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开局就劝爸妈买房(苏晓苏建国)完本小说_全本免费小说重回千禧:开局就劝爸妈买房苏晓苏建国
时间: 2025-09-13 07:18:51
昨天老太太那场闹剧,像一桶冰水,彻底浇醒了这对被生活磋磨得有些麻木的夫妻。
刻薄的咒骂、毫不掩饰的掠夺、对女儿根深蒂固的轻贱……像冰冷的刀锋,划开了他们一首试图维持的表面平静,露出了内里残酷的现实——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这点血汗钱,在某些人眼里,不过是随时可以攫取的肥肉,是供养“金孙”的理所当然。
老太太那句“丫头片子身上省省就有了”,更是像毒刺一样扎在李秀兰心上,让她彻夜难眠。
与其让这点钱被老太太以“孝道”和“家族”的名义生生抢走,去填那个无底洞,不如……不如信晓晓一次,博一个谁都不敢想的前程!
“爸,妈,”苏晓的声音打破了死寂,她站在桌边,小小的身影在昏黄灯光下显得异常沉稳,“钱不够。
这点钱,在城东那片,顶多买两间最破最小的平房,还是那种快要塌的。”
“啥?!
还不够?”
他感觉眼前发黑,刚升起的那点孤勇瞬间被巨大的现实冷水浇灭了大半。
“不够。”
苏晓斩钉截铁,“我们要买,就多买!
买地段相对好一点的,哪怕房子破点!
面积越大越好!
最好是连成片的!”
她的小手在油腻的桌面上用力画着圈,“只有这样,等拆迁的时候,补偿才够多!
才能彻底翻身!”
“可…可钱从哪来?”
李秀兰的声音带着急切。
“借!”
苏晓的眼神亮得惊人,像两簇小小的火焰,“把能借的都借来!
亲戚,朋友,老乡!
只要是信得过,能开口的,都去借!”
她看向父亲,“爸,你在城里认识的人多,开店的,送货的,以前厂里的老伙计,挨个去问问!
利息可以高点,但一定要快!”
她又转向母亲:“妈,你老家那边的亲戚,虽然远,但总有几个日子还过得去的,厚着脸皮,打电话去借!
就说…就说咱家店要扩大,急需周转!
千万别说买房的事!”
“这…这能行吗?”
苏建国喉咙发干,借钱?
他活了半辈子,最怕的就是欠债。
尤其现在是要借这么大一笔,去买一个虚无缥缈的“泼天富贵”。
万一……万一晓晓错了呢?
万一那地方根本不拆呢?
他不敢想那后果。
“爸!”
“想想昨天!
王大爷的事,我是不是说中了?
想想奶奶!
她今天能来要两万给小宝买电脑,明天就能来要更多!
我们这点钱,守得住吗?
守不住!
与其被他们一点点刮走,不如豁出去,拼一把!
赢了,我们全家翻身!
输了……”苏晓的声音低下去,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和决绝,“大不了,我和爸妈一起,重新卖早点,起得更早,干得更累,一点一点把债还上!
我保证,我帮你们!”
“晓晓……”李秀兰看着女儿,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十二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让她心都要碎了,却又像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微弱却执拗的光。
苏建国看着女儿那双清澈却无比坚定的眼睛,再看看妻子眼中透出的一丝希冀,最后目光落在那堆浸满汗水的钞票上。
老太太那张刻薄的脸和弟弟一家理所当然的表情又浮现在眼前。
一股混杂着被逼到绝路的悲愤、对妻女的责任、以及对那渺茫“富贵”的孤注一掷的火焰,猛地在他胸腔里燃烧起来!
他猛地将手里的烟蒂摁灭在油腻的地上,发出“嗤”的一声轻响,像是某种决断的信号。
“好!”
“借!
