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狗语,我成了复仇女王陈哲沈宜秋最新全本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听狗语,我成了复仇女王(陈哲沈宜秋)
时间: 2025-09-13 06:53:30
雨还在下,水珠顺着伞骨滑落,在玄关地砖上砸出一圈圈湿痕。
沈宜秋把伞收好,靠在门边晾着,动作比往常慢半拍。
她没回头,但能感觉到陈哲还站在厨房门口,像一尊迟疑的雕像。
她走进卧室,换下湿了边角的鞋袜,指尖碰到棉袜内侧磨出的小洞时顿了顿。
如今她不再提,就像不再擦书架。
阿黄趴在阳台垫子上,耳朵朝她动了一下,没起身。
它知道她今天要去老城区。
母亲住的那栋楼在江边,楼梯窄,扶手锈得厉害,前天刚下过雨,水泥台阶吸饱了水,踩上去像踩在湿抹布上。
她拎着药袋和饭盒往上走,脚步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整栋楼里沉睡的旧时光。
二楼转角,脚底一滑。
她整个人向后仰去,药袋脱手,饭盒砸地,汤汁溅上墙。
膝盖撞在台阶边缘,钝痛像铁钳夹住骨头。
她撑着地想爬起,手指打滑,试了两次都没成功。
“阿黄。”
她低声叫。
狗没回应。
她又叫了一声,声音压着疼,像从喉咙缝里挤出来。
下一秒,黄影从楼下巷口窜出,西爪蹬地,冲上台阶。
它没吠,也没扑她,只是咬住她衣角,一点点往后拉,力道稳得像知道她不能受力。
它把她的手臂往自己肩上搭,然后半拖半扶地把她往三楼挪。
到了门口,她靠着墙喘气,手还在抖。
阿黄舔了舔她手腕,心声道:“你心跳比昨天见他时还乱。”
她靠着门框坐下,摸了摸狗头:“你怎么知道我摔了?”
“你出门时,红绳松了。”
阿黄说,“你平时不会让它松。”
她低头看腕间那根旧红绳,果然滑到了手背。
母亲年轻时编的,她说过“系着它,就没人能把你带走”。
她苦笑了一下:“现在是我想留住的人,留不住了。”
门开得突然。
张姨站在对门,瓜子壳从嘴里掉下来,也没捡。
“哎哟我的老天爷!
你妈前天半夜溜出去了!
我起夜看见她在江堤边上晃,鞋都没穿!
要不是我喊她,她都走到水里去了!”
沈宜秋没说话,只是慢慢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
她推门进屋,饭盒还在地上,汤冷了,胡萝卜浮在表面。
屋里有股陈旧的樟脑味,混着一点尿骚气。
母亲坐在小凳上,低着头,正用旧报纸折纸船。
她的手指关节变形,动作却很认真,一遍遍压着折痕。
“妈。”
她轻声唤。
老人抬头,眼神空落落的:“你是谁家姑娘?
这地址不对,我要回老屋。”
“好。”
她蹲下,接过她手里的报纸,“我们回家。”
母亲笑了,像哄小孩那样拍她手背:“乖,船儿漂,漂到江那边,妈妈就在那儿等你。”
她跟着折,手指机械地翻动纸页,折出一只歪歪扭扭的小船。
母亲把船放进塑料盆,盆里积了点雨水。
船浮着,晃了几下,撞到盆壁。
阿黄蹲在门边,尾巴轻轻摇着,心声道:“主人,我在。”
她没哭。
只是把药袋捡起来,一粒粒往外掏,分类,摆好。
降压药、安眠药、阿尔茨海默的缓释片。
她打开水壶烧水,给母亲热饭,动作整齐得像在绘本馆整理书架。
饭热好,她端到小桌前:“妈,吃饭了。”
母亲不看饭盒,只盯着盆里的纸船:“还没到时辰,要等月亮出来。”
她放下勺子,静静看着老人侧脸。
那张脸己经不像记忆里的母亲了。
眼角下垂,嘴唇干裂,头发稀疏得露出头皮。
可她还记得她背自己去诊所的那晚,雨下得比今天还大,她穿着那条蓝裙子,一路踉跄,却始终没让她淋到一滴雨。
夜里十一点,她烧水泡茶。
茶叶在杯底沉着,没搅动。
她坐在母亲床边,翻相册。
翻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六岁的她站在校门口,浑身湿透,母亲蹲着给她换鞋,伞倾向她那边,自己半边身子露在雨里。
她合上相册,躺下。
闭眼没多久,梦就来了。
她变成小时候的自己,蹲在教室门口等母亲。
雨越下越大,同学都被接走了,只剩她。
终于,那把旧蓝伞出现在校门口,母亲跑过来,裙角湿透,头发贴在脸上,笑着喊:“秋秋!
