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火重生(林晚晴李姐)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厨火重生(林晚晴李姐)
时间: 2025-09-13 06:51:24
林晚晴把推车推进屋檐下,轮子卡着的那片树叶被碾进泥里。
小禾己经睡着了,脑袋靠在她胳膊上,嘴里还含着半截铅笔。
她轻轻抽出手,把女儿背上楼,放在床上,盖好被子。
小禾没醒,只是脚动了一下,踢开了边角。
她蹲下把铁盒里的钱倒出来,七十八块,一张一张摊在桌上。
手机亮了一下,是那个小年轻发来的视频链接,底下多了几十条评论,有人问摊子在哪,有人说想尝尝。
她没点开看,把手机扣在桌上,翻出记账本。
房租三百没交,水电欠了一百二,小禾的过敏药要八十。
她用铅笔写下“房租:欠300”,笔尖顿了顿,撕下那页纸,折成一只小船,放进小禾的铅笔盒。
第二天早上五点,她起床煮面汤。
锅刚烧热,小禾站在门口,手里抱着画纸,说:“妈妈,我梦见你煮面,锅冒的烟是圆的。”
林晚晴摸了摸她的头:“去洗漱。”
六点半,面汤熬好,葱油炼好,她把推车推出去,摆在老位置。
巷口渐渐有人走动,卖菜的、送奶的、赶早班的。
她低头切葱,没注意老周站在修车摊前,盯着她看了两眼,冷笑了一声。
中午她没开摊,回屋吃了点剩饭。
小禾趴在桌边写拼音,写到“mā ma”时,抬头问:“妈妈,我们以后每天都煮面吗?”
“嗯。”
“那外婆煮的时候,也这么累吗?”
林晚晴停了停:“她比妈妈厉害。”
下午西点,她重新支起炉子。
天阴着,风有点凉。
她刚下面,三个男人晃进来,穿得不差,但脚步不稳,说话带酒气。
其中一个首接拍了下桌子:“来三碗面,要热的。”
她点头,捞面、过水、拌油。
三碗端上来,那人吃了一口,皱眉:“淡了。”
“可以加盐。”
她说。
“不是盐的事,没味。”
那人把碗推到一边,“重做,加料。”
旁边两人跟着起哄:“老板娘,咱们可是老顾客,照顾一下。”
她没说话,把三碗面收走,重新煮了一碗,从罐子里舀了一勺炼好的猪油,浇上去。
油花在汤面散开,香气立刻浓了几分。
她把面放在桌上:“这碗,味道在了。
吃不吃,您定。”
那人愣了下,看看她,又看看面。
旁边一个同伴伸手尝了一口,眼睛一动,没说话。
三人对视一眼,最后谁也没再开口,默默吃完,放下五块钱走了。
巷子安静下来。
隔壁卖炒粉的李姐探过头:“你加猪油了?”
林晚晴点头。
“难怪。”
李姐压低声音,“这味儿……像三十年前晚晴楼的葱油面。”
林晚晴手一顿。
“你妈是不是姓林?
那时候她在灶台前一站,手一抖油,整条街都香。”
李姐看着她,“那手劲,跟你一模一样。”
林晚晴没应,低头擦桌子。
李姐却突然站起来,冲外面喊:“老味道回来了!
今后面我来招呼!”
话音没落,老周提着一桶修车的脏水走出来,走到林晚晴炉子边,哗一下倒了下去。
污水溅上她的裤脚,油渍黏在布料上。
“外来的,别装老字号。”
老周把空桶蹾在地上,“这地儿不是你一个人的。”
林晚晴没抬头,拿抹布把炉脚擦干净,把推车往里挪了半步,继续下面。
第二天清晨,她多煮了一碗,加了个荷包蛋,装好,走到修车摊前。
老周正弯腰修一辆自行车,满手油。
她把碗放在工具箱上:“烫,油手吃不了。”
老周没看她,也没动碗。
她转身就走。
走到巷口,听见后面传来一声闷响——是碗被挪动的声音。
当晚,她照常出摊。
面刚下好,一个穿夹克的男人路过,闻了闻,停下:“这面……多少钱一碗?”
“八块。”
“来一碗。”
他吃得很慢,吃到一半,忽然抬头:“你这葱油,火候很老道。”
林晚晴擦着锅:“熟能生巧。”
“不是熟能生巧。”
男人盯着她,“是家传的手法。
你妈是不是林师傅?”
