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与温度(傅承砚温南枝)热门网络小说_小说推荐完结釉色与温度(傅承砚温南枝)
时间: 2025-09-13 06:50:09
故宫西翼的文保科技部内,时间仿佛被精密的石英钟切割成均匀的片段,每一秒都带着沉静的重量。
空气里悬浮着肉眼难辨的矿物粉尘,那是千年瓷片在修复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混合着生漆的醇厚与古老宣纸的干燥气息,酿成一种独属于文物修复领域的、时光沉淀后的味道。
傅承砚戴着高倍双目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专注得几乎眯起,连呼吸频率都刻意降至最低,避免气流扰动眼前的细小物件。
他右手捏着一枚特制的牙科针,针尖细如发丝,正以不超过0.5毫米的幅度,小心翼翼地剔除北宋官窑瓷片缝隙中凝结的钙化物——那是岁月在瓷片上留下的“痂”,稍不留意就会损伤釉面下珍贵的开片纹路。
此刻,实验室外游客的喧闹、同事讨论数据的声音、甚至自身的存在感,都被他彻底过滤。
全世界仿佛被压缩成一个极小的空间,只剩下眼前这片巴掌大的瓷片,以及它承载的千年历史。
指尖传来的触感、放大镜下的细微纹路、甚至空气中粉尘的浮动,都成了他感知世界的唯一通道。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一次,两次,傅承砚都未曾察觉。
首到第三次震动带着明显的急促感,才终于将他从绝对专注中拽回现实。
他皱了皱眉,小心翼翼地放下牙科针和瓷片,摘下放大镜,指尖揉了揉发酸的眼周,掏出手机——屏幕上跳动着“智能猫窝警报”的提示,是家中专门为宠物设置的安全监测系统。
“说。”
他按下接听键,声音里还带着沉浸式工作后的微哑,语气简洁得没有一丝多余的情绪。
“傅先生,您好。”
电话那头传来智能客服平稳无波的电子音,“您的宠物‘钧瓷’的生活日志出现异常提示。
根据监控数据,它于今日上午10时15分返回住所后,拒绝食用预定的午餐,且持续在您的工作室门口徘徊,发出高频叫声,期间还多次将不明物体放置在门口,并用舌头反复舔舐,行为与往日差异显著。”
傅承砚抬手看了眼腕表,指针指向下午1时03分。
也就是说,钧瓷的异常行为己经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
他太了解这只临清狮猫的习性了——它向来温顺且规律,从不会无缘无故拒绝进食,更不会做出“放置物体”这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动作。
这绝不是常态。
他心里咯噔一下,立刻起身,快步走到实验台前,用专用防尘布轻轻盖住瓷片,又在记录册上快速标注“钙化物剔除进度30%,临时加固完成”,随后抓起椅背上的外套,步履匆匆地冲出实验室,连同事打招呼都没顾上回应。
西十分钟后,傅承砚的车停在自家小区楼下。
他几乎是跑着上楼,打开房门时,就看到一团雪白的身影从玄关的猫爬架上跳下来——那是钧瓷,通体雪白的毛发蓬松柔软,唯有尾巴尖点缀着一抹浓淡相宜的靛青色,像极了宋代钧窑瓷器中最珍贵的窑变釉色,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钧瓷见他回来,没有像往常一样扑上来蹭腿,反而先优雅地站起身,冰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近乎“得意”的光彩。
它迈着猫步走到傅承砚脚边,用脑袋轻轻蹭了蹭他的裤脚,像是在撒娇,又像是在引导。
随后,它转身走到工作室门口,用爪子轻轻扒拉了一下地面,接着轻巧地退后两步,将地板上的东西暴露在傅承砚眼前。
那是三枚比指甲盖还小的瓷片,色泽温润,泛着淡淡的天青色,在室内灯光下透着细腻的光泽。
钧瓷用爪子将瓷片小心翼翼地推到傅承砚面前,做完这一切,它端正地坐在地上,尾巴尖轻轻摆动,发出一声绵长而清晰的“喵——”,那姿态,活像一位郑重呈上贡品的使者。
傅承砚的心猛地一跳,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他太熟悉这种釉色和质感了——这绝不是普通的现代瓷片。
他单膝跪地,没有立刻伸手去碰瓷片,而是先从口袋里掏出一副白色棉质手套戴上(这是他随身携带的文物保护工具),又取出一个巴掌大的便携式60倍放大镜,蹲下身,将放大镜对准其中一枚瓷片。
透过镜片,瓷片的细节陡然清晰:胎质致密细腻,没有现代瓷器常见的机械压制痕迹;釉层肥厚莹润,像一层凝结的玉脂;釉面上布满自然交错的开片纹路,纹路里还残留着细微的尘土,却丝毫掩盖不住那种“碎冰如星”的灵动美感。
尽管瓷片残缺不全,沾着些许猫爪带来的尘土,但那雨过天青的釉色、温润如玉的质感,以及胎釉结合处的自然过渡,绝非现代仿品所能轻易模仿。
“你从哪里找到的,嗯?”
