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间,路漫漫守仁秀兰最新更新小说_在线阅读免费小说在心间,路漫漫守仁秀兰
时间: 2025-09-13 06:49:46
一九八三年的秋,比往年都要燥。
日头毒得很,像是要把地里最后一点水汽都榨干,才肯挪窝下山。
天是那种被晒褪了色的蓝,高,且空,挂着几丝有气无云的云絮子。
风也是干的,卷着土坷垃和碾碎的稻芒,扑在人脸上,脖领子里,剌得皮肤生疼。
他抬起黝黑皴裂的手背,抹了一把额头上滚咸的汗,汗水立刻和脸上的灰土混成泥道子。
眼前是一片刚割完的稻田,齐刷刷的稻茬裸露着,像大地新剃的头皮,泛着枯黄的光。
空气里弥漫着稻禾的清香、泥土的腥气,还有一种被烈日反复蒸腾后特有的、焦渴的味道。
他弯腰,和父亲陈老庚一起,将最后几捆沉甸甸的稻谷吃力地搬到那架吱呀作响的木头独轮车上。
谷粒金黄、饱满,是这一季全部的希望。
车轴辘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就这些了。”
陈老庚喘着粗气,声音沙哑,像是被风沙磨砺过的石头。
他蹲下身,捡起地头遗落的几根稻穗,仔细地、珍惜地捋下上面零星的谷粒,摊在粗糙的掌心,吹掉稗壳,然后倒进车上的麻袋里,一个粒都舍不得糟蹋。
守仁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他目光扫过这片己然光秃的土地,又望向远处绵延的、同样被收割完毕的田垄,眼神里空落落的,看不出是喜悦还是忧愁。
汗湿的粗布汗榻子紧贴着他年轻却己略显佝偻的脊背,勾勒出硬邦邦的肌肉线条。
推着独轮车回村的路,漫长而沉默。
车轮碾过凹凸不平的土路,颠簸着,吱呀声是这寂静午后唯一的伴奏。
车的一边,是鼓囊囊的、维系生命的粮食;另一边,是同样鼓囊囊的一个大布袋,里面是他未来的全部念想。
村头那棵老槐树下,照例坐着几个闲唠嗑的老人。
看见他们父子过来,声音低了下去,目光却粘了上来,带着一种惯常的、近乎麻木的审视。
“老庚叔,收成咋样?”
有人扯着嗓子问。
陈老庚停下脚步,从腰间抽出旱烟袋,就着路边的石头磕了磕烟锅灰。
“就那样,糊口呗。”
他含混地应着,脸上的皱纹像是刀刻出来的,深重而无奈。
问话的人目光落到独轮车另一边那显眼的大布袋上,了然地嘿嘿笑了两声:“守仁的好日子要近了?
这办喜事,可得摆两桌啊!”
守仁的脸腾地一下红了,黑红黑红的,他低下头,假装整理车上的绳索,不敢看人。
陈老庚干咳两声,含混地应付过去,推着车加快了脚步,把那几声意味不明的笑甩在了身后。
那笑声像小石子,硌得守仁心里不舒服。
他知道那笑声里的含义。
这年月,谁家娶媳妇不是能省则省?
这一布袋上好的、还没进自家粮缸的稻谷,就是他能拿出的、最体面的聘礼,也是未来小家庭启动的全部资本。
它将被推到邻村张瓦匠家,换回他未过门的媳妇,李秀兰。
想到李秀兰,守仁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有点麻,又有点涩。
他只见过她两面。
一次是相亲,隔着堂屋的门帘,影影绰绰看见一个低着头、梳着大辫子的身影,手指绞着衣角。
第二次是定亲,她给他倒水,手有点抖,水洒出来一点,她慌得耳朵都红了。
他记得她那双眼,很大,黑是黑,白是白,看人的时候带着点怯,又有点认命般的平静。
是个能吃苦、能过日子的姑娘。
这就够了。
回到家,那低矮的土坯房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更显得破旧。
院子里,母亲早己等着,看见车上的东西,眼神复杂地闪烁了一下,最终还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她没多说,只是默默地帮着一袋一袋把稻谷搬下来,过秤。
称秆子打得高高的,张瓦匠派来的侄子盯着秤星,眼神锐利。
守仁觉得那目光像是在称量他的骨头,他的血肉。
最终,数字定下,刚好一担。
张瓦匠的侄子脸上露出还算满意的神色,拍了拍麻袋:“成,我叔说了,守仁哥实诚,咱也不磨叽。
这被褥,可是好棉花,新里新面!”
