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院里(宋卫国徐鹏程)完结小说_热门小说推荐梧桐院里宋卫国徐鹏程
时间: 2025-09-13 08:48:08
一九八三年的夏至,是在知了声嘶力竭的合唱中,踩着梧桐院地上斑驳的光影,悄然到来的。
临州城的这座老院,据说祖上是某个徽商置下的产业,几经风雨,如今成了临州国营瓷厂职工家属院。
院门口那两棵老梧桐,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是院里老小纳凉议事的据点。
树下,几个半大孩子正围着一台收音机,屏息凝神地听着《岳飞传》,偶尔爆发出一阵叫好或叹息。
公共厨房区域飘出的炒菜油烟、谁家炉子上炖着的草药苦味、傍晚点燃的劣质蚊香烟味,还有老墙上青苔被烈日晒过后散发的、独属于江南旧城的潮闷气息,所有这些,混杂成梧桐院里特有的生活味道。
“吱呀”一声,院西头一扇木门被推开,宋卫国端着个搪瓷缸子走了出来。
他约莫五十上下,身材不高,但骨架粗大,尤其那双手,指节粗粝,布满老茧和细微的、洗不掉的瓷土痕迹,一望便知是常年跟泥坯打交道的老匠人。
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背心,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像是总在思量着什么要紧事。
他走到公用水龙头下,接了杯凉水,咕咚咕咚灌下去大半杯,这才长长舒了口气,仿佛把在闷热屋里积攒的浊气都吐了出去。
“老宋,才下班?”
隔壁门口,徐鹏程正坐在小凳上,就着最后的天光擦拭一辆二八自行车的大梁。
他比宋卫国年轻几岁,穿着时兴的的确良短袖衬衫,头发梳得整齐,显得精神又利落。
“嗯,厂里那批出口瓷,釉色老是调不稳,耽误了点工夫。”
宋卫国抹了把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也有一份对自身手艺的自负。
“要我说,你就是太较真。
按工艺单子来不就完了?
多一分少一分的,洋人哪儿看得出来。”
徐鹏程笑着摇头,手里的动作却没停,把那自行车擦得锃亮。
“糊弄事儿,那不成!”
宋卫国声音沉了几分,这是他认定的道理,“瓷器这东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坏。”
徐鹏程熟知老邻居的脾气,也不争辩,只是笑:“得,您是大师傅,您说了算。”
他话锋一转,压低了些声音,“哎,听说了吗?
厂里这次的分房名单,好像初步拟定了。”
宋卫国端着缸子的手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
这事,是近来盘旋在他心头最重的一桩事。
一家五口——他、老婆、老娘,还有一儿一女——挤在两间加起来不到三十平米的屋里,儿子宋栋都十六了,还只能在堂屋搭个行军床。
改善住房,是他多年来最大的盼头。
这次厂里新建的那批单元楼,按资历、按贡献,他怎么都该排得上号。
“嗯。”
他含糊地应了一声,没多话,但眼神里透出关切。
“我估摸着,这回肯定有您。”
徐鹏程语气笃定,“全厂像您这样的八级工才有几个?
技术尖子,年年先进。
这要再分不上,可说不过去。”
这话说到了宋卫国心坎里。
他脸上紧绷的线条柔和了些,嘴上却还是谦虚:“组织上会考虑的。”
正说着,宋卫国的妻子李素珍端着一盆洗好的青菜从水龙头那边过来,听到一耳朵,立刻接上话:“鹏程说的是,这次要是再没咱家,我非得去找厂领导问问不可!
咱家这情况,瞎子都看得见!”
她是个利索能干的女人,长年的操劳在她眼角刻下了细密的皱纹,但眼神依旧亮堂。
“妇道人家,瞎嚷嚷什么。”
宋卫国低声斥了一句,但并没多少责怪的意思。
徐鹏程哈哈一笑:“嫂子说得在理!
该争就得争!”
这时,徐鹏程的妻子王丽梅端着锅出来炒菜,油下锅,“刺啦”一声响,混合着葱蒜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盖过了院里的其他味道。
她一边熟练地颠勺一边插话:“要我说啊,这分房的事,光等着也不行。
老徐,你哪天是不是也得去供销科长老刘家坐坐?
