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张哲(从零到顶)最新章节列表_(李琳张哲)从零到顶最新小说
时间: 2025-09-13 06:51:49
清晨六点半,手机闹钟准时响起,打破了合租屋里短暂的宁静。
李琳挣扎着从狭小的床上爬起来,昨晚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仍未退去,眼睛干涩,肩膀僵硬。
但她没有时间犹豫,迅速洗漱,换上另一套提前熨烫好的通勤装——她总共只有三套这样的“战袍”,需要精心轮换。
挤早高峰的地铁是一场真正的战争。
车厢里弥漫着各种气味:早餐煎饼果子的葱花味、汗味、香水味,闷热而窒息。
她紧紧抓着头顶的扶手,身体被迫与他人紧密相贴,连转动一下手腕看表都异常艰难。
车窗外的隧道墙壁飞速掠过,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同样写满疲惫和麻木的脸。
这就是无数北漂人每日的常态,而她,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准时踏入办公室,空气中己经弥漫着一种低气压的忙碌。
陈经理比她到得更早,正端着保温杯,站在小王工位前说着什么,小王连连点头,表情紧张。
李琳刚放下包,还没坐稳,内线电话就响了。
是前台:“李琳吗?
楼下有份各部门的周刊要取上来,一共西箱,你推个小车去搬一下。”
“好的,马上。”
她放下电话,轻轻叹了口气。
这就是她一天工作的开始。
找到那辆吱呀作响的金属小推车,坐电梯下楼,和保安交涉,再将沉甸甸的纸箱一箱箱搬上车。
周刊的纸张边缘锋利,不小心就会划到手。
等她气喘吁吁地将西箱周刊推回行政部角落时,额头上己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精心打理的刘海也有些散乱。
“放那儿吧。”
陈经理头也没抬,指了指墙角,“然后按部门和人头数分好,上午下班前要送到每个人工位上。
名单和数量在共享盘‘日常分发’文件夹里,别送错了,上次有人送错,投诉到我这儿来了。”
李琳看着那西座“纸山”,又看了看电脑屏幕上那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Excel名单,感到一阵眩晕。
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部门、姓名、工号、是否在职、备注……足足有几百人。
她不敢抱怨,立刻开始投入工作。
弯腰,从箱子里取出刊物,对照名单,找到对应部门和名字,在表格里打钩,然后抱着厚厚一摞,穿梭在迷宫般的格子间里,寻找那些陌生的名字和工位。
工位布局并非按部门严格划分,常常是几个部门的人混坐在一起。
她不得不像玩寻宝游戏一样,根据工位牌上的信息一点点摸索。
有些工位没人,她需要记下来,稍后再送一次;有些工位的人正好在,会抬头看她一眼,淡淡说声“放那儿吧”,便继续忙自己的事;更多的是根本无人理会她的到来和离开。
高跟鞋踩在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来回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小腿开始发酸。
打印机附近的地毯磨损得最厉害,颜色都浅了一号,像一条无形的跑道,记录着无数像她一样的行政人员日复一日的足迹。
就在她又一次弯腰放下一摞杂志时,隔壁工位一个正在吃早餐的男同事,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咖啡。
深褐色的液体迅速蔓延,瞬间浸湿了李琳刚刚放下的那几本崭新周刊,也溅了几滴在她米色的西装裤脚上。
“哎哟!
对不起对不起!”
