菜,但大多是煮着吃,味道单调。
要是把野菜做成不一样的吃食,会不会有人买?
苏苏蹲下身,摘了片马齿苋的叶子,对李婆婆说:“婆婆,咱们采点野菜回去吧,我能把它做成好吃的,说不定能拿到镇上卖。”
李婆婆愣了:“野菜?
那东西除了煮着吃,还能怎么弄?
别人都不爱吃的……您放心,我有办法。”
苏苏笑着说,“咱们先采些回去试试,要是好吃,再多采点来卖。”
李婆婆虽然疑惑,但还是陪着苏苏采野菜。
两人采了满满一篮子,有马齿苋、蒲公英,还有些嫩荠菜。
回到家时,天己经快黑了,苏苏顾不上休息,立刻动手准备。
她先把野菜摘洗干净,用开水焯了一遍,去掉苦味,然后挤干水分,切成碎末。
接着,她从米缸里舀出仅有的小半碗米,磨成米粉,又打了个鸡蛋(这是家里仅有的存货),和野菜碎末混在一起,加了点盐和少许葱花,搅拌成糊状。
最后,她在锅里刷了点油,把野菜米糊舀进去,摊成薄薄的饼,小火慢慢煎。
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香味,金黄的野菜饼边缘微微卷起,咬一口,外酥里嫩,带着野菜的清香和鸡蛋的鲜味,一点都不苦。
李婆婆尝了一口,眼睛都亮了:“丫头,这也太好吃了!
比煮的野菜好吃一百倍!”
苏苏也松了口气,这野菜饼算是成功了。
她看着剩下的野菜,心里有了主意——明天去布庄干活时,多做些野菜饼,带到镇上的集市去卖,说不定能赚点零花钱。
第二天一早,苏苏五点就起来了。
她用剩下的野菜和少量面粉,做了二十个野菜饼,用干净的油纸包好,装进篮子里。
李婆婆则帮她把昨晚采的野菜整理好,打算等苏苏下班回来,再一起做些别的吃食。
苏苏背着篮子,揣着针线,早早地去了布庄。
老板娘见她来得早,又看她带来的野菜饼闻着香,便笑着说:“你这饼看着不错,要是等会儿不忙,我买两个尝尝。”
苏苏连忙道谢,心里暗暗高兴——这要是能打开销路,说不定又是一条赚钱的路子。
一上午,苏苏在布庄忙得脚不沾地,缝补了好几块布,老板娘看了都连连称赞。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老板娘果然买了两个野菜饼,尝了之后赞不绝口:“这饼又香又顶饿,你要是每天都做,我都能买两个当午饭。”
苏苏趁机说:“老板娘,要是您觉得好吃,也可以帮我跟店里的客人说说,我下午下班后会在集市口卖,一文钱一个,便宜又好吃。”
老板娘点点头:“行,我帮你说说。”
下午,苏苏加快速度干活,提前半个时辰就忙完了。
她背着篮子去了集市口,找了个角落放下篮子,刚吆喝了一声“野菜饼,一文钱一个,香酥可口”,就有个带着孩子的妇人走了过来。
“这野菜饼能好吃吗?”
妇人有些犹豫。
“您先尝一小块,不好吃不要钱。”
苏苏递过去一小块。
妇人尝了之后,立刻点头:“好吃!
给我来三个!”
有了第一个客人,后面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不到一个时辰,二十个野菜饼就卖光了,苏苏手里攥着二十文钱,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是她在古代赚的第一笔“外快”,虽然不多,但却是个好开始。
她拿着钱,先去粮铺买了两斤米,又买了点面粉和盐,剩下的钱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走在回家的路上,苏苏看着手里的米袋,心里充满了希望——布庄的活计能赚稳定的钱,野菜饼能赚外快,再想想别的法子,半个月内凑齐租子,应该没问题。
可她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李婆婆坐在门槛上,脸色发白,旁边还站着个陌生的妇人,正是上午在集市上买她野菜饼的那个。
苏苏心里一紧,连忙跑过去:“婆婆,怎么了?”