我听说……吃你的饭吧,话那么多!”
徐鹏程打断她,递过去一个眼色。
王丽梅撇撇嘴,没再往下说,但那种“事情没那么简单”的意味,却无声地融进了炒菜的油烟里。
宋卫国的脸色不易察觉地沉了沉。
他不是不懂那些门道,只是内心深处,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凭手艺吃饭的正经工人,该他的,组织上自然会考虑,不该去搞那些歪的邪的。
天色渐渐暗透,各家的饭桌都摆到了门口或天井里,一边吃一边闲聊。
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分房、厂里的效益、孩子的成绩。
宋卫国的儿子宋栋和徐鹏程的儿子徐朗早早扒完饭,凑到一起嘀嘀咕咕,眼神发亮地比划着《霍元甲》里的迷踪拳。
女儿宋薇则帮着母亲收拾碗筷。
一片嘈杂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喧嚣中,院门口传来邮递员一声喊:“三幢302,宋卫国!
盖章信!”
院子里瞬间静了一下。
盖章信,通常意味着公事。
宋卫国的心猛地一跳,放下筷子站起身。
李素珍的动作也停了,紧张地看着丈夫。
宋卫国快步走到院门口,从邮递员手里接过那封信。
牛皮纸信封,右下角赫然印着“临州国营瓷厂”的红字。
他的手指微微有些发颤,撕开了信封口。
薄薄一页信纸。
他的目光急速地扫过那些打印的文字。
周围的声响仿佛瞬间退去,只剩下他自己越来越沉的心跳声。
他的脸色一点点变得苍白,捏着信纸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信上的内容很简单:本次职工分房名单经厂委会审议确定,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名单里,没有他宋卫国的名字。
信纸的最后,盖着一个鲜红而刺眼的公章。
夏至的晚风吹过梧桐院,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宋卫国心头骤然凝起的冰寒。
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变成了一座雕像。
他知道,某种他坚信了许多年的东西,就在这个傍晚,随着这封薄薄的信,悄然裂开了一道缝。
临州城的这座老院,据说祖上是某个徽商置下的产业,几经风雨,如今成了临州国营瓷厂职工家属院。
院门口那两棵老梧桐,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是院里老小纳凉议事的据点。
树下,几个半大孩子正围着一台收音机,屏息凝神地听着《岳飞传》,偶尔爆发出一阵叫好或叹息。
公共厨房区域飘出的炒菜油烟、谁家炉子上炖着的草药苦味、傍晚点燃的劣质蚊香烟味,还有老墙上青苔被烈日晒过后散发的、独属于江南旧城的潮闷气息,所有这些,混杂成梧桐院里特有的生活味道。
“吱呀”一声,院西头一扇木门被推开,宋卫国端着个搪瓷缸子走了出来。
他约莫五十上下,身材不高,但骨架粗大,尤其那双手,指节粗粝,布满老茧和细微的、洗不掉的瓷土痕迹,一望便知是常年跟泥坯打交道的老匠人。
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背心,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像是总在思量着什么要紧事。
他走到公用水龙头下,接了杯凉水,咕咚咕咚灌下去大半杯,这才长长舒了口气,仿佛把在闷热屋里积攒的浊气都吐了出去。
“老宋,才下班?”
隔壁门口,徐鹏程正坐在小凳上,就着最后的天光擦拭一辆二八自行车的大梁。
他比宋卫国年轻几岁,穿着时兴的的确良短袖衬衫,头发梳得整齐,显得精神又利落。
“嗯,厂里那批出口瓷,釉色老是调不稳,耽误了点工夫。”
宋卫国抹了把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也有一份对自身手艺的自负。
“要我说,你就是太较真。
按工艺单子来不就完了?
多一分少一分的,洋人哪儿看得出来。”
徐鹏程笑着摇头,手里的动作却没停,把那自行车擦得锃亮。
“糊弄事儿,那不成!”
