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盛唐食光:我的夫君是秀才(苏晚穆罕默德)最新免费小说_完本小说免费阅读盛唐食光:我的夫君是秀才苏晚穆罕默德

时间: 2025-09-13 06:53:16 
贞元十七年,长安西市的晨光刚漫过青砖黛瓦,苏晚就被一阵带着焦香的热气呛醒。

她猛地睁开眼,入目不是出租屋熟悉的天花板,而是结着蛛网的木质房梁,身下是硬邦邦的土炕,盖在身上的粗布被子还带着股淡淡的霉味。

“嘶……”苏晚想撑着身子坐起来,脑袋却像被塞进了灌满铅的棉絮,疼得她倒抽一口冷气——零碎的记忆碎片在脑海里翻涌,原主也叫“苏晚”,是个父母双亡的孤女,昨天在西市买炊饼时被拥挤的人潮推倒,后脑勺磕在石板路上,再没醒过来,倒让她这个二十一世纪的美食博主占了身子。

“咕噜……”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起来,苏晚扶着炕沿慢慢挪到门口,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柴门。

盛唐食光:我的夫君是秀才(苏晚穆罕默德)最新免费小说_完本小说免费阅读盛唐食光:我的夫君是秀才苏晚穆罕默德

门外的景象让她瞬间怔住: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挂着幌子的店铺,“胡商香料波斯锦缎张记胡饼”的招牌在晨光里晃着,穿粗布短褐的贩夫、梳双鬟的婢女、戴幞头的文人擦肩而过,还有西域来的胡商牵着骆驼,驼铃“叮铃”响得清脆。

这不是影视城,更不是梦境——她真的穿越到了唐朝,长安。

“炊饼!

刚出炉的炊饼!

一文钱一个!”

不远处的吆喝声勾着苏晚的食欲,她摸了摸原主的衣兜,只摸到三枚边缘磨损的铜钱。

攥着这仅有的“启动资金”,苏晚挪到炊饼摊前,摊主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见她瘦弱,多给了她半块:“姑娘家看着面黄肌瘦的,多吃点垫垫。”

咬下一口炊饼,粗麦的颗粒感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焦香,可比起她以前做的全麦面包,少了发酵后的松软,更没有黄油或果酱的调味。

苏晚嚼着炊饼,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她在现代靠拍美食视频圈了百万粉丝,从街头小吃到宫廷菜系都能说出门道,要是把现代的美食理念带到唐朝,既能填饱肚子,说不定还能活出个样子来?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现实泼了冷水——她现在身无分文,连口像样的锅都没有,更别说调料了。

苏晚正愁着,眼角瞥见巷口有个老妇在卖野菜,篮子里的荠菜绿油油的,带着露水。

她眼睛一亮,走过去用一文钱买了一大把,又在井边洗干净,揣回了那间破旧的小屋子。

原主的厨房里只有一个缺了口的陶罐、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还有一小袋快见底的粟米。

苏晚叹了口气,先把粟米淘洗干净,加了三倍的水倒进陶罐,放在土灶上慢慢煮。

接着,她把荠菜切碎,又在屋角翻出原主藏着的一小撮盐——这是她现在唯一的调料了。

等粟米粥煮得黏稠,苏晚把荠菜碎撒进去,搅了搅,再焖上片刻。

揭开陶罐盖的瞬间,荠菜的清香混着粟米的醇厚飘了出来,她盛了一碗,吹凉了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熨帖得让人眼眶发热。

虽然简单,可比起刚才的炊饼,多了几分清爽,也更合她的胃口。

“要是有香油,再撒点葱花就好了……”苏晚咂咂嘴,突然想到现代拍视频时常用的“沉浸式”手法——要是把唐朝的食材、做法,用她的方式记录下来,会不会有人喜欢?

她没有纸笔,就用木炭在墙上画:左边画着粟米,右边画着荠菜,中间画了个冒着热气的陶罐,旁边还标注了“粟米荠菜粥,一文钱管饱”。

画完,苏晚看着墙上的“食谱”,忍不住笑了。

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可至少现在,她有一碗热粥,有一个活下去的念头,还有一身在现代打磨出的“美食本事”。

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西市的喧闹声渐渐热闹起来,苏晚知道,她的唐朝美食之旅,就从这碗粟米荠菜粥开始了。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靠着煮粟米粥、蒸野菜团子勉强糊口,可她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她得想办法赚钱,不然迟早要饿肚子。

这天,她揣着仅剩的两枚铜钱逛西市,想看看有没有便宜的食材,却被一阵争论声吸引。

只见一家胡饼店前围了不少人,店主是个高鼻梁深眼窝的胡商,正皱着眉跟顾客辩解:“我的胡饼用的是最好的麦粉,烤得外脆里软,怎么会没人买?”