我苏建国……豁出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苏记早点”仿佛变成了一个临时的、充满焦灼气息的筹款指挥部。
苏建国像换了一个人。
他不再沉默寡言,而是顶着烈日,骑着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穿梭在临江市的大街小巷。
他去找以前厂里一起下岗、如今在蹬三轮的老张,厚着脸皮开口;去找给店里送面粉的老王,陪着笑脸递上劣质香烟;去找在菜市场摆摊卖调味料的老乡,操着浓重的乡音诉说“困难”。
他笨拙地解释着“扩大店面”的谎言,忍受着对方或同情、或疑惑、或首接拒绝的目光,一次次被现实的冷水浇得透心凉,又一次次抹把脸,咬着牙赶往下一家。
汗水浸透了他洗得发白的汗衫,后背上结出白色的盐渍。
每一次空手而归,他的腰背似乎就佝偻一分,但眼中的血丝和那股破釜沉舟的劲儿却更盛。
李秀兰则守着店里那部老旧的手摇电话机,手指因为紧张和反复拨号而有些僵硬。
她操着乡音,给远在老家的亲戚打电话。
电话那头,有敷衍的推脱,有冷淡的拒绝,也有几声不痛不痒的“再等等看”。
每一次被拒绝,她的心就像被针扎一下,脸色也更白一分。
但当电话接通,听到某个还算亲近的堂姐犹豫着答应借两千块时,她激动得手都在抖,对着话筒千恩万谢,眼泪止不住地流。
放下电话,她立刻拿出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下名字和金额,仿佛那是救命稻草。
苏晓也没闲着。
她成了最细心的“账房”和“后勤”。
父母借回来的每一笔钱,无论是一千、五百,还是几十块,她都认真地用铅笔登记在一个崭新的作业本上,借款人、金额、日期,清清楚楚。
她默默地承担了更多店里的杂活,把小小的店面收拾得更干净些,希望能多吸引一两个顾客,多挣几块钱。
她还偷偷观察着父母疲惫不堪的脸色,在他们回来时,默默递上一杯晾好的凉白开,或者一个刚出锅还温热的包子。
筹钱的过程异常艰难。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几天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平时称兄道弟的,一听借钱立刻推三阻西,有嘴上说着帮忙,却一拖再拖没了下文;当然,也有几个真心实意、掏出自己也不宽裕的积蓄帮衬的。
每一分钱,都像是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和人情债的压力。
终于,在苏建国跑断了腿、李秀兰说干了嘴、苏晓记满了小半本作业本之后,加上自家的三万七千多,他们东拼西凑,凑出了整整六万八千块钱!
当最后一笔钱——是苏建国以前在厂里的师父,一个同样清贫的老工人,偷偷塞给他的一千五百块——放进那个铁盒时,小小的后厨里鸦雀无声。
沉甸甸的铁盒压得折叠桌吱呀作响。
里面塞满了各种面额、新旧不一的钞票,散发着汗味、烟味和油墨的混合气息。
这不是钱,这是他们一家三口押上全部身家、背负着沉重债务的未来!
苏晓轻轻合上铁盒的盖子,她抬起头,看向父母,小脸上是前所未有的郑重:“爸,妈,钱有了。
明天一早,我们就去城东!”
刻薄的咒骂、毫不掩饰的掠夺、对女儿根深蒂固的轻贱……像冰冷的刀锋,划开了他们一首试图维持的表面平静,露出了内里残酷的现实——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这点血汗钱,在某些人眼里,不过是随时可以攫取的肥肉,是供养“金孙”的理所当然。
老太太那句“丫头片子身上省省就有了”,更是像毒刺一样扎在李秀兰心上,让她彻夜难眠。
与其让这点钱被老太太以“孝道”和“家族”的名义生生抢走,去填那个无底洞,不如……不如信晓晓一次,博一个谁都不敢想的前程!
“爸,妈,”苏晓的声音打破了死寂,她站在桌边,小小的身影在昏黄灯光下显得异常沉稳,“钱不够。
这点钱,在城东那片,顶多买两间最破最小的平房,还是那种快要塌的。”
“啥?!
还不够?”
他感觉眼前发黑,刚升起的那点孤勇瞬间被巨大的现实冷水浇灭了大半。
“不够。”
苏晓斩钉截铁,“我们要买,就多买!
买地段相对好一点的,哪怕房子破点!
面积越大越好!
最好是连成片的!”
她的小手在油腻的桌面上用力画着圈,“只有这样,等拆迁的时候,补偿才够多!
才能彻底翻身!”
“可…可钱从哪来?”
李秀兰的声音带着急切。
“借!”
苏晓的眼神亮得惊人,像两簇小小的火焰,“把能借的都借来!
亲戚,朋友,老乡!
只要是信得过,能开口的,都去借!”
她看向父亲,“爸,你在城里认识的人多,开店的,送货的,以前厂里的老伙计,挨个去问问!
利息可以高点,但一定要快!”
她又转向母亲:“妈,你老家那边的亲戚,虽然远,但总有几个日子还过得去的,厚着脸皮,打电话去借!
就说…就说咱家店要扩大,急需周转!
千万别说买房的事!”
“这…这能行吗?”
苏建国喉咙发干,借钱?
他活了半辈子,最怕的就是欠债。
尤其现在是要借这么大一笔,去买一个虚无缥缈的“泼天富贵”。
万一……万一晓晓错了呢?
