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中史:观潮阁秘录沈砚玉砚最新章节免费阅读_砚中史:观潮阁秘录热门小说
时间: 2025-09-13 06:52:36
沈砚是被冻醒的。
后半夜的风带着骊山的寒气,顺着木棚的缝隙钻进来,刮在脸上,像无数把小刀子。
他打了个寒颤,下意识地往旁边缩了缩,却摸到了一把冰冷的稻草。
他猛地睁开眼。
身边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几个人,都裹着破烂的麻布,发出此起彼伏的鼾声,还有人在梦里呻吟,不知道是疼的还是饿的。
脸上的伤还在疼,火辣辣的,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皮肤底下烧。
沈砚抬手想摸,却被旁边的人按住了手腕。
“别碰。”
一个沙哑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沈砚转过头,借着从木棚缝隙钻进来的月光,看见旁边躺着个老头。
老头头发花白,乱糟糟地堆在头上,脸上刻着个模糊的“刑”字,比他脸上的要淡很多,像是刻了有些年头了。
他的左腿不自然地蜷着,裤腿上沾着黑褐色的污渍,不知道是血还是泥。
“碰了会发炎,”老头又说,声音里带着点喘,“前阵子有个后生,就是忍不住挠,最后烂得能看见骨头,被拖出去喂狗了。”
沈砚的手僵在半空,慢慢收了回来。
他能感觉到脸上结了层痂,硬邦邦的,像是贴了块壳。
他想起昨天那块烧红的铁牌,还有那股皮肉烧焦的味道,胃里又是一阵翻腾。
“谢……谢谢。”
他低声说,喉咙还是哑的。
老头没说话,只是侧过身,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是半块粟米饼,己经硬得像块石头,边缘处还有点发霉的绿斑。
“吃吧。”
老头把饼递过来,“到了这儿,活着比脸面要紧。”
沈砚看着那半块饼,喉咙里突然涌上一股酸水。
他在现代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从没吃过这种带着霉斑的东西。
可肚子却不争气地叫了起来,从昨天中午到现在,他粒米未进,早就饿得头晕眼花。
“拿着。”
老头把饼往他手里塞了塞,“我叫老石,在这里待了三年了。
你呢?
新来的?”
“我叫石砚。”
沈砚接过饼,指尖触到饼的硬壳,心里一阵发堵。
他咬了一小口,饼渣喇得喉咙生疼,带着股陈米的霉味,难以下咽。
“石砚?”
老石笑了笑,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跟我一个姓,倒也算有缘。
看你细皮嫩肉的,以前是做什么的?
读书的?”
沈砚含糊地点了点头。
他不敢说实话,只能顺着老石的话往下说:“嗯,以前……在县里的学堂帮着抄书。”
“抄书好啊,”老石叹了口气,“识文断字,总比我们这些睁眼瞎强。
可惜啊,到了这儿,识不识字都一样,都是刍狗。”
刍狗。
沈砚心里一沉。
这个词他在《老子》里见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
可从老石嘴里说出来,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悲凉。
“你……你怎么会在这儿?”
沈砚忍不住问。
老石沉默了一会儿,指了指自己蜷着的左腿:“三年前,县里征徭役,我儿子病了,实在走不动。
我替他去,结果在路上崴了脚,误了工期。
按律,误期当斩,县尉仁慈,判了个黥面为刑徒,送来骊山。”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后来才听说,我那儿子,没等我回去,就没了。”
木棚里静了下来,只有外面风吹过蒿草的声音。
沈砚看着老石脸上的皱纹,在月光下像一道道沟壑,里面藏着不知道多少苦。
他突然觉得手里的粟米饼没那么难咽了,至少,他还有命吃。
“那你呢?”
老石反问,“看你穿着不像普通人,怎么会被送来这儿?”
沈砚犹豫了一下。
他不能说自己是从两千年后穿来的,只能编个瞎话:“我……我得罪了县里的功曹,他说我私藏禁书,把我送来的。”
“禁书?”