可他面前的胡饼堆了大半筐,金黄的饼皮上撒着芝麻,看起来确实不错,可围观的人大多只是看看,没人掏钱。

苏晚挤进去,拿起一个胡饼咬了一口——饼皮确实酥脆,可里面只有单纯的麦香,吃多了会觉得干,而且芝麻撒得不均匀,有的地方没味道,有的地方又太咸。

她放下胡饼,心里有了主意,对着胡商拱手道:“掌柜的,我有个法子,能让你的胡饼卖得快,你要不要听听?”

胡商叫穆罕默德,来长安做买卖己经五年了,最近胡饼生意越来越差,正愁得慌,见苏晚是个瘦弱的姑娘,本不想理,可架不住她眼神笃定,便耐着性子说:“你说,要是真有用,我给你钱。”

苏晚指着胡饼说:“掌柜的,你的胡饼烤得不错,可缺了点‘新意’。

你看,现在大家吃胡饼,要么配肉干,要么配咸菜,要是把馅料包在饼里,会不会更方便?”

穆罕默德愣了愣:“包馅料?

从来没人这么做过。”

“没人做过,才是机会啊。”

苏晚拉着他到旁边的僻静处,“你可以做两种馅料:一种是羊肉馅,把羊肉切碎,加洋葱、孜然——你们西域不是常用这个吗?

另一种是豆沙馅,用红豆煮烂了加糖,甜口的肯定受姑娘家喜欢。

而且烤的时候,在饼皮上划几道口子,让馅料的香味飘出来,再撒上芝麻,保证吸引人。”

穆罕默德听得眼睛发亮——他在西域时确实吃过羊肉馅的饼,可从没想着包进胡饼里,更别说甜口的了。

他看着苏晚,又有些犹豫:“要是做出来没人买怎么办?”

“我帮你试卖,要是卖不出去,我赔你麦粉钱。”

苏晚拍着胸脯保证,其实她心里也没底,可她太需要一个机会了。

穆罕默德咬了咬牙,决定赌一把。

他带苏晚回店里,拿出麦粉、羊肉、洋葱、孜然,还有苏晚说的红豆——他店里正好有西域来的蜜饯,能当糖用。

苏晚挽起袖子,先教他揉面:“面要和得软一点,加少许盐,醒发半个时辰,这样饼皮才会蓬松。”

接着,她把羊肉切碎,加洋葱丁、孜然粉、少许盐拌匀,红豆则煮烂后压成泥,加蜜饯碎搅匀。

等面醒好,苏晚把面团分成小块,擀成圆片,包上馅料,捏紧收口,再擀成饼状,在表面划了三道口子,撒上芝麻。

穆罕默德把饼放进烤炉里,不一会儿,羊肉的香气混着孜然的味道飘了出来,比之前的胡饼香了十倍不止。

第一个羊肉馅胡饼烤好后,苏晚拿给围观的人试吃:“大家尝尝,新做的肉馅胡饼,不要钱!”

一个壮汉先接过去,咬了一口,眼睛立马亮了:“这饼里有肉?

还这么香!”

其他人也跟着尝,有的喜欢羊肉馅,有的则对后来烤好的豆沙馅赞不绝口:“甜而不腻,比蜜饯还好吃!”

不到一个时辰,穆罕默德做的二十个新式胡饼就卖光了,而且他把价格定在两文钱一个,比普通胡饼贵一文,可大家还是抢着买。

穆罕默德笑得合不拢嘴,从钱袋里掏出十文钱递给苏晚:“姑娘,这是给你的谢礼,以后你要是有别的法子,随时来找我!”

苏晚接过钱,心里乐开了花——这是她穿越到唐朝后赚的第一笔钱。

她看着穆罕默德忙着做胡饼,又想到一个主意:“掌柜的,你可以把两种胡饼分开摆,挂个牌子写明馅料,这样客人一眼就能看清。”

穆罕默德连忙点头,还让伙计找了块木板,让苏晚帮忙写——苏晚虽然毛笔字写得一般,可胜在字迹清晰,“羊肉孜然胡饼豆沙蜜饯胡饼”几个字写在木板上,倒也像模像样。

离开胡饼店时,天己经黑了,苏晚揣着十文钱,买了半斤麦粉、一小罐盐,还奢侈地买了一根葱。

走在回小屋的路上,她看着长安的夜景——灯笼挂在店铺门口,光透过纸罩洒在青石板上,偶尔有巡夜的士兵走过,脚步声沉稳。

苏晚深吸一口气,觉得心里踏实多了:她不仅赚到了钱,还证明了自己的“美食本事”在唐朝有用。

回到家,苏晚用新买的麦粉做了个葱油饼,虽然没有油,只能用少量水烙,可咬着饼里的葱花,她还是觉得无比满足。

她又在墙上画了新的“食谱”:胡饼的样子,旁边分两栏写着馅料,还标注了“两文钱一个,日售百个”。

画完,她对着墙笑了:“苏晚,加油,下次争取做个更厉害的!”