宋卫国声音沉了几分,这是他认定的道理,“瓷器这东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坏。”
徐鹏程熟知老邻居的脾气,也不争辩,只是笑:“得,您是大师傅,您说了算。”
他话锋一转,压低了些声音,“哎,听说了吗?
厂里这次的分房名单,好像初步拟定了。”
宋卫国端着缸子的手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
这事,是近来盘旋在他心头最重的一桩事。
一家五口——他、老婆、老娘,还有一儿一女——挤在两间加起来不到三十平米的屋里,儿子宋栋都十六了,还只能在堂屋搭个行军床。
改善住房,是他多年来最大的盼头。
这次厂里新建的那批单元楼,按资历、按贡献,他怎么都该排得上号。
“嗯。”
他含糊地应了一声,没多话,但眼神里透出关切。
“我估摸着,这回肯定有您。”
徐鹏程语气笃定,“全厂像您这样的八级工才有几个?
技术尖子,年年先进。
这要再分不上,可说不过去。”
这话说到了宋卫国心坎里。
他脸上紧绷的线条柔和了些,嘴上却还是谦虚:“组织上会考虑的。”
正说着,宋卫国的妻子李素珍端着一盆洗好的青菜从水龙头那边过来,听到一耳朵,立刻接上话:“鹏程说的是,这次要是再没咱家,我非得去找厂领导问问不可!
咱家这情况,瞎子都看得见!”
她是个利索能干的女人,长年的操劳在她眼角刻下了细密的皱纹,但眼神依旧亮堂。
“妇道人家,瞎嚷嚷什么。”
宋卫国低声斥了一句,但并没多少责怪的意思。
徐鹏程哈哈一笑:“嫂子说得在理!
该争就得争!”
这时,徐鹏程的妻子王丽梅端着锅出来炒菜,油下锅,“刺啦”一声响,混合着葱蒜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盖过了院里的其他味道。
她一边熟练地颠勺一边插话:“要我说啊,这分房的事,光等着也不行。
老徐,你哪天是不是也得去供销科长老刘家坐坐?
我听说……吃你的饭吧,话那么多!”
徐鹏程打断她,递过去一个眼色。
王丽梅撇撇嘴,没再往下说,但那种“事情没那么简单”的意味,却无声地融进了炒菜的油烟里。
宋卫国的脸色不易察觉地沉了沉。
他不是不懂那些门道,只是内心深处,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凭手艺吃饭的正经工人,该他的,组织上自然会考虑,不该去搞那些歪的邪的。
天色渐渐暗透,各家的饭桌都摆到了门口或天井里,一边吃一边闲聊。
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分房、厂里的效益、孩子的成绩。
宋卫国的儿子宋栋和徐鹏程的儿子徐朗早早扒完饭,凑到一起嘀嘀咕咕,眼神发亮地比划着《霍元甲》里的迷踪拳。
女儿宋薇则帮着母亲收拾碗筷。
一片嘈杂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喧嚣中,院门口传来邮递员一声喊:“三幢302,宋卫国!
盖章信!”
院子里瞬间静了一下。
盖章信,通常意味着公事。
宋卫国的心猛地一跳,放下筷子站起身。
李素珍的动作也停了,紧张地看着丈夫。
宋卫国快步走到院门口,从邮递员手里接过那封信。
牛皮纸信封,右下角赫然印着“临州国营瓷厂”的红字。
他的手指微微有些发颤,撕开了信封口。
薄薄一页信纸。
他的目光急速地扫过那些打印的文字。
周围的声响仿佛瞬间退去,只剩下他自己越来越沉的心跳声。
他的脸色一点点变得苍白,捏着信纸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信上的内容很简单:本次职工分房名单经厂委会审议确定,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名单里,没有他宋卫国的名字。
信纸的最后,盖着一个鲜红而刺眼的公章。
夏至的晚风吹过梧桐院,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宋卫国心头骤然凝起的冰寒。
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变成了一座雕像。
他知道,某种他坚信了许多年的东西,就在这个傍晚,随着这封薄薄的信,悄然裂开了一道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