老石的眼睛亮了一下,“什么禁书?
《诗》还是《书》?”
沈砚被问得一怔,嘴里的饼渣卡在喉咙里,咳了半天才顺下去。
他没料到这刑徒营里还有人知道《诗》《书》,更没料到老石会突然问得这么急切,浑浊的眼睛里竟迸出点星火似的光。
“是……是些杂记。”
他含糊地应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玉砚,冰凉的触感让他稍微定了定神,“也不算什么禁书,就是……就是写了些乡里的事。”
老石眼里的光暗了下去,却还是追问:“写了乡里的什么?
是收成,还是徭役?”
“都有。”
沈砚不敢多说,把剩下的小半块饼递回去,“老伯,您吃吧,我不饿了。”
老石没接,只是摆了摆手:“你留着吧。
往后日子长,饿肚子的时候多着呢。”
他挪了挪身子,让自己躺得舒服些,“这骊山营里,每天都有人饿死、累死,能多口吃的,就多一分活头。”
沈砚把饼揣进怀里,布料贴着胸口,能感觉到饼壳硌着肋骨。
他想起昨天被拖进营时看到的场景:栅栏边堆着的白骨,土坡上挂着的人头,还有那些麻木的眼神。
这里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是活生生的炼狱。
“他们……就没人管吗?”
他低声问,声音里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
“管?
谁来管?”
老石冷笑一声,笑声里带着痰响,“上面的官吏只看工期,管你死活?
去年冬天雪下得齐腰深,监工还逼着我们凿石头,一天冻死了十七个,第二天照样点名上工。
尸体就拖去后面的乱葬岗,连张草席都没有,野狗夜里能把坟刨开,那叫声能把人耳膜刺穿。”
沈砚缩了缩脖子,后颈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他想起现代博物馆里那些秦代的瓦当、铜剑,总觉得那是辉煌历史的注脚,却从没想过这些辉煌背后,是多少白骨堆起来的。
“你脸上的伤,得找些草药敷上。”
老石突然转了话头,指了指他的脸颊,“东边的坡上有种‘血见愁’,叶子捣烂了敷在伤口上,能止脓。
等天亮了,我带你去采。”
沈砚摸了摸脸上的痂,硬壳底下隐隐发烫,像是有东西在往外鼓。
他想起老石说的“烂得能看见骨头”,打了个寒颤:“谢谢老伯。”
“谢啥,都是苦命人。”
老石翻了个身,背对着他,“睡会儿吧,卯时就得点名,误了卯点,鞭子可不认人。”
沈砚却没了睡意。
木棚里的鼾声、梦呓、磨牙声混在一起,像某种诡异的乐曲。
他睁着眼看棚顶的破洞,能看见几颗疏星,和他穿越前在故宫看到的星空一模一样,可落在眼里的滋味却天差地别。
他悄悄摸出怀里的玉砚,借着月光细看。
砚台边缘的月牙形缺口在暗处泛着微光,像是有人用指甲反复摩挲过,缺口内侧的血丝纹路比白天更清晰了,蜿蜒盘绕,竟有点像幅简化的地图。
他突然想起穿越前在展柜里看到的标签——“长生砚”,这名字透着股邪气,难道真和“长生”有关?
正琢磨着,木棚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铁链拖地的哗啦声。
有人在外面粗暴地踹着各个棚子的木门,喊着:“起来!
都给我起来!”
老石猛地坐起身,动作快得不像个腿有残疾的人:“快!
是王二狗来了!”
沈砚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老石拽着胳膊往起拉。
他踉跄着站稳,才发现周围的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手忙脚乱地往身上套破烂的麻布短打,有人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往棚外跑。
“王二狗是谁?”
