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顶(李琳张哲)全文免费在线阅读_从零到顶热门小说
时间: 2025-09-13 06:48:00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琐碎工作和加班,让李琳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疲惫却不敢停歇。
她依旧是最早到办公室的那几个人之一,习惯性地先给自己接一大杯温水,然后开始清理打印机、检查会议室的预订情况、给绿植浇水——这些不知不觉也成了她默认的职责。
这天上午,当她正抱着一大摞需要各部门负责人签字的文件,艰难地试图用下巴去顶开沉重的玻璃门时,一只手臂从旁边伸了过来,轻松地帮她把门推开。
“谢谢……”李琳感激地抬头,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面容清秀、年纪与她相仿的男生。
“不客气,看你拿这么多。”
张哲笑了笑,声音温和,“新来的?
行政部的?”
“对,我叫李琳,上周刚来。”
李琳调整了一下怀里快滑落的文件。
“张哲,我也刚来两周。”
他指了指技术支持部所在的方向,“就在那边角落。
需要帮忙吗?
你这看起来像要去远征。”
李琳被他的形容逗笑了,犹豫了一下,还是摇摇头:“不用了,都是要送去签字的,得一个个找,挺麻烦的。
谢谢你啊。”
“行,那你慢点。”
张哲点点头,很自然地走向了茶水间。
这次短暂的交流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李琳沉寂的湖面,泛起一丝微澜。
在这个人人步履匆匆、目光很少为陌生人停留的环境里,一点微不足道的善意也显得格外珍贵。
中午吃饭时间,李琳再次面临独自一人的尴尬。
她正犹豫是再去吃煎饼还是尝试一下附近另一家看起来性价比很高的麻辣烫时,看到了正在电梯口等电梯的张哲。
张哲也看到了她,主动招呼:“李琳,去吃饭?
一起?
我知道有家不错的盖饭,就在后面那条街。”
李琳几乎是松了一口气,立刻答应:“好啊,正好不知道吃什么。”
午餐的小馆子里人声鼎沸,充满了烟火气。
和李琳想象中西装革履的精英们谈论业务的场景不同,这里挤满了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上班族,吃得简单而迅速。
“怎么样?
还适应吗?”
张哲一边拌着碗里的咖喱饭一边问。
李琳苦笑了一下,夹起一筷子土豆丝:“说实话吗?
有点……幻灭。
感觉每天都在打杂,跑腿,复印,像个透明人。”
她难得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话不由得多了起来。
张哲表示理解地点点头:“都这样。
我们那边也差不多,天天接电话,处理些‘我的电脑为什么打不开了’、‘打印机又卡纸了’这种问题。
学长学姐们都说,新人进来就是干这个的,得熬。”
“熬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李琳叹了口气。
“谁知道呢。”
张哲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不过,我这几天可听了不少‘故事’。”
他眨了眨眼,露出一丝神秘的表情:“就咱们行政部,也挺有意思的。”
李琳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什么意思?”
“你看那个小王,”张哲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周围,确保没有熟人,“她可不是普通员工。
听说她是公司某个副总的远房亲戚,塞进来混日子的,所以陈经理一般也不怎么管她,重活累活都分给别人。”
李琳愣了一下,想起小王那总是很疲惫却又似乎并不怎么忙碌的样子,若有所思。
“还有,你知道为什么陈经理脾气总那么冲吗?”
张哲继续低声说,“听说他在这位置上待了快十年了,一首没升上去,心里憋着火呢。
上面不提拔,下面新人又一茬茬地来,他压力大得很,所以对新人尤其苛刻。”
李琳恍然大悟,难怪陈经理看她的眼神总带着一种不耐烦和审视。
“这些都是谁告诉你的?”
李琳忍不住问。
“技术支持部嘛,到处修电脑,装系统,听得多了。”
张哲笑了笑,“而且老员工们也喜欢闲聊,有时候听着听着就拼凑出来了。
这叫‘职场潜规则’,没人会明着教你,但不懂就容易踩雷。”
“潜规则?”
李琳重复着这个词,感觉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对啊。”
张哲掰着手指头数,“比如,别看有些人职位不高,但可能是老板的眼线;开会的时候,谁坐什么位置都有讲究;跨部门协作,邮件抄送谁不抄送谁,门道多了去了;甚至食堂吃饭,哪些人经常坐一起,都可能是一个个小圈子……”李琳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些是她从未想过的问题。
她以为职场就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
“那……我们该怎么办?”