他从自行车后架解下那个同样鼓囊囊的布袋,递给守仁娘。
守仁娘双手有些颤抖地接过来,解开扎口的麻绳。
一抹极其鲜艳、甚至有些刺眼的红,猛地跳进这灰黄黯淡的院子里。
那是一床大红缎面的喜被。
被面上,用金线和彩线绣着交颈的鸳鸯,还有硕大的、囍字绕边的牡丹花。
针脚细密,图案热闹俗气,却充满了蓬勃的、不容置疑的喜庆气息。
在这西处漏风、家徒西壁的土院子里,这床红得发亮的被子,像一个突兀而炽热的梦。
守仁娘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光滑的缎面,那冰凉滑腻的触感,与她指尖常年劳累积下的厚茧形成尖锐的对比。
她的眼神有瞬间的恍惚,仿佛透过这床红被,看到了多年前自己出嫁时的某个模糊片段,但那片段太快,快得抓不住。
“好……好……”她喃喃着,像是说给旁人听,也像是说给自己听。
然后迅速地将被子重新裹好,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怕被这黄昏的风吹走了颜色,或者被这贫瘠的土地吸走了喜气。
张瓦匠的侄子推着那一担稻谷走了。
独轮车一下子空了大半,院子里也好像空了大半。
只剩下那床红被,像一团燃烧的火,安静地放在磨得光亮的石磨盘上。
晚饭吃得格外沉默。
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一小碟咸菜疙瘩。
谁也没说话。
守仁扒拉着碗里的粥水,眼角的余光却总忍不住瞟向窗外院子里的石磨盘。
那团红色,在渐沉的暮色里,依然固执地散发着微弱的光。
夜里,煤油灯的光晕把土坯小屋熏得昏黄。
守仁娘把那床喜被铺在了守仁那张硬板板的老床上。
冰冷的土炕,破旧的席子,衬得这床新被越发崭新、扎眼,甚至有一种不真实的奢华感。
“娘……”守仁站在门口,有些无措。
“早点歇着吧。”
娘打断他,声音有些哑,“明天……明天就去领证。
秀兰是个好姑娘,以后……好好过日子。”
她说完, quickly 转过身,撩起围裙衣角,极快地按了按眼角,然后吹灭了堂屋的煤油灯,消失在黑暗里。
守仁独自站在新房门口。
屋里,那对鸳鸯在油灯跳跃的光线下,似乎活了过来,无声地游弋在红色的水波里。
他看着那浓烈的、几乎要灼伤眼睛的红,心里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塞满了,又像是被彻底掏空了。
那里面有对陌生生活的惶恐,有成为一家之主的沉重,有对传宗接代的模糊责任,还有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被这一切压垮了的、对于温暖的期待。
窗外,秋虫唧唧。
风穿过院子,吹得什么东西哗啦啦轻响。
他深吸了一口气,带着汗味、土腥味和那新被面特有的、工业染剂的淡淡味道。
这味道,就是他新生活的开端。
他吹熄了油灯。
黑暗瞬间吞噬了那团耀眼的红,也吞噬了他脸上所有的表情。
只有沉重的呼吸声,落在死寂的夜里。
日头毒得很,像是要把地里最后一点水汽都榨干,才肯挪窝下山。
天是那种被晒褪了色的蓝,高,且空,挂着几丝有气无云的云絮子。
风也是干的,卷着土坷垃和碾碎的稻芒,扑在人脸上,脖领子里,剌得皮肤生疼。
他抬起黝黑皴裂的手背,抹了一把额头上滚咸的汗,汗水立刻和脸上的灰土混成泥道子。
眼前是一片刚割完的稻田,齐刷刷的稻茬裸露着,像大地新剃的头皮,泛着枯黄的光。
空气里弥漫着稻禾的清香、泥土的腥气,还有一种被烈日反复蒸腾后特有的、焦渴的味道。
他弯腰,和父亲陈老庚一起,将最后几捆沉甸甸的稻谷吃力地搬到那架吱呀作响的木头独轮车上。
谷粒金黄、饱满,是这一季全部的希望。
车轴辘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就这些了。”
陈老庚喘着粗气,声音沙哑,像是被风沙磨砺过的石头。
他蹲下身,捡起地头遗落的几根稻穗,仔细地、珍惜地捋下上面零星的谷粒,摊在粗糙的掌心,吹掉稗壳,然后倒进车上的麻袋里,一个粒都舍不得糟蹋。
守仁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他目光扫过这片己然光秃的土地,又望向远处绵延的、同样被收割完毕的田垄,眼神里空落落的,看不出是喜悦还是忧愁。
汗湿的粗布汗榻子紧贴着他年轻却己略显佝偻的脊背,勾勒出硬邦邦的肌肉线条。
推着独轮车回村的路,漫长而沉默。
车轮碾过凹凸不平的土路,颠簸着,吱呀声是这寂静午后唯一的伴奏。
车的一边,是鼓囊囊的、维系生命的粮食;另一边,是同样鼓囊囊的一个大布袋,里面是他未来的全部念想。
村头那棵老槐树下,照例坐着几个闲唠嗑的老人。
看见他们父子过来,声音低了下去,目光却粘了上来,带着一种惯常的、近乎麻木的审视。
“老庚叔,收成咋样?”
有人扯着嗓子问。
陈老庚停下脚步,从腰间抽出旱烟袋,就着路边的石头磕了磕烟锅灰。
“就那样,糊口呗。”
他含混地应着,脸上的皱纹像是刀刻出来的,深重而无奈。
问话的人目光落到独轮车另一边那显眼的大布袋上,了然地嘿嘿笑了两声:“守仁的好日子要近了?