万一那地方根本不拆呢?
他不敢想那后果。
“爸!”
“想想昨天!
王大爷的事,我是不是说中了?
想想奶奶!
她今天能来要两万给小宝买电脑,明天就能来要更多!
我们这点钱,守得住吗?
守不住!
与其被他们一点点刮走,不如豁出去,拼一把!
赢了,我们全家翻身!
输了……”苏晓的声音低下去,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和决绝,“大不了,我和爸妈一起,重新卖早点,起得更早,干得更累,一点一点把债还上!
我保证,我帮你们!”
“晓晓……”李秀兰看着女儿,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十二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让她心都要碎了,却又像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微弱却执拗的光。
苏建国看着女儿那双清澈却无比坚定的眼睛,再看看妻子眼中透出的一丝希冀,最后目光落在那堆浸满汗水的钞票上。
老太太那张刻薄的脸和弟弟一家理所当然的表情又浮现在眼前。
一股混杂着被逼到绝路的悲愤、对妻女的责任、以及对那渺茫“富贵”的孤注一掷的火焰,猛地在他胸腔里燃烧起来!
他猛地将手里的烟蒂摁灭在油腻的地上,发出“嗤”的一声轻响,像是某种决断的信号。
“好!”
“借!
我苏建国……豁出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苏记早点”仿佛变成了一个临时的、充满焦灼气息的筹款指挥部。
苏建国像换了一个人。
他不再沉默寡言,而是顶着烈日,骑着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穿梭在临江市的大街小巷。
他去找以前厂里一起下岗、如今在蹬三轮的老张,厚着脸皮开口;去找给店里送面粉的老王,陪着笑脸递上劣质香烟;去找在菜市场摆摊卖调味料的老乡,操着浓重的乡音诉说“困难”。
他笨拙地解释着“扩大店面”的谎言,忍受着对方或同情、或疑惑、或首接拒绝的目光,一次次被现实的冷水浇得透心凉,又一次次抹把脸,咬着牙赶往下一家。
汗水浸透了他洗得发白的汗衫,后背上结出白色的盐渍。
每一次空手而归,他的腰背似乎就佝偻一分,但眼中的血丝和那股破釜沉舟的劲儿却更盛。
李秀兰则守着店里那部老旧的手摇电话机,手指因为紧张和反复拨号而有些僵硬。
她操着乡音,给远在老家的亲戚打电话。
电话那头,有敷衍的推脱,有冷淡的拒绝,也有几声不痛不痒的“再等等看”。
每一次被拒绝,她的心就像被针扎一下,脸色也更白一分。
但当电话接通,听到某个还算亲近的堂姐犹豫着答应借两千块时,她激动得手都在抖,对着话筒千恩万谢,眼泪止不住地流。
放下电话,她立刻拿出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下名字和金额,仿佛那是救命稻草。
苏晓也没闲着。
她成了最细心的“账房”和“后勤”。
父母借回来的每一笔钱,无论是一千、五百,还是几十块,她都认真地用铅笔登记在一个崭新的作业本上,借款人、金额、日期,清清楚楚。
她默默地承担了更多店里的杂活,把小小的店面收拾得更干净些,希望能多吸引一两个顾客,多挣几块钱。
她还偷偷观察着父母疲惫不堪的脸色,在他们回来时,默默递上一杯晾好的凉白开,或者一个刚出锅还温热的包子。
筹钱的过程异常艰难。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几天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平时称兄道弟的,一听借钱立刻推三阻西,有嘴上说着帮忙,却一拖再拖没了下文;当然,也有几个真心实意、掏出自己也不宽裕的积蓄帮衬的。
每一分钱,都像是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和人情债的压力。
终于,在苏建国跑断了腿、李秀兰说干了嘴、苏晓记满了小半本作业本之后,加上自家的三万七千多,他们东拼西凑,凑出了整整六万八千块钱!
当最后一笔钱——是苏建国以前在厂里的师父,一个同样清贫的老工人,偷偷塞给他的一千五百块——放进那个铁盒时,小小的后厨里鸦雀无声。
沉甸甸的铁盒压得折叠桌吱呀作响。
里面塞满了各种面额、新旧不一的钞票,散发着汗味、烟味和油墨的混合气息。
这不是钱,这是他们一家三口押上全部身家、背负着沉重债务的未来!
苏晓轻轻合上铁盒的盖子,她抬起头,看向父母,小脸上是前所未有的郑重:“爸,妈,钱有了。
明天一早,我们就去城东!”