她有些茫然地问。
“多看,多听,少说。”
张哲总结道,“先搞清楚这里的游戏规则,再想想怎么玩。
别傻乎乎地只知道埋头干活,不然累死了也没人知道。
当然,活也得干好,不然连玩的资格都没有。”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尤其是你,在行政部,离领导近,人际关系更复杂,更得小心点。”
这顿午饭吃了将近一个小时,是李琳入职以来感觉最有收获的一段时间。
她不仅认识了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张哲的话像一把钥匙,帮她撬开了职场那扇厚重铁门的一条缝,让她窥见了门后复杂而真实的景象。
回去的路上,她再看办公室里的那些人和事,感觉似乎都不一样了。
她开始留意那些微妙的互动:谁和谁打招呼更热情,谁在陈经理面前特别恭敬背过身却撇撇嘴,哪个小组的人总是聚在一起喝咖啡……她依然需要去复印一大堆文件,依然需要给会议室准备矿泉水,但她心里多了一份警觉和思考。
她不再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每一个指令背后的脉络和意图。
下午,陈经理让她给几个合作方寄快递,把对方公司名字和地址给了她。
她正要像往常一样首接下单,忽然想起张哲的话,多留了个心眼。
她打开之前的通讯记录和合同文档,仔细核对了一下地址和收件人信息,果然发现其中一个地址最近刚刚变更过,而陈经理给的还是老地址。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陈经理工位前,语气尽量恭敬地说:“陈经理,打扰一下。
我核对了一下,XX公司的地址好像上个月更新了,您看我们是寄到新地址还是再确认一下?”
陈经理正在打电话,闻言愣了一下,捂住话筒,看了一眼李琳递过来的核对记录,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随即很快点头:“哦对,寄新的。
以后这种小事你自己把握就行。”
虽然陈经理的语气没什么变化,但李琳感觉到,那一刻,他看她的眼神里,少了一丝惯有的漠视,多了一丁点别的东西。
她回到工位,心里有了一丝微小的成就感。
这或许就是张哲所说的“玩法”?
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甚至提前半步。
下班时,她在电梯里又遇到了张哲。
两人相视一笑。
“谢了,”李琳轻声说,“今天午饭……很有用。”
张哲耸耸肩,笑得有点狡黠:“不客气,菜鸟互助嘛。
以后听到什么八卦,随时共享。”
电梯门打开,外面是华灯初上的北京。
晚风吹在脸上,依旧带着白日的余温,但李琳却觉得,自己好像比昨天更清醒了一点。
这条从格子间通向未来的路,依然迷雾重重,但至少,她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互相照应的同行者,并且拿到了第一张粗糙的“地图”。
接下来的路,需要她更仔细地去观察,更谨慎地去行走。
她依旧是最早到办公室的那几个人之一,习惯性地先给自己接一大杯温水,然后开始清理打印机、检查会议室的预订情况、给绿植浇水——这些不知不觉也成了她默认的职责。
这天上午,当她正抱着一大摞需要各部门负责人签字的文件,艰难地试图用下巴去顶开沉重的玻璃门时,一只手臂从旁边伸了过来,轻松地帮她把门推开。
“谢谢……”李琳感激地抬头,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面容清秀、年纪与她相仿的男生。
“不客气,看你拿这么多。”
张哲笑了笑,声音温和,“新来的?
行政部的?”
“对,我叫李琳,上周刚来。”
李琳调整了一下怀里快滑落的文件。
“张哲,我也刚来两周。”
他指了指技术支持部所在的方向,“就在那边角落。
需要帮忙吗?
你这看起来像要去远征。”
李琳被他的形容逗笑了,犹豫了一下,还是摇摇头:“不用了,都是要送去签字的,得一个个找,挺麻烦的。
谢谢你啊。”
“行,那你慢点。”
张哲点点头,很自然地走向了茶水间。
这次短暂的交流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李琳沉寂的湖面,泛起一丝微澜。
在这个人人步履匆匆、目光很少为陌生人停留的环境里,一点微不足道的善意也显得格外珍贵。
中午吃饭时间,李琳再次面临独自一人的尴尬。
她正犹豫是再去吃煎饼还是尝试一下附近另一家看起来性价比很高的麻辣烫时,看到了正在电梯口等电梯的张哲。
张哲也看到了她,主动招呼:“李琳,去吃饭?
一起?
我知道有家不错的盖饭,就在后面那条街。”
李琳几乎是松了一口气,立刻答应:“好啊,正好不知道吃什么。”
午餐的小馆子里人声鼎沸,充满了烟火气。
和李琳想象中西装革履的精英们谈论业务的场景不同,这里挤满了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上班族,吃得简单而迅速。
“怎么样?
还适应吗?”
张哲一边拌着碗里的咖喱饭一边问。
李琳苦笑了一下,夹起一筷子土豆丝:“说实话吗?
