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巷记事佚名佚名好看的小说推荐完结_在哪看免费小说青瓦巷记事佚名佚名
青瓦巷记事第一章 归乡的列车与褪色的门牌2023年深秋,南方的雨总带着化不开的湿冷。林微坐在K4682次列车的靠窗位置,指尖抵着冰凉的玻璃,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梧桐叶——那些泛黄的叶子像被揉皱的信纸,裹着风掠过铁轨,最终落在不知名的田埂上。这是她离开青瓦巷的第十年。十年前,她背着褪色的帆布包,在母亲的啜泣声中登上北上的列车,誓要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
可十年后,她攥着被裁员通知揉皱的纸页,拖着塞满旧物的行李箱,又踏上了归途。
手机里还存着上周和父亲的通话记录,老人在电话那头反复说“家里永远有你的位置”,声音里的小心翼翼,让她鼻尖发酸。列车驶入县城站时,雨下得更密了。
林微撑着一把从便利店买的透明伞,站在陌生又熟悉的站台上,看着“临州站”三个锈迹斑斑的大字,突然有些恍惚。记忆里的站台还是水泥地,如今却铺了防滑砖,连曾经卖糖葫芦的小摊,都换成了亮着冷光的自动售货机。
她打了辆网约车,报出“青瓦巷17号”时,司机愣了愣:“姑娘是老住户吧?
那巷子快拆了,好多人都搬走了。”“拆了?”林微的心猛地一沉。车子穿过老城区的街巷,路边的老房子大多挂着“拆迁”的红漆牌子,唯有青瓦巷还保留着旧时模样——青灰色的瓦檐层层叠叠,雨水顺着瓦当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巷口的老槐树还在,枝桠上缠着破旧的红绳,只是树下再也没有坐着摇蒲扇的老奶奶,只有一只橘猫缩在树根处,警惕地看着过往的人。
车子停在巷口,林微付了钱,拖着行李箱往里走。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行李箱的轮子碾过缝隙,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她边走边看,试图在熟悉的门牌号里找到17号,直到走到巷子尽头,才看见那扇熟悉的木门——门板上的红漆已经剥落,门楣上挂着的“17”号门牌,边角都被岁月磨得圆润,唯有门环上的铜绿,还透着旧时的痕迹。她深吸一口气,抬手敲了敲门。“来了来了!”门内传来父亲林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门被拉开,林建国站在门口,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外套,头发比视频里更白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他看到林微,愣了两秒,随即脸上露出笑容,伸手接过她的行李箱:“回来啦?路上累不累?快进来,你妈炖了鸡汤,就等你了。
”屋子里比林微记忆中更狭小,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客厅的八仙桌上铺着格子桌布,摆着一碟刚炒好的青菜,旁边是冒着热气的鸡汤,香味混着淡淡的煤炉味,瞬间驱散了她身上的寒意。母亲陈秀兰从厨房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看到林微,眼圈一下子红了:“晚晚,你可算回来了,瘦了好多啊。”林微走过去,抱了抱母亲。
陈秀兰的肩膀很瘦小,后背有些佝偻,却带着熟悉的温度。“妈,我没事,就是最近有点忙。
”她不敢说自己被裁员的事,怕父母担心。晚饭时,林建国不停地给林微夹菜,陈秀兰则坐在一旁,絮絮叨叨地问她在外面的生活:“工作还顺利吗?住的地方冷不冷?
有没有按时吃饭?”林微含糊地应着,目光落在墙上的老照片上——那是她十八岁生日时拍的,照片里的她穿着白色连衣裙,站在青瓦巷的老槐树下,笑得一脸灿烂,旁边站着的少年,穿着蓝色校服,眉眼清俊,是她的发小,沈砚。“对了,沈砚也回来了。”林建国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说,“就在上个月,听说在巷口开了家书店,你明天要是有空,可以去看看。
”林微的手顿了一下,筷子上的青菜差点掉下来。沈砚这个名字,像一把落满灰尘的钥匙,突然打开了她记忆的匣子。第二章 巷口书店与重逢的雨第二天清晨,雨停了。
林微醒得很早,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鸣声,还有远处拆迁队传来的机器声,心里五味杂陈。她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涌进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巷子里很安静,只有几位早起的老人,提着菜篮子慢慢走着,嘴里聊着家常。
她换了件简单的牛仔裤和白色毛衣,走出家门。青瓦巷的早晨总是这样,带着淡淡的烟火气。
她沿着巷子慢慢走,看着熟悉的门牌号,想起小时候和沈砚一起在这里玩耍的场景——他们在老槐树下跳皮筋,在巷口的小卖部买冰棍,在17号的院子里一起写作业,沈砚总是把最好的橡皮让给她,还会帮她把掉在地上的作业本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擦干净。走到巷口时,林微看到了那家书店。书店的门脸不大,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写着“砚知书店”,字体是手写的,清秀有力。门口摆着两盆绿萝,叶子翠绿,给这家小小的书店增添了几分生机。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推开了书店的门。“欢迎光临。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林微抬头,看到柜台后站着的男人。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毛衣,头发剪得干净利落,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眉眼间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是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成熟稳重。是沈砚。沈砚也看到了她,手里的书顿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林微?你回来了?”“嗯,昨天刚回来。”林微有些局促,双手不自觉地攥着衣角,“我爸说你开了家书店,过来看看。”“快坐。
”沈砚从柜台后走出来,给她倒了一杯热水,“没想到这么巧,你也回来了。