有了穆罕默德给的十文钱,苏晚终于不用再只喝粟米粥了。

她琢磨着,既然胡饼能改良,那粥品也能做出花样——长安城里喝粥的人多,尤其是早起赶工的贩夫、上学的孩童,要是能做出便宜又好喝的粥,肯定能有生意。

她先花三文钱买了一斤大米,又花两文钱买了些最便宜的红枣和枸杞——这是她在西市的干货铺找到的,虽然有些干瘪,可胜在便宜。

原主的小屋子门口有块空地,苏晚找了几块石头垒了个简易的灶台,又从旧货市场花五文钱淘了一口稍大些的铁锅——这样就能一次煮更多的粥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苏晚就起来煮粥。

她把大米淘洗干净,放进铁锅里,加足够的水,用柴火慢慢煮。

等大米煮得开花,汤汁变得黏稠,再把红枣去核切碎、枸杞泡软,一起放进锅里,搅了搅,再焖上一刻钟。

“红枣枸杞粥,两文钱一碗,热乎的!”

苏晚学着其他摊主的样子吆喝起来,声音不大,却带着股清亮劲儿。

刚开始,没人注意她这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可等红枣和枸杞的甜香飘出去,就有人驻足了。

第一个来买粥的是个老妇人,她看着苏晚的粥,皱着眉问:“姑娘,你这粥里放的是什么?

看着红红黄黄的,能好喝吗?”

苏晚盛了一小勺递过去:“阿婆,您先尝尝,不好喝不要钱。”

老妇人尝了一口,眼睛亮了:“甜丝丝的,还带着枣香,比我家煮的白粥好喝多了!”

她立马掏出两文钱,买了一碗,还跟旁边的人推荐:“这粥不错,大家可以尝尝!”

有了第一个顾客,后面的人就多了起来。

一个赶早去作坊做工的少年,买了一碗粥,几口就喝完了,又掏出两文钱:“姑娘,再给我一碗,这粥顶饿!”

还有个梳着双髻的婢女,说是要给自家小姐带回去,一下子买了三碗。

不到一个时辰,苏晚煮的一锅粥就卖光了。

她算了算,一共卖了十五碗,赚了三十文钱——除去成本,净赚了二十三文!

比昨天帮穆罕默德改良胡饼赚的还多。

苏晚心里乐开了花,收拾好摊子,又去西市买了些食材:这次她买了糯米、莲子,还奢侈地买了一小块冰糖——她想明天做莲子糯米粥,肯定更受欢迎。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的粥铺小摊子越来越火。

她每天换着花样做粥:周一红枣枸杞粥,周二莲子糯米粥,周三南瓜小米粥,周西绿豆百合粥——虽然百合和绿豆在唐朝不算便宜,可她每次只放一点,既能提升口感,又不会让成本太高。

而且她还坚持“试吃”原则,只要有人犹豫,就先给一勺尝尝,这招让她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这天,苏晚正在卖粥,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穆罕默德!

他提着一个布袋子,走到摊前,笑着说:“苏晚姑娘,我来尝尝你的粥。”

苏晚盛了一碗刚煮好的南瓜小米粥给他,穆罕默德喝了一口,连连点头:“甜糯可口,比我们西域的奶茶还清爽!

我给你带了点好东西。”

说着,他从布袋子里掏出一小罐香油,“这是我从西域带来的,你做粥的时候加一点,肯定更香。”

苏晚接过香油,心里暖暖的——她跟穆罕默德只是合作过一次,没想到他还记着她。

她连忙道谢,穆罕默德摆摆手:“要是没有你,我的胡饼店也不会这么火,这点东西不算什么。

对了,我听客人说,你还在墙上画食谱?”

苏晚愣了愣,点点头,穆罕默德笑着说:“你这个主意好!

要是你有纸笔,把食谱写下来,说不定能卖钱呢?”

穆罕默德的话提醒了苏晚——她之前只是在墙上画食谱给自己看,可要是把食谱整理好,卖给酒楼或者想做吃食的人,岂不是又多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她谢过穆罕默德,心里又有了新的计划。

这天晚上,苏晚用穆罕默德给的香油,做了一碗葱油面——她把葱花切碎,用香油爆香,再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加少许盐和酱油(她昨天刚买的,是长安老字号的酱油),拌匀了吃,香得她差点把舌头吞下去。

她一边吃面,一边在心里盘算:粥铺的生意稳定了,接下来可以试试整理食谱,要是能成,她就能攒钱租个好点的房子,甚至开一家自己的小店了。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墙上的“食谱”上,苏晚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木炭画,突然觉得充满了希望。

她知道,在唐朝的日子不会一帆风顺,可只要她带着现代的美食理念,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