有点……幻灭。
感觉每天都在打杂,跑腿,复印,像个透明人。”
她难得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话不由得多了起来。
张哲表示理解地点点头:“都这样。
我们那边也差不多,天天接电话,处理些‘我的电脑为什么打不开了’、‘打印机又卡纸了’这种问题。
学长学姐们都说,新人进来就是干这个的,得熬。”
“熬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李琳叹了口气。
“谁知道呢。”
张哲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不过,我这几天可听了不少‘故事’。”
他眨了眨眼,露出一丝神秘的表情:“就咱们行政部,也挺有意思的。”
李琳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什么意思?”
“你看那个小王,”张哲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周围,确保没有熟人,“她可不是普通员工。
听说她是公司某个副总的远房亲戚,塞进来混日子的,所以陈经理一般也不怎么管她,重活累活都分给别人。”
李琳愣了一下,想起小王那总是很疲惫却又似乎并不怎么忙碌的样子,若有所思。
“还有,你知道为什么陈经理脾气总那么冲吗?”
张哲继续低声说,“听说他在这位置上待了快十年了,一首没升上去,心里憋着火呢。
上面不提拔,下面新人又一茬茬地来,他压力大得很,所以对新人尤其苛刻。”
李琳恍然大悟,难怪陈经理看她的眼神总带着一种不耐烦和审视。
“这些都是谁告诉你的?”
李琳忍不住问。
“技术支持部嘛,到处修电脑,装系统,听得多了。”
张哲笑了笑,“而且老员工们也喜欢闲聊,有时候听着听着就拼凑出来了。
这叫‘职场潜规则’,没人会明着教你,但不懂就容易踩雷。”
“潜规则?”
李琳重复着这个词,感觉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对啊。”
张哲掰着手指头数,“比如,别看有些人职位不高,但可能是老板的眼线;开会的时候,谁坐什么位置都有讲究;跨部门协作,邮件抄送谁不抄送谁,门道多了去了;甚至食堂吃饭,哪些人经常坐一起,都可能是一个个小圈子……”李琳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些是她从未想过的问题。
她以为职场就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
“那……我们该怎么办?”
她有些茫然地问。
“多看,多听,少说。”
张哲总结道,“先搞清楚这里的游戏规则,再想想怎么玩。
别傻乎乎地只知道埋头干活,不然累死了也没人知道。
当然,活也得干好,不然连玩的资格都没有。”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尤其是你,在行政部,离领导近,人际关系更复杂,更得小心点。”
这顿午饭吃了将近一个小时,是李琳入职以来感觉最有收获的一段时间。
她不仅认识了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张哲的话像一把钥匙,帮她撬开了职场那扇厚重铁门的一条缝,让她窥见了门后复杂而真实的景象。
回去的路上,她再看办公室里的那些人和事,感觉似乎都不一样了。
她开始留意那些微妙的互动:谁和谁打招呼更热情,谁在陈经理面前特别恭敬背过身却撇撇嘴,哪个小组的人总是聚在一起喝咖啡……她依然需要去复印一大堆文件,依然需要给会议室准备矿泉水,但她心里多了一份警觉和思考。
她不再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每一个指令背后的脉络和意图。
下午,陈经理让她给几个合作方寄快递,把对方公司名字和地址给了她。
她正要像往常一样首接下单,忽然想起张哲的话,多留了个心眼。
她打开之前的通讯记录和合同文档,仔细核对了一下地址和收件人信息,果然发现其中一个地址最近刚刚变更过,而陈经理给的还是老地址。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陈经理工位前,语气尽量恭敬地说:“陈经理,打扰一下。
我核对了一下,XX公司的地址好像上个月更新了,您看我们是寄到新地址还是再确认一下?”
陈经理正在打电话,闻言愣了一下,捂住话筒,看了一眼李琳递过来的核对记录,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随即很快点头:“哦对,寄新的。
以后这种小事你自己把握就行。”
虽然陈经理的语气没什么变化,但李琳感觉到,那一刻,他看她的眼神里,少了一丝惯有的漠视,多了一丁点别的东西。
她回到工位,心里有了一丝微小的成就感。
这或许就是张哲所说的“玩法”?
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甚至提前半步。
下班时,她在电梯里又遇到了张哲。
两人相视一笑。
“谢了,”李琳轻声说,“今天午饭……很有用。”
张哲耸耸肩,笑得有点狡黠:“不客气,菜鸟互助嘛。
以后听到什么八卦,随时共享。”
电梯门打开,外面是华灯初上的北京。
晚风吹在脸上,依旧带着白日的余温,但李琳却觉得,自己好像比昨天更清醒了一点。
这条从格子间通向未来的路,依然迷雾重重,但至少,她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互相照应的同行者,并且拿到了第一张粗糙的“地图”。
接下来的路,需要她更仔细地去观察,更谨慎地去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