那男同事手忙脚乱地抽纸巾。
李琳的心一沉。
周刊脏了,显然不能再送给别人。
她挤出一个笑容:“没关系。”
然后赶紧检查名单,记下这几个人的信息,看来她需要再去库房申请几本新的补上。
而裤脚上的咖啡渍,像一块难看的疤痕,提醒着她这份工作的狼狈和不受控制。
整个上午,她就在分拣、搬运、核对、补缺中度过。
当她终于送完最后一份,在表格上打完最后一个勾时,己经快到午休时间。
她瘫坐在椅子上,连去喝水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下午的任务稍微“高级”了一点——录入数据。
陈经理给了她一厚沓报销单据,让她把上面的信息录入到财务系统里。
发票日期、金额、事项、报销人、部门……数字和文字不断在眼前跳跃。
她必须全神贯注,因为一旦输错,可能会给报销人带来麻烦,更会显得她能力不足。
单调重复的操作极其耗费心神。
眼睛盯着屏幕,手指敲着键盘,大脑机械地运转。
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有空调出风口低沉的嗡鸣和永不停歇的键盘敲击声。
偶尔,她能听到不远处市场部的同事在热烈讨论着什么项目,词汇新鲜而富有冲击力:“KOL”、“投放渠道”、“用户增长”、“裂变营销”……那些词汇对她来说遥远而充满吸引力。
她忍不住竖起耳朵听一会儿,想象着那些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但很快,陈经理的声音就会把她拉回现实:“李琳,单据录完了吗?
财务那边催了。”
或者:“李琳,去把这堆废纸碎了。”
又或者:“李琳,会议室3预订冲突了,你去协调一下,看看哪个部门能换个时间。”
她像一颗螺丝钉,被需要在哪里,就拧在哪里。
做的都是最基础、最边缘、最不需要思考的工作。
她曾经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她那些关于策划和创意的想法,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
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陆续离开。
但李琳看了一眼桌上还剩一小半的单据,知道今天恐怕又无法准时下班了。
她拿出手机,给原本约好一起吃饭的朋友发了条道歉微信,然后认命地打开台灯。
灯光照亮了她小小的格子间,也将她的身影孤独地投射在隔板上。
窗外,国贸桥的车流己经开始汇聚成璀璨的光河,城市的夜生活即将开始,但那一切都与她无关。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枯燥的数字上。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发出规律的声音。
她告诉自己,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要做好。
这是目前唯一能抓住的东西。
在疲惫和重复的缝隙中,一种不甘心的情绪悄然滋生。
她看着那堆厚厚的待报销单据,心里暗暗发誓:绝不会永远困在这些发票和表格里。
李琳挣扎着从狭小的床上爬起来,昨晚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仍未退去,眼睛干涩,肩膀僵硬。
但她没有时间犹豫,迅速洗漱,换上另一套提前熨烫好的通勤装——她总共只有三套这样的“战袍”,需要精心轮换。
挤早高峰的地铁是一场真正的战争。
车厢里弥漫着各种气味:早餐煎饼果子的葱花味、汗味、香水味,闷热而窒息。
她紧紧抓着头顶的扶手,身体被迫与他人紧密相贴,连转动一下手腕看表都异常艰难。
车窗外的隧道墙壁飞速掠过,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同样写满疲惫和麻木的脸。
这就是无数北漂人每日的常态,而她,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准时踏入办公室,空气中己经弥漫着一种低气压的忙碌。
陈经理比她到得更早,正端着保温杯,站在小王工位前说着什么,小王连连点头,表情紧张。
李琳刚放下包,还没坐稳,内线电话就响了。
是前台:“李琳吗?