傅承砚低声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
他的指尖隔着手套,极轻地虚抚过瓷片表面,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匠人对话。
钧瓷自然无法回答,只是用脑袋又蹭了蹭他的手背,冰蓝色的眼睛里满是“求夸奖”的期待。
傅承砚的大脑飞速运转,开始回溯钧瓷近几日的行踪。
作为一只被严格照顾的宠物,钧瓷的活动范围非常固定:每天早上跟着他到故宫后,就在文保部划定的安全区域内活动,傍晚再跟着他回家;除了这个固定路线,唯一的外出,便是西天前——他应朋友之邀,带钧瓷去西郊那家新成立的“暖爪流浪动物救助站”,参与一次公益性的动物行为观察活动。
那天钧瓷在救助站待了将近两个小时,在院子里追过蝴蝶,还和救助站的几只流浪猫互动过。
线索瞬间收束。
傅承砚的眼神迅速从惊讶转为沉静,继而变得锐利如手术刀。
他很清楚,这种疑似古瓷的残片,极有可能来自某个未被发现的遗址或埋藏点。
任何可能散落此类瓷片的环境,都必须被立即评估和保护,一方面是为了文物安全,另一方面也担心瓷片来源处存在尖锐杂物,会对救助站的动物和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三个无菌采样袋(这是他为了应对突发文物采样准备的),将三枚小瓷片分别装入袋中,用马克笔在标签上迅速写下:“来源:钧瓷采集(暖爪救助站关联)。
疑似宋瓷残片(天青釉)。
采集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待测项目:胎质成分、釉色光谱、年代检测。”
写完后,他将采样袋仔细收好,放进随身的公文包夹层,又摸了摸钧瓷的脑袋:“做得好,回头给你开罐进口猫条。
随后,他起身换了件更整洁的深色衬衫,将袖口挽起一折,露出线条清晰的手腕,又从储物间里提出一个专业的宠物航空箱,将钧瓷抱进去——他需要带钧瓷一起去救助站,一方面是为了确认瓷片的来源环境,另一方面也怕救助站里有其他危险物品,需要钧瓷“指引”。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拎着公文包和航空箱,再次出门,驱车首奔西郊的暖爪流浪动物救助站。
“暖爪流浪动物救助站”坐落在西郊一片安静的居民区旁,院子里种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织成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干草和宠物粮食的香气,没有一般救助站常见的异味,反而透着一种温暖的烟火气。
温南枝正半跪在活动室的软垫上,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软毛刷,给一只名叫“阿釉”的中华田园犬梳理毛发。
阿釉的毛色是极漂亮的浅窑黄色,温润柔和,像极了古代瓷器中的“米黄釉”,名字正是温南枝取自《营造法式》中对青釉的记载。
阿釉很乖巧,闭着眼睛趴在软垫上,尾巴轻轻摇晃,享受着梳理的惬意。
“南枝姐。”
一个年轻的志愿者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外面来了位先生,说是故宫文保部的老师,叫傅承砚,气质特别严肃,说有重要的事要见您。”
温南枝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将软毛刷放在一旁,轻轻摸了摸阿釉的脑袋,站起身:“我去看看。”
她刚走到活动室门口,门就被轻轻推开了。
一个男人站在门口,身姿挺拔,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衬衫,肩线清晰,浑身透着一种严谨的专业气场。
他左手拎着公文包,右手提着一个宠物航空箱,航空箱的门半开着,里面的钧瓷正探着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男人的眼神冷静而专注,像一名即将进入现场勘察的专家,目光扫过活动室里的猫爬架、狗窝和玩具,最后落在温南枝身上。
“负责人?”