他一边跟着穿衣服,一边低声问。
衬衫的袖口己经磨破了,露出的手腕上还留着昨天麻绳勒出的红痕。
“监工里最狠的那个。”
老石的声音压得极低,飞快地帮他把衬衫下摆塞进裤腰,又扯过一块灰扑扑的麻布罩在他身上,“他爹是县里的狱卒,靠着关系混了个监工,心黑得很,见谁不顺眼就往死里打。
你新来的,又是这细皮嫩肉的样子,千万别让他盯上。”
说话间,木棚门“吱呀”一声被踹开,冷风裹挟着沙砾灌进来,吹得人眼睛发疼。
一个穿着黑色劲装的汉子站在门口,约莫三十来岁,满脸横肉,腰间挂着条浸过油的皮鞭,鞭梢在地上扫来扫去,留下道湿漉漉的痕。
“都愣着干啥?
想死啊!”
王二狗的嗓门像破锣,眼睛在人群里扫来扫去,最后落在沈砚身上,“哟,这新来的?”
沈砚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下意识地往老石身后缩了缩。
老石不动声色地往前挪了半步,正好挡住他大半身子。
“回王监工,是昨天刚到的,叫石砚。”
老石弓着腰,声音里带着刻意装出来的谄媚,“身子骨弱,还望监工多担待。”
王二狗“嗤”了一声,手里的皮鞭突然朝沈砚脸上抽过来。
沈砚吓得闭眼,却听见“啪”的一声脆响,老石闷哼了一声。
他睁开眼,看见老石硬生生替他挨了一鞭,麻布被抽破个口子,露出的背上立刻红了一道。
“担待?
到了这儿还想有人担待?”
王二狗狞笑着,皮鞭又扬了起来,“我告诉你们,在骊山营,只有两种东西——干活的牲口,和死牲口。
不想变成死的,就给我麻利点!”
人群里没人敢说话,连呼吸都放轻了。
沈砚看着老石后背渗出的血珠,混着破麻布的灰,变成暗褐色的痕,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又酸又堵。
“今天的活,给我把西边的夯土堆平了!”
王二狗用鞭子指着西边的土坡,“太阳落山前完不成,都给我饿着!”
说完,他转身往外走,皮鞭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响。
其他监工跟在他身后,靴底踩过积水的泥地,溅起的脏水溅在几个刑徒的裤腿上,没人敢擦。
等监工走远了,木棚里的人才敢大口喘气。
有人蹲在地上咳嗽,有人偷偷抹眼泪,还有人扶着老石,想查看他背上的伤。
“没事。”
老石摆了摆手,疼得龇牙咧嘴,却还是冲沈砚挤了个笑,“看,我说吧,活着比啥都强。”
沈砚的眼眶有点发热。
他想起自己在现代时,掉根头发都要念叨半天,和这些人比起来,那些所谓的烦恼简首像小孩子过家家。
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疼得清醒。
“走吧,干活去。”
老石拄着根捡来的木棍,一瘸一拐地往外走,“去晚了,王二狗的鞭子可不认人。”
沈砚跟在他身后,踩着满地的泥和草屑。
天边己经泛起鱼肚白,把骊山的轮廓勾勒得灰蒙蒙的。
远处的夯土堆像座小山,十几个刑徒正弯腰用木夯砸土,木夯撞击地面的声音沉闷地传来,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他看见有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背着比自己还高的土筐,走两步就晃一下,筐沿的绳子勒进肩膀,把破麻布都磨出了毛边。
少年抬头时,沈砚看见他脸上也有个“刑”字,只是比老石和自己的都小,像是特意刻得浅些。
“那是小墨。”
老石注意到他的目光,低声说,“去年被送来的,他爹原是个书吏,因为写错了公文上的字,被当成通敌的证据,砍了。
这孩子也算可怜,才十二,就跟着爹遭了罪。”
沈砚心里一动。
他想起自己衬衫口袋里还揣着支钢笔——昨天慌乱中没被搜走,此刻笔帽硌着胸口,像是在提醒他什么。
“石大哥,你看!”
小墨突然朝他们喊,手里举着块东西,兴奋地挥着。
沈砚走近了才看清,那是块被雨水冲刷过的陶片,上面还留着半个模糊的“水”字。
小墨把陶片递过来,眼睛亮晶晶的:“我在土堆里捡的,这字好看吧?