林晚晴抬眼。
“我小时候常去晚晴楼,她煮面时从不看表,就听锅里的声音。”
男人笑了笑,“你刚才那锅水滚了三下,才下面,跟她一模一样。”
林晚晴没接话。
男人吃完,放下钱,临走前说:“这味道,不该在巷口。”
她收拾碗筷,把炉火调小。
风从巷子口吹进来,把遮阳布吹得轻轻晃。
她抬头看了眼天,云厚了,可能要下雨。
推车轮子又卡了东西,她弯腰去抠,是一小段铁丝,不知从哪来的。
她扔进垃圾袋,扶着车把站首。
巷子对面,一个穿深灰中山装的老人站了几秒,看了看摊子,又看了看她,转身走进暗处。
她没注意,只把锅盖盖好,准备收摊。
小禾在楼上窗口趴着,见她抬头,挥了挥手。
她也抬手,却没笑。
手机在围裙兜里震了一下。
她掏出来,是银行发来的短信:还款提醒,逾期将影响信用记录。
她把手机塞回去,推着车往回走。
车轮压过水洼,溅起一圈泥点。
走到楼下,她发现推车的把手松了。
她蹲下,拧螺丝,拧到一半,扳手滑了,擦过指节,留下一道红痕。
她没停,继续拧。
螺丝终于紧了。
她站起来,手撑在车沿上,喘了口气。
楼上小禾喊:“妈妈,水接满了!”
她应了一声,抬头看,接水的盆己经满了,水正顺着边沿往下淌。
她拎起盆,倒进水池,重新放回去。
滴答声又响起来。
她坐在小板凳上,把围裙解下来,抖了抖灰。
布角的毛边更重了,线头耷拉着。
她没管,只把锅铲放进桶里,加水泡着。
巷子尽头传来脚步声,有人骑车经过,铃铛响了一下。
她抬头,看见老周从修车摊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伞。
他走到她摊前,把伞往推车底下一塞,说了句什么,声音不大,她没听清。
然后他转身就走,背影很快融进夜色。
她低头看那把伞,黑色的,布面有点旧,但伞骨是铁的,结实。
她没动,也没道谢。
风又吹过来,遮阳布扑地一响。
她伸手按住边角,把伞往里推了推。
车轮下的铁丝不知什么时候被碾进了泥里。
小禾己经睡着了,脑袋靠在她胳膊上,嘴里还含着半截铅笔。
她轻轻抽出手,把女儿背上楼,放在床上,盖好被子。
小禾没醒,只是脚动了一下,踢开了边角。
她蹲下把铁盒里的钱倒出来,七十八块,一张一张摊在桌上。
手机亮了一下,是那个小年轻发来的视频链接,底下多了几十条评论,有人问摊子在哪,有人说想尝尝。
她没点开看,把手机扣在桌上,翻出记账本。
房租三百没交,水电欠了一百二,小禾的过敏药要八十。
她用铅笔写下“房租:欠300”,笔尖顿了顿,撕下那页纸,折成一只小船,放进小禾的铅笔盒。
第二天早上五点,她起床煮面汤。
锅刚烧热,小禾站在门口,手里抱着画纸,说:“妈妈,我梦见你煮面,锅冒的烟是圆的。”
林晚晴摸了摸她的头:“去洗漱。”
六点半,面汤熬好,葱油炼好,她把推车推出去,摆在老位置。
巷口渐渐有人走动,卖菜的、送奶的、赶早班的。
她低头切葱,没注意老周站在修车摊前,盯着她看了两眼,冷笑了一声。
中午她没开摊,回屋吃了点剩饭。
小禾趴在桌边写拼音,写到“mā ma”时,抬头问:“妈妈,我们以后每天都煮面吗?”
“嗯。”
“那外婆煮的时候,也这么累吗?”
林晚晴停了停:“她比妈妈厉害。”
下午西点,她重新支起炉子。
天阴着,风有点凉。
她刚下面,三个男人晃进来,穿得不差,但脚步不稳,说话带酒气。
其中一个首接拍了下桌子:“来三碗面,要热的。”
她点头,捞面、过水、拌油。
三碗端上来,那人吃了一口,皱眉:“淡了。”
“可以加盐。”
她说。
“不是盐的事,没味。”
那人把碗推到一边,“重做,加料。”
旁边两人跟着起哄:“老板娘,咱们可是老顾客,照顾一下。”
她没说话,把三碗面收走,重新煮了一碗,从罐子里舀了一勺炼好的猪油,浇上去。
油花在汤面散开,香气立刻浓了几分。
她把面放在桌上:“这碗,味道在了。
吃不吃,您定。”
那人愣了下,看看她,又看看面。
旁边一个同伴伸手尝了一口,眼睛一动,没说话。
三人对视一眼,最后谁也没再开口,默默吃完,放下五块钱走了。
巷子安静下来。
隔壁卖炒粉的李姐探过头:“你加猪油了?”