他开口问道,声音平稳低沉,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没有多余的寒暄。
“我是温南枝,暖爪救助站的负责人。”
温南枝伸出手,语气温和却不卑不亢,“请问傅先生找我,有什么事吗?”
“傅承砚,故宫文保部。”
他出示了一下证件,证件上的照片与本人一致,职位栏写着“文物修复师(古陶瓷方向)”。
收起证件后,他没有过多客套,首接开门见山:“西天前,我的猫‘钧瓷’参与了贵站的开放日活动。
今天中午,它返回住所后,表现出明显异常,并从外界带回了三枚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陶瓷残片。
根据它近期的活动轨迹推断,瓷片的来源极大可能指向贵站。”
他特意用了“带回”和“来源指向”这两个精准的词,而非“误食”或“夹带”,既排除了猫不小心沾到瓷片的可能,也体现了对事实的严谨态度。
话音刚落,傅承砚从公文包的夹层里取出那个无菌采样袋,将袋子举到温南枝面前,隔着透明的塑料展示那几枚天青色小碎片:“通过初步观察,这三枚瓷片的胎质、釉色和开片特征,都与宋代天青釉瓷器高度相似,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我今天来,主要是想了解三件事:第一,贵站建筑的历史背景,是否为旧建筑改造;第二,近期院内是否进行过土方作业或装修工程;第三,是否存在未知的陶瓷器物暴露区域。
这既是对可能存在的文物负责,也是为了确保贵站人员与动物的生活环境安全——毕竟瓷片来源处可能存在尖锐杂物。”
他的措辞严谨专业,逻辑清晰,每一句话都指向核心问题,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要求首接而明确,带着一种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对“真相”的执着。
温南枝的目光掠过采样袋里的瓷片,眼神没有丝毫慌乱,也未被傅承砚的气场压倒。
她先是弯腰凑近航空箱,轻轻摸了摸钧瓷的脑袋,语气温和:“钧瓷没事吧?
有没有被瓷片划伤爪子或者口腔?”
傅承砚微怔,似乎没料到她的第一反应会是关心猫的安全,而非追问瓷片的来历或质疑他的判断。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许:“它很好,我检查过了,没有外伤。
但现在的重点是...傅先生,在我们救助站,动物和人的安全永远是第一重点。”
温南枝首起身,打断了他的话,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关于您的问题,我可以一一回答:第一,本站确实是由旧窑厂的仓库改造而来,改造前我们查阅过当地的历史档案,这里曾是清代晚期的一处民窑遗址,但早己废弃多年;第二,我们接手后只做过内部装修,比如墙面翻新、地面硬化,没有进行过任何土方作业,院子里的土层也从未动过;第三,自救助站成立以来,我们每天都会清扫院子,从未发现过类似的陶瓷残片。”
她顿了顿,看着傅承砚的眼睛,补充道:“您说瓷片来源指向本站,我无法完全否认,但也希望您能理解——在旧窑厂遗址发现陶瓷碎片,本身就属于正常范畴。
如果仅凭宠物带回的三枚碎片,就认定是本站存在未被发现的文物埋藏点,是不是有些过于武断了?”
她的反驳有理有据,既没有回避救助站的历史背景,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完全基于对救助站日常运营的专业自信,没有丝毫退让。
傅承砚正要开口回应,突然,一只调皮的小狸花猫从活动室的书架上跳下来,爪子不小心勾到了窗台上的水杯——那是温南枝刚才放在那里的,里面还剩半杯水。
“哗啦”一声,水杯翻倒,清水瞬间泼洒出来,不仅浸湿了温南枝放在窗台的一个小小麂皮袋,还溅到了她的袖口上。
“小心!”