”书店的内部比林微想象中更宽敞,书架沿着墙壁排开,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从经典名著到小众散文,还有一些老版的连环画。靠窗的位置摆着两张单人沙发,中间放着一张小茶几,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沙发上,暖洋洋的。林微坐在沙发上,捧着热水杯,看着沈砚:“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想着开书店了?”“上个月回来的。
”沈砚在她对面坐下,“之前在上海做编辑,后来觉得累了,就想回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青瓦巷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开家书店,也算是给这里留个念想。”他顿了顿,看着林微,“你呢?怎么突然回来了?”林微抿了抿唇,还是说了实话:“公司裁员,我被裁了,就想着回来待一段时间,顺便陪陪爸妈。”沈砚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回来也好,青瓦巷虽然要拆了,但这里的人都还在,热闹。”他起身走到书架旁,拿出一本书,递给林微,“这是我去年编辑的书,作者是咱们临州人,写的都是关于老城区的故事,你可以看看。”林微接过书,封面上印着“青瓦巷旧事”四个字,作者是“苏晓”。
她翻开第一页,看到里面的文字,都是关于青瓦巷的回忆,有巷口的老槐树,有卖糖粥的小摊,还有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的场景,瞬间勾起了她的回忆。“谢谢。
”林微抬头,对沈砚笑了笑。“不客气。”沈砚也笑了,“你要是喜欢,就先拿着看,什么时候看完了再还回来。对了,书店下午会有读书会,都是巷子里的老人,你要是有空,可以过来听听,他们知道很多青瓦巷的故事。”林微点了点头:“好啊,我下午过来。
”离开书店时,已经是中午了。林微走在巷子里,心里比早上轻松了许多。重逢沈砚,没有她想象中的尴尬,反而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熟悉又自然。下午,林微准时来到书店。
读书会已经开始了,几位老人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书,正在讨论书中的内容。沈砚看到她,朝她招了招手,示意她坐在旁边的空位上。林微坐下后,安静地听着老人们聊天。
他们聊起青瓦巷的历史,聊起小时候的趣事,聊起巷子里的人和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温情。有位张奶奶,还说起了林微小时候的事:“晚晚啊,你小时候可调皮了,和沈砚一起在老槐树下爬树,结果摔下来,还是沈砚把你扶起来的,哭着喊着要带你去看医生。”林微的脸一下子红了,偷偷看了一眼沈砚,发现他也在看她,眼神里带着笑意。读书会结束后,老人们陆续离开。沈砚收拾着桌子,林微走过去帮忙。
“今天谢谢你,让我听到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她说。“不用谢,这些故事都是青瓦巷的财富。”沈砚看着她,“其实,我开这家书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收集这些故事,把它们整理成书,等青瓦巷拆了,至少还有一本书能记住这里。
”林微心里一动:“我可以帮你吗?我之前在公司做过文案,整理故事应该没问题。
”沈砚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好啊,有你的帮忙,肯定会更顺利。”那天之后,林微每天都会去书店帮忙。她和沈砚一起采访巷子里的老人,记录他们的故事,整理成文字。
有时候,他们会在书店待到很晚,灯光下,两人低头写着东西,偶尔抬头对视一眼,都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默契。林微发现,沈砚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细心又温柔。
他会记得她喜欢喝热可可,每天都会提前给她泡好;他会在她采访老人时,悄悄递上笔记本;他会在她因为整理故事而疲惫时,给她讲一些有趣的笑话,让她放松心情。
而沈砚也发现,林微比小时候更独立、更坚强了。她面对老人时,耐心又亲切;整理故事时,认真又专注;偶尔说起在大城市的经历,虽然有委屈,却从不抱怨,总是带着积极的态度。
不知不觉中,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记忆中的情愫,也在慢慢复苏。
第三章 老照片与未说出口的话入冬后的青瓦巷,多了几分萧瑟。
巷子里的老人大多搬去了新小区,只有少数几户还留在原地,书店的生意也渐渐冷清下来。
但林微和沈砚还是每天准时到书店,整理采访来的故事,偶尔也会聊起小时候的事。
一天下午,林微在整理书店的旧书时,发现了一个纸箱,里面装着很多老照片。
她好奇地打开,看到里面的照片大多是青瓦巷的旧景,有春天老槐树下的繁花,有夏天巷口的乘凉人群,有秋天晾晒的稻谷,还有冬天雪后的青瓦白墙。
“这些照片是我爷爷留下的。”沈砚走过来,看着纸箱里的照片,“我爷爷以前是巷子里的摄影师,喜欢拍这些老场景。”林微拿起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小孩,男孩穿着蓝色校服,女孩穿着白色连衣裙,站在老槐树下,笑得一脸灿烂。是她和沈砚十八岁生日时拍的照片,和她家墙上挂着的那张一模一样。
“这张照片,我家也有一张。”林微笑着说,“那时候我还说,要把它好好保存,等以后老了,再拿出来看。”沈砚看着照片,眼神变得温柔:“我还记得那天,你说你要去北京上大学,以后要当作家,写很多关于青瓦巷的故事。
”林微的心里有些酸涩:“那时候太天真了,以为自己能实现所有的梦想,结果到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地回来了。”“怎么会一事无成呢?”沈砚看着她,“你在大城市打拼了十年,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还能帮我整理青瓦巷的故事,这就是你的收获。而且,你以前说的梦想,现在也可以实现啊,我们可以一起把这些故事写成书,让更多人知道青瓦巷。”林微抬起头,看着沈砚的眼睛,他的眼神里满是鼓励,让她心里暖暖的。“谢谢你,沈砚。”“我们是朋友,不用这么客气。”沈砚笑了笑,转身去拿了一本笔记本,递给林微,“这是我整理的故事大纲,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