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的胭脂巷(巷子戏台)最新推荐小说_在哪看免费小说青石板上的胭脂巷巷子戏台
第一章 青石板巷的不速之客我住的这条巷子,在老城区的褶皱里窝了快百年,连名字都带着股旧时光的味儿 ——“胭脂巷”。据说早年间巷口有间脂粉铺,老板娘手巧,调的胭脂能让姑娘们的脸蛋儿红上一整天,后来铺子里的人走了,名字却留了下来。
巷子里的青石板路被一代代人的脚步磨得发亮,雨天踩上去能映出头顶的灰瓦,两侧的老墙爬着斑驳的爬山虎,夏天绿意浓得能滴出水,到了秋天,枯叶落在墙根,风一吹就打着旋儿转。往常这个点,也就是傍晚六点半,巷子里早没了白日的动静。
下班的人都回了家,做饭的油烟从各家窗户里飘出来,混着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评剧声,还有谁家孩子练钢琴的断断续续的调子,拼成了胭脂巷最寻常的傍晚。我刚端起碗筷,扒拉了两口米饭,就听见巷口传来 “哐当” 一声响,像是木头砸在地上的声音,紧接着是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断断续续,却格外清晰。“妈,巷口咋这么吵?
” 我放下筷子,耳朵不由自主地往窗外凑。窗玻璃没关严,风裹着那股奇怪的声响钻进来,搅得人心里发慌。我妈正系着围裙在厨房洗碗,听见我的话,擦了擦手上的水走到窗边,小心翼翼地掀开窗帘一角 —— 她总怕窗帘拉动的声音太大,惊着外头的人。
看了好一会儿,她回头时眼里带着些惊奇,手里还攥着那块洗得发白的抹布:“好像是搭戏台子呢,怪了,没听说今儿有啥热闹啊。
前儿买菜碰到居委会的刘婶,她还说这月就搞次垃圾分类宣传,没提戏台的事儿啊。
”我心里的好奇劲儿一下子被勾了起来,饭碗也顾不上端,抓起外套就往门口跑。
我妈在后面喊:“哎,饭还没吃完呢!” 我头也不回地应:“回来再吃,我去看看就回!
”推开门,巷子里的风比屋里凉些,带着股老墙泥土的腥气。我快步往巷口走,越靠近,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就越响。到了巷口,果然看见几个穿蓝布褂子的师傅正忙活着 —— 他们的褂子袖口都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脸上沾着些木屑,却一点儿不在意。两个人踩着木梯子,正往架好的木梁上钉钉子,另一个人蹲在地上,把一块块木板往一起拼,还有个人手里抱着卷红绸布,正低头整理着上面的褶皱。巷口已经围了不少邻居。
王大爷搬着他那把掉了漆的小马扎,稳稳地坐在最前头,手捋着下巴上花白的胡子,眼睛盯着那些师傅的动作,嘴里还念念有词。他是巷子里的老住户,在胭脂巷住了快六十年,谁家的事儿他都清楚,巷子里的老故事也全装在他脑子里。我凑到王大爷旁边,小声问:“王大爷,您知道这是要干啥吗?咋突然搭戏台子了?”王大爷转过头,眼里闪着光,像是想起了什么好事:“咋不知道?这是要唱大戏啊!好些年没见着戏台了,我小时候咱巷子里办过一次,还是解放初期呢,演的《穆桂英挂帅》,那叫一个热闹!
当时戏台就搭在巷口这块儿,比现在这个还大些,周围几条巷子的人都跑来看,我挤在最前面,看得眼睛都直了。” 他说着,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像是在回忆当年的鼓点。旁边的张婶也凑了过来,她刚从菜场回来,菜篮子里还装着新鲜的白菜和萝卜,塑料袋上滴着水,在青石板上印出小小的湿痕。
“可不是嘛,” 张婶接过话茬,声音脆生生的,“我嫁过来那会儿,也见过一次小戏台,就在居委会门口,唱的是评剧《刘巧儿》,当时我还抱着我家大丫头呢,她那会儿才三岁,吓得直往我怀里躲。”正说着,“嘴 ——” 的一声,锣鼓突然响了!那声音脆生生的,像一颗石子猛地投进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胭脂巷的宁静。我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往旁边躲了躲,抬头一看,戏台中央不知何时站了个穿戏服的人 —— 一身红色的靠旗,上面绣着金色的龙纹,头上戴着亮闪闪的盔头,脸上画着精致的妆,手里还拿着一把长枪。他先是往台下拱了拱手,然后水袖一甩,“咿呀 ——” 的京腔就飘了过来。那唱腔带着股子婉转的劲儿,先是轻缓,像流水一样慢慢淌进耳朵里,渐渐就拔高了,带着股子穿透力,顺着风钻进每个人的耳朵里。巷子里原本散着的人,这会儿都往戏台这边聚。
住在巷尾的李叔,刚下班回来,手里还提着公文包,听见戏腔声,脚步顿了顿,也凑了过来;隔壁的小宇,拽着他爸的手,一路小跑过来,小脸红扑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戏台上的人,嘴里还小声问:“爸爸,那个叔叔脸上画的是啥呀?