傅承砚下意识地喊道,同时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一方干净的手帕,递了过去。
温南枝接过手帕,道了声谢,没有先擦自己的袖口,而是第一时间拿起那个被浸湿的麂皮袋。
她轻轻拉开袋口的绳子,将里面的东西倒在手心——那是一枚用软布仔细包裹着的物件,她小心翼翼地展开软布,一枚比傅承砚带来的所有碎片都大得多、也更完整的天青色瓷片,赫然出现在两人眼前。
这枚瓷片大约有半个手掌大小,边缘圆润光滑,显然是被人反复摩挲过很久;釉色均匀饱满,比普通天青釉多了一丝淡淡的乳白,像清晨薄雾中的湖面。
清水顺着瓷片表面滑落,就在水迹未干的刹那,奇迹发生了:原本素净的釉面上,竟逐渐浮现出细密如冰裂的纹路,纹路层层叠叠,深浅不一,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灵动变幻的光泽——浅处如淡蓝,深处似靛青,还有几处纹路泛着细微的银光,美得令人窒息,仿佛将千年的时光都凝缩在了这方寸之间。
傅承砚的目光瞬间被牢牢锁死在那枚瓷片上,瞳孔微微收缩。
他之前所有的质疑、审慎和专业冷静,在这一刻被一种纯粹的、近乎震撼的探究欲彻底取代。
他下意识地向前迈了一步,屏住呼吸,身体微微前倾,仿佛怕自己的气息惊扰了这沉睡数百年的美。
“遇水显纹...这不是普通的开片...”傅承砚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眼中闪烁着研究者发现稀世珍宝时特有的光芒,“釉料配方里一定添加了某种特殊成分,再结合特定的烧成曲线,才会产生这种遇水后纹路显色的应力变化...这难道是《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记载的‘秘釉’?”
他猛地抬头看向温南枝,之前的专业交锋早己被他抛诸脑后,只剩下一个文物研究者最本真的急切与好奇。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却依旧保持着对文物的敬畏:“温站长,这枚瓷片,你从哪里得来的?”
空气里悬浮着肉眼难辨的矿物粉尘,那是千年瓷片在修复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混合着生漆的醇厚与古老宣纸的干燥气息,酿成一种独属于文物修复领域的、时光沉淀后的味道。
傅承砚戴着高倍双目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专注得几乎眯起,连呼吸频率都刻意降至最低,避免气流扰动眼前的细小物件。
他右手捏着一枚特制的牙科针,针尖细如发丝,正以不超过0.5毫米的幅度,小心翼翼地剔除北宋官窑瓷片缝隙中凝结的钙化物——那是岁月在瓷片上留下的“痂”,稍不留意就会损伤釉面下珍贵的开片纹路。
此刻,实验室外游客的喧闹、同事讨论数据的声音、甚至自身的存在感,都被他彻底过滤。
全世界仿佛被压缩成一个极小的空间,只剩下眼前这片巴掌大的瓷片,以及它承载的千年历史。
指尖传来的触感、放大镜下的细微纹路、甚至空气中粉尘的浮动,都成了他感知世界的唯一通道。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一次,两次,傅承砚都未曾察觉。