这办喜事,可得摆两桌啊!”
守仁的脸腾地一下红了,黑红黑红的,他低下头,假装整理车上的绳索,不敢看人。
陈老庚干咳两声,含混地应付过去,推着车加快了脚步,把那几声意味不明的笑甩在了身后。
那笑声像小石子,硌得守仁心里不舒服。
他知道那笑声里的含义。
这年月,谁家娶媳妇不是能省则省?
这一布袋上好的、还没进自家粮缸的稻谷,就是他能拿出的、最体面的聘礼,也是未来小家庭启动的全部资本。
它将被推到邻村张瓦匠家,换回他未过门的媳妇,李秀兰。
想到李秀兰,守仁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有点麻,又有点涩。
他只见过她两面。
一次是相亲,隔着堂屋的门帘,影影绰绰看见一个低着头、梳着大辫子的身影,手指绞着衣角。
第二次是定亲,她给他倒水,手有点抖,水洒出来一点,她慌得耳朵都红了。
他记得她那双眼,很大,黑是黑,白是白,看人的时候带着点怯,又有点认命般的平静。
是个能吃苦、能过日子的姑娘。
这就够了。
回到家,那低矮的土坯房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更显得破旧。
院子里,母亲早己等着,看见车上的东西,眼神复杂地闪烁了一下,最终还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她没多说,只是默默地帮着一袋一袋把稻谷搬下来,过秤。
称秆子打得高高的,张瓦匠派来的侄子盯着秤星,眼神锐利。
守仁觉得那目光像是在称量他的骨头,他的血肉。
最终,数字定下,刚好一担。
张瓦匠的侄子脸上露出还算满意的神色,拍了拍麻袋:“成,我叔说了,守仁哥实诚,咱也不磨叽。
这被褥,可是好棉花,新里新面!”
他从自行车后架解下那个同样鼓囊囊的布袋,递给守仁娘。
守仁娘双手有些颤抖地接过来,解开扎口的麻绳。
一抹极其鲜艳、甚至有些刺眼的红,猛地跳进这灰黄黯淡的院子里。
那是一床大红缎面的喜被。
被面上,用金线和彩线绣着交颈的鸳鸯,还有硕大的、囍字绕边的牡丹花。
针脚细密,图案热闹俗气,却充满了蓬勃的、不容置疑的喜庆气息。
在这西处漏风、家徒西壁的土院子里,这床红得发亮的被子,像一个突兀而炽热的梦。
守仁娘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光滑的缎面,那冰凉滑腻的触感,与她指尖常年劳累积下的厚茧形成尖锐的对比。
她的眼神有瞬间的恍惚,仿佛透过这床红被,看到了多年前自己出嫁时的某个模糊片段,但那片段太快,快得抓不住。
“好……好……”她喃喃着,像是说给旁人听,也像是说给自己听。
然后迅速地将被子重新裹好,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怕被这黄昏的风吹走了颜色,或者被这贫瘠的土地吸走了喜气。
张瓦匠的侄子推着那一担稻谷走了。
独轮车一下子空了大半,院子里也好像空了大半。
只剩下那床红被,像一团燃烧的火,安静地放在磨得光亮的石磨盘上。
晚饭吃得格外沉默。
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一小碟咸菜疙瘩。
谁也没说话。
守仁扒拉着碗里的粥水,眼角的余光却总忍不住瞟向窗外院子里的石磨盘。
那团红色,在渐沉的暮色里,依然固执地散发着微弱的光。
夜里,煤油灯的光晕把土坯小屋熏得昏黄。
守仁娘把那床喜被铺在了守仁那张硬板板的老床上。
冰冷的土炕,破旧的席子,衬得这床新被越发崭新、扎眼,甚至有一种不真实的奢华感。
“娘……”守仁站在门口,有些无措。
“早点歇着吧。”
娘打断他,声音有些哑,“明天……明天就去领证。
秀兰是个好姑娘,以后……好好过日子。”
她说完, quickly 转过身,撩起围裙衣角,极快地按了按眼角,然后吹灭了堂屋的煤油灯,消失在黑暗里。
守仁独自站在新房门口。
屋里,那对鸳鸯在油灯跳跃的光线下,似乎活了过来,无声地游弋在红色的水波里。
他看着那浓烈的、几乎要灼伤眼睛的红,心里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塞满了,又像是被彻底掏空了。
那里面有对陌生生活的惶恐,有成为一家之主的沉重,有对传宗接代的模糊责任,还有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被这一切压垮了的、对于温暖的期待。
窗外,秋虫唧唧。
风穿过院子,吹得什么东西哗啦啦轻响。
他深吸了一口气,带着汗味、土腥味和那新被面特有的、工业染剂的淡淡味道。
这味道,就是他新生活的开端。
他吹熄了油灯。
黑暗瞬间吞噬了那团耀眼的红,也吞噬了他脸上所有的表情。
只有沉重的呼吸声,落在死寂的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