为啥穿那么好看的衣服?”小宇爸蹲下身,指着戏台上的人,耐心地解释:“那是京剧里的武生,脸上画的是脸谱,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红色代表忠义,白色代表奸诈,你看那个叔叔脸上是红色的,他演的就是好人。
”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紧紧攥着他爸的衣角,眼睛却一刻也没离开戏台。
我站在人群里,看着戏台上的人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耍长枪,动作利落,唱腔响亮,心里也跟着热乎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巷子里看大戏,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总觉得隔着一层,可现在,戏台就在眼前,演员就在跟前,连他们脸上的汗珠都能看清,那种感觉,比看电视热闹多了。第二章 市井烟火绕戏台没过多久,巷口就热闹得像开了集市。最先来的是卖糖葫芦的老李,他推着那辆旧自行车,车后座上绑着一根插满糖葫芦的木杆子,红彤彤的糖葫芦裹着亮晶晶的糖衣,在路灯下泛着光。老李嗓门亮堂,一到巷口就吆喝起来:“糖葫芦哎,酸甜开胃的糖葫芦!
现做现卖,不甜不要钱!”他的吆喝声刚落,就有几个孩子围了过去。小宇拉着他爸的手,指着糖葫芦,眼里满是渴望:“爸爸,我要吃糖葫芦!要最大的那个!
” 小宇爸笑着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钱,给小宇买了一串。小宇接过糖葫芦,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糖衣在嘴里化开,甜丝丝的,他脸上立刻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我也忍不住,走过去买了一串。老李递给我时,还笑着说:“姑娘,慢点儿吃,别粘着牙。
我这糖葫芦,用的都是上好的山楂,去核儿的时候都仔细着呢,保证你吃得舒心。
” 我咬了一口,山楂的酸和糖衣的甜混在一起,味道正好,果然像老李说的那样,没有核儿,吃起来很方便。紧接着,卖糖炒栗子的张师傅也来了。他推着一辆铁皮车,车上装着一个大铁锅,锅里的栗子还在 “哗啦哗啦” 地响,飘出的香味儿能绕着巷子转三圈。张师傅掀开锅盖,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带着栗子的香甜,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吸了吸鼻子。“栗子,刚炒好的糖炒栗子,热乎着呢!
” 张师傅一边用铲子翻动着栗子,一边吆喝,“十块钱一斤,买两斤送半斤,走过路过别错过!”王大爷闻着香味儿,也走了过去。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袋子,递给张师傅:“小张,给我称两斤,要炒得透点儿的,我牙口不好,太硬的咬不动。
” 张师傅笑着应:“王大爷,您放心,我给您挑最软乎的,保证您吃得动。” 说着,他用铲子把锅里的栗子往袋子里装,还特意多装了几个:“大爷,这几个您拿着尝尝,刚炒好的,热乎。”王大爷接过布袋子,掂量了掂量,笑着说:“你这孩子,总是这么实在。
” 张师傅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应该的,您常来照顾我生意,这点儿不算啥。
”不一会儿,卖棉花糖的、卖小玩具的也都来了。卖棉花糖的师傅手里拿着一根竹签,往机器里放了些白糖,机器 “嗡嗡” 地转起来,很快就转出了一团白白的棉花糖,像天上的云朵一样。小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吵着要棉花糖,有的要粉色的,有的要蓝色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卖小玩具的摊位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 —— 小风车、面具、弹弓,还有会跑的小火车,小宇凑在摊位前,眼睛都看直了,拉着他妈的手,非要买一个小风车。我挤在人群里,手里攥着糖葫芦,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欢喜。
戏台上传来的戏腔声、商贩们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交谈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交响乐,在胭脂巷里回荡。戏台上的戏还在继续演着,这会儿演的是《霸王别姬》。演虞姬的演员穿着白色的戏服,头上戴着珠花,手里拿着一把宝剑,唱腔柔婉,动作轻盈,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股子哀怨。
演霸王的演员,身材高大,脸上画着黑色的脸谱,唱腔浑厚有力,一举一动都透着股子霸气。
当虞姬拔剑自刎时,台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孩子们都不吵了,眼睛紧紧盯着戏台。“好!