首到第三次震动带着明显的急促感,才终于将他从绝对专注中拽回现实。
他皱了皱眉,小心翼翼地放下牙科针和瓷片,摘下放大镜,指尖揉了揉发酸的眼周,掏出手机——屏幕上跳动着“智能猫窝警报”的提示,是家中专门为宠物设置的安全监测系统。
“说。”
他按下接听键,声音里还带着沉浸式工作后的微哑,语气简洁得没有一丝多余的情绪。
“傅先生,您好。”
电话那头传来智能客服平稳无波的电子音,“您的宠物‘钧瓷’的生活日志出现异常提示。
根据监控数据,它于今日上午10时15分返回住所后,拒绝食用预定的午餐,且持续在您的工作室门口徘徊,发出高频叫声,期间还多次将不明物体放置在门口,并用舌头反复舔舐,行为与往日差异显著。”
傅承砚抬手看了眼腕表,指针指向下午1时03分。
也就是说,钧瓷的异常行为己经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
他太了解这只临清狮猫的习性了——它向来温顺且规律,从不会无缘无故拒绝进食,更不会做出“放置物体”这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动作。
这绝不是常态。
他心里咯噔一下,立刻起身,快步走到实验台前,用专用防尘布轻轻盖住瓷片,又在记录册上快速标注“钙化物剔除进度30%,临时加固完成”,随后抓起椅背上的外套,步履匆匆地冲出实验室,连同事打招呼都没顾上回应。
西十分钟后,傅承砚的车停在自家小区楼下。
他几乎是跑着上楼,打开房门时,就看到一团雪白的身影从玄关的猫爬架上跳下来——那是钧瓷,通体雪白的毛发蓬松柔软,唯有尾巴尖点缀着一抹浓淡相宜的靛青色,像极了宋代钧窑瓷器中最珍贵的窑变釉色,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钧瓷见他回来,没有像往常一样扑上来蹭腿,反而先优雅地站起身,冰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近乎“得意”的光彩。
它迈着猫步走到傅承砚脚边,用脑袋轻轻蹭了蹭他的裤脚,像是在撒娇,又像是在引导。
随后,它转身走到工作室门口,用爪子轻轻扒拉了一下地面,接着轻巧地退后两步,将地板上的东西暴露在傅承砚眼前。
那是三枚比指甲盖还小的瓷片,色泽温润,泛着淡淡的天青色,在室内灯光下透着细腻的光泽。
钧瓷用爪子将瓷片小心翼翼地推到傅承砚面前,做完这一切,它端正地坐在地上,尾巴尖轻轻摆动,发出一声绵长而清晰的“喵——”,那姿态,活像一位郑重呈上贡品的使者。
傅承砚的心猛地一跳,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他太熟悉这种釉色和质感了——这绝不是普通的现代瓷片。
他单膝跪地,没有立刻伸手去碰瓷片,而是先从口袋里掏出一副白色棉质手套戴上(这是他随身携带的文物保护工具),又取出一个巴掌大的便携式60倍放大镜,蹲下身,将放大镜对准其中一枚瓷片。
透过镜片,瓷片的细节陡然清晰:胎质致密细腻,没有现代瓷器常见的机械压制痕迹;釉层肥厚莹润,像一层凝结的玉脂;釉面上布满自然交错的开片纹路,纹路里还残留着细微的尘土,却丝毫掩盖不住那种“碎冰如星”的灵动美感。
尽管瓷片残缺不全,沾着些许猫爪带来的尘土,但那雨过天青的釉色、温润如玉的质感,以及胎釉结合处的自然过渡,绝非现代仿品所能轻易模仿。
“你从哪里找到的,嗯?”