李婆婆见她回来,眼圈一红:“丫头,这位是王婶,她说……她说张地主家又变卦了,说租子要提前交,三天内必须交齐,不然就收院子……”
青石板路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发亮,两侧的铺子挂着蓝布幌子,“布庄粮铺杂货”的字样在风里晃。
挑着担子的货郎边走边吆喝,糖画摊前围了几个攥着铜板的小孩,空气里混着包子铺的麦香和药铺的苦味儿。
李婆婆拉着苏苏的手,脚步放得很轻,路过布庄时还特意往里瞅了眼,小声说:“前儿个王婶说的就是这家布庄,听说缺个打杂的,管两顿饭,月钱三百文。”
她心里盘算着:三百文,半个月就是一百五十文,可张地主家的租子要二两银子(两千文),单靠打杂根本不够。
“先去问问?”
李婆婆见她没说话,又补了句,语气里带着期盼。
苏苏点头,跟着她走进布庄。
刚进门,老板娘就抬眼扫了过来,见她们穿得破旧,眉头先皱了三分:“要买布?”
“不是不是,”李婆婆连忙摆手,陪着笑,“我们是来问……您这儿是不是缺打杂的?
我家丫头手脚勤快,能洗衣、能扫地,还会缝补……”老板娘上下打量了苏苏一圈,目光停在她沾着泥点的襦裙上,语气冷淡:“缺是缺,但要手脚干净、模样周正的。
你们这样……还是再去别处看看吧。”
话里的嫌弃毫不掩饰,李婆婆的脸瞬间红了,拉着苏苏就要往外走。
苏苏却没动,抬头看着老板娘,轻声说:“老板娘,我缝补的手艺或许跟别人不一样。
您店里要是有缝坏的布、或者客人退回来的破衣裳,我能补得看不出来痕迹,还能绣点小花样遮瑕疵。
要是补得不好,您不用给我钱,要是补得好,再谈雇我的事,您看行吗?”
她这话不是瞎编的——现代她合租时,室友是个手工爱好者,教过她用“无痕缝补法”补衣服,还会绣些小雏菊、小叶子的图案,用来遮破洞正好。
古代的针线活大多粗糙,这或许是个突破口。
老板娘愣了下,显然没料到这个穷丫头会这么说。
她沉吟片刻,从柜台下拿出块蓝色的粗布,上面有个指甲盖大的破洞:“那你试试,补好我看看。”
苏苏接过布,又向老板娘要了针线。
她坐在布庄角落的小凳上,手指捏着细针,回忆着室友教的方法——先从破洞边缘的布纹里穿针,把破口的线头轻轻对齐,再用细密的针脚顺着布纹缝,每缝几针就把线拉紧,让破口贴合。
缝好破洞后,她又在旁边绣了朵小小的白色雏菊,刚好遮住针脚的痕迹。
不过半炷香的时间,苏苏就把布递了回去。
老板娘接过来一看,眼睛顿时亮了——破洞处几乎看不出缝过的痕迹,那朵小雏菊绣得栩栩如生,反而让原本普通的粗布添了点灵气。
“你这手艺……”老板娘有些惊讶,语气也缓和了不少,“以前跟谁学的?”
苏苏编了个借口:“小时候跟着村里的老嬷嬷学的,她教过我些不一样的缝法。”
老板娘点点头,心里盘算了下——店里常有客人衣服勾破、或者布匹有小瑕疵,要是能补得这么好看,不仅能留住客人,说不定还能多赚点“缝补费”。
她看着苏苏,语气认真起来:“你要是愿意来,每月给你西百文,管两顿饭。
不过每天要辰时来,申时走,要是忙,可能要多留会儿。”
西百文!
比王婶说的还多一百文!
李婆婆激动得差点拍手,苏苏也松了口气,连忙点头:“愿意!
我明天就来!”
出了布庄,李婆婆拉着苏苏的手,笑得合不拢嘴:“丫头,你可真厉害!
这下咱们有活干了,西百文呢,攒攒就能凑租子了!”
苏苏也笑,心里却没放松——西百文一个月,半个月才两百文,离二两银子还差得远。
得再找个能赚钱的法子,最好是能快速变现的。
两人沿着街道继续走,路过一条小巷时,苏苏看见巷口的草地上长着不少野菜——有马齿苋、蒲公英,还有些她认识的、现代用来做沙拉的野菜。
她突然想起,现代超市里的“野菜沙拉野菜包子”都卖得不便宜,古代人虽然也吃野菜,但大多是煮着吃,味道单调。
要是把野菜做成不一样的吃食,会不会有人买?
