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食光:我的夫君是秀才苏晚穆罕默德完整版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盛唐食光:我的夫君是秀才(苏晚穆罕默德)
时间: 2025-09-13 06:53:15
自从帮悦来楼写出酱香排骨的方子,找苏晚买食谱的人越来越多。
苏晚嫌每次口述太麻烦,就想着多抄几份食谱存着,可她的毛笔字实在拿不出手——写“孜然”能写成“孜兰”,画铁锅能画成圆滚滚的“小南瓜”,上次给王老三写“酱香排骨”的步骤,把“慢炖一个时辰”写成了“慢炖一个食辰”,害得王老三的后厨炖了两个时辰,排骨都炖成了“肉糜”。
穆罕默德见她对着纸笔发愁,就给她推荐了个“写字先生”——说是西市街口摆摊代写书信的李秀才,人老实,字也好看,就是有点认死理。
苏晚揣着十文钱去找李秀才,刚把食谱的内容跟他说清楚,李秀才就皱起了眉头。
李秀才推了推鼻梁上的破秀才帽,一脸严肃,“还有这‘麻婆豆腐’,‘麻婆’是谁?
是姑娘你认识的人吗?
写进食谱里,怕是不合礼数。”
苏晚没料到李秀才这么较真,她解释了半天“鱼香”是靠调料调出的味型,“麻婆豆腐”是以前有个姓陈的老婆婆发明的,可李秀才还是摇头:“不行不行,名不副实的东西,我不能写,要是传出去,别人会说我李秀才没文化。”
苏晚急了——她还等着靠这两个方子赚点钱,好租个大点的屋子呢。
她眼珠一转,从怀里掏出个刚买的豆沙胡饼,塞到李秀才手里:“先生,你先尝尝这个,这是穆罕默德家的新胡饼,甜而不腻。
你就当帮我个忙,先写下来,要是有人问起,我来解释,行不行?”
李秀才接过胡饼,咬了一口,眼睛亮了——他平时只吃得起粟米饼,哪吃过这么香甜的豆沙胡饼。
他含糊着说:“那……那我就先写,可要是出了问题,你得负责。”
苏晚赶紧点头,看着李秀才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
没成想,李秀才写着写着,突然“啊嚏”打了个喷嚏,毛笔没拿稳,“啪”的一声,墨汁溅在了纸上,正好把“麻婆豆腐”的“婆”字染成了黑疙瘩。
李秀才慌了,赶紧拿帕子去擦,结果越擦越脏,“婆”字变成了一团黑,旁边的“豆腐”两个字也沾了墨。
苏晚凑过去一看,忍不住笑了:“先生,这看起来像‘麻黑豆腐’,要不就叫这个名吧?
反正吃起来麻乎乎的,也挺形象。”
李秀才脸都红了,他这辈子没写过这么“邋遢”的字,可又实在想吃豆沙胡饼,只能硬着头皮点头:“那……那就这么写吧,可别跟别人说是我写的。”
更搞笑的还在后面。
苏晚拿着抄好的“麻黑豆腐”食谱,去给一家叫“醉仙楼”的酒楼送方子。
掌柜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着老花镜,拿着食谱看了半天,突然指着“花椒少许”问:“苏姑娘,这‘花椒少许’是多少?
‘少许’是一勺还是一碗?
我家后厨的师傅,上次把‘盐少许’放成了一碗,炒出来的菜咸得能当咸菜吃。”
苏晚没料到掌柜会问这个——她在现代拍视频时,“少许适量”都是常用词,哪想到唐朝人这么较真。
她正想解释,就见后厨的师傅跑了出来,手里拿着个勺子:“姑娘,你说‘少许’,我就按一勺来放,要是不好吃,你可别怨我!”
苏晚哭笑不得,只能说:“师傅,你先放半勺试试,要是不够麻,再加点。”
师傅点点头,拿着食谱跑回后厨,没一会儿,就听见后厨传来“啊——”的一声惨叫。
苏晚和掌柜的赶紧跑过去,只见师傅捂着嘴,指着锅里的豆腐:“太……太麻了!
我把‘半勺’当成‘半瓢’了!”
锅里的豆腐黑乎乎的,飘着一层花椒粒,离老远都能闻到呛人的麻味。
掌柜的看着锅里的豆腐,又看看师傅,突然笑了:“没事,就当是‘特麻豆腐’,说不定有人就喜欢这个味!”