像不像我爹以前写的?”
老石摸了摸小墨的头,没说话。
沈砚却看着那半个“水”字,突然想起自己藏在怀里的笔记本——那是他穿越时唯一带在身上的现代物件,封皮己经被磨得卷了边,里面记着他研究秦代官制的笔记。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笔记本的纸页硌着肋骨,薄薄的,却像有千斤重。
“石大哥,你识字吗?”
小墨仰着头问,眼睛里满是期待,“老石伯说你以前是抄书的,你能教我认字吗?
就像我爹以前教我的那样。”
沈砚看着少年瘦得尖尖的下巴,和他脸上那个小小的“刑”字,突然想起老石说的“刍狗”。
如果连字都不认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和路边的石头、草芥又有什么分别?
他深吸了一口气,迎着小墨期待的目光,缓缓点了点头。
“能。”
他说,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我教你。”
话音刚落,怀里的玉砚突然轻轻震动了一下,像是在回应他的话。
沈砚低头看了看胸口,青白色的玉质透过麻布隐隐可见,砚台边缘的缺口处,那道月牙形的痕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远处的夯土声还在继续,沉闷而规律。
沈砚突然觉得,这声音不像敲在心上,倒像某种开始的信号。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这骊山营里活下去,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回去的路。
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至少,他可以教小墨认字。
至少,他可以让这些被当成刍狗的人,在这世上留下点自己的痕迹。
王二狗的鞭子突然在不远处响起,伴随着粗野的咒骂。
沈砚赶紧拿起木夯,和老石、小墨一起,弯腰砸向脚下的土。
木夯很重,震得他虎口发麻,脸上的伤也跟着疼起来,可他却觉得心里踏实了些。
夯土被砸得越来越实,像要把所有的苦难都埋进地里。
沈砚一边砸,一边在心里默默念着:水,小墨,老石,石砚……这些名字,他得记着。
阳光慢慢爬上山坡,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刚被夯实的土地上,像一行行写在大地上的字。
后半夜的风带着骊山的寒气,顺着木棚的缝隙钻进来,刮在脸上,像无数把小刀子。
他打了个寒颤,下意识地往旁边缩了缩,却摸到了一把冰冷的稻草。
他猛地睁开眼。
身边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几个人,都裹着破烂的麻布,发出此起彼伏的鼾声,还有人在梦里呻吟,不知道是疼的还是饿的。
脸上的伤还在疼,火辣辣的,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皮肤底下烧。
沈砚抬手想摸,却被旁边的人按住了手腕。
“别碰。”
一个沙哑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沈砚转过头,借着从木棚缝隙钻进来的月光,看见旁边躺着个老头。
老头头发花白,乱糟糟地堆在头上,脸上刻着个模糊的“刑”字,比他脸上的要淡很多,像是刻了有些年头了。
他的左腿不自然地蜷着,裤腿上沾着黑褐色的污渍,不知道是血还是泥。
“碰了会发炎,”老头又说,声音里带着点喘,“前阵子有个后生,就是忍不住挠,最后烂得能看见骨头,被拖出去喂狗了。”
沈砚的手僵在半空,慢慢收了回来。
他能感觉到脸上结了层痂,硬邦邦的,像是贴了块壳。
他想起昨天那块烧红的铁牌,还有那股皮肉烧焦的味道,胃里又是一阵翻腾。
“谢……谢谢。”
他低声说,喉咙还是哑的。
老头没说话,只是侧过身,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是半块粟米饼,己经硬得像块石头,边缘处还有点发霉的绿斑。
“吃吧。”
老头把饼递过来,“到了这儿,活着比脸面要紧。”
沈砚看着那半块饼,喉咙里突然涌上一股酸水。
他在现代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从没吃过这种带着霉斑的东西。
可肚子却不争气地叫了起来,从昨天中午到现在,他粒米未进,早就饿得头晕眼花。
“拿着。”
老头把饼往他手里塞了塞,“我叫老石,在这里待了三年了。
你呢?