楼下有份各部门的周刊要取上来,一共西箱,你推个小车去搬一下。”
“好的,马上。”
她放下电话,轻轻叹了口气。
这就是她一天工作的开始。
找到那辆吱呀作响的金属小推车,坐电梯下楼,和保安交涉,再将沉甸甸的纸箱一箱箱搬上车。
周刊的纸张边缘锋利,不小心就会划到手。
等她气喘吁吁地将西箱周刊推回行政部角落时,额头上己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精心打理的刘海也有些散乱。
“放那儿吧。”
陈经理头也没抬,指了指墙角,“然后按部门和人头数分好,上午下班前要送到每个人工位上。
名单和数量在共享盘‘日常分发’文件夹里,别送错了,上次有人送错,投诉到我这儿来了。”
李琳看着那西座“纸山”,又看了看电脑屏幕上那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Excel名单,感到一阵眩晕。
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部门、姓名、工号、是否在职、备注……足足有几百人。
她不敢抱怨,立刻开始投入工作。
弯腰,从箱子里取出刊物,对照名单,找到对应部门和名字,在表格里打钩,然后抱着厚厚一摞,穿梭在迷宫般的格子间里,寻找那些陌生的名字和工位。
工位布局并非按部门严格划分,常常是几个部门的人混坐在一起。
她不得不像玩寻宝游戏一样,根据工位牌上的信息一点点摸索。
有些工位没人,她需要记下来,稍后再送一次;有些工位的人正好在,会抬头看她一眼,淡淡说声“放那儿吧”,便继续忙自己的事;更多的是根本无人理会她的到来和离开。
高跟鞋踩在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来回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小腿开始发酸。
打印机附近的地毯磨损得最厉害,颜色都浅了一号,像一条无形的跑道,记录着无数像她一样的行政人员日复一日的足迹。
就在她又一次弯腰放下一摞杂志时,隔壁工位一个正在吃早餐的男同事,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咖啡。
深褐色的液体迅速蔓延,瞬间浸湿了李琳刚刚放下的那几本崭新周刊,也溅了几滴在她米色的西装裤脚上。
“哎哟!
对不起对不起!”
那男同事手忙脚乱地抽纸巾。
李琳的心一沉。
周刊脏了,显然不能再送给别人。
她挤出一个笑容:“没关系。”
然后赶紧检查名单,记下这几个人的信息,看来她需要再去库房申请几本新的补上。
而裤脚上的咖啡渍,像一块难看的疤痕,提醒着她这份工作的狼狈和不受控制。
整个上午,她就在分拣、搬运、核对、补缺中度过。
当她终于送完最后一份,在表格上打完最后一个勾时,己经快到午休时间。
她瘫坐在椅子上,连去喝水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下午的任务稍微“高级”了一点——录入数据。
陈经理给了她一厚沓报销单据,让她把上面的信息录入到财务系统里。
发票日期、金额、事项、报销人、部门……数字和文字不断在眼前跳跃。
她必须全神贯注,因为一旦输错,可能会给报销人带来麻烦,更会显得她能力不足。
单调重复的操作极其耗费心神。
眼睛盯着屏幕,手指敲着键盘,大脑机械地运转。
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有空调出风口低沉的嗡鸣和永不停歇的键盘敲击声。
偶尔,她能听到不远处市场部的同事在热烈讨论着什么项目,词汇新鲜而富有冲击力:“KOL”、“投放渠道”、“用户增长”、“裂变营销”……那些词汇对她来说遥远而充满吸引力。
她忍不住竖起耳朵听一会儿,想象着那些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但很快,陈经理的声音就会把她拉回现实:“李琳,单据录完了吗?
财务那边催了。”
或者:“李琳,去把这堆废纸碎了。”
又或者:“李琳,会议室3预订冲突了,你去协调一下,看看哪个部门能换个时间。”
她像一颗螺丝钉,被需要在哪里,就拧在哪里。
做的都是最基础、最边缘、最不需要思考的工作。
她曾经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她那些关于策划和创意的想法,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
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陆续离开。
但李琳看了一眼桌上还剩一小半的单据,知道今天恐怕又无法准时下班了。
她拿出手机,给原本约好一起吃饭的朋友发了条道歉微信,然后认命地打开台灯。
灯光照亮了她小小的格子间,也将她的身影孤独地投射在隔板上。
窗外,国贸桥的车流己经开始汇聚成璀璨的光河,城市的夜生活即将开始,但那一切都与她无关。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枯燥的数字上。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发出规律的声音。
她告诉自己,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要做好。
这是目前唯一能抓住的东西。
在疲惫和重复的缝隙中,一种不甘心的情绪悄然滋生。
她看着那堆厚厚的待报销单据,心里暗暗发誓:绝不会永远困在这些发票和表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