结果那天,醉仙楼的“特麻豆腐”还真卖出去了两份——买的是两个从蜀地来的商人,他们说:“这味够劲,比我们老家的还麻!”
苏晚看着那两个商人吃得首咧嘴还不停筷子,忍不住想:看来有时候,“失误”也能变成“惊喜”。
苏晚的食谱卖得越来越火,她攒了些钱,租了个带小院的屋子,不用再在路边摆摊了。
穆罕默德见她日子好起来,就跟她说:“苏姑娘,你以前说,在你的时代,能让很多人同时看到你做食物,不如你也试试,让长安的人看看你怎么做菜?”
苏晚眼睛一亮——穆罕默德说的,不就是现代的“首播”吗?
虽然唐朝没有手机和网络,可她可以在院子里摆个摊子,让街坊邻居过来围观,一边做菜一边讲解,就当是“线下首播”了。
她选了个晴天,提前跟街坊邻居说了,要做一道“新式炒面”(用唐朝的面条,加上蔬菜、鸡蛋和少许酱油,类似现代的酱油炒面)。
那天一早,小院里就挤满了人,连隔壁卖花的阿婆都抱着她的月季花来了,说是“给苏姑娘添点人气”。
苏晚系着新做的粗布围裙,站在灶台前,学着现代首播的样子,笑着说:“大家看好了,今天这道炒面,简单又好吃,家里有孩子的,肯定喜欢。”
说着,她拿起油壶,想往锅里倒油——没成想油壶是新的,塞子没拔紧,她一倒,油壶“哗啦”一下掉进了锅里,油溅了她一脸。
周围的人都惊呼起来,苏晚赶紧用袖子擦脸,结果脸上的油蹭得满脸都是,活像个花脸猫。
卖花阿婆笑得手抖,手里的月季花掉了一朵,正好落在锅里,跟油壶一起“咕嘟”冒起了泡。
“哎呀,我的花!”
阿婆叫了一声,苏晚也顾不上擦脸了,赶紧把油壶和月季花从锅里捞出来。
油壶还好,就是沾了油,月季花却被烫得蔫了,花瓣掉了一地。
苏晚看着锅里的油,又看看手里的蔫花,哭笑不得:“看来今天这炒面,要变成‘花香炒面’了。”
好不容易收拾好,苏晚重新倒油,打鸡蛋的时候,又出了岔子——她手里的鸡蛋没拿稳,“啪”的一声,鸡蛋壳掉进了锅里,蛋黄和蛋清流了一地。
旁边的小孩笑着喊:“阿姐,鸡蛋逃跑啦!”
苏晚赶紧蹲下来捡鸡蛋壳,没成想脚一滑,差点摔进灶台里,还好旁边的李秀才伸手拉了她一把——李秀才自从上次帮苏晚写食谱,就成了她的“忠实粉丝”,今天特意来帮忙。
“姑娘,慢点,别急。”
李秀才扶着苏晚,脸都红了,他还是第一次跟姑娘家靠这么近。
苏晚道谢后,重新打了个鸡蛋,这次总算顺利倒进了锅里。
等面条炒好,苏晚盛了一碗给卖花阿婆:“阿婆,您尝尝,虽然中间出了点小插曲,味道应该还不错。”
阿婆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好吃!
比我家老头子做的好吃多了!
就是……要是没有刚才那朵月季花,就更好了。”
周围的人都笑了,苏晚也笑了——虽然第一次“线下首播”闹了不少乌龙,可看着大家吃得开心,她觉得比赚了钱还高兴。
李秀才站在旁边,看着苏晚的笑脸,偷偷拿出纸笔,把刚才炒面的步骤记了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油壶和一朵蔫掉的月季花,标注上“苏姑娘炒面趣事”。
苏晚没注意到李秀才的小动作,她正想着下次要做什么菜——或许可以试试“番茄炒蛋”?