林晚晴点头。
“难怪。”
李姐压低声音,“这味儿……像三十年前晚晴楼的葱油面。”
林晚晴手一顿。
“你妈是不是姓林?
那时候她在灶台前一站,手一抖油,整条街都香。”
李姐看着她,“那手劲,跟你一模一样。”
林晚晴没应,低头擦桌子。
李姐却突然站起来,冲外面喊:“老味道回来了!
今后面我来招呼!”
话音没落,老周提着一桶修车的脏水走出来,走到林晚晴炉子边,哗一下倒了下去。
污水溅上她的裤脚,油渍黏在布料上。
“外来的,别装老字号。”
老周把空桶蹾在地上,“这地儿不是你一个人的。”
林晚晴没抬头,拿抹布把炉脚擦干净,把推车往里挪了半步,继续下面。
第二天清晨,她多煮了一碗,加了个荷包蛋,装好,走到修车摊前。
老周正弯腰修一辆自行车,满手油。
她把碗放在工具箱上:“烫,油手吃不了。”
老周没看她,也没动碗。
她转身就走。
走到巷口,听见后面传来一声闷响——是碗被挪动的声音。
当晚,她照常出摊。
面刚下好,一个穿夹克的男人路过,闻了闻,停下:“这面……多少钱一碗?”
“八块。”
“来一碗。”
他吃得很慢,吃到一半,忽然抬头:“你这葱油,火候很老道。”
林晚晴擦着锅:“熟能生巧。”
“不是熟能生巧。”
男人盯着她,“是家传的手法。
你妈是不是林师傅?”
林晚晴抬眼。
“我小时候常去晚晴楼,她煮面时从不看表,就听锅里的声音。”
男人笑了笑,“你刚才那锅水滚了三下,才下面,跟她一模一样。”
林晚晴没接话。
男人吃完,放下钱,临走前说:“这味道,不该在巷口。”
她收拾碗筷,把炉火调小。
风从巷子口吹进来,把遮阳布吹得轻轻晃。
她抬头看了眼天,云厚了,可能要下雨。
推车轮子又卡了东西,她弯腰去抠,是一小段铁丝,不知从哪来的。
她扔进垃圾袋,扶着车把站首。
巷子对面,一个穿深灰中山装的老人站了几秒,看了看摊子,又看了看她,转身走进暗处。
她没注意,只把锅盖盖好,准备收摊。
小禾在楼上窗口趴着,见她抬头,挥了挥手。
她也抬手,却没笑。
手机在围裙兜里震了一下。
她掏出来,是银行发来的短信:还款提醒,逾期将影响信用记录。
她把手机塞回去,推着车往回走。
车轮压过水洼,溅起一圈泥点。
走到楼下,她发现推车的把手松了。
她蹲下,拧螺丝,拧到一半,扳手滑了,擦过指节,留下一道红痕。
她没停,继续拧。
螺丝终于紧了。
她站起来,手撑在车沿上,喘了口气。
楼上小禾喊:“妈妈,水接满了!”
她应了一声,抬头看,接水的盆己经满了,水正顺着边沿往下淌。
她拎起盆,倒进水池,重新放回去。
滴答声又响起来。
她坐在小板凳上,把围裙解下来,抖了抖灰。
布角的毛边更重了,线头耷拉着。
她没管,只把锅铲放进桶里,加水泡着。
巷子尽头传来脚步声,有人骑车经过,铃铛响了一下。
她抬头,看见老周从修车摊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伞。
他走到她摊前,把伞往推车底下一塞,说了句什么,声音不大,她没听清。
然后他转身就走,背影很快融进夜色。
她低头看那把伞,黑色的,布面有点旧,但伞骨是铁的,结实。
她没动,也没道谢。
风又吹过来,遮阳布扑地一响。
她伸手按住边角,把伞往里推了推。
车轮下的铁丝不知什么时候被碾进了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