妈妈来了!”
她伸手去抓,可手刚碰到伞沿,画面就碎了。
她猛地睁眼。
天还没亮,窗外雨声轻。
阿黄躺在她臂弯里,头贴着她胸口,呼吸均匀。
它不知道什么时候跳上床的,也没吵她。
她抬手摸了摸狗背,轻得像怕惊醒一个梦。
“谢谢你……”她声音哑着,“替我看住她。”
阿黄没睁眼,心声道:“你小时候,她也这样抱你。
你发烧,她背你走十里路,嘴里一首念,‘别丢下妈妈,别丢下妈妈’。”
她喉咙一紧。
“她说过,人老了,心会退回小时候。”
阿黄继续说,“她不是不认得你,是太想回家了。”
她盯着天花板,裂缝像一条干涸的河。
第二天清晨,她给母亲梳头。
梳子卡在打结处,母亲“哎哟”叫了一声。
她立刻停手:“弄疼你了?”
母亲摇摇头,忽然抓住她手腕,盯着那根红绳:“这绳子……是你娘教我编的。”
她心跳漏了一拍:“妈?”
“她总说,绳子系得紧,魂才不会走丢。”
母亲眼神清明了一瞬,“你爸走那天,我没系上,他就再没回来。”
她没说话,只是慢慢把梳子绕过结,一梳一梳,从发根到发尾。
母亲又低下了头,开始折第三只纸船。
她把梳子放回抽屉,看见角落有个铁皮盒子,生锈了。
她打开,里面是几颗玻璃弹珠,一张她小学的奖状,还有一张泛黄的房契,写着“江边老屋”。
她手指抚过房契上的字迹。
阿黄站在她脚边,尾巴垂着,心声道:“她记得的,比你以为的多。”
她把盒子放回原处,关上抽屉。
转身时,母亲正把纸船放进盆里,嘴里哼着:“船儿漂,漂到江那边……”
沈宜秋把伞收好,靠在门边晾着,动作比往常慢半拍。
她没回头,但能感觉到陈哲还站在厨房门口,像一尊迟疑的雕像。
她走进卧室,换下湿了边角的鞋袜,指尖碰到棉袜内侧磨出的小洞时顿了顿。
如今她不再提,就像不再擦书架。
阿黄趴在阳台垫子上,耳朵朝她动了一下,没起身。
它知道她今天要去老城区。
母亲住的那栋楼在江边,楼梯窄,扶手锈得厉害,前天刚下过雨,水泥台阶吸饱了水,踩上去像踩在湿抹布上。
她拎着药袋和饭盒往上走,脚步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整栋楼里沉睡的旧时光。
二楼转角,脚底一滑。
她整个人向后仰去,药袋脱手,饭盒砸地,汤汁溅上墙。
膝盖撞在台阶边缘,钝痛像铁钳夹住骨头。
她撑着地想爬起,手指打滑,试了两次都没成功。
“阿黄。”
她低声叫。
狗没回应。
她又叫了一声,声音压着疼,像从喉咙缝里挤出来。
下一秒,黄影从楼下巷口窜出,西爪蹬地,冲上台阶。
它没吠,也没扑她,只是咬住她衣角,一点点往后拉,力道稳得像知道她不能受力。
它把她的手臂往自己肩上搭,然后半拖半扶地把她往三楼挪。
到了门口,她靠着墙喘气,手还在抖。
阿黄舔了舔她手腕,心声道:“你心跳比昨天见他时还乱。”
她靠着门框坐下,摸了摸狗头:“你怎么知道我摔了?”
“你出门时,红绳松了。”
阿黄说,“你平时不会让它松。”
她低头看腕间那根旧红绳,果然滑到了手背。
母亲年轻时编的,她说过“系着它,就没人能把你带走”。
她苦笑了一下:“现在是我想留住的人,留不住了。”
门开得突然。
张姨站在对门,瓜子壳从嘴里掉下来,也没捡。
“哎哟我的老天爷!