虽然唐朝的番茄是从西域传来的“狼桃”,大家都不敢吃,可要是她做成菜,说不定又能闹出些好玩的事来。
自从上次“首播”炒面闹了乌龙后,苏晚的名声在街坊邻居间更响亮了,来找她学做菜、买食谱的人络绎不绝,连带着小院也热闹起来,像个小型的美食交流中心。
这天午后,阳光暖烘烘地洒在小院里,苏晚正坐在院子里,整理着新研究的菜谱,李秀才又来找她了。
李秀才手里拿着一本新抄好的食谱,小心翼翼地递给苏晚:“苏姑娘,你看看,这次我可一个错字都没写。”
苏晚接过食谱,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笑着说:“李秀才,多亏有你帮忙,不然我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别人还以为我在画符呢。”
李秀才被逗得脸一红,挠挠头说:“苏姑娘客气了,我也算是沾了你的光,现在好多人找我代写食谱,赚的钱比代写书信还多。”
两人正说着话,卖花阿婆又抱着几盆花走进来:“苏姑娘,你看看我新养的芍药,开得多艳,摆你这院子里,肯定好看。”
苏晚赶紧起身,帮阿婆把花放下,笑着说:“阿婆,您这花养得真好,每次看到都觉得心情好。”
阿婆看着苏晚,突然神秘兮兮地说:“姑娘,我看那李秀才,对你可有意思了,每次来都打扮得整整齐齐,还特意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
苏晚一愣,下意识地看向李秀才——李秀才正蹲在一旁,假装看地上的蚂蚁,耳朵却红透了。
苏晚的脸也微微发烫,她小声说:“阿婆,您别乱说,李秀才就是帮我写字,我们……”阿婆摆摆手:“姑娘,阿婆活了大半辈子,这点事还看不出来?
李秀才是个老实人,你要是也有意思,可别错过。”
苏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正好这时,穆罕默德提着一篮新烤的胡饼走进来:“苏姑娘,尝尝我新做的核桃胡饼,加了西域的香料,可香了。”
苏晚赶紧接过胡饼,给阿婆和李秀才各递了一个,转移话题说:“穆罕默德,你这胡饼做得越来越好吃了,再这样下去,我怕是要胖成球了。”
几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胡饼,有说有笑。
苏晚看着身边的人,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温暖——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有这些朋友陪着,好像也没那么孤单了。
李秀才偷偷看着苏晚的侧脸,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衣角,他想鼓起勇气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吃完胡饼,苏晚突然想起,前几天有个富贵人家请她去家里做一桌宴席,她还没准备食材呢。
她起身说:“我得去西市买点食材,你们先坐,我一会儿就回来。”
李秀才一听,立刻站起来:“苏姑娘,我陪你去,西市人多,你一个姑娘家,不安全。”
穆罕默德也说:“我也去,我那胡饼,在西市也能卖卖。”
阿婆笑着说:“你们年轻人一起去玩吧,我就不去凑热闹了,帮你看着院子。”
三人来到西市,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苏晚在前面挑着食材,李秀才和穆罕默德跟在后面,一个帮忙提东西,一个时不时跟路人介绍他的胡饼。
走着走着,苏晚在一个卖香料的摊子前停下,正准备挑选,突然感觉有人拉了拉她的衣袖。
她回头一看,是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姐姐,我饿……”苏晚心里一软,从兜里掏出几个铜钱,递给小女孩:“去买点吃的吧。”
小女孩接过铜钱,眼睛亮了,刚想跑开,又回头说:“姐姐,你人真好,我哥哥说,好人会有好报的。”
苏晚笑了笑,看着小女孩跑远。
李秀才在旁边说:“苏姑娘,你心真善,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这长安城里,就没那么多挨饿受冻的人了。”
苏晚叹了口气:“我只是力所能及帮一把,希望她以后能过得好点。”
穆罕默德也点头:“苏姑娘,你这善良,就像我们西域的阳光,温暖又明亮。”
买完食材,三人往回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李秀才看着苏晚的背影,终于鼓起勇气说:“苏姑娘,等你忙完这阵,我……我想请你去曲江池畔走走,听说那里的荷花快开了,景色很美。”
苏晚脚步一顿,心跳莫名加快,她轻轻点头:“好啊,等忙完这阵,就去。”
李秀才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回到小院,苏晚开始准备宴席的菜品,李秀才和穆罕默德也留下来帮忙。
阿婆在一旁看着,笑着说:“这画面,看着真像一家人。”
苏晚和李秀才对视一眼,又赶紧移开目光,脸上都泛起红晕。
夜晚,苏晚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的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她想,或许在这个时代,除了美食,她也能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就像她做的菜一样,慢慢炖煮,总有一天,会散发出最诱人的香气 。
苏晚嫌每次口述太麻烦,就想着多抄几份食谱存着,可她的毛笔字实在拿不出手——写“孜然”能写成“孜兰”,画铁锅能画成圆滚滚的“小南瓜”,上次给王老三写“酱香排骨”的步骤,把“慢炖一个时辰”写成了“慢炖一个食辰”,害得王老三的后厨炖了两个时辰,排骨都炖成了“肉糜”。
穆罕默德见她对着纸笔发愁,就给她推荐了个“写字先生”——说是西市街口摆摊代写书信的李秀才,人老实,字也好看,就是有点认死理。
苏晚揣着十文钱去找李秀才,刚把食谱的内容跟他说清楚,李秀才就皱起了眉头。
李秀才推了推鼻梁上的破秀才帽,一脸严肃,“还有这‘麻婆豆腐’,‘麻婆’是谁?