” 王大爷突然喊了一声,手里的拐杖在地上轻轻敲了敲,“演得好!比我当年看的还好!
” 周围的人也跟着鼓掌,掌声雷动,戏台上的演员听见了,又往台下拱了拱手,继续演了起来。我旁边的张婶,看得眼睛都红了,她小声跟我说:“这虞姬也太可怜了,霸王也太惨了,每次看这段,我都忍不住想哭。” 我点点头,心里也有些酸酸的。
以前在电视上看这段,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可现在在现场看,演员的表情、动作都那么真实,让人忍不住跟着他们的情绪走。夜风渐渐凉了,吹得戏台边的红绸布轻轻晃。我裹了裹外套,继续看着戏。卖糖葫芦的老李已经开始收拾摊子了,木杆子上的糖葫芦剩了没几串,他把木杆子卸下来,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嘴里还哼着戏词:“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卖糖炒栗子的张师傅也熄了火,用布把铁锅盖好,说要带回家给孙子留着,“我家孙子最爱吃我炒的栗子,每次都能吃一大碗。”刚才还满是吆喝声的巷子,这会儿只剩下戏台上的京腔,还有人们偶尔的交谈声。“该散了,明儿还得上班呢。” 有人打了个哈欠,拉着孩子往家走。渐渐的,围着戏台的人少了,只剩下几个像王大爷这样的老戏迷,还坐在小马扎上不肯走,眼睛紧紧盯着戏台,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第三章 戏台背后的故事我看着戏台上的演员演得那么投入,心里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他们是谁?为什么会来胭脂巷这么一条老巷子搭戏台呢?我正想着,就看见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走到戏台旁边,跟一个正在整理戏服的演员说了几句话。我好奇地走了过去,站在不远处,听他们说话。
那个穿中山装的老人,声音有些沙哑,他对演员说:“小李啊,今天演得不错,台下的观众都很喜欢。就是刚才演虞姬自刎那段,你那个眼神还可以再到位点儿,要更哀怨些,这样才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那个叫小李的演员,点点头,恭敬地说:“张老师,我知道了,下次我一定注意。谢谢您的指点。”张老师笑了笑,拍了拍小李的肩膀:“不用谢,咱们都是为了把京剧发扬光大。
现在喜欢京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能有机会在这样的老巷子里演给大家看,让更多人了解京剧,是咱们的荣幸。”我忍不住走过去,对着张老师鞠了一躬,说:“张老师您好,我是住在这条巷子里的,我叫林晓。我特别喜欢今天的戏,想问问您,你们为什么会来胭脂巷搭戏台呢?”张老师转过头,看见我,眼里露出了和蔼的笑容:“哦,你好啊,小林。我们是市京剧团的,这次来胭脂巷,是因为我们想搞一次‘京剧进社区’的活动,让京剧走进寻常百姓家。
胭脂巷是老城区的代表巷子,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老住户,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比较高,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里。”他顿了顿,继续说:“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在胭脂巷住过一段时间。那会儿我才十几岁,跟着我师傅学京剧,经常在巷子里的空地上练习。那时候,巷子里的老邻居们都很支持我,经常给我送水、送吃的,还会站在旁边看我练习,给我提意见。后来我进了京剧团,就搬走了,但我一直忘不了胭脂巷,忘不了这里的老邻居们。所以这次搞活动,我第一个就想到了胭脂巷。”我听着张老师的话,心里很感动:“原来您还有这样的故事啊,怪不得我觉得今天的戏特别有感情。”张老师笑了笑,眼里闪过一丝怀念:“是啊,这里有我的青春记忆,能在这里给老邻居们演戏,我心里特别高兴。你看台下那些老戏迷,他们都是懂戏的人,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比什么都强。”这时候,刚才演霸王的演员走了过来,他已经卸了妆,露出了原本的模样 —— 一张年轻的脸,大概二十多岁,脸上还带着些稚气。他手里拿着一瓶水,递给张老师:“张老师,您喝点水吧,说了这么久,嗓子该干了。”张老师接过水,拧开盖子喝了一口,对我介绍说:“这是小王,是我们团里最年轻的武生,很有天赋,就是经验还少点儿,需要多锻炼。”小王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张老师,您过奖了,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今天能在胭脂巷演戏,我特别激动,台下的观众都很热情,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看着小王,想起了刚才他在戏台上的样子,忍不住说:“小王老师,您演的霸王真的很棒,尤其是那个拔剑的动作,特别有气势。”小王听了,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谢谢你的夸奖,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争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
”我们正说着,突然听见巷口传来一阵争吵声。我和张老师、小王都往巷口看去,只见卖糖葫芦的老李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吵了起来,周围还围了几个邻居。
“你凭什么不让我在这儿摆摊?我在这儿卖了十几年糖葫芦了,从来没人说过不行!