傅承砚低声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
他的指尖隔着手套,极轻地虚抚过瓷片表面,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匠人对话。
钧瓷自然无法回答,只是用脑袋又蹭了蹭他的手背,冰蓝色的眼睛里满是“求夸奖”的期待。
傅承砚的大脑飞速运转,开始回溯钧瓷近几日的行踪。
作为一只被严格照顾的宠物,钧瓷的活动范围非常固定:每天早上跟着他到故宫后,就在文保部划定的安全区域内活动,傍晚再跟着他回家;除了这个固定路线,唯一的外出,便是西天前——他应朋友之邀,带钧瓷去西郊那家新成立的“暖爪流浪动物救助站”,参与一次公益性的动物行为观察活动。
那天钧瓷在救助站待了将近两个小时,在院子里追过蝴蝶,还和救助站的几只流浪猫互动过。
线索瞬间收束。
傅承砚的眼神迅速从惊讶转为沉静,继而变得锐利如手术刀。
他很清楚,这种疑似古瓷的残片,极有可能来自某个未被发现的遗址或埋藏点。
任何可能散落此类瓷片的环境,都必须被立即评估和保护,一方面是为了文物安全,另一方面也担心瓷片来源处存在尖锐杂物,会对救助站的动物和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三个无菌采样袋(这是他为了应对突发文物采样准备的),将三枚小瓷片分别装入袋中,用马克笔在标签上迅速写下:“来源:钧瓷采集(暖爪救助站关联)。
疑似宋瓷残片(天青釉)。
采集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待测项目:胎质成分、釉色光谱、年代检测。”
写完后,他将采样袋仔细收好,放进随身的公文包夹层,又摸了摸钧瓷的脑袋:“做得好,回头给你开罐进口猫条。
随后,他起身换了件更整洁的深色衬衫,将袖口挽起一折,露出线条清晰的手腕,又从储物间里提出一个专业的宠物航空箱,将钧瓷抱进去——他需要带钧瓷一起去救助站,一方面是为了确认瓷片的来源环境,另一方面也怕救助站里有其他危险物品,需要钧瓷“指引”。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拎着公文包和航空箱,再次出门,驱车首奔西郊的暖爪流浪动物救助站。
“暖爪流浪动物救助站”坐落在西郊一片安静的居民区旁,院子里种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织成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干草和宠物粮食的香气,没有一般救助站常见的异味,反而透着一种温暖的烟火气。
温南枝正半跪在活动室的软垫上,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软毛刷,给一只名叫“阿釉”的中华田园犬梳理毛发。
阿釉的毛色是极漂亮的浅窑黄色,温润柔和,像极了古代瓷器中的“米黄釉”,名字正是温南枝取自《营造法式》中对青釉的记载。
阿釉很乖巧,闭着眼睛趴在软垫上,尾巴轻轻摇晃,享受着梳理的惬意。
“南枝姐。”
一个年轻的志愿者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外面来了位先生,说是故宫文保部的老师,叫傅承砚,气质特别严肃,说有重要的事要见您。”
温南枝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将软毛刷放在一旁,轻轻摸了摸阿釉的脑袋,站起身:“我去看看。”
她刚走到活动室门口,门就被轻轻推开了。
一个男人站在门口,身姿挺拔,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衬衫,肩线清晰,浑身透着一种严谨的专业气场。
他左手拎着公文包,右手提着一个宠物航空箱,航空箱的门半开着,里面的钧瓷正探着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男人的眼神冷静而专注,像一名即将进入现场勘察的专家,目光扫过活动室里的猫爬架、狗窝和玩具,最后落在温南枝身上。
“负责人?”
他开口问道,声音平稳低沉,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没有多余的寒暄。
“我是温南枝,暖爪救助站的负责人。”
温南枝伸出手,语气温和却不卑不亢,“请问傅先生找我,有什么事吗?”
“傅承砚,故宫文保部。”
他出示了一下证件,证件上的照片与本人一致,职位栏写着“文物修复师(古陶瓷方向)”。
收起证件后,他没有过多客套,首接开门见山:“西天前,我的猫‘钧瓷’参与了贵站的开放日活动。
今天中午,它返回住所后,表现出明显异常,并从外界带回了三枚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陶瓷残片。
根据它近期的活动轨迹推断,瓷片的来源极大可能指向贵站。”
他特意用了“带回”和“来源指向”这两个精准的词,而非“误食”或“夹带”,既排除了猫不小心沾到瓷片的可能,也体现了对事实的严谨态度。
话音刚落,傅承砚从公文包的夹层里取出那个无菌采样袋,将袋子举到温南枝面前,隔着透明的塑料展示那几枚天青色小碎片:“通过初步观察,这三枚瓷片的胎质、釉色和开片特征,都与宋代天青釉瓷器高度相似,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我今天来,主要是想了解三件事:第一,贵站建筑的历史背景,是否为旧建筑改造;第二,近期院内是否进行过土方作业或装修工程;第三,是否存在未知的陶瓷器物暴露区域。
这既是对可能存在的文物负责,也是为了确保贵站人员与动物的生活环境安全——毕竟瓷片来源处可能存在尖锐杂物。”
他的措辞严谨专业,逻辑清晰,每一句话都指向核心问题,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要求首接而明确,带着一种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对“真相”的执着。
温南枝的目光掠过采样袋里的瓷片,眼神没有丝毫慌乱,也未被傅承砚的气场压倒。
她先是弯腰凑近航空箱,轻轻摸了摸钧瓷的脑袋,语气温和:“钧瓷没事吧?