是姑娘你认识的人吗?
写进食谱里,怕是不合礼数。”
苏晚没料到李秀才这么较真,她解释了半天“鱼香”是靠调料调出的味型,“麻婆豆腐”是以前有个姓陈的老婆婆发明的,可李秀才还是摇头:“不行不行,名不副实的东西,我不能写,要是传出去,别人会说我李秀才没文化。”
苏晚急了——她还等着靠这两个方子赚点钱,好租个大点的屋子呢。
她眼珠一转,从怀里掏出个刚买的豆沙胡饼,塞到李秀才手里:“先生,你先尝尝这个,这是穆罕默德家的新胡饼,甜而不腻。
你就当帮我个忙,先写下来,要是有人问起,我来解释,行不行?”
李秀才接过胡饼,咬了一口,眼睛亮了——他平时只吃得起粟米饼,哪吃过这么香甜的豆沙胡饼。
他含糊着说:“那……那我就先写,可要是出了问题,你得负责。”
苏晚赶紧点头,看着李秀才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
没成想,李秀才写着写着,突然“啊嚏”打了个喷嚏,毛笔没拿稳,“啪”的一声,墨汁溅在了纸上,正好把“麻婆豆腐”的“婆”字染成了黑疙瘩。
李秀才慌了,赶紧拿帕子去擦,结果越擦越脏,“婆”字变成了一团黑,旁边的“豆腐”两个字也沾了墨。
苏晚凑过去一看,忍不住笑了:“先生,这看起来像‘麻黑豆腐’,要不就叫这个名吧?
反正吃起来麻乎乎的,也挺形象。”
李秀才脸都红了,他这辈子没写过这么“邋遢”的字,可又实在想吃豆沙胡饼,只能硬着头皮点头:“那……那就这么写吧,可别跟别人说是我写的。”
更搞笑的还在后面。
苏晚拿着抄好的“麻黑豆腐”食谱,去给一家叫“醉仙楼”的酒楼送方子。
掌柜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着老花镜,拿着食谱看了半天,突然指着“花椒少许”问:“苏姑娘,这‘花椒少许’是多少?
‘少许’是一勺还是一碗?
我家后厨的师傅,上次把‘盐少许’放成了一碗,炒出来的菜咸得能当咸菜吃。”
苏晚没料到掌柜会问这个——她在现代拍视频时,“少许适量”都是常用词,哪想到唐朝人这么较真。
她正想解释,就见后厨的师傅跑了出来,手里拿着个勺子:“姑娘,你说‘少许’,我就按一勺来放,要是不好吃,你可别怨我!”
苏晚哭笑不得,只能说:“师傅,你先放半勺试试,要是不够麻,再加点。”
师傅点点头,拿着食谱跑回后厨,没一会儿,就听见后厨传来“啊——”的一声惨叫。
苏晚和掌柜的赶紧跑过去,只见师傅捂着嘴,指着锅里的豆腐:“太……太麻了!
我把‘半勺’当成‘半瓢’了!”
锅里的豆腐黑乎乎的,飘着一层花椒粒,离老远都能闻到呛人的麻味。
掌柜的看着锅里的豆腐,又看看师傅,突然笑了:“没事,就当是‘特麻豆腐’,说不定有人就喜欢这个味!”