新来的?”
“我叫石砚。”
沈砚接过饼,指尖触到饼的硬壳,心里一阵发堵。
他咬了一小口,饼渣喇得喉咙生疼,带着股陈米的霉味,难以下咽。
“石砚?”
老石笑了笑,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跟我一个姓,倒也算有缘。
看你细皮嫩肉的,以前是做什么的?
读书的?”
沈砚含糊地点了点头。
他不敢说实话,只能顺着老石的话往下说:“嗯,以前……在县里的学堂帮着抄书。”
“抄书好啊,”老石叹了口气,“识文断字,总比我们这些睁眼瞎强。
可惜啊,到了这儿,识不识字都一样,都是刍狗。”
刍狗。
沈砚心里一沉。
这个词他在《老子》里见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
可从老石嘴里说出来,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悲凉。
“你……你怎么会在这儿?”
沈砚忍不住问。
老石沉默了一会儿,指了指自己蜷着的左腿:“三年前,县里征徭役,我儿子病了,实在走不动。
我替他去,结果在路上崴了脚,误了工期。
按律,误期当斩,县尉仁慈,判了个黥面为刑徒,送来骊山。”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后来才听说,我那儿子,没等我回去,就没了。”
木棚里静了下来,只有外面风吹过蒿草的声音。
沈砚看着老石脸上的皱纹,在月光下像一道道沟壑,里面藏着不知道多少苦。
他突然觉得手里的粟米饼没那么难咽了,至少,他还有命吃。
“那你呢?”
老石反问,“看你穿着不像普通人,怎么会被送来这儿?”
沈砚犹豫了一下。
他不能说自己是从两千年后穿来的,只能编个瞎话:“我……我得罪了县里的功曹,他说我私藏禁书,把我送来的。”
“禁书?”
老石的眼睛亮了一下,“什么禁书?
《诗》还是《书》?”
沈砚被问得一怔,嘴里的饼渣卡在喉咙里,咳了半天才顺下去。
他没料到这刑徒营里还有人知道《诗》《书》,更没料到老石会突然问得这么急切,浑浊的眼睛里竟迸出点星火似的光。
“是……是些杂记。”
他含糊地应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玉砚,冰凉的触感让他稍微定了定神,“也不算什么禁书,就是……就是写了些乡里的事。”
老石眼里的光暗了下去,却还是追问:“写了乡里的什么?
是收成,还是徭役?”
“都有。”
沈砚不敢多说,把剩下的小半块饼递回去,“老伯,您吃吧,我不饿了。”
老石没接,只是摆了摆手:“你留着吧。
往后日子长,饿肚子的时候多着呢。”
他挪了挪身子,让自己躺得舒服些,“这骊山营里,每天都有人饿死、累死,能多口吃的,就多一分活头。”
沈砚把饼揣进怀里,布料贴着胸口,能感觉到饼壳硌着肋骨。
他想起昨天被拖进营时看到的场景:栅栏边堆着的白骨,土坡上挂着的人头,还有那些麻木的眼神。
这里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是活生生的炼狱。
“他们……就没人管吗?”
他低声问,声音里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
“管?
谁来管?”
老石冷笑一声,笑声里带着痰响,“上面的官吏只看工期,管你死活?