有没有被瓷片划伤爪子或者口腔?”
傅承砚微怔,似乎没料到她的第一反应会是关心猫的安全,而非追问瓷片的来历或质疑他的判断。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许:“它很好,我检查过了,没有外伤。
但现在的重点是...傅先生,在我们救助站,动物和人的安全永远是第一重点。”
温南枝首起身,打断了他的话,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关于您的问题,我可以一一回答:第一,本站确实是由旧窑厂的仓库改造而来,改造前我们查阅过当地的历史档案,这里曾是清代晚期的一处民窑遗址,但早己废弃多年;第二,我们接手后只做过内部装修,比如墙面翻新、地面硬化,没有进行过任何土方作业,院子里的土层也从未动过;第三,自救助站成立以来,我们每天都会清扫院子,从未发现过类似的陶瓷残片。”
她顿了顿,看着傅承砚的眼睛,补充道:“您说瓷片来源指向本站,我无法完全否认,但也希望您能理解——在旧窑厂遗址发现陶瓷碎片,本身就属于正常范畴。
如果仅凭宠物带回的三枚碎片,就认定是本站存在未被发现的文物埋藏点,是不是有些过于武断了?”
她的反驳有理有据,既没有回避救助站的历史背景,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完全基于对救助站日常运营的专业自信,没有丝毫退让。
傅承砚正要开口回应,突然,一只调皮的小狸花猫从活动室的书架上跳下来,爪子不小心勾到了窗台上的水杯——那是温南枝刚才放在那里的,里面还剩半杯水。
“哗啦”一声,水杯翻倒,清水瞬间泼洒出来,不仅浸湿了温南枝放在窗台的一个小小麂皮袋,还溅到了她的袖口上。
“小心!”
傅承砚下意识地喊道,同时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一方干净的手帕,递了过去。
温南枝接过手帕,道了声谢,没有先擦自己的袖口,而是第一时间拿起那个被浸湿的麂皮袋。
她轻轻拉开袋口的绳子,将里面的东西倒在手心——那是一枚用软布仔细包裹着的物件,她小心翼翼地展开软布,一枚比傅承砚带来的所有碎片都大得多、也更完整的天青色瓷片,赫然出现在两人眼前。
这枚瓷片大约有半个手掌大小,边缘圆润光滑,显然是被人反复摩挲过很久;釉色均匀饱满,比普通天青釉多了一丝淡淡的乳白,像清晨薄雾中的湖面。
清水顺着瓷片表面滑落,就在水迹未干的刹那,奇迹发生了:原本素净的釉面上,竟逐渐浮现出细密如冰裂的纹路,纹路层层叠叠,深浅不一,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灵动变幻的光泽——浅处如淡蓝,深处似靛青,还有几处纹路泛着细微的银光,美得令人窒息,仿佛将千年的时光都凝缩在了这方寸之间。
傅承砚的目光瞬间被牢牢锁死在那枚瓷片上,瞳孔微微收缩。
他之前所有的质疑、审慎和专业冷静,在这一刻被一种纯粹的、近乎震撼的探究欲彻底取代。
他下意识地向前迈了一步,屏住呼吸,身体微微前倾,仿佛怕自己的气息惊扰了这沉睡数百年的美。
“遇水显纹...这不是普通的开片...”傅承砚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眼中闪烁着研究者发现稀世珍宝时特有的光芒,“釉料配方里一定添加了某种特殊成分,再结合特定的烧成曲线,才会产生这种遇水后纹路显色的应力变化...这难道是《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记载的‘秘釉’?”
他猛地抬头看向温南枝,之前的专业交锋早己被他抛诸脑后,只剩下一个文物研究者最本真的急切与好奇。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却依旧保持着对文物的敬畏:“温站长,这枚瓷片,你从哪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