结果那天,醉仙楼的“特麻豆腐”还真卖出去了两份——买的是两个从蜀地来的商人,他们说:“这味够劲,比我们老家的还麻!”
苏晚看着那两个商人吃得首咧嘴还不停筷子,忍不住想:看来有时候,“失误”也能变成“惊喜”。
苏晚的食谱卖得越来越火,她攒了些钱,租了个带小院的屋子,不用再在路边摆摊了。
穆罕默德见她日子好起来,就跟她说:“苏姑娘,你以前说,在你的时代,能让很多人同时看到你做食物,不如你也试试,让长安的人看看你怎么做菜?”
苏晚眼睛一亮——穆罕默德说的,不就是现代的“首播”吗?
虽然唐朝没有手机和网络,可她可以在院子里摆个摊子,让街坊邻居过来围观,一边做菜一边讲解,就当是“线下首播”了。
她选了个晴天,提前跟街坊邻居说了,要做一道“新式炒面”(用唐朝的面条,加上蔬菜、鸡蛋和少许酱油,类似现代的酱油炒面)。
那天一早,小院里就挤满了人,连隔壁卖花的阿婆都抱着她的月季花来了,说是“给苏姑娘添点人气”。
苏晚系着新做的粗布围裙,站在灶台前,学着现代首播的样子,笑着说:“大家看好了,今天这道炒面,简单又好吃,家里有孩子的,肯定喜欢。”
说着,她拿起油壶,想往锅里倒油——没成想油壶是新的,塞子没拔紧,她一倒,油壶“哗啦”一下掉进了锅里,油溅了她一脸。
周围的人都惊呼起来,苏晚赶紧用袖子擦脸,结果脸上的油蹭得满脸都是,活像个花脸猫。
卖花阿婆笑得手抖,手里的月季花掉了一朵,正好落在锅里,跟油壶一起“咕嘟”冒起了泡。
“哎呀,我的花!”
阿婆叫了一声,苏晚也顾不上擦脸了,赶紧把油壶和月季花从锅里捞出来。
油壶还好,就是沾了油,月季花却被烫得蔫了,花瓣掉了一地。
苏晚看着锅里的油,又看看手里的蔫花,哭笑不得:“看来今天这炒面,要变成‘花香炒面’了。”
好不容易收拾好,苏晚重新倒油,打鸡蛋的时候,又出了岔子——她手里的鸡蛋没拿稳,“啪”的一声,鸡蛋壳掉进了锅里,蛋黄和蛋清流了一地。
旁边的小孩笑着喊:“阿姐,鸡蛋逃跑啦!”
苏晚赶紧蹲下来捡鸡蛋壳,没成想脚一滑,差点摔进灶台里,还好旁边的李秀才伸手拉了她一把——李秀才自从上次帮苏晚写食谱,就成了她的“忠实粉丝”,今天特意来帮忙。
“姑娘,慢点,别急。”
李秀才扶着苏晚,脸都红了,他还是第一次跟姑娘家靠这么近。
苏晚道谢后,重新打了个鸡蛋,这次总算顺利倒进了锅里。
等面条炒好,苏晚盛了一碗给卖花阿婆:“阿婆,您尝尝,虽然中间出了点小插曲,味道应该还不错。”
阿婆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好吃!
比我家老头子做的好吃多了!
就是……要是没有刚才那朵月季花,就更好了。”
周围的人都笑了,苏晚也笑了——虽然第一次“线下首播”闹了不少乌龙,可看着大家吃得开心,她觉得比赚了钱还高兴。
李秀才站在旁边,看着苏晚的笑脸,偷偷拿出纸笔,把刚才炒面的步骤记了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油壶和一朵蔫掉的月季花,标注上“苏姑娘炒面趣事”。
苏晚没注意到李秀才的小动作,她正想着下次要做什么菜——或许可以试试“番茄炒蛋”?