你妈前天半夜溜出去了!
我起夜看见她在江堤边上晃,鞋都没穿!
要不是我喊她,她都走到水里去了!”
沈宜秋没说话,只是慢慢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
她推门进屋,饭盒还在地上,汤冷了,胡萝卜浮在表面。
屋里有股陈旧的樟脑味,混着一点尿骚气。
母亲坐在小凳上,低着头,正用旧报纸折纸船。
她的手指关节变形,动作却很认真,一遍遍压着折痕。
“妈。”
她轻声唤。
老人抬头,眼神空落落的:“你是谁家姑娘?
这地址不对,我要回老屋。”
“好。”
她蹲下,接过她手里的报纸,“我们回家。”
母亲笑了,像哄小孩那样拍她手背:“乖,船儿漂,漂到江那边,妈妈就在那儿等你。”
她跟着折,手指机械地翻动纸页,折出一只歪歪扭扭的小船。
母亲把船放进塑料盆,盆里积了点雨水。
船浮着,晃了几下,撞到盆壁。
阿黄蹲在门边,尾巴轻轻摇着,心声道:“主人,我在。”
她没哭。
只是把药袋捡起来,一粒粒往外掏,分类,摆好。
降压药、安眠药、阿尔茨海默的缓释片。
她打开水壶烧水,给母亲热饭,动作整齐得像在绘本馆整理书架。
饭热好,她端到小桌前:“妈,吃饭了。”
母亲不看饭盒,只盯着盆里的纸船:“还没到时辰,要等月亮出来。”
她放下勺子,静静看着老人侧脸。
那张脸己经不像记忆里的母亲了。
眼角下垂,嘴唇干裂,头发稀疏得露出头皮。
可她还记得她背自己去诊所的那晚,雨下得比今天还大,她穿着那条蓝裙子,一路踉跄,却始终没让她淋到一滴雨。
夜里十一点,她烧水泡茶。
茶叶在杯底沉着,没搅动。
她坐在母亲床边,翻相册。
翻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六岁的她站在校门口,浑身湿透,母亲蹲着给她换鞋,伞倾向她那边,自己半边身子露在雨里。
她合上相册,躺下。
闭眼没多久,梦就来了。
她变成小时候的自己,蹲在教室门口等母亲。
雨越下越大,同学都被接走了,只剩她。
终于,那把旧蓝伞出现在校门口,母亲跑过来,裙角湿透,头发贴在脸上,笑着喊:“秋秋!
妈妈来了!”
她伸手去抓,可手刚碰到伞沿,画面就碎了。
她猛地睁眼。
天还没亮,窗外雨声轻。
阿黄躺在她臂弯里,头贴着她胸口,呼吸均匀。
它不知道什么时候跳上床的,也没吵她。
她抬手摸了摸狗背,轻得像怕惊醒一个梦。
“谢谢你……”她声音哑着,“替我看住她。”
阿黄没睁眼,心声道:“你小时候,她也这样抱你。
你发烧,她背你走十里路,嘴里一首念,‘别丢下妈妈,别丢下妈妈’。”
她喉咙一紧。
“她说过,人老了,心会退回小时候。”
阿黄继续说,“她不是不认得你,是太想回家了。”
她盯着天花板,裂缝像一条干涸的河。
第二天清晨,她给母亲梳头。
梳子卡在打结处,母亲“哎哟”叫了一声。
她立刻停手:“弄疼你了?”
母亲摇摇头,忽然抓住她手腕,盯着那根红绳:“这绳子……是你娘教我编的。”
她心跳漏了一拍:“妈?”
“她总说,绳子系得紧,魂才不会走丢。”
母亲眼神清明了一瞬,“你爸走那天,我没系上,他就再没回来。”
她没说话,只是慢慢把梳子绕过结,一梳一梳,从发根到发尾。
母亲又低下了头,开始折第三只纸船。
她把梳子放回抽屉,看见角落有个铁皮盒子,生锈了。
她打开,里面是几颗玻璃弹珠,一张她小学的奖状,还有一张泛黄的房契,写着“江边老屋”。
她手指抚过房契上的字迹。
阿黄站在她脚边,尾巴垂着,心声道:“她记得的,比你以为的多。”
她把盒子放回原处,关上抽屉。
转身时,母亲正把纸船放进盆里,嘴里哼着:“船儿漂,漂到江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