去年冬天雪下得齐腰深,监工还逼着我们凿石头,一天冻死了十七个,第二天照样点名上工。
尸体就拖去后面的乱葬岗,连张草席都没有,野狗夜里能把坟刨开,那叫声能把人耳膜刺穿。”
沈砚缩了缩脖子,后颈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他想起现代博物馆里那些秦代的瓦当、铜剑,总觉得那是辉煌历史的注脚,却从没想过这些辉煌背后,是多少白骨堆起来的。
“你脸上的伤,得找些草药敷上。”
老石突然转了话头,指了指他的脸颊,“东边的坡上有种‘血见愁’,叶子捣烂了敷在伤口上,能止脓。
等天亮了,我带你去采。”
沈砚摸了摸脸上的痂,硬壳底下隐隐发烫,像是有东西在往外鼓。
他想起老石说的“烂得能看见骨头”,打了个寒颤:“谢谢老伯。”
“谢啥,都是苦命人。”
老石翻了个身,背对着他,“睡会儿吧,卯时就得点名,误了卯点,鞭子可不认人。”
沈砚却没了睡意。
木棚里的鼾声、梦呓、磨牙声混在一起,像某种诡异的乐曲。
他睁着眼看棚顶的破洞,能看见几颗疏星,和他穿越前在故宫看到的星空一模一样,可落在眼里的滋味却天差地别。
他悄悄摸出怀里的玉砚,借着月光细看。
砚台边缘的月牙形缺口在暗处泛着微光,像是有人用指甲反复摩挲过,缺口内侧的血丝纹路比白天更清晰了,蜿蜒盘绕,竟有点像幅简化的地图。
他突然想起穿越前在展柜里看到的标签——“长生砚”,这名字透着股邪气,难道真和“长生”有关?
正琢磨着,木棚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铁链拖地的哗啦声。
有人在外面粗暴地踹着各个棚子的木门,喊着:“起来!
都给我起来!”
老石猛地坐起身,动作快得不像个腿有残疾的人:“快!
是王二狗来了!”
沈砚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老石拽着胳膊往起拉。
他踉跄着站稳,才发现周围的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手忙脚乱地往身上套破烂的麻布短打,有人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往棚外跑。
“王二狗是谁?”
他一边跟着穿衣服,一边低声问。
衬衫的袖口己经磨破了,露出的手腕上还留着昨天麻绳勒出的红痕。
“监工里最狠的那个。”
老石的声音压得极低,飞快地帮他把衬衫下摆塞进裤腰,又扯过一块灰扑扑的麻布罩在他身上,“他爹是县里的狱卒,靠着关系混了个监工,心黑得很,见谁不顺眼就往死里打。
你新来的,又是这细皮嫩肉的样子,千万别让他盯上。”
说话间,木棚门“吱呀”一声被踹开,冷风裹挟着沙砾灌进来,吹得人眼睛发疼。
一个穿着黑色劲装的汉子站在门口,约莫三十来岁,满脸横肉,腰间挂着条浸过油的皮鞭,鞭梢在地上扫来扫去,留下道湿漉漉的痕。
“都愣着干啥?
想死啊!”
王二狗的嗓门像破锣,眼睛在人群里扫来扫去,最后落在沈砚身上,“哟,这新来的?”
沈砚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下意识地往老石身后缩了缩。
老石不动声色地往前挪了半步,正好挡住他大半身子。
“回王监工,是昨天刚到的,叫石砚。”
老石弓着腰,声音里带着刻意装出来的谄媚,“身子骨弱,还望监工多担待。”
王二狗“嗤”了一声,手里的皮鞭突然朝沈砚脸上抽过来。
沈砚吓得闭眼,却听见“啪”的一声脆响,老石闷哼了一声。
他睁开眼,看见老石硬生生替他挨了一鞭,麻布被抽破个口子,露出的背上立刻红了一道。
“担待?
到了这儿还想有人担待?”
王二狗狞笑着,皮鞭又扬了起来,“我告诉你们,在骊山营,只有两种东西——干活的牲口,和死牲口。
不想变成死的,就给我麻利点!”
人群里没人敢说话,连呼吸都放轻了。
沈砚看着老石后背渗出的血珠,混着破麻布的灰,变成暗褐色的痕,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又酸又堵。
“今天的活,给我把西边的夯土堆平了!”
王二狗用鞭子指着西边的土坡,“太阳落山前完不成,都给我饿着!”