虽然唐朝的番茄是从西域传来的“狼桃”,大家都不敢吃,可要是她做成菜,说不定又能闹出些好玩的事来。
自从上次“首播”炒面闹了乌龙后,苏晚的名声在街坊邻居间更响亮了,来找她学做菜、买食谱的人络绎不绝,连带着小院也热闹起来,像个小型的美食交流中心。
这天午后,阳光暖烘烘地洒在小院里,苏晚正坐在院子里,整理着新研究的菜谱,李秀才又来找她了。
李秀才手里拿着一本新抄好的食谱,小心翼翼地递给苏晚:“苏姑娘,你看看,这次我可一个错字都没写。”
苏晚接过食谱,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笑着说:“李秀才,多亏有你帮忙,不然我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别人还以为我在画符呢。”
李秀才被逗得脸一红,挠挠头说:“苏姑娘客气了,我也算是沾了你的光,现在好多人找我代写食谱,赚的钱比代写书信还多。”
两人正说着话,卖花阿婆又抱着几盆花走进来:“苏姑娘,你看看我新养的芍药,开得多艳,摆你这院子里,肯定好看。”
苏晚赶紧起身,帮阿婆把花放下,笑着说:“阿婆,您这花养得真好,每次看到都觉得心情好。”
阿婆看着苏晚,突然神秘兮兮地说:“姑娘,我看那李秀才,对你可有意思了,每次来都打扮得整整齐齐,还特意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
苏晚一愣,下意识地看向李秀才——李秀才正蹲在一旁,假装看地上的蚂蚁,耳朵却红透了。
苏晚的脸也微微发烫,她小声说:“阿婆,您别乱说,李秀才就是帮我写字,我们……”阿婆摆摆手:“姑娘,阿婆活了大半辈子,这点事还看不出来?
李秀才是个老实人,你要是也有意思,可别错过。”
苏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正好这时,穆罕默德提着一篮新烤的胡饼走进来:“苏姑娘,尝尝我新做的核桃胡饼,加了西域的香料,可香了。”
苏晚赶紧接过胡饼,给阿婆和李秀才各递了一个,转移话题说:“穆罕默德,你这胡饼做得越来越好吃了,再这样下去,我怕是要胖成球了。”
几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胡饼,有说有笑。
苏晚看着身边的人,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温暖——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有这些朋友陪着,好像也没那么孤单了。
李秀才偷偷看着苏晚的侧脸,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衣角,他想鼓起勇气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吃完胡饼,苏晚突然想起,前几天有个富贵人家请她去家里做一桌宴席,她还没准备食材呢。
她起身说:“我得去西市买点食材,你们先坐,我一会儿就回来。”
李秀才一听,立刻站起来:“苏姑娘,我陪你去,西市人多,你一个姑娘家,不安全。”
穆罕默德也说:“我也去,我那胡饼,在西市也能卖卖。”
阿婆笑着说:“你们年轻人一起去玩吧,我就不去凑热闹了,帮你看着院子。”
三人来到西市,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苏晚在前面挑着食材,李秀才和穆罕默德跟在后面,一个帮忙提东西,一个时不时跟路人介绍他的胡饼。
走着走着,苏晚在一个卖香料的摊子前停下,正准备挑选,突然感觉有人拉了拉她的衣袖。
她回头一看,是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姐姐,我饿……”苏晚心里一软,从兜里掏出几个铜钱,递给小女孩:“去买点吃的吧。”
小女孩接过铜钱,眼睛亮了,刚想跑开,又回头说:“姐姐,你人真好,我哥哥说,好人会有好报的。”
苏晚笑了笑,看着小女孩跑远。
李秀才在旁边说:“苏姑娘,你心真善,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这长安城里,就没那么多挨饿受冻的人了。”
苏晚叹了口气:“我只是力所能及帮一把,希望她以后能过得好点。”
穆罕默德也点头:“苏姑娘,你这善良,就像我们西域的阳光,温暖又明亮。”
买完食材,三人往回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李秀才看着苏晚的背影,终于鼓起勇气说:“苏姑娘,等你忙完这阵,我……我想请你去曲江池畔走走,听说那里的荷花快开了,景色很美。”
苏晚脚步一顿,心跳莫名加快,她轻轻点头:“好啊,等忙完这阵,就去。”
李秀才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回到小院,苏晚开始准备宴席的菜品,李秀才和穆罕默德也留下来帮忙。
阿婆在一旁看着,笑着说:“这画面,看着真像一家人。”
苏晚和李秀才对视一眼,又赶紧移开目光,脸上都泛起红晕。
夜晚,苏晚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的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她想,或许在这个时代,除了美食,她也能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就像她做的菜一样,慢慢炖煮,总有一天,会散发出最诱人的香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