苏苏蹲下身,摘了片马齿苋的叶子,对李婆婆说:“婆婆,咱们采点野菜回去吧,我能把它做成好吃的,说不定能拿到镇上卖。”
李婆婆愣了:“野菜?
那东西除了煮着吃,还能怎么弄?
别人都不爱吃的……您放心,我有办法。”
苏苏笑着说,“咱们先采些回去试试,要是好吃,再多采点来卖。”
李婆婆虽然疑惑,但还是陪着苏苏采野菜。
两人采了满满一篮子,有马齿苋、蒲公英,还有些嫩荠菜。
回到家时,天己经快黑了,苏苏顾不上休息,立刻动手准备。
她先把野菜摘洗干净,用开水焯了一遍,去掉苦味,然后挤干水分,切成碎末。
接着,她从米缸里舀出仅有的小半碗米,磨成米粉,又打了个鸡蛋(这是家里仅有的存货),和野菜碎末混在一起,加了点盐和少许葱花,搅拌成糊状。
最后,她在锅里刷了点油,把野菜米糊舀进去,摊成薄薄的饼,小火慢慢煎。
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香味,金黄的野菜饼边缘微微卷起,咬一口,外酥里嫩,带着野菜的清香和鸡蛋的鲜味,一点都不苦。
李婆婆尝了一口,眼睛都亮了:“丫头,这也太好吃了!
比煮的野菜好吃一百倍!”
苏苏也松了口气,这野菜饼算是成功了。
她看着剩下的野菜,心里有了主意——明天去布庄干活时,多做些野菜饼,带到镇上的集市去卖,说不定能赚点零花钱。
第二天一早,苏苏五点就起来了。
她用剩下的野菜和少量面粉,做了二十个野菜饼,用干净的油纸包好,装进篮子里。
李婆婆则帮她把昨晚采的野菜整理好,打算等苏苏下班回来,再一起做些别的吃食。
苏苏背着篮子,揣着针线,早早地去了布庄。
老板娘见她来得早,又看她带来的野菜饼闻着香,便笑着说:“你这饼看着不错,要是等会儿不忙,我买两个尝尝。”
苏苏连忙道谢,心里暗暗高兴——这要是能打开销路,说不定又是一条赚钱的路子。
一上午,苏苏在布庄忙得脚不沾地,缝补了好几块布,老板娘看了都连连称赞。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老板娘果然买了两个野菜饼,尝了之后赞不绝口:“这饼又香又顶饿,你要是每天都做,我都能买两个当午饭。”
苏苏趁机说:“老板娘,要是您觉得好吃,也可以帮我跟店里的客人说说,我下午下班后会在集市口卖,一文钱一个,便宜又好吃。”
老板娘点点头:“行,我帮你说说。”
下午,苏苏加快速度干活,提前半个时辰就忙完了。
她背着篮子去了集市口,找了个角落放下篮子,刚吆喝了一声“野菜饼,一文钱一个,香酥可口”,就有个带着孩子的妇人走了过来。
“这野菜饼能好吃吗?”
妇人有些犹豫。
“您先尝一小块,不好吃不要钱。”
苏苏递过去一小块。
妇人尝了之后,立刻点头:“好吃!
给我来三个!”
有了第一个客人,后面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不到一个时辰,二十个野菜饼就卖光了,苏苏手里攥着二十文钱,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是她在古代赚的第一笔“外快”,虽然不多,但却是个好开始。
她拿着钱,先去粮铺买了两斤米,又买了点面粉和盐,剩下的钱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走在回家的路上,苏苏看着手里的米袋,心里充满了希望——布庄的活计能赚稳定的钱,野菜饼能赚外快,再想想别的法子,半个月内凑齐租子,应该没问题。
可她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李婆婆坐在门槛上,脸色发白,旁边还站着个陌生的妇人,正是上午在集市上买她野菜饼的那个。
苏苏心里一紧,连忙跑过去:“婆婆,怎么了?”
李婆婆见她回来,眼圈一红:“丫头,这位是王婶,她说……她说张地主家又变卦了,说租子要提前交,三天内必须交齐,不然就收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