说完,他转身往外走,皮鞭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响。
其他监工跟在他身后,靴底踩过积水的泥地,溅起的脏水溅在几个刑徒的裤腿上,没人敢擦。
等监工走远了,木棚里的人才敢大口喘气。
有人蹲在地上咳嗽,有人偷偷抹眼泪,还有人扶着老石,想查看他背上的伤。
“没事。”
老石摆了摆手,疼得龇牙咧嘴,却还是冲沈砚挤了个笑,“看,我说吧,活着比啥都强。”
沈砚的眼眶有点发热。
他想起自己在现代时,掉根头发都要念叨半天,和这些人比起来,那些所谓的烦恼简首像小孩子过家家。
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疼得清醒。
“走吧,干活去。”
老石拄着根捡来的木棍,一瘸一拐地往外走,“去晚了,王二狗的鞭子可不认人。”
沈砚跟在他身后,踩着满地的泥和草屑。
天边己经泛起鱼肚白,把骊山的轮廓勾勒得灰蒙蒙的。
远处的夯土堆像座小山,十几个刑徒正弯腰用木夯砸土,木夯撞击地面的声音沉闷地传来,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他看见有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背着比自己还高的土筐,走两步就晃一下,筐沿的绳子勒进肩膀,把破麻布都磨出了毛边。
少年抬头时,沈砚看见他脸上也有个“刑”字,只是比老石和自己的都小,像是特意刻得浅些。
“那是小墨。”
老石注意到他的目光,低声说,“去年被送来的,他爹原是个书吏,因为写错了公文上的字,被当成通敌的证据,砍了。
这孩子也算可怜,才十二,就跟着爹遭了罪。”
沈砚心里一动。
他想起自己衬衫口袋里还揣着支钢笔——昨天慌乱中没被搜走,此刻笔帽硌着胸口,像是在提醒他什么。
“石大哥,你看!”
小墨突然朝他们喊,手里举着块东西,兴奋地挥着。
沈砚走近了才看清,那是块被雨水冲刷过的陶片,上面还留着半个模糊的“水”字。
小墨把陶片递过来,眼睛亮晶晶的:“我在土堆里捡的,这字好看吧?
像不像我爹以前写的?”
老石摸了摸小墨的头,没说话。
沈砚却看着那半个“水”字,突然想起自己藏在怀里的笔记本——那是他穿越时唯一带在身上的现代物件,封皮己经被磨得卷了边,里面记着他研究秦代官制的笔记。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笔记本的纸页硌着肋骨,薄薄的,却像有千斤重。
“石大哥,你识字吗?”
小墨仰着头问,眼睛里满是期待,“老石伯说你以前是抄书的,你能教我认字吗?
就像我爹以前教我的那样。”
沈砚看着少年瘦得尖尖的下巴,和他脸上那个小小的“刑”字,突然想起老石说的“刍狗”。
如果连字都不认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和路边的石头、草芥又有什么分别?
他深吸了一口气,迎着小墨期待的目光,缓缓点了点头。
“能。”
他说,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我教你。”
话音刚落,怀里的玉砚突然轻轻震动了一下,像是在回应他的话。
沈砚低头看了看胸口,青白色的玉质透过麻布隐隐可见,砚台边缘的缺口处,那道月牙形的痕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远处的夯土声还在继续,沉闷而规律。
沈砚突然觉得,这声音不像敲在心上,倒像某种开始的信号。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这骊山营里活下去,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回去的路。
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至少,他可以教小墨认字。
至少,他可以让这些被当成刍狗的人,在这世上留下点自己的痕迹。
王二狗的鞭子突然在不远处响起,伴随着粗野的咒骂。
沈砚赶紧拿起木夯,和老石、小墨一起,弯腰砸向脚下的土。
木夯很重,震得他虎口发麻,脸上的伤也跟着疼起来,可他却觉得心里踏实了些。
夯土被砸得越来越实,像要把所有的苦难都埋进地里。
沈砚一边砸,一边在心里默默念着:水,小墨,老石,石砚……这些名字,他得记着。
阳光慢慢爬上山坡,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刚被夯实的土地上,像一行行写在大地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