” 老李的声音很大,脸涨得通红。那个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皱着眉头说:“我是居委会的,现在这里要搭戏台,为了保证观众的安全和秩序,不能在这里摆摊。你赶紧把摊子挪走,不然我就叫人来处理了。”“我不挪!
” 老李梗着脖子,“我今天还没卖完呢,挪走了我的生意怎么办?再说了,我在这儿摆摊,也没影响谁啊,观众看得高兴,我也能赚点钱,这不是挺好的吗?”张老师见状,赶紧走了过去,对那个穿西装的男人说:“同志,你好,我是市京剧团的张建国。
这位老李师傅也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方便,他的糖葫芦很受大家欢迎,要不这样,让他把摊子往旁边挪挪,别挡着观众的路,这样既不影响秩序,也不影响他做生意,你看行吗?”那个穿西装的男人,看了看张老师,又看了看周围的邻居,犹豫了一下,说:“既然张老师您这么说了,那好吧,但是一定要保证不能挡路,不能影响观众。
”老李听了,连忙说:“谢谢张老师,谢谢同志,我马上挪,马上挪!” 说着,他就推着自行车,把摊子往旁边挪了挪,刚好在戏台的侧面,不挡着观众,也能让大家看见。
张老师笑着对老李说:“老李师傅,以后有什么事,咱们可以商量着来,别吵架,伤和气。
”老李点点头,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张老师,刚才是我太冲动了,不该跟人家小伙子吵。
” 他擦了擦额角的汗,又低头看了看车后座剩下的几串糖葫芦,语气里带着些委屈,“我这也是没办法,老伴儿卧病在床,全靠我卖糖葫芦这点儿钱买药。今儿要是卖不完,明儿的药钱就没着落了。”张老师闻言,眼神软了下来,他拍了拍老李的肩膀:“我懂你的难处,谁过日子没个难的时候。这样,待会儿戏散了,我跟团里的同志们说一声,让他们多买几串,帮你把剩下的都清了。”老李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真的?那可太谢谢您了,张老师!您真是个大好人!
”“举手之劳罢了。” 张老师笑了笑,转身往戏台走去。小王还站在原地,看着老李忙碌的身影,小声对我说道:“没想到老李师傅这么不容易,以后我要是再想吃糖葫芦,一定多光顾他的生意。” 我点点头,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 —— 平日里只觉得巷子里的商贩们吆喝得热闹,却没多想他们背后的辛酸。戏台这边,下一场戏已经准备开始了。
这次要演的是《贵妃醉酒》,演杨贵妃的是一位中年女演员,她穿着华丽的凤冠霞帔,脸上涂着精致的妆容,一出场就引来台下一阵惊叹。她走到戏台中央,轻轻转动裙摆,水袖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紧接着,婉转悠扬的唱腔就飘了出来,像春日里的柳絮,轻柔地落在每个人的心上。王大爷看得格外入神,他轻轻晃着脑袋,手指在膝盖上打着拍子,嘴里还跟着小声哼唱:“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张婶坐在他旁边,手里拿着一块手帕,时不时擦一下眼角 —— 她总是这样,看不得戏里的悲欢离合,哪怕是《贵妃醉酒》这样优美的戏,也能让她生出几分感慨。我正看得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